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西园_王向荣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第47届世界大会大学生设计竞赛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第47届世界大会大学生设计竞
赛
王向荣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0(026)006
【摘要】@@ 大学生设计竞赛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世界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被认为是全球最高水平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设计竞赛.
【总页数】1页(P8)
【作者】王向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2008年大学生设计竞赛通知 [J],
2.华工本科生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奖励 [J], 林广思
3.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第51届世界大会举行孙筱祥教授荣获
2014IFLA杰弗里·杰里科爵士金质奖颁奖典礼 [J],
4.浅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第47届世界大会的思考 [J], 魏雷
5.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学生设计竞赛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向荣 用研究的态度做设计

快速发展不是坏事
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几年的发展却相当迅速,很多人担心是否过热。但王向荣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他说: “我一直认为,不管是景观还是园林,它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同步的,不能脱离开社会。总体来说,中国近十年的社会发展太快了,这意味着人的生活方式改变得也非常快,相关行业、学科随之也发展很快。景观想脱离于社会独立生存发展是不可能的,它和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目前景观行业这种发展过热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人都不能左右。其实这种快速发展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能尽快缩小我们与国外同行的差距,也能尽早地暴露出行业内的一些问题,让大家看到。关键是,我们需要逐渐冷静下来,去看待出现的种种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使这种发展不至于特别的无序。这就要求行业内的每个人都能经常总结经验教训,使这个行业的发展更为健康。”
记:参赛之前你们有没有想过会获奖,你认为它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什么?
王:参赛之前我们就自信有实力获奖,因为除了方案切题之外,我们是一个相互尊重、优势互补的整体。但我们最后得到最高奖,其中也有幸运的因素。这个设计方案最打动人的地方,应该说是它较好地解决了风景区废水的处理和利用问题,满足了大赛主题的要求。生态方面,我们采用过滤、沉淀、吸收等一系列措施,使最终流入西湖的水是干净的,从而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景观方面,我们着力表现了“禅”与“茶”的文化内涵,保存现有的植被,同时采用有利于水净化和整个文化与景观环境塑造的乡土树种,最终形成景观、生态、文化的统一。
王向荣认为,对一个设计师来说,扮演多种角色其实是很有益的。如果设计师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设计,没有时间去做领域内其他方面的工作,设计的路子可能会越走越窄。
他认为,我国目前的景观学科十分需要一个像“物理学”这样的,大家公认的通用术语来概括。就当前情况,LA在国际上是行业内人士公认的学术用词。为了更好地和国外同行交流、沟通,把他们的名词直接应用过来,作为我国景观行业的名词,这是非常好的,十分便捷、有效的手段。王向荣说:“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LA对应的中文名称应该是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园林学、景观、景观建筑学、景观设计、地景学等等。其实不管把LA翻译成什么中文名称,大家做的都是同样的事情,我认为大家应该在这个名称上达成公识,或者选一个绝大多数人能接受的词。这样大家可以不再花更多的时间在名称这个问题上过多的争论。如果让我建议,我觉得还是用景观设计学比较合适。”
关于园林展

1.’20,) 34’25 ! 至 今 已 分 别 举 办 了 67 届 和 89
届 " 两个展览的展期都只有一周左右 ! 主要展示 园艺的成果 ! 包括临时性的小花园 " 中国 现 在 有 7 种 形 式 的全 国 性 园林 # 园 艺 $ 展 ! 即 由 国 家建 设 部 主办 的 中 国国 际 园 林花 卉 博 览 会 # 简 称 园 博 会 $% 由 中 国 花 卉 协 会 主 办 的 中国 花 卉博 览 会 & 简称 花 博 会 $ 和 由 全 国绿 化 委 员会 主 办 的中 国 绿 化博 览 会 & 简称 绿 博 会 $’ 园 博 会 于 8::; 年 创 办 ! 分 别 在 大 连 % 南 京 % 上 海 % 广 州 % 深 圳 举 办 了 9 届 ! 图 95 ! 第 六 届 园 博 会 将 于 <==; 年在厦门举办 " 第三 种 级 别的 展 览 是由 一 个 或几 个 国 家 中 的区 域 % 州 & 省 $ 举 办 ! 由 一 个 或两 个 城 市承 办 的 区 % 州 & 省 $ 园 林展 " 如 德 国的 8> 个 州 都有 自 己 的园林展 &?#(@AB#,&0(A/4#+ ! 图 > $" 法国里昂于
IJ AB#$%
2<17&’= 9,<&7 ,( /31 !,+=0 $’+01( 23,4
!"#$%
"-,./ $’+01( 23,45
&’(
!"#$ %&’()*+,()
)
*+ 各个国家的园林展在规模 ! 场地 ! 展出的内容上有不同的类型 " 园林展推广 了园林艺术 ! 拓展了园林市场 # 为设计
王向荣:一位极具开创性和影响力的风景园林师Wang_Xiangrong

