中职教育-现代汉语(北大第二版 下册)课件:5.3 词类(下).ppt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词类PPT课件

33
1)人称代词
个体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其他 我 你、您 他、她、它 自己、自个儿 别人、人家 大家、大伙、彼此
34
群体 我们、咱们 你们 他(它、她)们
2)指示代词
指 代 一般名词 这 近 指 那 远 指
处所、时间 这里、这儿、这会 那里、哪儿、那会儿 儿
谓词
副词
这样、这么样
这么
那样、那么样
语 法
第二节
词类
一、词类的划分与标准* 二、实词* 三、虚词* 四、兼类与活用*
2
2.语法单位-词
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分类:
按音节: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 按语素:单纯词-合成词 按意义:单义词-多义词 按功能:实词-虚词
3
一、词类的划分与标准
词类:指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参考词汇学关于“词”的分类)
37
1.1)语法特征
第一人称:指说话人一方 “咱们”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 “我们”单用,可指说话人一方,也可指双 方 “我们”有时实际指“我”,一种委婉的表 达式
38
3.1)疑问代词引申用法
任指:表示任何人或事物 如:这么难谁会做呀!(任何人) 虚指:不能肯定的人或事物 如:别管是谁给的,你拿着用就是了。
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 • • •
能否经常作主语、宾语 能否经常作谓语 能否受“不”修饰 能否用“V不V”提问 多能 • 能否重叠
名能 谓能 谓能 谓大 谓部分能
22
动词与形容词的区别
• 能否带宾语 动大多能,形否 • 能否受“很”修饰 心理动词、性质形能 • 重叠方式:AA AABB(形) AA ABAB (动)
1)人称代词
个体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其他 我 你、您 他、她、它 自己、自个儿 别人、人家 大家、大伙、彼此
34
群体 我们、咱们 你们 他(它、她)们
2)指示代词
指 代 一般名词 这 近 指 那 远 指
处所、时间 这里、这儿、这会 那里、哪儿、那会儿 儿
谓词
副词
这样、这么样
这么
那样、那么样
语 法
第二节
词类
一、词类的划分与标准* 二、实词* 三、虚词* 四、兼类与活用*
2
2.语法单位-词
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分类:
按音节: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 按语素:单纯词-合成词 按意义:单义词-多义词 按功能:实词-虚词
3
一、词类的划分与标准
词类:指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参考词汇学关于“词”的分类)
37
1.1)语法特征
第一人称:指说话人一方 “咱们”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 “我们”单用,可指说话人一方,也可指双 方 “我们”有时实际指“我”,一种委婉的表 达式
38
3.1)疑问代词引申用法
任指:表示任何人或事物 如:这么难谁会做呀!(任何人) 虚指:不能肯定的人或事物 如:别管是谁给的,你拿着用就是了。
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 • • •
能否经常作主语、宾语 能否经常作谓语 能否受“不”修饰 能否用“V不V”提问 多能 • 能否重叠
名能 谓能 谓能 谓大 谓部分能
22
动词与形容词的区别
• 能否带宾语 动大多能,形否 • 能否受“很”修饰 心理动词、性质形能 • 重叠方式:AA AABB(形) AA ABAB (动)
现代汉语(词类) PPT

(三)助词
2.运用 2)“着”的用法
他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3)“了”的用法
大家正在推选了一个党代表。 你不去将会激怒了他。
(四)语气词
主要用于句末,也有用于句中的。 轻声
1.分类
1)表陈述语气 了 呢 的 着呢
下雨了。 领导还没有研究呢。 他才不会这么做呢。 他是从北大毕业的。 他说话厉害着呢。
(四)语气词
我在这里读的书 他昨天晚上去的北京 老王发的言,我没发言。 我们按规定作的处理 ·“来着”侧重于肯定动作行为本身 她上个星期还搬家来着,怎么会在旅游呢? 他叫什么来着? 我刚才买盒饭来着。
(三)助词
5)约数助词:
把(百把人)、来(二十来岁)、 多(一百多个) 左右(十个左右) 上下(五十上下)
6)比况助词:
A.区分不同词性的“的”
他是买米的。 这样做是可以的。
B. 区分不同词性的“了” 他掌握了三门外语了。 自行车他骑走了。
二、词类小结
(一)词类的划分
1.分类依据 2.词的多功能性
见书35页图
二、词类小结
(二)词的兼类和活用 1.兼类
1)定义 他是人民代表。 他代表了我们大家。
·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两类或几类词 的主要语法功能,意义上又有密切的联系,这是 兼类词。
