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第26课《小石潭记》习题(ab卷,有答案) (2)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26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一.基础识记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
本文是其中的第篇。
答案:《全唐文》|柳宗元|子厚|河东|“唐宋八大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四。
解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如第一空要填《全唐文》,而不能填《永州八记》。
引号处要按特有的文学名词填写,如第五空为“唐宋大八家”,而不能填空“唐宋散文家”,第六空要注意前面句中的提示信息“被贬永州”来帮助记忆。
点评:本题不难,文学常识题常考题,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
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2.注音:篁( ) 佩( ) 洌( ) 坻( ) 屿( ) 佁( )翕( ) 邃( ) 寥( ) 俶( ) 怆( ) 嵁( )答案:篁(huáng)|佩(pèi)|洌(liè)|坻( chí )|屿( yǔ )|佁(yǐ)翕( xī )|邃( suì)|寥( liáo )|俶( chù )|怆( chuàng )|嵁(kān)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正确填写注音,“篁”“怆”“嵁”三字要注意区别韵母的前后鼻音;“坻”“邃”“俶”三字要注意声母的平翘舌音;“洌”“寥”要注意声母l与n区别;“佁”“翕”两字要注意正硬标调点评:本题判断点较多,有难度。
给生字拼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学习时对课文注释中的字音要加强记忆。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精选题含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卷石底以出 ( 翻卷
)
(2)青树翠蔓
( 翠绿的藤蔓 )
(3)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4)乃记之而去 ( 于是,就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①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 了水的清澈。
②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 水的清澈。
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 子,写出了水的清澈。
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概括柳 宗元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3分)
①被贬之地荒远、凄清,“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屡次被贬,政治失意,“即雅窜逐, 涉履蛮瘴”,使作者心境凄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卷石底以出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 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请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
初二下学期《小石潭记》试题

小石潭记试题1、下列“之”与“乃记之而去”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渔人甚异之C、心乐之D、告之于帝2、下列“而”与“濯清涟而不妖”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隶而从者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知而不争,不可谓知类D、干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下面四句中“可”字意义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4、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水尤清冽凉B、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C、怡然不动呆呆的样子D、俶尔远逝害怕的样子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C、斗折蛇行(蛇在爬行)D、俶尔远逝(忽然)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狗的牙齿)B、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水中高地)C、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闻水声,如鸣珮环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B、青树翠蔓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北斗星像蛇一样,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9、下列翻译错误的一项的是( )A、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太寂静幽深了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岸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忽明忽暗,时隐时现D、青树翠蔓,蒙络摇缀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10、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A、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 小石潭记》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及文体常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发起了古文运动,二人并称为韩柳。
又和刘禹锡交好,与其并称为刘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在永州任上所作的八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
作者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抓住事物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借景抒发了凄苦忧伤的感情。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托物言志。
三、解词:1、心乐之(高兴)2、水尤清冽(格外) 3坻(水中高地)、屿(小岛)5、堪(不平的岩石) 6、蔓(藤蔓) 7、蒙络摇缀(遮掩)(下垂) 8、可百许头(表示约数) 9、下澈(照到水底)影10、布(映在) 11、怡然(呆呆的样子) 1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蜿蜒)13、犬牙(像狗牙那样)差互(参差不齐) 14凄神寒骨(感到凄凉)15、叔尔(忽然) 16、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17、悄怆(忧伤的样子)18、幽邃(深远)19、以其境过清(凄清)四、理解性默写类(用原文回答):1、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游鱼和潭水的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布石影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叔尔远逝,往来翕忽)4、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9、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0、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全石以为底为岩”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练习题附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附答案小石潭记练习题附答案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为屿,为,为岩。
青树翠,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用原文的语句答复。
(1)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是。