Wang Xiangrong: A Pioneering and Influential Landscape Architect文_玛莎·舒瓦茨(Martha Schwartz)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英国皇家建筑协会会员译_周梁俊 致舍景观创始人王向荣:一位极具开创性和影响力的风景园林师世界上能很好设计花园的风景园林师不多,因为设计大公园和小花园总是需要有在不同尺度上转换的能力,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具有强烈的空间感。
王向荣教授便是当今具有这种能力的大师,他完成了很多不同尺度的杰出作品。
在小尺度设计方面,他摒弃先入为主的传统花园设计思想来创造建筑化的、纯净的、概念化的空间。
他设计的花园就是鲜活的艺术品。
他擅长塑造和整理空间,将形式与体量融为一体,作品的艺术形式有序又充满韵律。
他总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游览花园的体验,在观众和花园之间建立强烈的情感联系。
就像大师级的艺术品和花园通常能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一样,王向荣教授的花园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不限于使用材料和构图,而是更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唤起人类的情感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王教授毫不吝啬地分享了他的设计理念。
他的作品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个人追求 ——一种来自他内心的力量。
2009年,我和王向荣教授都受邀在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设计了大师园。
主题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四盒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真正地给我以启发。
“四盒园”的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以小见大,实现了空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他的花园占地1000m2,由1.6m高的夯土墙环绕,并通过两个门连接到邻近的广场。
花园隔绝了外部噪音和世博会的喧嚣,营造出平静而让人冥想的氛围。
在边界墙内,花园被四个不同大小且各具特色的盒子分开,中间有一个水景。
“四盒园”象征着四季,连接它们的人行道是时间的隐喻。
当游客徘徊其中时,他们不仅体验了每个盒子内的空间,而且花园之间的过渡让人们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
15号花园天地之间_王向荣

Topic / 2011 CHAUMONT-SUR-LOIRE INTERNATIONAL GARDEN FESTIVAL116王向荣设计并建造的花园为“天地之间”。
方案建立在对未来的期望之上,他认为,未来,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应该是花园。
“天地之间”构筑了蓝天白云的天空、繁茂的农田原野、如镜的湖泽和温馨的家居。
这是一个具有明快的色彩,具有东方特有的朦胧之境的花园,也是一个让人体验并感受阳光照耀、微风习习的花园。
The garden named “Between Sky andEarth” is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y WANG Xiang-rong based on his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that everywher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will be garden-like. Characterized by bright color and thetypical Oriental hazy beauty, this garden is intendedto mirror the azure sky, display the lush farmland,show the placid lake and exhibit the pleasantdwelling, in which you are free to experience andenjoy the soft caressing of gentle breeze and warmsunshine.15号花园 天地之间Garden 15 Between Sky and Earth 项目设计:风景园林师王向荣 、林箐 (中国)项目团队:风景园林师赵晶、肖起发、钟春炜、张铭然、华锐和王丹(中国)图片来源:图01由法国肖蒙城堡国际花园艺术节提供;图02、图04-05由邱治平拍摄;图03由劳伦特·雷诺拍摄Project Credit: WANG Xiang-rong and LIN Qing, landscapearchitects, China.Project Team : ZHAO Jing, XIAO Qi-fa, ZHONG Chun-wei,ZHANG Ming-ran, HUA Rui and WANG Dan, landscapearchitects,ChinaPhoto Credit: Fig.01Chaumont-sur-Loire International GardenFestival; Fig.02, Fig.04-05CHIU Che-Bing; Fig.03 LaurentRENAULT 图012011年法国肖蒙城堡国际花园艺术节 /专题Array117。
王向荣

