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孙权劝学对比阅读
《孙权劝学》文言文对比阅读

《孙权劝学》文言文对比阅读嘿,各位小伙伴们,今儿咱们来聊聊一段古代学霸的励志故事,不过咱们得换个新鲜法儿讲,不用那些文绉绉的词汇,就用咱们平时聊天的口气,咋样?准备好了吗?咱们这就开讲!话说三国时期,东吴那旮旯有个大佬,名叫孙权,他可是个文武双全的主儿。
手下有个猛将叫吕蒙,力大无穷,打仗那是一把好手,但一提到看书学习,嘿,他就跟霜打的茄子似的,蔫儿了。
孙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我这大将要是再增长点学问,那不得如虎添翼嘛!”于是乎,有一天,孙权把吕蒙叫到了跟前,俩人坐在凉亭里,泡上一壶好茶,孙权就开始了他的“劝学大戏”。
“蒙啊,你最近咋样?是不是又忙着操练兵马呢?”孙权笑眯眯地问,那笑容里藏着几分深意。
吕蒙一听,心想这不会是来找我茬的吧,赶紧答道:“还行,将军放心,队伍训练得杠杠的。
”孙权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说:“蒙啊,你勇猛无双,这是咱东吴的福气。
但你知道吗?光有武力还不够,得文武双全,方能成大事啊!”吕蒙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明摆着说我学问不够嘛?他挠挠头,尴尬地笑道:“将军言之有理,可我这一介武夫,哪会那些之乎者也啊?”孙权一听,乐了:“嘿,你可别小看自己。
想当年,我也是个不爱读书的主儿,可后来意识到,学问能让人眼界开阔,心思更细腻。
你现在手握重兵,若是再能多读些书,处理起政务来岂不是更加得心应手?”吕蒙一听,觉得挺有道理,但心里还是有些犯怵:“将军,我这人笨,怕学不会啊。
”孙权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你哪里笨了?只是没下功夫罢了。
我告诉你,读书就像咱们练武,讲究个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你每天抽出点时间,读读史书兵法,不出一年,保证你大有长进。
”吕蒙被孙权一番话说得热血沸腾,当即表态:“将军放心,从今往后,我一定勤学不辍,不负将军厚望!”就这样,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了他的学霸之路。
起初,他确实觉得那些古文晦涩难懂,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越读越有味儿,不仅增长了见识,连处理军务都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04《孙权劝学》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共12组54题)(一)(2023下·浙江宁波·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赵普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寡.学术(2)阖户.启箧(3)既.薨(4)卒.用其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3.概括【乙】文记叙了关于赵普的哪两件事。
4.【甲】【乙】两文都和读书学习有关,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在两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少门已经最后 2.(1)我难道想让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2)等到(他)做了宰相,太祖常常拿读书来劝(他)。
3.①赵普在太祖劝说下勤奋读书。
②赵普接连三天向太祖上书奏请任用人才,受到斥责仍坚持上奏。
4.两文中孙权和太祖都劝说自己的手下读书,甲文中吕蒙虚心读书,通过读书进步巨大,获得了鲁肃的惊叹,乙文中赵普勤奋读书,处理政事能够得心应手。
可见勤奋读书是使人进步的有效方式。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5篇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5篇引言作为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在政治、军事方面都有卓越的才能,同时他还是一位重视教育的统治者。
他通过劝学来提倡文化教育,呼吁人们广泛阅读并注重知识的积累。
本文将通过对比阅读孙权劝学的5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鼓励人们培养阅读的习惯,以期激发读者对学习的热情。
1.《孙文劝学》>孙文强调:“学习是立身之本,知识是开启智慧之门。
”>>在这篇文章中,孙文通过举一些身边事例,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更是为了充实自己、提高个人素质。
他呼吁人们要有求知的欲望,并且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2.《读书为了什么》>孙权坚信:“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思考能力。
”>>这篇文章中,孙权深入分析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
他认为,读书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还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拓宽个人的思维边界。
他鼓励人们要善于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有更全面的认知和更深入的思考。
3.《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孙权指出:“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成功的基石。
”>>这篇文章中,孙权详细介绍了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他提醒人们要有规律地安排阅读时间,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环境,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并注重阅读的深度和分析能力。
同时,他强调了要善于做读书笔记和总结,以便更好地吸收和应用所学知识。
4.《阅读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孙文认为:“阅读可以拓展人际关系,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孙文介绍了阅读对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不同的人和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交圈子。
他鼓励人们积极参加读书会或者分享阅读心得,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5.《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孙文强调:“阅读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可以启迪思维,提高自我认识。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后附答案)

《孙权劝学》比较阅读(一)【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欢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传》)1.断句(用/画两处)(2分)冬 者 岁 之 余 夜 者 日 之 余 阴 雨 者 时 之 余 也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②见.往事耳( ) ③即更.刮目相待( ) ④有人从.学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的?(4分)风,培养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分)5.【甲】【乙】两文中有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两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4分)(一)1.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2.当道,当权到,等到穷尽,指学完以为,认为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4.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
