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家训

合集下载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最近在看三国,感觉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三国人物的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智谋过人等特性,真让我叹服啊!中国的历史真是博大啊,应该好好学学!《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阅读训练】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最近在看三国,感觉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三国人物的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智谋过人等特性,真让我叹服啊!中国的历史真是博大啊,应该好好学学!《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阅读训练】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中国六大经典家训家书

中国六大经典家训家书

中国六大经典家训家书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甥书》诸葛亮(181-234)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译文: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诫外甥书》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

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

《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

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

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钱氏家训》无锡鸿山钱氏(原籍浙水),先祖吴越王钱繆。

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玄同、钱三强、钱基博、钱钟书、钱复、钱穆、钱逊....包括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都是钱王后裔。

三十多世,仅遍布海内外的科学院院士就有100多人。

有评论称钱氏家族干年兴盛,近代俊彦接踵的原因出自家族重视传统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而《钱氏家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诫子书原文以及翻译优秀4篇

诫子书原文以及翻译优秀4篇

诫子书原文以及翻译优秀4篇《诫子书》原文及翻译篇一[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最近在看三国,感觉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三国人物的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智谋过人等特性,真让我叹服啊!中国的历史真是博大啊,应该好好学学!《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二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澹泊一作:淡泊;淫慢一作:慆慢)翻译: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让孩子记住这些治家教子的古训,终生受益

让孩子记住这些治家教子的古训,终生受益

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家训》释义:对于一碗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2.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颜氏家训》释义:父子之间要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

简慢了慈孝就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3.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释义:告诫后代们要勤于读书,尊师重道,要讲求礼仪,懂得谦让,和朋友邻居要和睦相处。

4.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陆游家训》释义:才思敏锐的年轻人,最容易学坏。

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认为是忧虑的事,不能把它认为是可喜的事。

切记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

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

5.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王阳明家训》释义:告诫孩子们要听话,勤于读书,孝顺友爱,谦恭有礼,有节制。

不要说谎贪利,不要任性斗气,不要苛责别人,但要自律。

不能盛气凌人,要有容人之量。

6.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曾国藩诫子书》释义: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最近在看三国,感觉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三国人物的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智谋过人等特性,真让我叹服啊!中国的历史真是博大啊,应该好好学学!《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阅读训练】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各类诫子书

各类诫子书

各类诫子书
诫子书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子女或晚辈进行劝勉、告诫的一种书信。

在古代,诫子书是一种常见的家庭教育形式,旨在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如何行事、如何立身处世。

下面列举几个著名的诫子书:
1. 周公的《诫子伯禽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家训,是周公写给儿子伯禽的信。

周公在这封信中告诫儿子要戒骄戒躁,谦恭自律,并且提出了“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等警句。

2. 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这是东汉开国元勋马援写给侄儿马严、马敦的信。

马援在这封信中劝诫侄儿要谦虚谨慎,不可妄议他人长短,并且提出了“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等豪言壮语。

3. 诸葛亮的《诫子书》:这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

诸葛亮在这封信中告诫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同时强调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4. 孔臧的《诫子书》:这是孔子的第11代孙孔臧写给儿子的信。

孔臧在这封信
中告诫儿子要进退有度,惟问其志,并且提出了“人之进退,惟问其志”的警句。

5. 曾国藩的临别赠言:这是晚清名臣曾国藩在离开家乡去京城做官时,写给弟弟和儿子的信。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强调了读书、修身、立业、和睦四方面的告诫,并且提出了“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等名言。

这些诫子书都充满了长辈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同时也都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先贤们是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如何行事、如何立身处世的。

曾国藩诫子书译文及注释

曾国藩诫子书译文及注释

曾国藩诫子书译文及注释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写成《曾国藩家书》,以教育他的子女。

这本书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中国家训的重要篇章之一。

本文将为您翻译《曾国藩诫子书》的部分内容,并附上注释,让我们一同领悟曾国藩对于家庭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教诲。

诫子书杂说寸语曰:人生在世,知己知彼千战不殆之道为先。

……居家修身须以诚实为本,人之所以为人也。

……努力吧,人之所以为人,不在知识多少,而在于知识有用无用,能否顺利地应用于实际生活。

……故自己先学问以示子孙,后人可学知识也。

……从六诀看来,可则力求之,全力以赴,尽最大努力,不留遗憾。

注释:1. 知己知彼千战不殆: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只有深入了解自己和敌人,才能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取得胜利。