王向荣:谈对景观设计学的见解美讯在线网 2008年 09月 04日 14:45 来源:互联网近两年,“到底把Landscape Architecture(LA)翻译成什么中文名称合适”已成为我国景观行业内展开激烈讨论的话题之一。
记者采访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王向荣,听他谈了谈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他对景观设计学的见解。
倾向“景观设计学”采访的话题是从“物理学”展开的。
“物理学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学科,早期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非常简单的。
现在这个学科还叫做物理学,但研究的内容就非常广泛了。
用物理学这个词概括它研究的整个领域还是可以的,只不过里面要再细分理论物理、流体物理、空间物理等等不同的研究方向。
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王向荣说。
他认为,我国目前的景观学科十分需要一个像“物理学”这样的,大家公认的通用术语来概括。
就当前情况,LA在国际上是行业内人士公认的学术用词。
为了更好地和国外同行交流、沟通,把他们的名词直接应用过来,作为我国景观行业的名词,这是非常好的,十分便捷、有效的手段。
王向荣说:“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LA 对应的中文名称应该是什么。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园林学、景观、景观建筑学、景观设计、地景学等等。
其实不管把LA翻译成什么中文名称,大家做的都是同样的事情,我认为大家应该在这个名称上达成公识,或者选一个绝大多数人能接受的词。
这样大家可以不再花更多的时间在名称这个问题上过多的争论。
如果让我建议,我觉得还是用景观设计学比较合适。
”快速发展不是坏事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几年的发展却相当迅速,很多人担心是否过热。
但王向荣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他说:“我一直认为,不管是景观还是园林,它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同步的,不能脱离开社会。
总体来说,中国近十年的社会发展太快了,这意味着人的生活方式改变得也非常快,相关行业、学科随之也发展很快。
景观想脱离于社会独立生存发展是不可能的,它和大众生活密切相关。
访中国多义景观事务所主持设计师王向荣

《风景园林》:您是如何成为一名风景园林师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职业?王向荣:我能成为一名风景园林师是很偶然的,这其中首要的原因还是高考。
我当年的高考成绩在省内排前20名,如在今天,学校和专业基本上可以随便挑选,但在那个大学教育还是培养精英的年代,没有几所大学愿意到我所在的那个边远的省份去招生,出于对家庭背景和学习及生活方便的考虑,在非常有限的选择余地中,我报考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学习园林专业。
那个年代还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园林专业并不为大家所知,整个国家对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是极其有限的。
我大学同班同学中的绝大多数在毕业后,要么从事建筑设计,要么从事城市规划,要么彻底转行。
而我非常幸运,大学毕业后,我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的硕士研究生,继续进行专业学习,并留校任教,从事风景园林设计的教学和研究。
所以说能考上北林的研究生是我能成为一名风景园林师的第二个原因。
当然,能一直从事风景园林的研究、实践与教学,并在其中倾注自己的心血,主要还是出于我对设计的热爱。
《风景园林》: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或喜欢的设计师或作品对您的设计思维产生影响?王向荣:要说特殊的经历,那可能是我的教育背景还比较难得吧。
能分别在同济、北林和德国卡塞尔大学学习,能师从陈从周、冯纪忠、孙晓祥、孟兆祯、J. H. von REUSS和Gustv LANGE等导师,是非常幸运的。
再有,就是我有机会能经常进行旅行。
这么多年来的确去了很多地方,这对一个设计师来说太重要了:能让自己在更高的高度去看整个世界,从更广的视野去看自己的国家;能使自己受到不同思想的启发,从而不盲从、不极端也不偏执;能让自己一直对周围保持新鲜感,从而保持创作的活力。
还有一个经历并不能说特殊,但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是我有一个好妻子,我们有共同的追求和相近的兴趣,互相补充,她对我的进步帮助很大。
我喜欢的设计师有Giacomo Barozzi da VIGNOLA、Andre Le NÔTRE、Ludwig Heinrich Fürst von PÜCKLER、Le CORBUSIER、Alvar A A L T O、C a r l T h e o d o r SØR E N S E N以及D a n KILEY,我欣赏他们以最简单的手段控制场地的能力,欣赏他们塑造的简明但富于诗意的场景,欣赏他们的创造力。
谈小尺度花园的设计思路

