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色谱法的分离效果如何
反相色谱 吸附色谱

反相色谱和吸附色谱都是常见的色谱分离技术,用于分离和分析化合物。
它们在分离原理、应用领域和操作方法上有所不同。
1. 反相色谱(Reverse Phase Chromatography):
-分离原理:反相色谱是一种液相色谱技术,它利用固定相为疏水性的非极性物质(如疏水性的碳链)而流动相为极性溶剂的原理进行分离。
样品中的化合物会根据其亲水性与疏水性在固定相上的不同亲和力而发生分离。
-应用领域:反相色谱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药物分析、食品检测等领域,特别适用于水溶性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操作方法:在反相色谱中,固定相通常是疏水性的硅胶或聚合物,流动相是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的混合物,通过调整流动相的组成和温度来实现不同化合物的分离。
2. 吸附色谱(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分离原理:吸附色谱是一种液相或固相色谱技术,它利用固定相表面的吸附作用来分离化合物。
样品中的化合物会根据其与固定相表面的吸附力不同而发生分离。
-应用领域:吸附色谱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天然产物提取、环境分析等领域,特别适用于多种化合物的分离和富集。
-操作方法:在吸附色谱中,固定相通常是多孔性吸附材料,流动相是溶剂或溶剂混合物,通过调整流动相的组成、温度和流速来实现不同化合物的分离。
总的来说,反相色谱和吸附色谱都是重要的色谱分离技术,它们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化学分析和制备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分子排阻色谱法;吸附

分子排阻色谱法;吸附分子排阻色谱法(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是一种常见的色谱分析技术,它基于样品分子在分离柱中的不同透过程度,实现对分子的分离和鉴定。
而吸附则是SEC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影响着样品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作用,从而对分离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一、分子排阻色谱法的原理及特点分子排阻色谱法基于分子在柱中孔隙的不同透过程度,将分子进行分离。
具体而言,较大分子由于体积较大,无法进入小孔隙,因此在柱中的透过程度较低,保持在较早的洗脱峰;而较小分子则能进入更多的孔隙,透过程度较高,保持在较晚的洗脱峰。
这样,通过调节柱的孔隙大小,就可以实现对不同大小分子的分离。
分子排阻色谱法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不需要样品的前处理,避免了溶剂选择和配制的繁琐步骤。
其次,SEC适用于各种种类的样品,包括有机溶剂、水溶液和高分子化合物等。
还有,SEC对样品的分散性和溶解度没有要求,因此,即使样品复杂或杂质较多,也能够得到准确的分离结果。
二、吸附对SEC分析的影响在分子排阻色谱法中,吸附效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它指的是样品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静电吸引、溶剂毒性等。
当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吸附作用较强时,样品分子容易被吸附在固定相上,从而导致分子在柱中的透过程度降低,分离效果变差。
针对吸附效应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小吸附作用。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流动相,选择非极性溶剂或增加有机溶剂的含量,可以减少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次是选择合适的固定相材料,如改进柱填料的表面特性,增强柱的亲水性或疏水性,都可以减小吸附的发生。
此外,控制温度、pH值等因素也对减小吸附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三、分子排阻色谱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分子排阻色谱法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药物研发中,分子排阻色谱法常用于药物分子的纯度分析、配方优化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其次,在高分子材料领域,SEC可以用于分析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吸附柱色谱——精选推荐

吸附柱色谱吸附柱色谱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柱色谱分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2. 巩固薄层色谱的实验技术。
二、基本原理柱色谱是在一根玻璃管或金属管中迸行的色谱技术,将吸附剂填充到管中而使之成为柱状,这样的管状柱称为吸附色谱柱。
使用吸附色谱柱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称为吸附柱色谱。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分离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尤其适合于复杂的天然产物的分离。
