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评价说,王维的诗是 “诗中有画”。那我们就一起仔细品味一下吧。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写景的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读读一、二句,说一说: 1.这两句诗写出了情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2.这两句诗和诗题有什么关系呢?
紧扣诗题,
【故园】
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此声】
故乡。
第三步:知内容
一、走向山林——晚秋之美 1.《山居秋暝》是___唐___朝诗人____王__维____写的,
首联写出了地点___空__山___,季节___秋__天___,时间 __傍__晚___,环境___雨__后___。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空__山__、__明__月__、__松__林__、 _清__泉___、__山__石__、___竹___、___莲___、__渔__舟__。
诗意:空旷的山野刚刚下过一场雨,傍晚天气凉爽,让 人感到秋天来了。皎洁的月光从松林的空隙间洒落,清 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竹林里笑语喧哗,那是洗 衣物的女子归来了,水上莲叶摇动,那是有渔船划过。 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却想久留在这山中。
一起想象画面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诗中洋溢着怎样的气氛?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雨后山 村的晚景图吗?
明月、松林
山 景 清泉、山石 居
动静结合 寄 情
秋 暝
人 浣衣之女 打鱼之人
以动衬静
山 水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 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 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词)人的笔下, 雨后的空山是那样幽美,枫桥夜半的钟声则会引起不 尽的愁绪,而边关的风雪声则让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 睡,使他们不禁眷恋起故乡的温暖宁静。这些诗词景 中含情,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更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让我们也拿起笔来,借身边的景物抒发情思吧!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美课件(共126张PPT)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美课件(共126张PPT)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 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 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 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 幅明丽的画图。
学习目标
1.会写“孙”字。(重点) 2.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重点)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
能,激发对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理解词语
【暝】 【空山】 【新】 【竹喧】 【浣女】
课文结构
山居秋暝
空山、明月、松间 流、喧、归、动、下 留
静态 动态 归隐
诗中有画
课文主旨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 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 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 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 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 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 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 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 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颔联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 然景物的幽静。明月的清辉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 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诗 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件(共21张PPT)
32岁被任命为“右拾遗” ,负责向皇帝举 荐官员。
34岁左右,敢于说真话的官员被贬,朝廷奸 臣专权,政治更加黑暗。王维之前远大的抱负 遭受承重打击。
42岁左右,他面对黑暗现实不满,又不愿 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采取了亦官亦隐、全身 远祸的生活方式,隐居长安附近辋川山中居所。
《山居秋暝》就是在此时此地创作。
huàn míng xiē



预习交流二:理解诗句,初知大意。
山居 秋暝 (唐)王维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 山 新 雨 后,天 气 晚 来 秋 。 明 月 松 间 照,清 泉 石 上 流 。 竹 喧 归 浣 女,莲 动 下 渔 舟 。
喧闹声
随 意 春 芳 歇,王 孙 自 可 留 。
任凭 春天的花草 尽 指诗人自己
21 古诗词三首
பைடு நூலகம்山居秋暝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1 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预习交流一: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美景留人?
想一想: 了解了诗人经历,你
觉得仅是“美景留人” 吗?还有什么让诗人愿 意留下来?
王维,字摩诘,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善长书 画,通晓音乐。
21岁金榜题名中进士,怀揣远大的理想与抱 负,想要大展宏图,报效国家。
⒈ 飞流直下三千尺

