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诫子书》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
《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3 诫子书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则不能励精( )..( ) (2)淫慢(3)险躁则不能治性..( )..( ) (4)多不接世【答案】(1)达到远大目标(2)放纵懈怠(3)修养性情(4)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把握,注重平时积累。
(1)句意: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
“淫慢”,放纵懈怠。
(3)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治性”:修养性情。
(4)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1)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的翻译,把握重点实词。
(1)“学”:学习;“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才”:增长。
3.本文中与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相同的两句。
【答案】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解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句意为;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句意为: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学以广才,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诫子书》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1、考点经典句翻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夫君子之行 ( )(2)俭以养德 (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 (6)多不接世 ( )答案: (1)品德高尚的人 (2)用、凭借、依靠 (3)实现远大目标 (4)懈怠、懒惰 (5)陶冶性情 (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2. 翻译下列句子。
(1)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2)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3)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答案: (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 《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 《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答案: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险躁则不能治性5.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 (1)~ (3)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 )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 ) ③年与时驰 ( )④非志无以成学 ( )答案:①告诫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立志(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答案: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到那时 )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比较阅读训练四篇(含答案)

《诫子书》比较阅读训练四篇(含答案)《诫子书》比较阅读训练四篇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诸葛亮《言家事》【乙】须静也,才须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dàn1.解释下列加点词悉仰于官:______________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 ..及卒,如其所言:______________ 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3.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
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后附答案)

《孙权劝学》比较阅读(一)【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欢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传》)1.断句(用/画两处)(2分)冬 者 岁 之 余 夜 者 日 之 余 阴 雨 者 时 之 余 也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②见.往事耳( ) ③即更.刮目相待( ) ④有人从.学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的?(4分)风,培养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分)5.【甲】【乙】两文中有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两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4分)(一)1.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2.当道,当权到,等到穷尽,指学完以为,认为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4.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
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薛谭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乙】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第15课《诫子书》对比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对比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
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①,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②,此即日习于傲矣。
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
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注】①朴陋:粗俗鄙陋。
①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广才:(2)淫慢则不能励.精励: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 ”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 ”,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
【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4.【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孙权劝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孙权劝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孙权劝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阅读《孙权劝学》,完成1—5题。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粗的.字。
(1)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的?(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了解,知道(2)重新2.积学修业的人分别了几天之后,就要重新擦擦眼睛,另眼相看,老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3.原因:卿今当涂掌事。
目的: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掌握军队,事情多。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二」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诫子书》文言文比较阅读

《诫子书》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诫子书》和《诫外甥》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外甥诸葛亮夫志当存①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②,使庶几之志③,揭然④有所存,恻然⑤有所感。
忍屈伸,去细碎⑥,广咨问,除嫌吝⑦,虽有淹留⑧,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⑨,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⑩于凡庸,不免于下流⑪矣。
注:①存:思念。
②凝滞:指郁结在胸中的俗念。
③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
庶几,接近,近似。
④揭然:显露,显然,昭彰。
⑤恻然:忧伤,悲痛。
⑥细碎:琐碎的杂念。
⑦嫌吝:嫉妒和贪心。
⑧淹留:德才不显于世。
⑨强毅:刚强坚毅。
⑩窜伏:埋没之意。
⑪下流:指才智品行低劣的一类人。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含义。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2)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3)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老师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
而本文是从__________和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5.出自本文的一句名言是________,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立志”的座右铭,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7.读完本文后,你得到哪些教益?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孙权劝学》对比阅读(7篇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孙权劝学》对比阅读(7篇含答案)《孙权劝学》对比阅读初,权谓XXX:“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XXX:“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XXX?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XXX过寻阳,与XXX论议,XXX:“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XXX!”XXX:“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大兄XXX之晚乎!”XXX拜蒙母,结友而别。
【一】【甲】初,权谓XXX:……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XXX问于XXX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XXX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XXX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秉烛夜读》【注】安:哪里。
疑问代词。
戏:取笑。
XXX:怎么敢。
疑问副词。
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及XXX过寻阳..(3)恐已暮矣(4)盲臣安敢戏其君乎?..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少而勤学,如日出之阳。
3.XXX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XXX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4.两文都是谈研究,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5、下面句子中的“于”和“问于师旷”的“于”意义不异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于厅事之东北角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XXX?”D.游于是乎始参考答案:1、C(3分)2、①迟、晚②怎么③再次、重新④比及、到(共4分,每个1分)3、(1)幼年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典范而成为博士吗?(6分,每处3分,大意相近即可)4、年纪大;事务多。
(2分,每处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5、从热爱研究、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
②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③淫慢:过渡怠惰。
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
④险躁:过分急躁。
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2分)
答:。
2、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答:。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公)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翻译下列句子。
(2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
5、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答:
6、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2分)
答:。
参考答案:
1、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意对即可)
2、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意对即可)
3、B
4、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5、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意对即可)
6、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