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薛谭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乙】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010《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孙权劝学》阅读【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秉烛夜读》【注】安:哪里。
疑问代词。
戏:取笑。
安敢:怎么敢。
疑问副词。
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 。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 。
(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二)【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1)初:当初,起初。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
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
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5篇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5篇摘要:一、引言二、孙权劝学的背景与意义三、对比阅读文章概述1.《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对比2.《孙权劝学》与《送东阳马生序》的对比3.《孙权劝学》与《咏雪》的对比4.《孙权劝学》与《桃花源记》的对比5.《孙权劝学》与《岳阳楼记》的对比四、总结与启示正文:【引言】孙权劝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故事,记录了孙权对于学习的重视和劝勉士人学习的事迹。
通过对比阅读其他经典文章,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孙权劝学的内涵,为现代教育提供启示。
【孙权劝学的背景与意义】孙权劝学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孙权身为吴国君主,不仅关注国家政治军事,还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他亲自劝勉吕蒙学习,使吕蒙成为一代名将。
孙权劝学的故事传颂千古,成为劝学的典范。
【对比阅读文章概述】1.《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对比《伤仲永》讲述了方仲永从小聪明过人,但由于家庭和教育的原因,最终才华耗尽的故事。
与孙权劝学相比,《伤仲永》强调了家庭教育和环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2.《孙权劝学》与《送东阳马生序》的对比《送东阳马生序》描述了马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最后在友人的资助下重新上学的故事。
这篇文章与孙权劝学一样,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更突出了社会对教育的责任。
3.《孙权劝学》与《咏雪》的对比《咏雪》讲述了谢安与子侄辈咏雪的故事,强调了家庭教育和长辈的引导对晚辈成长的影响。
这与孙权劝学中孙权亲自劝勉吕蒙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
4.《孙权劝学》与《桃花源记》的对比《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与孙权劝学相比,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学习是通往理想境界的途径。
5.《孙权劝学》与《岳阳楼记》的对比《岳阳楼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美景,表达了作者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篇文章与孙权劝学一样,体现了士人报国之志,而学习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石。
【总结与启示】通过对比阅读五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孙权劝学故事的深远影响。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孙权劝学对比阅读答案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孙权劝学对比阅读答案《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
该文通过表达孙权劝学和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说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并告诫人们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阅读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写一个)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4)及鲁肃过寻阳( )4、依据语段内容答复。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惜、器重和盼望的一句话是:(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白什么?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3、(1)当道、当权(2)粗略的阅读(3)推托(4)到4、(1)“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2)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5、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对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6、只要乐于学习,擅长学习,就会查找一切时机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再聪慧的人,假如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宁波)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②日月广明之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 .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分析】课文译文:
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以《易经》为主,看了很多的书籍。
有一次他在孙策家里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
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
吕蒙说:“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做梦的时候在朗诵。
【解答】(1)A ; B (2)A 项第一个“乃”是就;第二个“乃”是才。
B 项第一个“以”指把;第二个“以”指按照。
C 项第一个“于”指在;第二个“于”指向。
D 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理解句子的辨析能力。
做此类题,要把握重点词语的意义,这样才能正确翻译。
句中的“众坐”意为“在座的人”,不能译为“众人坐A .刚才 B .假如 C .接近 D .向着 A .道路 B .道理 C .引导 D .方法 A .乃博览群籍
凡三往,乃见 B .以《易》为宗
虽不能察,必以情 C .忽于眠中
皆朝于齐 D .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实是欲界之仙都
着”,所以A、B项不正确。
句中“呓”的意思是“说梦话”,所以D项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
答案:(1)①A;②B
(2)D
(3)C
(4)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
【点评】文言词语“道”的用法:
1.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理(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4.学说,思想。
(益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升序》)
5.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