分离容量从几毫克到百毫克级,所以,适用于分离和精制较大量的样品。
在吸附柱色谱中,吸附剂是固定相,洗脱剂是流动相,相当于薄层色谱中的展开剂。
吸附剂的基本原理与吸附薄层色谱相同,也是基于各组分与吸附剂间存在的吸附强弱差异,通过使之在柱色谱上反复迸行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过程而完成的。
所不同的是,在进行柱色谱的过程中,混合样品一般是加在色谱柱的顶端,流动相从色谱柱顶端流经色谱柱,并不断地从柱中流出。
由于混合样中的各组分与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强弱不同,因此各组分随流动相在柱中的移动速度也不同,最终导致各组分按顺序从色谱柱中流出。
如果分步接收流出的洗脱液,便可达到混合物分离的目的。
一般与吸附剂作用较弱的成分先流出,与吸附作用较强的成分后流出。
三、吸附剂与洗脱剂根据待分离组分的结构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和洗脱剂是分离成败的关键。
1. 吸附剂的要求一种合适的吸附剂,一般应满足下列几个基本要求:①对样品组分和洗脱剂都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在洗脱剂中也不会溶解。
②对待分离组分能够进行可逆的吸附,同时具有足够的吸附力,使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能最快地达到平衡。
③颗粒形状均匀,大小适当,以保证洗脱剂能够以一定的流速(一般为1.5 mL·min-1)通过色谱柱。
④材料易得,价格便宜而且是无色的,以便于观察。
可用于吸附剂的物质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硅酸镁、滑石粉、氧化钙 (镁)、淀粉、纤维素、蔗糖和活性炭等。
其中有些对几类物质分离效果较好,而对其它大多数化合物不适用。
大孔吸附树脂色谱分离原理是

大孔吸附树脂色谱分离原理是
大孔吸附树脂色谱分离是一种基于吸附作用的分离技术,其原理如下:
1. 吸附作用:大孔吸附树脂具有丰富的微孔和大孔结构,能够吸附目标物质。
在色谱分离过程中,待分离混合物通过树脂柱时,目标物质会与树脂表面的活性位点相互作用而被吸附。
2. 选择性:大孔吸附树脂对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这取决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量、极性等因素。
通过选择合适的树脂和洗脱条件,可以实现对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选择性分离。
3. 洗脱过程:当混合物通过树脂柱后,使用适当的洗脱剂(通常是有机溶剂或水溶液)进行洗脱。
洗脱剂会与被吸附的物质竞争活性位点,从而将目标物质从树脂上解吸下来。
4. 分离效果:由于不同物质在树脂上的吸附能力不同,洗脱过程中它们会以不同的速度从树脂上解吸下来,从而实现分离。
通过控制洗脱条件(如洗脱剂的种类、浓度、流速等),可以优化分离效果。
大孔吸附树脂色谱分离具有操作简便、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天然产物、药物等领域的分离和纯化。
气相色谱仪的分离原理

气相色谱仪的分离原理
气相色谱仪的分离原理是基于样品在气相流动下通过固定相柱的分离作用。
在气相色谱仪中,样品首先被蒸发并注入进入流动相(载气)中,然后由流动相输送到柱子。
柱子通常被填充或涂覆了固定相,样品在固定相上发生吸附、分配或化学反应,达到分离的目的。
具体的分离原理有以下几种:
1. 吸附色谱:在吸附色谱中,固定相通常是一种多孔的固体材料,样品成分通过物理吸附在固定相上进行分离。
不同成分在固定相上的吸附能力不同,因此在柱子中停留时间不同,最终实现分离。
2. 分配色谱:在分配色谱中,固定相是一种液体,称为液态固定相或液相。
样品成分在液态固定相和气相之间进行分配,根据不同成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来实现分离。
3. 离子交换色谱:在离子交换色谱中,固定相通常是带电的,称为离子交换树脂。
样品溶液中的带电成分与离子交换树脂表面的离子进行交换,实现分离。
4. 亲水色谱:在亲水色谱中,固定相通常是亲水性的材料,样品中的水溶性成分与固定相上的水分子之间进行分配,实现分离。
不同的分离原理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样品和分离目的。
通过选择
适当的固定相和操作条件,可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高效分离和定量分析。
液固吸附色谱法

液固吸附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吸附剂与被分离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差异来实现分离的色谱技术。
在液固吸附色谱法中,被分离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平衡是其分离的基础。
液固吸附色谱法的原理是利用固体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将被分离物质吸附在固体表面,然后通过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或条件,使得被分离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分离。
液固吸附色谱法的操作步骤一般包括装柱、上样、洗脱和检测等步骤。
首先,将固体吸附剂填充到色谱柱中,然后将被分离物质加入到色谱柱的流动相中。
在流动相的带动下,被分离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分配平衡。
