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虚词

荆轲刺秦王的虚词
荆轲刺秦王的虚词

荆轲刺秦王的虚词荆轲刺秦王

归纳1:一词多义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引申义兵 2.不得持尺兵武器

3.不及召下兵武士,士兵

穷兵黩武兵力

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2.终己不顾回头看

顾 3.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

4.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探望,拜访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大行不顾细谨顾念、顾及

陈恐惧不敢自陈陈述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排列、站在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

2.图穷而匕首见穷尽

穷 3.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4.穷则独善其身失意,处境困窘

穷山恶水偏僻,荒凉

顷之未发出发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发 3.发尽上指冠头发

4野芳发而幽香开放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

乃请荆轲曰请求

2.乃复请之曰请求

请 3.丹请先遣秦武阳请允许我

4.请辞决矣请允许我

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

就 2.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瞬息而就完成

既祖,取道已经,??之后

2.荆轲既取图奉之就,便

3.左右既前,斩荆轲就,便

既 4.既来之,则安之既然

5.既至秦既然

6.郑既知亡矣已经

7.既东封郑已经

既望 ??之后

归纳2:“乃”、“为”、“以”、“而”

乃请荆卿曰乃遂私见樊於期乃令武阳为副

乃复请之曰乃朝服于是,连词

2.樊於期乃上前曰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就,副词

3.乃欲生劫之是

乃 4.乃今得闻教才,副词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副词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反而

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而乃以手共搏之只,仅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

为之奈何做,处理动词

2.乃为装遣荆轲

为 3.而为留待为了,介词

4.为变徵之声发出

5.前为谢曰替,介词

皆为戮没被,介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介词

2.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来,连词

以 3.使工以药淬之用,介词

4.而乃以手共搏之用,介词

5.必得约契以投太子来,连词

今行而无信表转折

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表并列而

3.秦王还柱而走表修饰

4.图穷而匕首见表承接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侮之耻除矣表递进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也几乎是妇孺皆知。可是,若仔细推敲《史记-刺客列传》中的相关记载,便会发现,“荆轲刺秦王”更像是一个演义传说。那么,历史真相到底如何,历史文献又是如何记录这段 * 呢? 荆轲可疑的国使身份“刺秦”故事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便是荆轲声称是燕王的特使,向秦输城,因而得以面见秦王,实施刺杀计划。蒙嘉是这样向秦王报告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原举国为内臣……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可问题是,荆轲有担当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国使的资格吗?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如此说来,荆轲既非燕国贵族,也非在朝官员,在燕国不过是个过客,连燕国的“永久居民”身份都没有。而且整日在闹市上与一狗屠和民间乐手混在一起,乐则饮酒高歌,悲则放声大哭,实属“体制外人士”。再者,荆轲本是个剑客,曾周游各国,颇有些知名度。如此一来,荆轲与秦舞阳若作为潜入敌国伺机行刺的杀手使用,倒也说得过去,但作为公开高调出访的正副国使,便显荒唐。既然如此,正值巅峰状态、蔑视群雄的泰国怎么会接受这种身份低微且可疑的“山寨”代表团,并以最隆重的“九宾之礼”相迎呢?一贯多疑的秦王赢政又怎么会在身边一个卫士都没有的情况下,就让一个剑客和一个杀人犯出身的人上殿呢? 难以理解的自我泄密刺泰计划乃燕国的超级机密。太子丹是知道这一点的,他与国土田光密谈后就嘱咐他勿外泄,

但他当时还远未提到行刺秦王的具体计划。然而,当荆轲出发的时候,太子丹居然率领众人,皆白衣白帽,从京城蓟一直送到国境,在易水河畔搞了一场热闹却又凄惨的送行仪式。当时秦军已灭赵,前锋直抵易水河西岸。荆轲号称是促进奏燕友好关系的使者,应是行喜庆之旅。可他们却在秦军的眼皮底下,穿着丧服,涕泪交流,高唱诀别之辞,如此张扬,岂不是公开了他们此行的真实目的? 从《史记》其他篇可知,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不仅军队勇猛,而且情报工作也极为出色,所以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反间计、贿赂计等,导演了屈原被黜、廉颇遭弃用、李牧遇害等一幕幕悲剧。故而“易水送别”在文学上堪称千古杰作,可从政治谋略上看,却无疑是旷世败笔。