(2)“皆假设空游无所依”相照应的句子是。
(3)描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是;写其动态的句子是。
2.文中依次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凄神寒骨,悄幽”八个字高度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气氛,表现了怎样的心情?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①因以及手其避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②人之有一能,③使后人尚之如此,④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①且②夫③而④虽B.①而②盖③且④况C.①而②盖③而④况D.①而②夫③而④况2.解释文中的词语。
①推王君之心:②推其事:③遗风余思:3.“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句中三个“其”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他(指王盛)他的(指王盛的)那些B.莫非它的(指州学的)那些C.莫非他的(指王之的)那些D.难道他的(指王之的)他的(指王盛的)4.对“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被后世的人怎样看待呢?B.用什么来影响后世的人呢?C.直到来世,又会怎样呢?D.影响到后世的人,情况又会如何呢?5.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记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提高景点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八下语文《小石潭记》精选题(及答案)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 ,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他地方的泉水 也没有什么不同。
3、[甲]文中作者心情的变化是由乐到__忧__ _;[乙]文运用了_借__景__抒__情___的表现手法, 表现了作者对清溪的喜爱之情。(2分)
[甲]:谪居生活的孤凄悲凉之情: [乙]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美好 生活的向往。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 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4、以上两个语段分别重点表现了水的什么 特点?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水的特点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甲]文:清(或清澈);用潭中的 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乙]文:碧(或颜色碧绿);用“ 秋天”“晓岚”“舍烟新柳”“脱箨初 篁”等比喻水色。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属于“永州八记”之一,其中“小石潭”位于永州。
2. 文章开篇描述了作者“下马观之”,表明作者对小石潭的自然景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潭中鱼可百许头”,用以形容潭水清澈,鱼儿游动的情景。
4.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小石潭的自然景致,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选择题1. 以下哪一项不是《小石潭记》中所描绘的景物?A. 清澈的潭水B. 翠绿的竹林C. 游动的鱼儿D. 飞舞的蝴蝶答案:D2.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了“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一句是用来形容:A. 潭水的清澈B. 鱼儿的游动C. 竹林的茂密D. 石头的坚硬答案:B三、判断题1. 《小石潭记》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
(对)2. 文章中提到的“小石潭”位于北京。
(错)3. 柳宗元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对)四、简答题1. 请简述《小石潭记》中“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答:小石潭位于永州,是一处自然景观。
其特点为潭水清澈,鱼儿游动,周围环境幽静,给人以宁静之感。
2.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是如何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的?答:柳宗元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如“皆若空游无所依”,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五、论述题1. 论述《小石潭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小石潭记》是唐代散文的典范,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其影响深远,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研究古代散文和自然美学的重要文献。
2. 分析《小石潭记》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答:《小石潭记》通过描写一个小石潭的自然景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思考。
第26课《小石潭记》习题AB卷

第26课《小石潭记》习题AB卷26 小石潭记01 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D)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幽邃(suì)B.为坻(hí) 为嵁(kān) 为屿(yǔ).参差(ēnī) 佁然(yǐ) 卷石底(quán)D.俶尔(shū) 翕忽(xī) 悄怆(qiǎ)(解析:D.“”的读音为“h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如鸣珮环使动用法,使……鸣响(2)为坻为,动词,成为,变成;坻,水中高地(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相当于“”(4)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的样子(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邃,深远(6)隶而从者隶,跟随;从,跟从3.区别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2)而足肤皲裂而不自知(表转折)乃记之而去(表承接)(3)以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以其境过清(因为)(4)为为坻(成为,变成)全石以为底(作为)4.按照下列提示填写恰当的语句。
(1)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我隔着竹林,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俶尔远逝,往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嬉戏。
6.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课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学家柳宗元曾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小石潭记01 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D)A.篁竹(huáng)清冽(liè)幽邃(suì)B.为坻(chí) 为嵁(kān) 为屿(yǔ)C.参差(cēncī) 佁然(yǐ) 卷石底(quán)D.俶尔(shū) 翕忽(xī) 悄怆(qiǎo)(解析:D.“”的读音为“ch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如鸣.珮环使动用法,使……鸣响(2)为.坻为,动词,成为,变成;坻,水中高地(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相当于“来”(4)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的样子(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邃,深远(6)隶.而从.者隶,跟随;从,跟从3.区别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2)而足肤皲裂而不自知(表转折)乃记之而去(表承接)(3)以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以其境过清(因为)(4)为为坻(成为,变成)全石以为.底(作为)4.按照下列提示填写恰当的语句。