在洗脱过程中,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或条件,使得被分离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分离。
最后,通过检测器对分离后的组分进行检测和分析。
液固吸附色谱法的优点包括分离效果好、分离时间短、柱子可重复使用等。
由于液固吸附色谱法是基于吸附作用实现分离的,因此它可以用于分离大多数类型的化合物,如脂肪酸、氨基酸、醇、醛、酮等。
此外,液固吸附色谱法的柱子填充简单,可以方便地更换或再生,因此其应用范围广泛。
然而,液固吸附色谱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对于某些极性较强或分子量较小的化合物,液固吸附色谱法的分离效果可能较差。
其次,液固吸附色谱法的洗脱剂的选择也比较重要,如果选择不当可能会影响分离效果。
此外,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化合物,液固吸附色谱法的分离效果可能不如其他色谱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分离需求和被分离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液固吸附色谱法条件。
例如,可以选择不同的吸附剂、流动相的组成和浓度、洗脱剂的组成和浓度等来优化分离效果。
同时,还需要注意液固吸附色谱法的操作温度和流速等参数的控制,以确保分离效果和实验的重现性。
总之,液固吸附色谱法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不断优化实验条件和应用范围,相信液固吸附色谱法将会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色谱法是一种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差异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
在色谱法中,固定相通常是由固体或液体构成的,而流动相则可以是气体或液体。
当流动相通过固定相时,各种物质在两相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根据它们在不同相之间的分配平衡差异,实现物质的分离。
在色谱法中,分离原理通常有四种:
1.分配色谱法:分配色谱法是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
差异进行分离的。
分配色谱法又可以分为液-液分配色谱法和固-液分配色谱法。
2.吸附色谱法:吸附色谱法是利用物质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差异进
行分离的。
吸附剂通常是一些多孔性的固体或凝胶,流动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
3.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是利用物质在不同离子交换剂上的离
子交换平衡差异进行分离的。
离子交换剂通常是一些含有离子交换基团的固体或凝胶,流动相可以是液体或含有离子的液体。
4.尺寸排阻色谱法:尺寸排阻色谱法是利用物质在不同孔径的凝胶上的尺
寸排阻差异进行分离的。
凝胶通常是一些多孔性的固体,流动相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这些原理都是基于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平衡差异实现分离的。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和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色谱分离方法。
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液相色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简称LC)是一种基于溶液中被分离物质与固定相之间选择性相互作用力的色谱技术。
它利用固定在柱上的固体填充物(固定相)的特异性相互作用能力来实现样品中化合物的分离。
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吸附色谱分离原理:这是最常见的液相色谱分离原理。
其基本原理是样品中的组分与填充柱固定相表面发生吸附作用,进而通过洗脱溶液中的移动相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不同样品成分与固定相的相互吸附作用力的强弱决定了它们在柱中被保留的时间,从而实现分离。
2. 分配色谱分离原理:这种原理主要通过溶液中的物质在两个不同相之间的分配系数来实现分离。
柱内装有极性或非极性的液体填充物,移动相通过填充物时,样品中的成分会在两相之间进行不断地分配与再分配,从而实现分离。
3.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原理:这种分离原理主要基于固定相上存在离子交换基团(阳离子或阴离子交换树脂)。
样品中的离子与交换基团之间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主要用于有机物或无机离子的分离和富集。
4. 凝胶过滤色谱分离原理:该原理利用固定相的孔隙大小与样品成分的分子量相比较,使分子小的物质能渗透进入孔隙内,而分子大的物质则在固定相表面滞留,从而实现分离。
总的来说,液相色谱法利用固定相与溶液中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样品的分离,不同的分离原理会根据具体的实验需求和样品特性来选择和优化。
柱色谱分离的原理
柱色谱分离的原理
柱色谱分离的原理是基于样品在固定相(填充在柱子中的吸附剂)和流动相(通过柱子的移动相)之间的差异分离。
在柱色谱中,固定相通常是极细的颗粒或涂层,可以吸附或排斥不同成分,而流动相则是溶剂或气体。