有悖常情的刺杀过程司马迁绘声绘色讲述的刺杀过程,其实迷雾重重。荆轲乃著名剑客,武功自然不一般。“图穷匕见”之际,荆轲与秦王已是近在咫尺,可荆轲竟然舍近求远,莫名其妙地去抓赢政长长的衣袖,结果被赢政一挣,居然断掉了。接下来的情节更是蹊跷。赢政断袖后,仍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因为身后那个志在必得的杀手正在不顾一切地扑来,一场生与死的赛跑就此开始。再者,有专家曾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考证出秦始皇赢政自幼体质赢弱。且鸡胸,患有支气管炎。可奇怪的是,在这场生死追逐中,沉着镇静、志在必得、身手矫健的一流剑客荆轲数分钟里居然追不上连走路都要气喘的支气管炎患者赢政! 更离奇的是,当秦王“绕柱而走”,荆轲紧迫不舍之时,忽然冒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御医夏无且,以随身携带的药囊向荆轲抛去。稍稍迟延了一下荆轲的追击,因而赢

政得以在众臣的提醒下拔出剑来,反败为胜。可见夏无且的在场是荆轲刺秦功亏一篑的关键因素。然而在中国古代,太医院的院长也不过是五品官员,史书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太医可上朝陪侍的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当赢政挥剑砍向荆轲左腿时,他的左半身应该暴露在荆轲持利刃的右手之前,可荆轲却既不趁机进击,也不后退躲闪,反而被杀。一场短兵相接、强弱悬殊的生死搏斗下来,手持“见血即亡”利刃、有备而来、主动进攻的一流剑客被打得肢体残缺,窝囊而死;而毫无戒备、惊慌失措、身体虚弱的秦王反倒毫发无损,这个结局也实在是太离奇了。对太子丹权力的极端夸大从《史记·刺客列传》的描述来看,是太子丹一手遮天,策划和组织了刺杀泰王的行动。可是,这种涉及国家存亡、社稷存续的大事,作为一国之君的燕王能不过问吗?司马迁对此竟然只字未提,直到荆轲失败被杀,秦军问罪之师迫近燕都之前,燕王都没有出现。刺秦后不久,燕王听了代王几句劝,派了个使者找到太子丹的藏身之处,把太子丹的人头拿下,向秦请罪。看来,这位国君还是大权在握的。那么,之前的事情该如何解释? 史学界公认,司马迁本人具有强烈的浪漫的诗人气质,他的传世之作《史记》既是史学经典,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读者的感染力,他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并进行了某些虚构,因此,故事虽然引人入胜,但前后矛盾的情况在《史记》中却并不罕见。更重要的是,《史记》并不是由皇帝指定、政府立项的官修史,而是司马迁的私人著作。怀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豪情,他并不是简单

地记录史实,而是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渗透了自身的人生感受,表达了对非凡的、尤其是具有悲剧性的人物的赞赏和偏爱。荆轲刺秦的历史真相当然,司马迁毕竟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对于那些为了故事生动性的需要,不惜夸大或虚构的具体情节,他在另外的涉及同一事或人的篇章中,往往加以修正。关于“荆轲刺秦”,司马迁在《史记·泰始皇本纪》中记载:“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秦王觉之,车裂荆。”短短15个字,颇值得玩味。按“刺客列传”的“殿堂搏斗”之说,当荆轲行刺之际,赢政的一只脚已踏进鬼门关,只是靠着一连串的偶然才侥幸逃生,这岂是一个“觉”字了得!况且,荆轲中了秦王八剑之后。叉被殿下一拥而上的武士们乱刀杀死,几乎被砍成肉酱,还有可能和必要被“五马分尸”吗?这会不会是司马迁由“荆轲刺秦”的虚构性文学描写,向历史真实记录的一种悄然回归呢? 据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太子丹看到秦将灭燕,确实派了侠客荆轲潜入咸阳。伺机行刺秦王。只是行事不周,被秦王识破,遭到逮捕,供出了被太子丹指使的内情,最后被押至闹市,用最残酷的刑罚车裂处死。赢政以此向燕国示威,并兴兵问罪,迫太子丹被杀,俘燕王,灭燕国。 * 真相很可能是:侠客荆轲从未作为燕王的特使登上秦国咸阳殿的台阶,那篇流传千载的荆轲刺秦王故事,只不过是司马迁虚构出来的一首悲剧英雄畅想曲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 复习资料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5.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二、古今异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今闻购将军之首【购】 古义:重金收买; 今义:购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 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 终已不顾【顾】 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 北蛮夷之鄙人【鄙人】 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穷】 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秦王还柱而走【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诸郎中执兵。【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断其左股。【股】 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 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三、词类活用 【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上】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厚】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箕】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 【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学生版)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3)可以解燕国之患。 (4)乃今得闻教。 (5)人不敢与忤视。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图穷而匕首见。 (6)卒起不意。 (7)秦王还柱而走。 三、古今异义词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仰天太息流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 (4)复为慷慨羽声 (5)持千金之资币物 (6)诸郎中执兵 (7)乃其引匕首提秦王 四、词类活用 1.①进兵北略地() ②函封之() ③发尽上指冠() ④箕踞以骂曰() 2.①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前为谢曰/左右既前()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士皆垂泪涕泣()乃朝服,设九宾() 3.其人居远未来() 4、使使以闻大王() 5.①太子迟之()②群臣怪之() 五、一词多义