(二)连词
(1)
·为避免歧义,现在有一种趋势: “和、与”作连词 “同、跟”作介词
思考:
我与你都是新社会的青年,与我们的前辈比起来, 真幸福多了。
(二)连词
(2)
·常常有主次之分、先后之别 ·多用于书面语 及:名词性词语
名词性词语 以及 动词性词语
前面可以有逗号隔开 代表团团长及全体团员
现代汉语词类讲解ppt课件

位数 十 百 千 万 亿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百二十八 • 序数词 初一 初五 初十
三层 五楼 十五行 十一条
25
(五)量词
表示事物的单位
26
1、量词的语法特点
• 不单独使用,常与数词、代词组合; • 可以重叠,表示“每一”。
27
2、量词的分类
名量词
个 只 头 件 根 支 块…… 斤两丈尺升斗亩顷 双副打套批帮伙群 些点
34
(八)副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程度、 范围、时间频率、情态、语气等的
词
35
1、副词的语法特点
• 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其他成分; • 除 “不”“没有”等少数副词外,不能单
说; • 本身不在受其他的词修饰; • 有时一个副词在不同场合有不同意思;
36
2、副词分类
• 程度副词 最 很 太 极 更 非常 稍微 • 范围副词 都 全 只 仅 总共 几乎 一律 • 时间副词 刚 才 就 正 已经 立刻 渐渐 • 语气副词 难道 究竟 简直 幸亏 未必 • 情态副词 大力 大肆 亲自 欣然 默默 • 肯否副词 不 没 别 甭 没有 必定 一定
45
(十一)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作为时间、 处所、对象、条件、方式等标记的
词。
46
1、介词的语法特点
• 介词不能独立使用,介词和名词一起组成 介词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定语、补语。 不能做主语、谓语、宾语。
• 介词不能重叠,不能带“着、了、过”。 • 大多数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和动词的
界限是清楚的,有些介词在这个场合是介 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
• 某个词的语法特点,并不是仅指它在句子里显示 出来的个别特点,而是它能够出现的场合里的全 部特点。在具体的句子里只能显示一个的部分特 点。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百二十八 • 序数词 初一 初五 初十
三层 五楼 十五行 十一条
25
(五)量词
表示事物的单位
26
1、量词的语法特点
• 不单独使用,常与数词、代词组合; • 可以重叠,表示“每一”。
27
2、量词的分类
名量词
个 只 头 件 根 支 块…… 斤两丈尺升斗亩顷 双副打套批帮伙群 些点
34
(八)副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程度、 范围、时间频率、情态、语气等的
词
35
1、副词的语法特点
• 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其他成分; • 除 “不”“没有”等少数副词外,不能单
说; • 本身不在受其他的词修饰; • 有时一个副词在不同场合有不同意思;
36
2、副词分类
• 程度副词 最 很 太 极 更 非常 稍微 • 范围副词 都 全 只 仅 总共 几乎 一律 • 时间副词 刚 才 就 正 已经 立刻 渐渐 • 语气副词 难道 究竟 简直 幸亏 未必 • 情态副词 大力 大肆 亲自 欣然 默默 • 肯否副词 不 没 别 甭 没有 必定 一定
45
(十一)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作为时间、 处所、对象、条件、方式等标记的
词。
46
1、介词的语法特点
• 介词不能独立使用,介词和名词一起组成 介词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定语、补语。 不能做主语、谓语、宾语。
• 介词不能重叠,不能带“着、了、过”。 • 大多数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和动词的
界限是清楚的,有些介词在这个场合是介 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
• 某个词的语法特点,并不是仅指它在句子里显示 出来的个别特点,而是它能够出现的场合里的全 部特点。在具体的句子里只能显示一个的部分特 点。
中职教育-现代汉语(北大第二版 下册)课件:5.1 语法概说.ppt

• | 主 || 谓
|
• | 定|| 中 || 状 || 中
|
•
| 动 || 宾
|
•
|中||补| | 定 || 中 |
找出下列结构的句法成分
• 态度粗暴 老实得可怜 • 及时医治和精心护理伤势严重的伤员 • 李白唐朝人 降低标准 • 苏轼的豪放 说一说很容易 • 豪放的诗词 打听清楚 • 缓慢移动 灵活极了
现代汉语
主 编:黄伯荣 李 炜
第五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概说
语法是个什么东东?
