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食器、酒器、量器知识
中国古代器具大观

中国古代器具大观一、食器鼎dǐng: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
鬲:鼎一类的器具,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国名和作姓时念gé,表示器物时用lì)甗yǎn: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鬹guī:古代陶制炊具,嘴像鸟喙,有把柄和三个空心的短足。
甑zèng:是中国的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
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
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圆形器具,圆口,两耳。
簠fǔ:古代祭祀时盛稻梁的器具,长方形,有盖有耳。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制器皿,有盖和两个耳子。
敦duì: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
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
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
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二、酒器斝jiǎ:中国古代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pàn 器物上备手把握的部分),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爵: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
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
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
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
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pàn 器物上备手把握的部分),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
角: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有的有盖,但无流和注。
最初当为普通饮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
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樽:中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
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
古代酒具知识点总结

在古代,饮酒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古代酒具在当时的生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代酒具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它们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聚会方式和不同的喝酒仪式,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就古代酒具的种类、用途和文化意义做一些基本的总结和介绍。
一、酒器的分类古代酒器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形态、用途来进行分类:1. 根据形态:(1) 瓶:瓶是一种储存酒水的器具,古代的瓶多呈圆柱形状,有着长颈、腹大、底足的形态。
瓶体多由陶瓷、青铜等材料制成。
古代瓶的装饰以青铜铸造的钟鼎纹饰及陶器上的花纹装饰为主。
(2) 壶:壶是盛酒器的一种,古代壶多为单柄,有一个长颈和弯曲的壶嘴,大多数由瓷器、青铜等材料制成。
壶的装饰多以青铜铸造的鸟兽纹饰及陶器上的施釉技法为主。
(3) 罐:罐是一种盛酒器,形状较矮,腹部较大,多为多柄。
古代罐多由陶瓷、青铜等材料制成。
罐的装饰多以青铜铸造的人物纹饰及陶器上的刻花技法为主。
2. 根据用途:(1) 敬酒器:用于宴会宴请客人时,主人必备的敬酒器。
通常是一种公共酒具,用于酒宴或宴会时向客人敬酒。
(2) 器皿:用于盛酒、斟酒的器皿,包括瓶、壶、罐等。
(3) 服饰饮具:古代有一种饮具就是被制成了服饰的形态。
如唐代的鸳鸯杯,两个杯子合在一起,外形似鸳鸯,意味着恩爱,并将其作为婚庆礼品。
二、酒器的用途古代酒器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盛酒斟酒:壶、瓶、罐等器皿主要用于盛酒、斟酒,供客人享用。
在古代的酒宴上,主人通常会用这些酒具向客人敬酒。
2. 藏酒器:古代的壶、罐、坛等酒器通常可以盛放酒水,用于长时间的储存。
3. 祭祀用途:古代的酒器还常用于祭祀活动,供神祗或祖先使用。
4. 装饰用途:古代的酒器在一定程度上也用于装饰,表现社会地位和财富。
古代的酒器在人们的生活中除了作为日常用具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1. 社交文化:古代酒器在饮酒仪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交的重要媒介。
在古代宴会上,主人用敬酒器斟酒向客人敬酒,具有礼节之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六):饮食、器用、建筑

用
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6.羹(gng)。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
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7.脍炙( kui
zh)。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4.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棉、指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有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过,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厂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棋牌,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与央视,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西交文物鉴赏2第二讲器型

方形的壶也称为钫。
方形 镶嵌几何纹 战国晚期
圆形 环带纹 西周晚期
椭圆形 蛟龙纹 西周晚期
禁: 承酒尊的器座
多为长方形 青铜禁传世和考古发掘都很少见,最早见于西周 早期,春秋偶尔也有
夔纹禁 西周早期
淅川下寺楚墓铜禁
春秋早期
失蜡法制作
枓: 挹酒器,是一个小杯连铸一条弯曲
形的长柄 ,青铜枓最早见于商代晚期, 西周时代尚有。传世和出土的都很少见。
卫盉 西周中期
逨盉 西周晚期
觯:饮酒器
初见于商代晚期,西周早期 亦甚流行,西周中期以后消失。
器形有椭圆体和圆体两种形式 侈口,束颈、深腹、圈足。
父庚觯 西周早期
壶:盛酒器或盛水器
最早见于商代早期,流行的时间很长, 自商至战国,秦汉以后尚可见到 器形的变化相当复杂,有圆形、方形、 椭圆形、扁形等形式,一般有提梁 及盖,是酒器中的大类。
圆 鼎
圆鼎
西周中期
商代早期
春秋
方 鼎
方鼎
商代晚期 西周晚期
鹿方鼎
牛方鼎
殷墟1104号墓出土
扁足鼎 商代晚期
异 形 鼎
返 回
异形鼎 刖人守门方鼎 西周中期 高17.7cm 口长11.9cm 口宽9.2cm 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 西周窖藏出土
鬲: 形制近似于鼎,也是腹下附三足的容器,
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初期 消失。基本形制为椭圆长方体或圆角长方体,大 多带盖,盖也可仰置盛物。
盨 西周早期 高17.8cm 口纵13.5cm 口横21.4cm 上海博物馆藏
敦:盛放食物的器具。
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期,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 期,秦代以后不见。 其基本形制是上下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有 上下不完全对称,也有完全对称的。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中国古代的饮食器具主要有食器、酒器和炊具三类。
其中食器包括簋、簠、豆、皿、盆盂、案、匕、俎、箸。
酒器包括尊、彝、卣(you)、累、缶(fou)、爵、觥、杯。
炊具包括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食器食器主要有,簋、簠、豆、皿、盆盂、案、匕、俎、箸等。
其中簋,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炊具炊具主要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其中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
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
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
可在鼎腹下面烧烤。
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
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
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
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
酒器酒器主要有尊、彝、卣(you)、累、缶(fou)、爵、觥、杯等。
古代器皿