2、不及召下兵() 3、秦兵旦暮渡易水() 【穷】1、图穷而匕首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陈】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2、恐惧不敢自陈() 【私】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2、乃遂私见樊矜期() 【还】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秦王还柱而走() 【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图】1、唯君图之() 2、图穷匕首见() 【室】1、拔剑,剑长,操其室()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2、将军身被坚执锐() 【请】1、乃请荆卿曰() 2、请辞决矣() 【次】1、以次进() 2、次所旁丛祠中() 【信】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听其言而信其行() 3、言必信,行必果()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2、辞曰:“臣之壮也……() 【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3、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就】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2、轲自知事不就()

荆轲刺秦王习题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同步测试 【典型例题】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 B. 偏袒(tǎn)扼腕(è)厄运 (è)濡染(rú)怯懦(ruò) 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 铁杵(wǔ)拊心(fǔ) D. 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瞋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 àn)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 ⑧ D. ①⑥⑧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2)诸郎中执兵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愿大王少假借之 (5)左右既前,斩荆轲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7.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 (2)自引而起,绝袖 (3)秦王还柱而走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0.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 函通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通 (3)秦王还柱而 走 通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 (5)秦武阳色变振恐 通新 11.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 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学案博苑 09-23 0611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备课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5.卒起不意(卒通猝,仓猝)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4.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5.诸郎中 ..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三、一词多义 1.穷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窘,处境困难)

②图穷而匕首见(尽、完结)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④穷家富路(贫穷) ⑤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2.见 ①图穷而匕首见(露出)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拜见,会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⑤慈父见背(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 3.引 ①秦王惊,自引而起(指身子向上起) 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带领) ⑤引而不发(拉开弓) ⑥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4.顾 ①顾笑武阳(回头看) ②顾计不知所出(只是,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却) 5.乃 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连词,于是) ②乃今得闻教(副词,才)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是) 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连词,表承接,于是、便)

荆轲刺秦王实词、虚词训练答案版

荆轲刺秦王 归纳1:一词多义 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引申义 兵 2.不得持尺兵武器 3.不及召下兵武士,士兵 穷兵黩武兵力 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2.终己不顾回头看 顾 3.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 4.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探望,拜访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大行不顾细谨顾念、顾及 陈恐惧不敢自陈陈述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排列、站在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 2.图穷而匕首见穷尽 穷 3.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4.穷则独善其身失意,处境困窘 穷山恶水偏僻,荒凉 顷之未发出发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发 3.发尽上指冠头发 4野芳发而幽香开放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 乃请荆轲曰请求 2.乃复请之曰请求 请 3.丹请先遣秦武阳请允许我 4.请辞决矣请允许我 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 就 2.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3.瞬息而就完成