• 不水小王喝 • 小王喝不水 • 小王不水喝 • 水不喝小王 • 小王不喝水
语法描述和语法的两个含义
• “语法”两个含义: • (1)语言规则本身,即内在语言知识。 • (2)语言学家用来模拟内在知识的规则系统即所谓的
• 民族性(VS共性):
•
VO型
OV型
•
PREP.-O O-POST.
•
NG
GN
•
NA
AN
• 个体量词的有无
• 语气词的有无
• 双宾语的位置:地域性
学习语法的预备知识
• (1)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 • (2)词类:词的语法分类
• (3)句法成分:
•
• 新 同 学 都 办完了入学 手 续
语法学。 • 例:学点儿语法,就可以少犯语法错误
语法的性质
• 抽象性(VS具体):类形式和类意义 • (((((李明爸爸的)姑姑的)二大姨的)侄子
的)女婿的)哥哥 • ***和*** ***了*** • 有限的语法规则和无限的句子 • 稳固性(VS变化):S+V+O+X—S+V+O
中职教育-现代汉语(北大第二版 下册)课件:5.5 句法成分.ppt

• ① 袋子里‖[净]大萝卜。 • ② 山上‖[光]石头。 • ③ 这个博士生‖[才]十八岁。 •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特殊的状中短语都
是作谓语的。 • 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带“地”的问题也是复杂得很。
中心语和补语
• 1. 补语的构成和语义类型 • 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副词“很、极”等、数量
• ③ 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都很重要。
• ④ 把这间屋子打扫干净太不容易了。
• 当谓词性词语充当主语时,它们的谓语成分一般是由非动 作性谓词(含判断动词、形容词等)充当。
2. 谓语的构成
• 谓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 他离开了。 • 院子里暖和。 • 屋里很亮堂。 • 河边凉爽得很。 • 我们冒着大雨继续比赛。 • 观众要求他们加演了一个节目。 • 我头很疼。
• 状语放在句首时,往往有特别的作用,或者强调状语,或 者兼顾上下文的连接等。
• 5.复杂状语和多层状语不同:
• ① 在会议上用英语流利地演讲
• | 状 || 中
|
•
| 状 || 中 |
•
| 状 ||中|
• ② 相当耐心地解释
• |状
||中|
• | 状 || 中 |
6. 状语中心语
• “状语+中心语”是谓词性的,所以状语中心语一般由 谓词性词语充当。在特殊条件下名词性词语也可以充当 状语中心语,如:
• 补充例(1)……有什么阴谋,阴他妈龟孙子的谋。(金 庸《笑傲江湖》)(2)洪江爱拉扯,上厕所小个便也能 结识个便友的。(贾平凹《废都》)
定语和带定中心语
• 1.定语的构成与语义类型 • 一般的实词和短语都可以充当定语。 • (他)的老师 (衣服)的颜色 (姥姥)的脾气 ——表示
是作谓语的。 • 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带“地”的问题也是复杂得很。
中心语和补语
• 1. 补语的构成和语义类型 • 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副词“很、极”等、数量
• ③ 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都很重要。
• ④ 把这间屋子打扫干净太不容易了。
• 当谓词性词语充当主语时,它们的谓语成分一般是由非动 作性谓词(含判断动词、形容词等)充当。
2. 谓语的构成
• 谓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 他离开了。 • 院子里暖和。 • 屋里很亮堂。 • 河边凉爽得很。 • 我们冒着大雨继续比赛。 • 观众要求他们加演了一个节目。 • 我头很疼。
• 状语放在句首时,往往有特别的作用,或者强调状语,或 者兼顾上下文的连接等。
• 5.复杂状语和多层状语不同:
• ① 在会议上用英语流利地演讲
• | 状 || 中
|
•
| 状 || 中 |
•
| 状 ||中|
• ② 相当耐心地解释
• |状
||中|
• | 状 || 中 |
6. 状语中心语
• “状语+中心语”是谓词性的,所以状语中心语一般由 谓词性词语充当。在特殊条件下名词性词语也可以充当 状语中心语,如:
• 补充例(1)……有什么阴谋,阴他妈龟孙子的谋。(金 庸《笑傲江湖》)(2)洪江爱拉扯,上厕所小个便也能 结识个便友的。(贾平凹《废都》)
定语和带定中心语