礼器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类。
礼器又叫彝器。
“彝,常也,谓钟鼎为宇宙之常器是也”。
(一)食器食器主要有鼎、簋、鬲、豆,西周开始出现簠与。
食器中最主要的是鼎,大多圆腹、两耳、三足,有圆足、尖足、扁足,少数是方形四足,或分裆袋足。
鼎主要用于煮肉或盛肉,是古代中原华夏民族最主要的食器,也是祭祀及朝聘、册封、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用器。
1939年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古代青铜器,重达832.84公斤,为方形腹四圆足,口沿上有两直耳。
腹四周饰兽面纹和夔纹,耳外侧饰双虎食人纹,并皆饰有云雷纹作地纹,系用多块陶内范和外范拼合浇铸而成,制作十分精美。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南顺城街窖藏出土了4件方鼎,最高者83厘米,最低者59厘米,大小依次递减,与西周、春秋时期流行的列鼎颇为相似。
张寨南街窖藏出土的一件方鼎,高100厘米,重86.4千克,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的一件礼器。
湖南宁乡出土的一件人面方鼎极为罕见,其腹部四面的主题纹饰是4个表情严肃的人脸,脸宽而方,五官刻画逼真,眉毛粗弯,双眼较小,颧骨较突,嘴较宽大。
地纹也为云雷纹,鼎四角有凸起的扉棱。
鼎内壁有铭文“大禾”二字,字体极为规矩深峻,器表色泽碧绿,器型朴实凝重,整个造型极具创意。
比较著名的列鼎有西周晚期的虢季列鼎和晋侯苏列鼎,虢季列鼎出自河南三门峡上村岭,上有铭文“虢季作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共七鼎,大小依次递减,同时出土的六个列簋,大小型制相同,上刻铭文为“虢季作宝簋永宝用”。
后者出自山西北赵晋侯墓地,4组保存完整的墓中,晋侯墓都配制5鼎4簋或6簋,并有乐器随葬,夫人墓则是3鼎2簋或4簋,无乐器。
虢、晋同为诸侯,但在墓葬上显然低了一级,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尚有待研究。
第二种用具为簋,主要用于盛饭,其形状略似今天的大碗,一般口侈颈敛,腹圆鼓,下有圈足,有的腹部有两耳。
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了利簋,这是一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青铜器,由铭文可知,此簋是由周武王一个叫“利”的右吏,为纪念周王赏赐而作,铸于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后的第八天。
中国古代酒器类别

