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年级九年级科目历史授课人时间课题名称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时 1 一、学情分析二、学习目标及依据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2、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重难点内容突破方法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情景导入法、讲授法、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四、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教学环节共案部分个案部分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新课探究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二、内容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产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同时,它也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
家国情怀:认识到古代两河流域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初步理解、尊重各个文明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上课“尼罗河在古埃及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内容,引入本节课“两河流域”中的古巴比伦文明,展开本课内容学习。
(二)讲授新课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活动出示“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2)学生活动●古代两河流域(又称“新月沃地”)●地理位置:西亚●流域: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代表: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3)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归纳苏美尔文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学生活动●文字:楔形文字●历法:阴历/太阴历●数学:60进制●技术:最早灌溉技术制陶技术(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公元前539年,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征服。
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新独立。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及古巴比伦王国的兴亡。
2.古巴比伦王国(1)教师活动汉谟拉比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亲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部门,直接掌握军队。
他极力神华自己,自称“众神之王”。
汉谟拉比还大兴水利,他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2)学生活动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官僚机构。
经济上:大力兴修水利,控制地方经济。
军事上:集中军权,直接掌握军队。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顺序、人物事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学生对古巴比伦王国及其法典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案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初步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第二课 古代两河流域1、综述: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2、地理位置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体上是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发明起源与发展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许多古代民族相继在此登台亮相,演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
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两河湍急的河水,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代文明。
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
)2400年(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当苏美尔地区各城邦混战之时,阿卡德人萨尔贡武力征服了苏美尔主要城邦,于公元前2334年创造了阿卡德大帝国。
尽管在军事上萨尔贡取得了胜利,但由于苏美尔文明要远远高于阿卡德文明,阿卡德人几乎全盘接受了苏美尔文化,包括她的文字乃至她的宗教。
)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16世纪(1595年),古巴比伦被外族灭亡。
(公元前539年,来自伊朗高原的波斯征服了巴比伦,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获独立。
)3、美苏尔文明成就出符号。
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被称为“楔形文字”。
阴历,以月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个月。
一年分12个月,其中有6个月各为30天,另6个月各为29天,全年共354天。
这样每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少11天多时间,于是他们又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问的天数差距。
确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称和7天1周的规定。
位”。
60进位制至今仍在不少领域内应用,如1小时等於60分;1分等於60秒;角度制等。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同步教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时空观念】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以及两河流域文明诞生的具体时期。
【史料实证】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约公元前3500—前539)》,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历史解释】君主专制制度,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即君主(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人民的不受约束的权力,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
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家国情怀】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等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巴比伦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公元前1世纪作家昆特斯·库尔提乌斯这样描述这座建筑:“无数高耸入云的树林给城市带来了荫蔽。
这些树有12英尺之粗,高达50英尺。
从远处看去,如茵的灌丛让人以为是生长在高大巍峨、树木繁盛的山上森林。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除了这座奇妙的空中花园之外,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共同探索古代两河流域的辉煌文明。
二、新课讲授(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观察教材第6页《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约公元前3500—前539)》,回答古代两河流域的“两河”及“两河流域”分别指什么。
学生回答:“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材料展示:材料一在这里(美索不达米亚)供水不断,阳光持久,丰收年年都有保障。
部编版(人教)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人教)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的史实,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图文配合,学会研读有关图片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认识人类社会法制传统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留给世界的遗产?【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西亚一个古老王国的一部有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你知道这个法典的法规与我们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关联和区别吗?让我们一起从本课中找到答案吧。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阅读教材P6的第1段和图片,思考:两河指的是什么?两河流域指的是什么?答案提示:两河指的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阅读教材P6第2段,思考:两河流域什么时候初步统一?答案提示:大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3.活动一图片展示:楔形文字,思考:两河流域有哪些文明成就?答案提示: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
知识点二古巴比伦王国1.阅读教材P7第1段,思考: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在位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答案提示: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阅读教材P7第2段,思考:为了维护统治,汉谟拉比做了什么?答案提示: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完整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 ,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 3 月至7 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 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 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1.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2. 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0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白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刻和概况;明白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大体状况。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明白得《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进程与方式: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式。
初步学习依照图例,观看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式。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觉历史信息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进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需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源地,引以为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阻碍三、教学方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两河是那两条河。
说明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二)、教学新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地理位置:亚洲西部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气候特点:干旱少雨问: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地域农业进展有什么特点?农业进展依托人们修建的浇灌系统。
二、文明的奠基者:苏美尔人3、国家的成立:公元前3500年显现很多小国。
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初步统一在后来的1800连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所灭。
4、强盛时期: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成立了壮大的奴隶制国家。
定都巴比伦城二、古巴比伦王国:一、时刻:公元前18世纪二、人物:汉谟拉比3、成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是巴比伦第一王朝(又称)的第六位国王,于大约西元前1792年继承其父王辛-穆巴利特的权利。
巴比伦是在星罗棋布的众多古代城邦的一员,这些城邦为了争夺富裕的农业用地相互之间常常开战。
尽管古代两河流域有很多文明同时存在,但在中东具有读写能力的人心目中巴比伦文明具有突出地位。
汉谟拉比之前的巴比伦诸王已经开始着手统一两河流域中部,征服了博尔西帕、和西帕尔等城邦,在该地域树立起巴比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姓名
学案编号
课题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师复备栏
教学目标
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2.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2.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ຫໍສະໝຸດ 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3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教学反思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