• 1.定语的构成与语义类型 • 一般的实词和短语都可以充当定语。 • (他)的老师 (衣服)的颜色 (姥姥)的脾气 ——表示
《现代汉语下》课件

声母的定义
声母是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是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声母的分类
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声母可以分为唇齿音、舌尖中音、舌根音等; 根据发音方法的不同,声母可以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等。
韵母的定义
韵母是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主要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
韵母的分类
韵母可以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其中单韵母又可以分为单元 音韵母和复元音韵母。
修辞对语境的适应
修辞应该根据语境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化,以更好地适应语境,达 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语境与修辞的相互作用
语境与修辞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通过修辞的运用可以创造新的语 境,同时语境的变化也会对修辞产生影响。
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
语言风格
指个人或团体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和习惯,包括用词、句 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
织规律。
语法分类
现代汉语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 部分,词法研究词语的内部结构
,句法研究词语之间的关系。
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具有分析性、灵活 性和具体性等特点,强调语序、 虚词和语调等语言要素的作用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 词、形容词等,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词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 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单纯 词和合成词等。
词义的分类
根据词义的性质和特点, 可以将词义分为概念义、 色彩义和语用义。
新词的产生与传播
新词的产生原因
新词的产生源于社会的发展和科 技的进步,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和
表达方式的改变。
新词的传播途径
新词的传播途径包括网络、媒体、 社交平台等。
辅音构成。
语音的差异与变化
方言的差异
由于地域差异和历史演变等因素,现代汉语存在多种方言, 如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等。不同方言在语音方面存在 明显的差异。
现代汉语课件(全册)

声母:音节中元音前面的部分。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声调: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 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
音位: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 的音类。
拔 bá 胆 dǎn 怪 guài
阿姨 外
爬pá 毯tǎn 快kuài
三、记音符号 1.直音法 2.反切法 3.注音字母 4.汉语拼音方案 5.国际音标
第二节 声母
一、辅音的性质
辅音的特征是气流通路有阻碍、 气流较强、发音器官不发生阻碍的 部分不紧张。构成辅音最显著的因 素是气流在口腔所遇到的阻碍。
(一)发音部位:发音器官哪部分发 生阻碍。
1.双唇音 上唇和下唇 [] [ ] []
2.唇齿音 下唇和上齿 []
