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阅读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诫子书》精选题含答案

《诫子书》精选题含答案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 养品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 就不能修养性情。
4、用文中原句填空。(4分) (1)文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夫_ _学_须__静__也__,__才__须__学__也__,__非__学__无__以__广__才__,__非___ _志_无__以__成__学__。
(5)年与时驰
驰:_疾__行__,__指__迅__速__逝__去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约来 培养自己的品行。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无法使 学习有所成就。
3、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3分)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 (3分) A.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B. 非/淡泊/无以/明志 C. 非学/无以/广才 D. 险躁/则/不能/治性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 品德。
(2)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广才
广:_增__长_____________
(2)淫慢
淫:_懈__怠_____________
(3)治性
治:_修__养_____________
(4)年与时驰 驰:_疾__行__,__指__迅__速__逝__去_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于是就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 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陋室,悔 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3 诫子书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则不能励精( )..( ) (2)淫慢(3)险躁则不能治性..( )..( ) (4)多不接世【答案】(1)达到远大目标(2)放纵懈怠(3)修养性情(4)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把握,注重平时积累。

(1)句意: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

“淫慢”,放纵懈怠。

(3)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治性”:修养性情。

(4)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1)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的翻译,把握重点实词。

(1)“学”:学习;“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才”:增长。

3.本文中与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相同的两句。

【答案】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解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句意为;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句意为: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学以广才,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诸葛亮《诫子书》羊枯《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诸葛亮《诫子书》羊枯《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以下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致使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可以励精,险躁则不可以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

年九岁,便诲以《诗》《书》。

然尚犹无村夫之称,无清异之名。

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室,思尔后动。

(羊枯《诫子书》)13.用“ / ”给下边句子断句。

(共两处)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14.解说以下句了中加点的词。

①险躁则不可以治性 ______.②非再力所能致.也______③愿汝等言则忠信______.④闻人之过 ______.15.以下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一样于其余三项的是()A.大君子之行B.能言之年C.闻人之过...D.久之,目似暝,意暇甚.1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语句。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7.甲乙两文从学习和做人双方面对儿女进行劝诚。

你从中获得哪些学习、做人方面的启迪?【答案】13.无口许人以财 / 无传不经之谈 / 无听毁誉之语。

14.(1)轻浮(2)达到( 3)诚信( 4)听到15. D16.不学习就没法增加才华,不明确理想就没法成就学业。

(或使学业有成)17.①学习上,要明确理想,珍惜时间,勤苦努力。

②做人上,要诚信忠厚,不以谣传讹,不妄议别人。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诫子书》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诫子书》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诫子书》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

为父未尝一日忘汝。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

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

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

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

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

至嘱,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

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

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取材于张之洞《诫子书》,有删改)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挟:依仗B.反足贻.堂上以忧贻:赠给C.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炙:熏陶D.即幸.不被人知悉幸:侥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言恨不一日离汝汝其.慎之B.然必令汝出门者.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C.治国之.道不一余五旬外之.人也D.诸前辈犹多不以.然以.从事于所学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B.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你纵使忧虑自己不能够成才,也要勿忘忧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C.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D.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文虽有对儿子的委婉责备,但更多的是耐心的教导、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想念,写得语重心长,感人至深。

《诫子书》阅读答案

《诫子书》阅读答案

《诫子书》阅读答案《诫子书》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①君子之行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④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蹂⑦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咸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注:①夫:发语词。

②行:指操守、品德。

③澹(dàn)泊:同“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④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⑤淫慢:指过度的享乐。

淫,过度。

慢,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励,奋勉,振奋。

⑦险躁:这里指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⑧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10.翻译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本文作者就哪两方面展开论述的?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1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13.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 ,。

”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当如何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14.诸葛亮还有一篇《诫子书》,全文如下:夫酒之设(安排),合礼致情(合乎礼节,表达情意),适体归性(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 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

主意未殚(尽),宾有余倦(稍有倦怠),可以至醉(可以饮到酒醉),无致迷乱(丧失理智胡来)。

这篇《诫子书》谈的是什么问题?三、10.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11.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纳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2.告诉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新世纪的学子亦应记住,在静中求学,在学中广才,切勿浮躁,切莫虚度光明。

初一语文诫子书试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诫子书试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诫子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诫子书》的作者是谁?A. 诸葛亮B. 曹操C. 王羲之D. 陶渊明答案:A2. 《诫子书》主要告诫子女什么?A. 要勤奋学习B. 要谦虚谨慎C. 要诚实守信D. 要孝敬父母答案:B二、填空题3. 《诫子书》中提到“________”,意在告诫子女要谦虚。

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 《诫子书》中“________”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子女的期望。

答案: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三、简答题5. 请简述《诫子书》中提到的“三戒”是什么?答案:《诫子书》中的“三戒”是指戒奢、戒躁、戒骄。

诸葛亮告诫子女要戒除奢侈、急躁和骄傲,以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谦逊。

四、阅读理解阅读以下《诫子书》的节选,回答问题。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6. 这段文字中,诸葛亮提出了哪些修身养性的方法?答案:诸葛亮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修身养性的方法。

7.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放纵和懒惰不能激励精神,而轻率和急躁不能培养性情。

我们应该避免这些不良行为,以培养良好的性格和精神。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的练习,我们不仅复习了《诫子书》的主要内容,还深入理解了诸葛亮对子女的教诲和期望。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吸取智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完整版)诫子书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诫子书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诫子书练习题(附答案) 诫子书练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夫君子之行()2) 俭以养德()3) 非宁静无以致远()4) 淫慢则不能励精()5) 险躁则不能治性()6) 多不接世()答案:1) 品德高尚的人。

2) 用、凭借、依靠。

3) 实现远大目标。

4) 懈怠、懒惰。

5) 陶冶性情。

6) 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研究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研究。

2)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努力研究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研究上获得成就。

3)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夫/君子/之行B。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

夫/学XXX也,才/须学也D。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解析】选D。

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 《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 《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1)~(3)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②淫慢则不能励精()③年与时驰()④非志无以成学()答案:①告诫。

②振奋,振作。

③消失,逝去。

④立志。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 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略)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甲)《诫子书》全文。

子曰:“好勇疾贫,乱世之行也。

人道好善,百世之师也。

不以其道,不处其地。

《诫子书》阅读附答案

《诫子书》阅读附答案

《诫子书》阅读附答案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老师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但愿同窗们对《诫子书》一文有更深的理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恬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
②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么开展阐述的?
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意图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参考答案:
1.①用恬静来涵养自己的身心②用节约来培育自己的品德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不管做人;仍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取得成绩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照,增强了阐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糊口节约,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意明志,非宁静无意致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阅读题及答案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6)多不接世(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答案:(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解析】选D。

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5.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1)~(3)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③年与时驰( )④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①告诫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立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答案: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甲)《诫子书》全文。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周公诫子》)1.写出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险躁则不能治性( )(2)子无以鲁国骄士( )答案:(1)陶冶(2)因为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答案: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译文:答案:(1)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附(乙)【译文】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我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

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

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你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你)能不慎重吗?”二、(XX•包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7题。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③。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

②荆:楚国的别称。

③ (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孙叔敖疾( )(2)王数封我矣( )答案:(1)生病(或生重病) (2)多次(或屡次)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

(2)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

6.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再结合文中“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思考作答。

答案:因为“荆人畏鬼,而越人信”,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记抢夺。

(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

)7.“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整体感知、概括文意的能力。

从孙叔敖不接受封赏和让儿子“请寝之丘”的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

附【译文】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

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

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

楚国人敬畏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

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

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