既祖,取道已经,……之后 2.荆轲既取图奉之就,便 3.左右既前,斩荆轲就,便 既 4.既来之,则安之既然 5.既至秦既然 6.郑既知亡矣已经 7.既东封郑已经 既望……之后 归纳2:“乃”、“为”、“以”、“而” 乃请荆卿曰乃遂私见樊於期乃令武阳为副 乃复请之曰乃朝服于是,连词 2.樊於期乃上前曰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就,副词 3.乃欲生劫之是 乃 4.乃今得闻教才,副词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副词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反而 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而乃以手共搏之只,仅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 为之奈何做,处理动词 2.乃为装遣荆轲整理 为 3.而为留待为了,介词 4.为变徵之声发出 5.前为谢曰替,介词 皆为戮没被,介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介词 2.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来,连词 以 3.使工以药淬之用,介词 4.而乃以手共搏之用,介词 5.必得约契以投太子来,连词 今行而无信表转折 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表并列 而 3.秦王还柱而走表修饰 4.图穷而匕首见表承接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侮之耻除矣表递进

中考文言文《荆轲刺秦王》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荆轲刺秦王》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荆轲刺秦王》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荆轲刺秦王 选自《战国策》 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

荆轲刺秦王(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型,古今异义)

荆轲刺秦王 1. (打败) 2. (占领 夺取) 3. (拜见) 4. (接近) 5. (表假设 如果) 6. (名作状,早晚) 7. (走投无路, 陷入困境) 8. 愿足下更虑之 (心意 改变) 9. (刻毒) 10. 父母宗族, (戮,杀戮 没,没收) (前者,不过,只是 后者,回头) 1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13. (好好地) 14. (把:握,抓住 揕:刺) 15. (欺侮,侵犯) 16. (名作状,用匣子) (匣子) 17. (浸湿,沾湿) 18. (忤:逆,违反 忤视: 迎着目光看) 19. (俱:一起 远:adj.作n. 远方) 20. (“决”通“诀” 诀别 辞决:辞别, 告别) 21. (赠送) 22. (方名作动,走上前) (方名作动,走上前) (名作动, 走上前) (走上前) (动词 并,列 ) (使:前者:动词,派遣;后者,名词,使者 唯:希望) 25. (n.作v.穿上朝服 通“傧”,傧相,迎宾赞礼的人) 26. ( 通“捧”捧着) (按照; ……顺序) (打开 全部 通“现”) 29. (身子向上起 举起) 30. (掷击 )

31. (受 伤) 32. (生:形作状,活生生地 劫:强迫) 33. (名作动,出行前祭路神) 34. (名作动,哭) 35. (意动,以 ……为怪,认为奇怪) 36. (使动,使……断了) 37. (使动,使……闻,禀告) 38. (身边侍臣) 39. 40. (没有来) 42… 43. ……的方法) 44. 过了一阵) 45.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 3.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 ) 4.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6.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9.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10.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2.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13.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14.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 三、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

荆轲刺秦王 复习教案

《荆轲刺秦王》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准确默写文言名句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同上学习难点:对梳理的知识点进行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梳理教师总结 高考动向:文言文阅读 课时:2课时 一、导入“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中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孰不知,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着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二、知识梳理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迎宾赞礼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 秦王方还柱走。(“还”通“环”,绕。) (二)、找出本文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常见文言句式。 明确:1.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其人居远: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乃欲以生劫之:生,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2.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穷困,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长的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有“故意”之意。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见。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 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3.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题组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烛之武退秦师》 (1)无能为也已.通_______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_____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_____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5)秦王必说.见臣通________,_________ (6)往而不反.者通________,_________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_______,_________ (8)卒.起不意通________,_________ (9)秦王还.柱而走通________,_________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________,_________ (11)距.关,毋内.诸侯通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 (12)张良出,要.项伯通________,_________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________,_________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________,_________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______,_________ (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矣”句末语气词(2)“供”供给(3)“悦”高兴(4)“智”明智(5)“悦”高兴(6)“返”返回(7)“震”惧怕(8)“猝”突然(9)“环”绕(10)“彩”彩色(11)“拒”把守“纳”接纳(12)“邀”邀请(13)“背”违背(14)“早”早早地(15)“隙”隔阂,嫌怨(16)“座”座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 (1)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的实词、虚词