3.舌尖前音 舌尖和上齿背
[][
]
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专门以 绘制地图的方式来研究语言或方言 的地理分布和差异的科学。
神经语言学
从神经学角度出发,采用病理 学和电子生理学的方法,对产生、 接受、分析和存储语言的大脑神经 机制的功能以及这些机制与语言的 关系进行研究。
病理语言学
运用语言学、医学的专门技术 来研究语言现象,并判断、治疗和 研究语言缺陷和语言失调等疾病。
[]
4.舌尖中音 舌尖和上齿龈
[][ ] [] []
5.舌尖后音 舌尖和硬腭前部
[][
]
[][]
6.舌面前音 舌面前部和硬腭前部
[][
]
[]
7.舌面后音 舌面后部和软腭 [] [ ] []
(二)发音方法:构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 方式,也可说是哪种性质的阻碍。 1.阻碍方式 发辅音时气流通路的阻碍分为三个阶段: 成阻(阻碍的开始形成)——持阻(阻 碍的持续)——除阻(阻碍的解除) 声母辅音 韵尾塞音(唯闭音)
中职教育-现代汉语(北大第二版 下册)课件:6.2 语音修辞.ppt

散文不像韵文那样讲究平仄调配,声调和谐,但在一
些并排的、整齐的句式中,如果注意平仄协调,也能够增
强文章的感染力。
• ⑥想眺望故乡的山岗,我爬到了阿里山上,只见茫茫
云海,云海茫茫。想寻觅故乡的小溪,我沿着淡水河来到
海滨,只隔着汪洋一片,一片汪洋。呵,阿里山!我要用 你去填大海,让母亲见到孩子,让孩子找到亲娘! (《
• “他每天下午看看报,打打球。”中的“看看报,打打 球”也是平稳、匀称的。“看看”和“打打”相配,“报 ”和“球”相配,说起来很顺口,如改为“他每天下午看 看报,打球。”就不顺口,因为“看看报”和“打球”音 节不等。
• 这种音节的调配在文章中随处可见。例如:
• ①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 水银泄地。听了他的作品我会觉得自己更年轻,更聪明, 更自信。
• 对偶句式一般都要求平仄对应,抑扬交错,讲究声调和谐,这 样有助于突出内容,帮助人们记忆。如:
• ③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
(范文澜自勉联)
• ④阳台观鸢尾 庭院赏米兰 (大洋网)
•
• ⑤立健全完备之规 造长治久安之势 (人民网)
•
•
• 这些对偶的例子,各音节平仄声调几乎完全对应。
•
•
• 总之,音节调配所要达到的效果是音节协调,使人说起 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此外,在调配音节时,如果能考虑 与平仄、押韵等方面的配合,做到几方面兼顾,不但有助 于语意的表达,而且能使语音更加优美动听,收到更好的 效果。
四、双声、叠韵、叠音、 拟声的选用与复沓美
• (一)双声、叠韵
•
双声、叠韵也是汉民族对称和谐心理在汉语语音方面的
• 相反,在连续的音节中,如果不讲究平仄相间,而是将 一长串平声音节或仄声音节排在一起,则不但读起来费劲 ,听起来也显得单调,沉闷,缺少音乐美感。如“张芳妈 妈家周三中餐吃烧鸡。”“上个月爸爸特意让弟弟做这四 道算术作业。”前一例全是平声,后一例全是仄声,读的 时候显得吃力、不上口,听觉上也给人不协调、不自然之 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如何判别一个词的词性
1.直判法:是根据某类词的功能或形态特点,直接判定某 个词属于某一类。这是一种直接证明的方法。其公式 为:
凡符合A类的功能或形态特点的,属A类。 x符合A类的功能或形态特点, 所以,X属A类。
起码、总算、例如
• 2.排他法 所谓排他,是通过排斥其他各种可能,借以肯定只有某 种可能。这是一种间接证明的方法。其公式为:
• 不同的语气词作用不同,比如“的”一般用于陈述语气 ,“吗”一般用于疑问语气。即便是都用于陈述语气, 不同的语气使得句子的意味有所不同,如: 他知道这件事的。 他知道这件事了。 他知道这件事呢。 他知道这件事吧。 他知道这件事啊。
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
• 语气词“的”和结构助词“的”有所不同。语气助词“的 ”,用于句末;“的”字结构中的结构助词“的”,有时 也出现于句末。例如: 这件是姐姐在北京买的。 明天是会天晴的。 老王是负责销售的。
词类部分推荐书目
• 邢福义,1981/2003,《词类辨难》,北京:商务印书馆 。
• 郭 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 馆。
虚词部分所列举 的兼类词的例子皆如此。
他的论著很(多)。 他又(多)了一个头衔。 他精通(多)种外语。 (多)好的学者。 他走了(多)久?