样品在流动相中被输送到柱子的顶部,然后经过固定相与流动相的相互作用分离,并最终从柱子底部收集。
柱色谱分离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吸附色谱:基于样品成分在固定相上的吸附度不同而进行分离。
样品中的成分在固定相上有不同的吸附力,因此会以不同速度通过柱子。
2. 分配色谱:基于样品成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度不同而进行分离。
样品中的成分会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分配,因此会分别停留在柱子上或被推进柱子中。
3. 离子交换色谱:基于样品中离子成分在固定相的交换位点上的亲和力不同而进行分离。
柱子上的固定相通常具有带电基团,能与样品中的离子成分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分离。
4. 凝胶过滤色谱:基于样品成分在凝胶孔隙中的渗透性不同而进行分离。
较大的样品成分会较难渗透到凝胶孔隙中,因此会以较慢的速度通过柱子,而较小的样品成分则会较快通过。
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流动相,调整流动相的流速和组成,
以及优化样品的注入方式和分离条件,可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有效分离和纯化。
柱色谱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制药等领域,以提供纯净和纯化的化合物。
吸附色谱的分离原理
吸附色谱的分离原理嘿,你知道吸附色谱吗?这玩意儿可神奇啦!就像是一个魔法盒子,能把各种混合物分离开来。
吸附色谱的分离原理呢,其实并不复杂。
它就像是一群小伙伴在玩捉迷藏。
不同的物质就像是不同的小伙伴,而吸附剂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大花园。
这些小伙伴们有的喜欢藏在花园的这个角落,有的喜欢藏在那个角落。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种方法,把他们一个一个地找出来。
吸附剂是这个游戏的关键。
它就像是一个有魔力的大磁铁,能把不同的物质吸在自己身上。
不同的物质对吸附剂的吸引力可不一样哦!有的物质就像跟吸附剂是铁哥们,紧紧地贴在一起,怎么也不愿意分开。
而有的物质呢,就比较害羞,只是轻轻地靠在吸附剂旁边。
那怎么才能把这些物质分开呢?这就需要用到流动相啦!流动相就像是一阵风,把这些藏在吸附剂里的物质一个一个地吹出来。
但是,这阵风可不是随便吹的哦!它有自己的脾气和规律。
流动相的选择也很重要呢!就像你去参加一个派对,你得选一件合适的衣服。
如果流动相选得不好,就像你穿了一件很奇怪的衣服去派对,肯定会很尴尬。
合适的流动相能够让不同的物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和脱附达到一个平衡,这样就能把它们一个一个地分离开来。
吸附色谱的分离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你看着那些混合物进去,然后经过吸附剂和流动相的作用,一个一个地变成了纯净的物质出来。
这难道不神奇吗?而且,吸附色谱的应用可广泛啦!在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它就像一个万能的小助手,帮助科学家们解决各种难题。
比如说,在医药领域,吸附色谱可以用来分离和纯化药物。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吸附色谱,我们吃的药可能就会有很多杂质,那可就麻烦啦!在化学分析中,吸附色谱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就像一个侦探,解开各种谜团。
总之,吸附色谱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工具。
它的分离原理虽然不复杂,但是却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就像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为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地了解它、利用它吗?让我们一起探索吸附色谱的奥秘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续回流(Continuous Refluxing)
Assembly of Soxhlet extractor
Simple refluxing assembly
第一节
提取方法与技术
2.水蒸气蒸馏法(water-steam distillation ) 提取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 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成分,如挥发油。
第二节
分离与精制
或用PC法求β值,选择理想分离条件。 • 纸色谱(PC)也叫纸分配色谱(PPC, Paper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2)对无效成分溶解度小; (3)与有效成分不起化学反应;
(4)安全,成本低,易得。
第二章 提取分离方法 二、溶剂提取法的提取过程 将适宜的溶剂加入到药材中,溶剂通过渗透 扩散进入到 细胞中,溶解可溶性成分。形成细胞内外浓度差,产生渗透压, 细胞内溶质向细胞外扩散,最后达到动态平衡,细胞外溶剂就 溶解了大量溶质,从而把大量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①分配系数K值(即分配比):溶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K) 在一定温度及压力下为一常数
第二节