王向荣教授谈小尺度花园的设计思路2012年10月23-26日,世界屋顶绿化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
25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王向荣教授出席了大会分论坛之一---设计师论坛,并做了主题发言。
王向荣教授在发言中为我们展示了近几年在国内外的一些著名花园节、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由他主持设计的5个小花园的案例。
心灵的花园王向荣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的是在2012年新加坡花园节上展出的心灵的花园项目。
新加坡花园节由新加坡国家公园局举办,每两年一届,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成为亚洲最著名的花园节之一。
地点在新加坡新达城国际会展中心,展出时间在每年7月份,持续一周。
每个花园的面积均为100㎡。
心灵的花园的设计理念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中国花园的空间变化和诗意,它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和感悟。
花园由水池、竹柱、帷幕、汀步、竹林五个部分组成。
花园为10*10维度,心灵的花园掩藏在苍翠的竹丛中,以其神秘感吸引着人们进入探究。
如烟似云的帷幕在灰色的砾石地面和翠绿的的竹丛映衬下显示出超凡脱俗的纯净,白色的帷幕在其中重叠、飞舞、缠绕,迷宫一样的空间引导人们渐渐远离尘世的喧嚣,进入这个梦境一般的花园。
人们将会在经历各种曲折,甚至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之后来到花园的中心:在飘荡的白色帷幕的中间是一个平静的水池,池中盛开着美丽的莲花,莲花开在水中,也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他带给人们的心灵一份宁静,一点感动和一些领悟。
天地之间花园接下来王教授为我们介绍的是在2011年法国肖蒙城堡国际花园艺术节展出的"天地之间"花园项目。
法国肖蒙城堡国际花园艺术节创办于1992年,到今年已经是第20届了。
花园艺术节每年4月-10月在法国中央大区卢瓦尔河畔肖蒙城堡的园林中举办,它的宗旨是要重新唤起公众对花园艺术的关注,展示未来庭院的思想。
花园艺术节每年展出26个独立的小花园,每个面积从210m2-240m2不等,与一般家庭花园的面积相当。
"天地之间"花园的方案建立在对未来的期望之上,他认为,未来,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应该是花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
图5
图6
Overseas Vista
图8
又与慕尼黑所处的阿尔卑斯山山前这一地理环境相 协调。公园周边的山坡上是各种休息和活动的场地 平台以及小花园。建园时由于距展览开幕只有 4 年 时间,所以园中种植了 7000 株 20 至 40 余年树龄的 大树,今天公园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林木早已郁郁 葱葱。
104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5/3 图9
图 10Biblioteka (文、摄影 / 王向荣、林箐)
图说:
1 谷地中深远的视景线 2 谷地是市民休息运动的场所 3 谷地将城市和噪音隔绝在公园之外 4 谷地风景模拟阿尔卑斯山山前的乡村景观 5 谷地的地形处理非常简明
6 在山坡上是休息和眺望谷地风景的理想场所 7 山坡上的树荫休息空间 8 水边的咖啡厅 9 谷带中的水面 10 公园在东部延伸到居民区中
为一等奖,并于次年开始实施。 西园处于高速公路与城市环路交汇处,建园前
是一块平坦的采石场荒地,由于地处交通要地,噪 音 颇 大 且 影 响 周 围 居 民,是 一 处 看 来 毫 无 建 园 希 望的地段。设计时大动土方,沿地段东西纵深下挖 6m-8m,土方达 150 m3,形成了长 3.5km、高差 25m 的谷地。地形的处理使得西园具有阿尔卑斯山山前 谷地式的风景特征,谷带中是开阔的草坪及水面, 它是游人活动与观赏的中心。山谷风景既可避噪音,
Overseas Vista
图1
慕尼黑西园
westpark,Munich
地点:德国慕尼黑 设计师:Peter Kluska
建造时间:1983 面积:60hm2
图2
图3
海外之窗
图7
Peter Kluska 事务所简介:
项目介绍:
Peter Kluska 于 1964-1970 年 期 间 和 Walter Rossow 教授共同主持位于柏林的景观设计事务所, 1970 年后在慕尼黑主持自己的设计公司。现为德国 城市建设与土地规划学会成员,慕尼黑城市设计委 员会委员。完成的主要项目有:慕尼黑西园、美因 兹德国电视二台(ZDF)中心、德国 Erfurt 大学以及 位于慕尼黑的众多的项目等。
尽管慕尼黑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但由于历史 与地理的原因,绿地分布不均,在 1980 年代前,城 市西南部 20 多万人口的密集居住区里没有一处公 园。虽然 60 年代就有在此建造西园的设想,但是由 于要建造 1972 年夏季奥运会的奥运公园,使此计划 被搁浅。1977 年慕尼黑申办 1983 年国际园艺博览 会得到批准 , 通过竞赛 Kluska 的西园设计方案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