同音同形词
只能怪你自己 那儿有个怪蜀黍
他在那雕像上刻了一个“XX到此一游” 现在时间是三点一刻
词类活用
• 有些词本来是甲类词,临时借用为乙类词,这种现象叫 词的活用,不是兼类。 我平时都喝葡萄酒,如果今天大伙儿都喝二锅头的话, 我也只好二锅头一下了。 眼光放远点儿,别太近视眼。
• 某些连词与介词存在区分问题,比如: 我和他都去过北京。 去北京的是我和他。 我曾经和他去过北京。和他去北京的人是我。
• 等距、换位等方式来帮助确认。 由于他不来,我们只好自己独立做了。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只好自己独立做了。
• 看其后的成分是名词性还是谓词性的来确认。
• 和: •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 • 以肉汁和饭饲之。(南史·孝义列传) • 烟和魂共远,春与人同老。(全唐诗) • 引水忽惊冰满涧,向由空见石和云。(全唐诗) • 跟: • 头痒搔跟,无益欲疾。(易林) • 诸军且跟着明皇入蜀。(宣和遗事) • 我跟你爹在他家吃酒,他还小呢。(金瓶梅词话)
• 词的活用往往是为表达需要,而临时借用,具备特殊的 修辞效果。下面是词类误用了。 ① *他手里拿着一把不太规格的螺丝刀。 ② *黄大姐的工作很模范。 ③ *两年前他被借调到地质勘探所科研去了。 ④ *同学们就在教室里开庆祝元旦的联欢。 ⑤ *只有进一步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素质,才能相称创建 文明城市的需求。 ⑥ *刚才来的是一位男性。
• 另外,当“的”用在动语和宾语之间时,可以表示行为 在过去发生。如“我在北京上的大学,在广州读的研究 生。” 这类句子强调动作的处所、施事、时间、方式等 ,被强调的对象前往往可以加上“是”,如“昨天是谁 锁的门”。
• 3.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附在名词性 、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构成比况短语,大多表示比 喻。如“木头一样”“发疯般”“很开心似的”, 比况短
• 介词短语主要作状语,修饰谓词。其次作补语,少数情况 下作定语,不能作谓语。如[从车上]下来、走<向世界>、 (关于成哥)的传闻
• 汉语的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有的词还处于过渡 阶段,什么时候是介词,什么时候是动词,主要看它是否
作谓语中心语,作谓语中心语的是动词,不是介词。试比 较:
作介词
• 2.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所 处的状况。
• “着”附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 的持续。如“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 “了”附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 实现。如“哥哥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 “过”附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曾经 发生或存在。如“她调侃地说:‘我见过无耻的,但没 见过你这么无耻的。’”
语前面往往还可以加“像”“好像”,如“像木头一样 ”“像发疯一般”“好像很开心似的”。
• 4.其他助词 • “所”常附在及物动词前,构成“所”字短语,如“各
尽所能,各取所需”中的“所能”“所需”。“所”也 常与“被”“为”配合构成“被……所……”“为……所……” 格式,表示被动,如“为情所困”。“所”是比较书面 化的助词。常用于“所+V+的”结构。 • “给”用在动词前,起加强语势的作用,如“这事儿把 我给感动坏了。”“ 拖鞋让小狗给叼走了。”“ 哎呀, 我给忘了!”
啊呀,<原来>冯在山就是老冯。 啊,是她, <原来>是她。 阿梅,你<原来>还在想着他啊
• 2.意义差异细微,区别模糊的时侯,看根本语法性质发 生变化,退化掉了某类词的功能或形态特征,同时获得 了别类词的一般功能或形态特征,词性才可能不同。 你的支持对我很重要/木头桌子”
• 他连这么好的酒都不喝 这种水果可以连皮吃 他连发三封信
能在主语前出现的是连词,不能的是副词。
助词
• 助词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常见的助词分以下几类: 结构助词:的、地、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 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 其他助词:所、给、连
•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都是后附的,读轻声。 而“所” “给”“连”是前附的,不读轻声。
或者是A类,或者是B类,或者是C类。(没有 别的可能) X不可能是A类,不可能是B类, 所以,x是C类。 空前、木然、人身
排他法,要综合运用各类词的功能和形态特征。
六、何谓兼类和活用?
• 兼类:现代汉语中有些词具有两类或多类词的一般语法 特征,此为兼类现象。比如“报告”“理想”: “他已经向上级报告了最新情况”/ “他写的三份报告都 得到了上级的好评” “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工程的进展很理想”
兼类现象
• 1.意义不同,词性才可能不同: • 你死到哪里去了
怎么把时间定得这么死 她把棉袄咬得死紧
他(原来)的身体状况,比现在坏多了。 (定语) 他的身体状况,(原来)比现在坏多了。 (主语) 他的身体状况,现在哪能比得上(原来)?(宾语) 他的身体状况,现在比(原来)好多了。 (介词后) (原来)是(原来),现在是现在!