曾国藩引用此语,表达了对于人生和家庭的管理同样需要深入了解的观点。

2. 修身:指修养自身品德和积极性格,塑造良好的形象和道德观念。

3. 诚实为本:强调诚实是一种重要的美德,作为人应该以诚实为基础来面对自己和他人。

4. 知识有用无用:知识并不仅仅是以获取和储存信息为主,而是要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5. 自己先学问以示子孙:父母必须率先学习,以身作则,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

6. 从六诀看来:指的是六个方面的规则或原则。

曾国藩的这封诫子书不仅是对自己子女的忠告,更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篇之一。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家庭管理的深刻理解和宝贵经验。

通过这些教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家庭教育。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对于个人修养和家庭管理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的持续修炼和塑造,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积极的心态。

同时,他也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认为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时,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

他以身作则,要求自己先去学问,以示给子孙后代,这展现了他对于家庭教育的看重和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十大诫子经典家训周公《诫伯禽》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原文】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译文】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亲戚,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

老臣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

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

土地广阔富饶,用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你将见识更广。

上任去吧,不要因为鲁国的条件优越而对士骄傲啊!司马谈《命子迁》司马谈(?~前110年),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喜,子司马迁。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东巡至泰山,并在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史称“封禅大典”。

司马谈当时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深感遗憾,于是抑郁愤恨而死。

【故事】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并认为,“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

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

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

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圈点】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此话信然。

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白话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作品鉴赏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东方朔《诫子书》【原文】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

首阳为拙;柳惠为工。

饱食安步,在仕代农。

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

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译文】明智的人,他的处世态度,没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贵的了。

看来从容自在,就自然合于中道。

所以,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虽然清高,却显得固执,拙于处世;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论治世乱世都不改常态,是最高明巧妙的人。

衣食饱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隐退耕作。

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虽不迎合时势,却也不会遭到祸害。

道理何在呢?锋芒毕露,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得到华彩。

得到众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

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穷尽的,立见衰竭。

因此圣人处世的道理,行、藏、动、静因时制宜,有时华彩四射,神明奥妙;有时缄默蛰伏,莫测高深。

他能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用最合宜的处世之道,而不是固定不变,也绝不会拘泥不通。

姚信《诫子》字德佑。

”阮孝绪《七录》称:“字元直,吴兴人,吴【原文】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阨易不亏,始终如一;进合神契,退同人道。

故神明佑之,众人尊之,而声名自显,荣禄自至,其势然也。

又有内折外同,吐实怀诈;见贤而暂自新,退居则纵所欲;闻誉则惊自饰,见尤则弃善端。

凡失名位,恒多怨而害善。

怨一人则众人疾之,害一害则众人怨之。

虽欲陷入而进,已不可得也,衹所以自毁耳。

顾真伪不可掩,褒贬不可妄─舍伪从善,遗己察人,可以通矣;舍己就人,去否适泰可以弘矣。

贵贱无常,唯人所速。

苟善,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

可不勉哉!【译文】古代的人之所以行善,并不是为了谋求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认为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

因此,无论处境困阨或通达,都不会减损自己的德行,自始至终都是一样。

向前合乎神意,退后合乎人道。

所以神明保佑他,众人尊敬他,他的名声自然显扬,光荣利禄自然来到,这是情势必然会如此的啊!又有一些人外表迎合世俗,却内藏心机;谈吐听似忠厚,其实心怀诡诈。

听到人家对他的赞美,就十分惊喜而且更加自我矫饰;一旦被人怨责了,就立即丧失行善的心。

一旦失去好名声或地位时,就往往多有所怨恨而陷害好人。

但是他责怪一个人,众人就厌恶他;他陷害一个善人,众人就怨恨他。

这时,即使他想陷害别人而求取晋升,也不可能,只不过败坏自己罢了。

而真与假是无法掩饰的,褒扬及贬斥也是不能任意扭曲的。

若能舍弃虚饰做作,遵循善道,抛却主观专断,多观察别人的长处,就可以通达,无所蒙蔽;若能够去除专断及私心,多方为他人设想,远离滞碍凶邪,通往安泰吉祥,就可以恢弘广大了。

人地位高低,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自己招致的。

如果行善,那么平民的儿子,也可以做到王公的地位;如果不行善,即使是王公的儿子,也会成为平民。

能不勉励自己行善吗?王阳明《示宪儿》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赏析】“幼儿曹”意为:孩子们。

这是王阳明写给儿子宪儿的。

王阳明的家训采用的是简短的三字句的形式,虽然简短,但是却包含了这位心学大师为人处世、以及建功立业的法门。

每一个字都需要细细品读。

十七,高攀龙《高氏家训》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

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

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

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薛瑄《戒子》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 ),字德温,号敬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