五年级上册(统编)21 古诗词三首优秀课件PPT

五年级上册(统编)21 古诗词三首优秀课件PPT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 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归来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顺流而下
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 的女子归来了。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 船在顺流而下。
春天的花草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自然
诗意:任凭春天的花草消歇,我自然可以 久留在秋天的山中。
山中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得非常快乐。 他在这里,可以忘却世俗的烦恼,可以摆 脱俗务的缠身,官场的黑暗;他在这里找 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所以,他想留下来。
听一听, 唱一唱, 画一画
一起解诗题 点明季节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小组讨论学习:
1、找出写景的诗句。 2、圈出诗句描写的景物。 3、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4、读到这些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5、这些写景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写景的诗句。
诗人王维为什么想留下来呢?
背景:
30岁考中状元,出任太乐丞,后因伶人 舞黄狮受累,被贬官。
35岁时,张九龄任丞相,被提拔为右拾遗, 后调任监察御史,奉命到边关慰问将士。
5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虏,出 任伪职。战乱平定后,被下狱问罪。因弟弟救 助,才获赦免。
此后,李林甫任丞相,王维虽然升 了官,但常常受到排挤和打压,他厌倦 了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也不愿意和他 们同流合污,于是就到了山里面潜心向 佛,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三读,读出韵味。 ——平长仄短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件(共12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件(共12张PPT)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 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纭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 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 秋夜幽美的风景,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 境清远的小诗。
认识生字
chóu

愁苦 忧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赏析
《枫桥夜泊》表达了作者羁旅在外的愁苦、对家国的忧思 及身处乱世却无归宿的忧愁之情。作者通过描写月落乌啼、漫 天寒霜、江边的枫树、江岸的渔火、寒山寺及夜半钟声等江南 深秋的夜景,营造了寒凉、凄冷的氛围,传达出作者因战乱羁 旅在外、身处乱世却无归宿的忧愁及对家国的忧思之情。
下课啦
班级: 时间:XX年XX月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 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 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风景及 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 景,情景交融。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面对江边 枫树与船上渔火,我忧愁难眠。
枫桥夜泊
班级: 时间:XX年XX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精美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精美课件

课文解读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 “他们”指的是谁,“那时候”又是什 么时候? “他们”就是玛琪的爷爷的爷爷那 一代人,“那时候”是几个世纪前。
➢ 一个生活在几个世纪后的小女孩,怎么 会知道“那时候”的事情? 通过一本“真正的书”。
和它相对的是什么样的书?玛琪 用的书和它有何不同?
玛琪和托米翻着这本书,书页已经发 黄,皱皱巴巴的。他们读到的字全都静止 不动,不像他们通常在荧光屏上看到的那 样,顺序移动,真是有趣极了,你说是不 是?读到后面,再翻回来看前面的一页时, 刚刚读过的那些字仍然停留在原地。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21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
《春晓》
初读课文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简介
王维 唐代诗人、画家,字
主题概括
在《枫桥夜泊》这首诗中,诗人勾画 了_月__落__乌__啼__、_霜__天__寒__夜__、江枫渔火、孤 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抒发 了自己漂泊在外的_愁__苦__寂__寞__之__情_ 。
学写字
sūn

chóu

孙泊愁 寺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孙愁寺
点穿插到“子” 的提的下面。
结构梳理
长相思
身在旅途 心系家乡
聒碎乡心梦不成
写景叙事→抒情
主题概括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 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_思__乡__之情。
课堂小结
• 想象了词中描绘的景象 • 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 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多么幽静的画面 又不失一份灵动,真可谓动静结合。
品读诗词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读一读这一句,你读懂了哪些? ➢ 除了书上的注释,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些词吗? 归:归来。 下:顺流而下。
品读诗词
➢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 的意思?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 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 归来了;莲叶晃动,原 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品读诗词
➢ 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 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好衬托出山村环 境的幽雅,更能显示出恬静中的一份生机勃 勃,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品读诗词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读一读这一句,你读懂了哪些? ➢ 除了书上的注释,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些词吗? 春芳:春天的花草。 自:自然。
随堂练习
三、拓展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课后作业 1. 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 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说 一说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搜集表现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 读一读,唱一唱。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 泊》。朗读示例:
初读古诗
自由读这首诗,
注意读准字音,注意
断句,读出节奏。