• “连”用在名词性、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词语前,与“都 ”“也”等相配合,构成“连……都……”“连……也……”等 格式。如“他连球都没摸过,更不用说参加比赛了。 ”“写给她的信,她连看也不看,就扔到一边了。”
语气词
• 语气词常用在句末表示语气,也可用在句中主语、状语 后头表停顿。常见的语气词主要有以下六个: 的了呢吧吗啊
• 这两个“的”的区别在于:第一,语气助词“的”,它( 连同句中可能出现的“是”)可以去掉;结构助词“的” ,它连同句中可能出现的“是”不能去掉。第二,结构助 词“的”,它的后边能够添加可以成为中心语的名词;语 气助词“的”,它的后边不能这么办。
语气词“了”和时态助词“了”
• 语气词“了”和时态助词“了”有所不同。语气助词“了”用于句末 ,它的前边可以是名词;时态助词“了”经常用于句中,而且紧跟着 动词。比如“他吃了饭了。”,第一个“了”是动态助词,第二个是 语气词。有的时候,“了”既用在动词后边,又出现在句末。这有两 种情况: 其一,“了”可能是语气词,如: 我走了,咱们后会有期。(过几天再来看您。) 你快去把头发给剪了! 例中的“了”,只表示情况变化,或者表示有所祈使,并不表示行为 的实现。这样的“了”还是语气词。 其二,可能是语气助词和时态助词的混合形式。如: 她去年竟然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 例中的“了”既表示情况发生变化,又表示行为已经实现。这样的“ 了”两种“了”的混合形式。
• 1.结构助词,语音形式都是“de”, “的”“地”“得 ”分别用来标示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中心语 和补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还可以构成“的”字短语。
• 阅读文章时需注意:①定语后边必须用“的”,不能用 “地”或“得”。如“美丽的校园”,不能写成“美丽 地校园”“美丽得校园”。②状语后边通常用“地”, 但用“的”不算错。不过,不能用“得”。如“广泛地 传播”,也可以写成“广泛的传播”,但不能写成“广 泛得传播”。③补语前边通常用“得”,但用“的”不 算错。不过,不能用“地”。如“来得很意外”,也可 以写成“来的很意外”,但不能写成“来地很意外”。 1
现代汉语
主 编:黄伯荣 李 炜
第五章 语法
第三节 词类(下)
介词
• 介词用在以体词性成分为主的词语之前,构成介词短语 。介词后的词语表示与动作、性状相联系的时间、处所 、方式、施事、受事等。 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在、于、从、自、打、当、由 、沿、朝、向 表示依据、方式、方法、工具、比较:根据、据、依照 、遵照、 按照、按、靠、本着、用、通过、凭借、经 过、比 表示原因或目的:为、因为、以、为了 表示关涉对象:对、对于、关于、至于、跟、和、同、 与、向、给 表示施事、受事:被、叫、让、由、把、将
作动词
他用斧头砍树。 他用过斧头。
我比他高。
咱俩比一下。
给我买张票!
给我一支笔!
连词
• 连词的作用是把词、短语或句子连接起来,可以按照连 接的对象分成三类: (1)连接词或短语的有“和、跟、同、与、并、及、以 及”等。 (2)连接句子的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 要么、否则”等。这类连词常常配对使用。 (3)既可以连接词或短语,也可以连接句子的有“而、 或、或者、并且”。
• 兼名、形的:科学、标准、经济、民主、困难、矛盾 兼动、名的:病、建议、决定、领导、参谋、计划 兼形、动的:破、忙、明确、端正、丰富、密切 兼形、动、名的:麻烦、方便、便宜 兼类词与同形词不同。
名动形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
• 名词的一般语法特征是主要充当主语、宾语,能受名量短语修饰,不能受副 词修饰;动词、形容词主要充当谓语或谓语中的中心语,能受副词修饰,前 面不能受名量短语修饰;动词往往能带“着、了、过”或宾语;形容词还常 常充当定语,但不能带宾语。从这些一般的语法特征来看,“木头”是名词 ,“支持”是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