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王》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王》 ③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王》 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⑤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慢》 穷 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王》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王》 ①诸郎中持兵,皆殿下(列,动词)——《荆轲刺王》 ②恐惧不敢自(述,动词)——《荆轲刺王》 私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王》 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王》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王》 ②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王》 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 ④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 ⑤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 振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荆轲刺王》 ②振长策而御宇(动词,挥动)——《过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 ⑤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论》 奉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王》 ②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王》 顾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荆轲刺王》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④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亲 ①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王》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深 ①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王》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学生版

《荆轲刺秦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6.图穷而匕首见 7.秦王还柱而走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 9.乃朝服,设九宾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其古意: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5.终已不顾 6.左右既前,斩荆轲 7.诸郎中执兵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 释其意义: 进兵北略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箕踞以骂曰 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 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 使使以闻大王 使毕使于前 自引而起,绝袖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四、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需要的调整语 序: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4.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6.欲与俱 7.见燕使者咸阳宫 8.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9.常痛于骨髓 10.给贡职如郡县 11.燕王拜送于庭 1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3.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6.使毕使于前 五、解释下列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鲰生说我……故听之 君安与项伯有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轲自知事不就 故人具鸡黍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环——环绕 8.卒起不意卒——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诀——诀别 10.燕国见陵之耻陵——凌——凌辱 11.燕王拜送于庭庭——廷——朝廷 二、古今异义 1.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2.涕:眼泪。 3.长者:品德高尚之人。 4.可以(之):可以用它来……。 5.币:礼物 6.走:跑 7.郎中:宫廷侍卫 8.左右:周围侍从。 9.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10.顾:回头看 11.于是:在这时 12.鄙人:粗鄙的人; 13.意:同意,愿意。 14.假借:宽容原谅 15.股:大腿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早晚 3.函封之用匣子 向上 樊於期乃前曰走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白帽 穿上上朝的礼服 使使以闻大王使……闻/禀告 2自引而起,绝袖使……断了/扯断 3.断其左股使……断/斩断 意动用法(形容词) 1.太子迟之以……为迟/认为……迟了

2.群臣怪之以……为怪/认为……奇怪 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靠近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翻译重点:是)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的原因,是……) 省略句 1.欲与(之)俱(往) 2.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cu突然;zu士兵;最终;死亡 被动句(翻译重点:被)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于前]毕使 2.给贡职[如郡县]——[如郡县]给贡职 3.燕王拜送[于庭]——燕王[于庭]拜送 4.见燕使者[咸阳宫]——[(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5.皆陈[殿下]——皆[(于)殿下]陈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2.群臣侍殿上者——(侍殿上)群臣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缘故) 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诚振怖大王之威(果真,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估计,揣度) 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整理 一本课须掌握: 1、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首要人物。 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 3、熟悉课文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重点段落背诵赏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零。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作者是如何描写易水死别这一场面的? 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突出重点。在很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顾及周全。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零”“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戮力同心的气魄。 ④井井有条。人物运动按时刻次序描写。 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对话(信物:樊於期人头)对比反衬(太子丹与荆轲秦武阳与荆轲)动作(荆轲刺秦王)场面(易水送别) 荆轲刺秦王的看法: 同情弱小、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可取;企图凭借个人拼杀来改变历史进程不可取。 四成语 1.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 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yuè) 2.使工以药淬火(同“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 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 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荆轲刺秦王中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荆轲刺秦王》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

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3、一词多义 见:见陵之耻:被(表被动) 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 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 顾: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 顾笑武阳:回头 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 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为变徵之声:发出 4、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省略句 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欲与( 之) 俱( 往) 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原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因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 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课文详解

《荆轲刺秦王》课文详解 导读: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②,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④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⑤,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⑥。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⑦。夫今樊将军⑧,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⑨。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⑩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⑾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⑿!”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⒀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⒁。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⒂!”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见臣。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 注释: 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②〔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③〔略〕掠夺,夺取。 ④〔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对人的敬称。

⑤〔旦暮渡易水〕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请。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⑧〔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⑨〔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邑,封地。 ⑩〔督亢〕现在河北省涿州东南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⑾〔说〕同“悦”,喜欢,高兴。 ⑿〔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⒀〔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⒁〔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其他的没收入官为奴婢。 ⒂〔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⒃〔善〕副词,好好地。 ⒄〔把〕握,抓住。 ⒅〔揕(zhèn)〕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