(1)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我隔着竹林,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嬉戏。
6.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02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潭中鱼/可百许头(2)其岸势/犬牙差互8.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9.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10.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满情趣;也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1.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与第二段一起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第三段探寻潭水源流,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幽静(清幽、幽深、幽邃、寂静、凄清、冷清、冷寂)的特点。
12.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示例:作者感情由“乐”变“凄”。
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孤寂悲凉的心境。
03 拓展阅读(淮安中考)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流,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
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
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
”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
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
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注释】①霁:天放晴。
②漎:流水声。
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⑥溶云:溶,融入。
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
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
“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
⑨就:完成。
⑩卒:同“猝”,突然。
1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大石出潭中大石/出潭中1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水尤清洌..(清澈寒冷)(2)乃记之而去.(离开)(3)被而名.之(命名)(4)要.客九人饮于是(同“邀”,邀请)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翼乎临于溪右。
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16.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感受。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失意的孤凄之情。
17.【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两处画线的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洌”。
“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处。
【乙文参考译文】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
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放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
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山鸟的叫声。
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
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
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泮啊。
”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来命名。
”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荫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
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
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
左丈学冲(左世容,字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
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
游玩的人感到有点害怕,于是回去了。
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姚范)也去了,我(姚鼐)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01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问题。
雪中偶题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又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02 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擒贼周氏夫妇,以渔为生,日出没风波。
一日,二豪贼相谓曰:“伺周之市,但留其妇时,吾可攫其金也。
”于是窥周去。
周既去,二豪贼持刀近船。
周畜一犬,见之,狂吠。
妇闻声而出。
二贼跃上船,出刃胁之。
犬啮贼,以故贼不得脱身。
妇乘其无备,推堕一贼河中。
一贼为犬所啮,痛甚。
妇举刀欲劈之,贼色挠,跪而谢。
是时夫方归,见状,即缚二豪贼至官。
【参考译文】有一对姓周的夫妇,靠捕鱼谋生,每天在风浪里作业。
一天,两个强盗互相说:“等到姓周的丈夫去了市场,只留下他的夫人时,我们可以抢他们的钱。
”于是偷看着姓周的离开了。
姓周的一离开后,两个强盗(就)拿着刀靠近船。
周氏夫妇养了一条狗,看到了强盗,就狂叫着。
周夫人听到了声音就出来了。
两个强盗跳上船,拿出刀要胁迫她(把钱给他们),(其中一位)强盗被狗咬住,(所以)让强盗脱不了身。
周夫人趁他们没有防备(的时候),把一个强盗推入河中。
一个强盗被狗咬着,非常痛。
周夫人拿着刀想要砍向他,强盗脸上显出屈服的样子,跪下来认罪,这时姓周的丈夫正巧回来了,看到这情况,就绑着这两个强盗去报官。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周既.去(已经)B.于是窥.周去(偷偷观察、等候)C.一贼为.犬所啮(因为)D.是时夫方.归(正好)(解析:C.“为”的意思是“被”)4.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1)伺周之市,但留其妇时,吾可攫其金也。
等到姓周的丈夫去了市场,只留下他的夫人时,我们可以抢他们的钱。
(2)妇举刀欲劈之,贼色挠,跪而谢。
周夫人拿着刀想要砍向他,强盗脸上显出屈服的样子,跪下来认罪。
5.周氏擒贼大获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不用原文回答)(1)周夫人的智慧和勇敢,有胆识。
(2)他们家养的狗训练有素。
(3)周夫人的丈夫回来得及时。
03 名著阅读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常现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他没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的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文段中的“他”指的是老舍(作家)笔下作品中的人物祥子。
7.《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人类的进步实在太慢了”。
04 语言运用8.(天津中考)某班开展了“游在津沽”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