分离与精制
2. 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2.1 影响分离的因素 ①分离因子β,分配系数K β= KA/ KB KA>KB, K=CU/CL (CU, CL被分离物质在上相和下相中浓度) 根据β值的大小可决定分离采用的方法: β≥100,简单的一次萃取,可基本分离. 100>β≥10,10-12次萃取,CCD法。 β≤2,1、冷提:适用于受热不稳定的成分。 浸渍 (Maceration) 渗漉(Percolation)
Simple percolate assembly
第一节
提取方法与技术
工业生产用的渗漉装置
第一节
提取方法与技术
2、热提:煎煮法(Decoction) 回流(Refluxing)
• 具有穿透力强、选择 性高、加热效率高等 显著特点,而且其操 作简便、快速、节能、 高效。 • 缺点:工业化设备少、 成分变化、生物活性 变化。
工业生产用微波提取罐
第二节
分离与精制
二、分离方法
一 、系统溶剂分离法:
1、此法是选用3—4种不同极性的溶剂由低级性到高极性分步 对上述总提取液进行提取分离,是提取物中各组分按其在 不同极性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而得到分离。
第一节
提取方法与技术
一、溶剂提取法(extraction with solvent)
1.相似相溶原理:根据相似者相溶原理,选择与化合物极 性相当的溶剂将化合物从植物组织中溶解出来。同时,由于某 些化合物的增溶或助溶作用,其极性与溶剂极性相差较大的化 合物也可溶解出来。 理想溶剂(ideal solvents ): (1)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
SFE)
利用溶剂在超临界条件下特殊的流体性能对样品进 行提取,为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提取方法。
超临界流体的密度与液体很接近,而它又具有气体
扩散性能
常用的临界流体有CO2、N2O、
乙烷、丙烷等。
超临界萃取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实验装置-小试实验装置
超临界CO2萃取实验装置示意图
萃取柱 原 料
Simple water-steam distillation refluxing assembly
第一节
提取方法与技术
3.升华法( sublimation ) 用于具有升华性的成分提取,如香豆素,蒽醌, 樟脑等。
第一节
提取方法与技术
4.超临界流体提取法(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第一节
提取方法与技术
5.超声提取法(ultrasonic extraction) 为物理过程,无化 学反应,生物活性不 减。大能量的超声波 产生的极大压力造成 植物物细胞壁及整个 生物体破裂,胞内物 质的释放、扩散及溶 解。
实验室用小型超声仪
工 业 生 产 用 超 声 仪
第一节
提取方法与技术
6.微波提取法(microwave extraction)
第一节 提取分离方法
三、常用溶剂的特点:
环己烷,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 极性:小 ——————大 亲脂性:大 —————— 小 亲水性:小 —————— 大 (1)比水重的有机溶剂:氯仿。 (2)与水分层的有机溶剂:环己烷 ~ 正丁醇。 (3)能与水分层的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正丁醇。 (4)与水可以任意混溶的有机溶剂:丙酮 ~ 甲醇。属于亲水性溶剂。 (5)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甲醇 (6)极性最小的有机溶剂:环己烷 (7)介电常数最小的有机溶剂:石油醚 (8)常用来从水中萃取苷类、水溶性生物碱类成分的有机溶剂:正丁醇 (9)溶解范围最广的有机溶剂:乙醇
玻 璃 珠
脱 脂 棉
CO2 钢 瓶 冷温槽
恒 温 箱
接 收 瓶
流量计
CO
2
P
高压泵 控温面板
小试实验装置图
• 上世纪50年代初进入试验阶段,如从石油中脱沥青
• 70、80年代,SFE越来越多的用于食品、香料的提取 • 90年代,开始从植物药中提取成分,如蛇床子、茵陈 蒿、桑白皮中提取成分。
中 小 型 SFE 装 置 图
第二章
提取、分离和鉴别方法
第二章 提取、分离和鉴别方法 目的要求 一、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的原理—溶剂提取 法与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操作及其特点。 二、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分离与精制——中草药有效成分 各种分离方法的原理。 三、掌握色谱技术中洗脱剂选择的原则。 重点:讲解各种层析方法(硅胶、聚酰胺、葡聚糖凝胶、 离子交换树脂、大孔树脂法及分配层析)和两相溶剂萃取法 的原理及方法。 难点:讲解各种层析方法和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
2、在中草药提取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物溶剂的极 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如:水—醇 法除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醇—水法除树脂、叶绿 素等水不溶性杂质;醇—醚法或醇—丙酮法使苷类成分, 而脂溶性树脂等杂质则存留在母液中。
第二节
分离与精制
二、分离方法
一 、两相溶剂萃取法
(1)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 配系数的不同而实现分离。萃取时如果各成分在两相溶剂 中分配系数相差越大,则分离效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