中国古代酒器类别中国古代酒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酒器逐渐从纯粹的功能性容器发展为艺术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特色。
在中国古代,酒具不仅用于存放酒水,还被视为重要的礼仪物品,用于传统宴会和宗教仪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酒器的类别。
1.酒壶酒壶是一种用于装酒的容器,多数为陶器或瓷器制成。
在古代中国,酒壶广泛使用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类型和样式。
酒壶的设计考虑到了使用的方便性和外观的美观性,有些酒壶还会有镂空的装饰,增加了艺术价值。
2.酒杯酒杯用于饮酒,是古代宴会和宴席的必备之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酒杯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友谊和欢乐。
酒杯的材质多样,包括瓷器、玉器、金属器等。
在杯身的设计上,也经常采用传统的纹饰和图案。
古代的酒杯往往是手工制作的,每个杯子都有着独特的细节和装饰,彰显了古代艺术家的技艺和创造力。
3.酒托酒托是一种用于放置酒杯的小台子。
它有助于保持杯子的稳定,避免摇晃和倾倒。
酒托多数由木材或红木制成,具有精美的雕刻装饰。
有些酒托还附有小把手,方便携带和使用。
4.酒盘酒盘是用来放置酒杯和酒壶的大型容器。
它通常由铜制成,有时还会使用其他贵重金属,如银和金。
酒盘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等。
酒盘上的装饰常常采用浮雕、镶嵌和刻花等工艺,展示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5.酒碗酒碗通常较小,用于喝酒。
古代的酒碗形状多样,有些是浅碗形,有些是高脚碗形。
酒碗的底部常常雕刻有吉祥图案和纹饰,象征好运和祝福。
一些精美的出土文物中的酒碗已成为研究古代艺术和手工艺制品的重要资料。
6.酒瓮酒瓮是古代用来贮存大量酒水的容器。
它通常由陶瓷制成,具有较大的容量,并以其坚固、耐用和保鲜功能而受到重视。
许多古代酒瓮上都镶嵌有精美的陶瓷图案和纹饰,使其成为重要的艺术品。
总结:中国古代酒器的种类丰富多样,每种酒器都有其独特的形状、材质和装饰。
这些酒器不仅是古代社交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艺术和手工艺的精华之一。
中国古代餐具

宋代形态各异的陶瓷碗
明代彩瓷
2021/5/27
12
陆 明清以后
2021/5/27
13
明代以后把箸改称筷子。 清代带来了满族的饮食特色,但最终被汉化,基本延
续明朝餐具。 清代末期,西方饮食进入中国,餐具也随之变化。
2021/5/27
14
2021/5/27
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中西方的 交流,刀叉为代表的西餐式餐具 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
2021/5/27
木胎漆彩餐具
8
肆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铜,金,银器为主)
2021/5/27
9
代表餐具有:
金盏,金匕,铜樽等。茶具开始兴起,人们 用碗,杯或酒器来饮茶。碗杯为金、锡或陶 瓷材料。
2021/5/27
唐代金杯
唐代银壶
10
伍 宋明时期
(陶瓷餐具发展繁荣)
2021/5/27
11
宋朝-明朝时期多为陶瓷餐具,最有名的是景德镇陶瓷。 茶具与酒具完全分开。宋代陶瓷分为官窑和民窑。元 明清三代出现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珐琅等彩瓷。
5
酒器: 比如陶鬶。
食器:
餐匙(古称匕),以兽骨为材料。 。
骨匕 陶鬶
2021/5/27
6
叁 商周、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青铜器、漆器为主)
2021/5/27
7
青铜器
1.饮器:鼎,鬲,簋等。 2. 酒器:爵,觚,觥,尊,觯, 盉,钫,壶,钟,方彝等。 3.食器:簋,敦,豆,瓿,盘 等。
漆器
碗,豆,盘,杯,壶,钫,羽觞, 匕,勺等。 。
中国古代餐具
2021/5/27
1
中国餐具的 演变发展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器
簋:【Guǐ】读作“诡”,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
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簠:【fǔ】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
甗:【yǎn】读作“演”,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鬲:【lì】一种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有陶制鬲和青铜鬲。
青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
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甑:【zèng】读作“赠”,是中国的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镬:【huò】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
古时指无足的鼎。
今南方称锅子叫镬。
有三个足架空,可以燃火,两耳用铉(铜钩)和扃“jiong”
(横杠)抬举
酒器
觥:(音同“工”)是中国流行于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器。
觯:(读作“志”)是中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
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圆腹,侈口,圈足。
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斝:(【jiǎ】,音同“甲”)是中国古代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卣:(【yǒu】读作“有”)是一种器皿。
具体出现时间是未知,盛行使用
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
当时用来装酒用。
所以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
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
盉:(【hé】读作“和”)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
觚:(读作“孤”)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
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觚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角:【jué】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
以温酒和盛酒。
水器
罍:(【léi】读作“雷”)是商朝晚期至东周时期大型的盛酒和酿酒器皿,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状,其中方形见于商代晚期,圆形见于商朝和周朝初年。
匜:(【yí】读作“仪”)是中国先秦礼器之一,用于沃盥[guàn]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
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瓿:(【bù】读作“布”)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
流行于商代至战国。
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
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
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量器
斛:(【hú】读作“胡”)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釜、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
石:【dàn】]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龠:(【yuè】读作“月”)量器名。
等于半合本。
起于黄钟之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汉书·律历志》。
乐器
镈:(【bó】读作“博”)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
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
现在发现的镈有三件铭文上自名镈,即素命镈(春秋中期,齐国),叔夷镈(春秋晚期,齐国),邾公孙班镈(春秋晚期)。
其他的镈形制像镈而铭文中称为钟。
铙:【náo】又称为钲和执钟。
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
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