bó停泊 pō湖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 落/乌 啼/霜 满 天 , 江 枫/渔 火/对 愁 眠 。 姑 苏 城 外/寒 山 寺 , 夜 半/钟 声/到 客 船 。
品读诗词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 读懂的地方,不理解的 地方也可以提出来,然 后全班交流。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件(共18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课件(共18张PPT)
21 古 诗 词 三 首
夜晚,张继把船
停泊 停泊在枫桥边。
王安石 《泊船瓜洲》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宿建德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再读古诗, 尝试划分节奏。
夜泊枫桥的 张继是什么心情?
愁、孤独、 寂寥……
再读古诗,思考: 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 受到“愁”?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 年(753年)考取了进士,但是他在京城待了很久等 待选官,都没有成功。等到天宝十四年(755年), 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一起,国家大乱,都城 里的皇帝和大臣们争相逃走,张继也跟着逃走,辗 转来到南方避乱,某一天夜晚,他乘坐的小船停靠 在枫桥旁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寂静的夜里突然传来的钟声,听起来特别凄凉。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枫桥夜泊 动静结合使画面
[唐]张继
更加丰富多彩。
月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啼霜满天, 动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
静景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人看到月亮往往会思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 凄冷
寂静的暗夜中,声声乌鸦 的啼叫更增添了一份凄凉。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面 面相觑,睡不着觉,让人感到寂寥。
江水睡了, 枫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张继到底愁什么?
可能出门久了,太思念故乡。 可能怀才不遇,不受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程】 【更】 【长相思】 【榆关】 【那畔】
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 雪一更, 即言整夜风雪交加。 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词牌名。
那边,这里指关外。
山海关。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帐】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聒】
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枫桥】 【夜泊】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在今江苏苏州。
江边的枫树。
乌鸦啼叫。 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 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渔火】 【对愁眠】 【姑苏】 【寒山寺】 【夜半钟声】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 指旅人怀着忧愁入眠。 渔船上的灯火。 苏州的别称,因苏州有姑苏山而得名。 苏州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同桌听。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我先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 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 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 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 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 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第四步:查资料
查资料,填一填 1.王维,我国_唐__代___著名的诗人、画家,被称为 __诗__佛____。 2.张继,__唐___朝诗人,代表作《_枫__桥__夜__泊_》。 3.纳兰性德,__清___代词人,在中国词坛享有盛誉, 代表作品有《通志堂集》、《纳兰词》。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 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
【故园】
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此声】
故乡。
第三步:知内容
一、走向山林——晚秋之美 1.《山居秋暝》是___唐___朝诗人____王__维____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首联写出了地点___空__山___,季节___秋__天___,时间 __傍__晚___,环境___雨__后___。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空__山__、__明__月__、__松__林__、 _清__泉___、__山__石__、___竹___、___莲___、__渔__舟__。
《山居秋暝》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 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 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
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 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 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 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 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 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 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 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 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 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枫桥夜泊》。
二、走向枫桥——秋夜之愁 1.作者停泊地点:______枫__桥__边______;
停泊的时间:______夜__晚________。 2.作者看到的景物有:___残__月___、___霜__天___、
___江__枫___、___渔__火___。 3.作者听到的声音有:____乌__啼____、____钟__声____。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步:学字词

榆树
gēng
五更
pàn
湖畔
guō
聒噪
枫叶飘零
湖畔
五更
榆树
聒噪
读下面的词语,给加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发愁(cóu chóu √ 儿孙(sūn sōng) √ 一更(gēng gèng)
√ 停泊(bó pó)
√ 聒(kuō guō)噪 √ 湖畔(pàng pàn)
【暝】 【空山】 【新】 【竹喧】 【浣女】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刚刚。 空旷,空寂的山野。 日落,天色将晚。 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 出沙沙声响。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随意】 【春芳】 【歇】 【王孙】 【留】
春天的花草。 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居住。 任凭。 消散,消失。
三、走向榆关——风雪夜行 1.行军之难:
(1)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征途的_____遥__远__艰__难___, “风一更,雪一更”突出了征途的____环__境__恶__劣____。
(2) 用成语来形容这样的行军生活之艰难:___跋__山__涉__水_、 __风__雪__交__加__、_日__夜__兼__程___。
读了上面的资料,你对本文三首诗的作者及 写作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写的古诗 是想表达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深刻地 了解一下。
第一步:读课文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 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 楞伽山人。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 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 :《通志堂集》《纳兰词》。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 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 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 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长相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