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半夏炮制方法与标准中药饮片炮制

半夏炮制方法与标准中药饮片炮制

半夏炮制方法与标准中药饮片炮制半夏炮制方法与标准【药材来源】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夏、秋二季均可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治半夏”(《内经》)。

汉、唐时代有汤洗(《玉函》)、生姜浸(《鬼遗》)、煮制(《集注》)、芥子与醋洗(《雷公》)、微火炮(《千金》)、焙制(《外台》)等法。

宋代有汤洗后麸炒、姜汁拌、炒黄(《圣惠方》)、热酒荡后姜汁浸(《博济》)、浆水一雪水各半同煮(《苏沈》)、半夏曲(《药证》)、酒浸后麸炒、矾制、米炒、醋煮(《总录》)、明矾生姜水煮(《卫济》)、生姜与萝卜煮(《传信》)、生姜汁与甘草制(《朱氏》)、姜一矾一牙皂煎水炒(《扁鹊》)、姜汁浸后菜油拌炒(《疮疡》)等方法。

元代有姜洗(《脾胃论》)、姜汤泡(《瑞竹》)、皂角水浸、米泔浸(《丹溪》)的方法。

明代增加了吴茱萸煮、萝卜煮、盐一猪苓制、面炒(《普济方》)、煨制(《撮要》)。

矾一皂角一巴豆制(《医学》)、姜竹沥制(《纲目》)、姜煨(《原始》)、甘草制、制炭(《准绳》)、明矾一皮硝一生姜制(《粹言》)、杏仁炒、矾一牙皂煅制(《保元》)等法。

清代又增加了姜一桑叶一盐制(《治裁》)、姜汁青盐制(《便读》)等炮制方法。

此时半夏的炮制方法已发展到将近70种之多,其中单姜汁制就有十余种方法;药汁制有30多种方法;此外如半夏曲(《药证》)、法半夏(《幼幼》)、仙半夏(《拾遗》)的炮制方法已形成。

【现代炮制方法】1.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水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

筛去碎屑。

半夏每100千克用白矾20千克。

3.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清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

筛去碎屑。

炮制之繁说半夏

炮制之繁说半夏

干或晒干,用粉碎机打成颗粒状 即得姜半夏。 早在1975年,国内药业和药 学科技界就已研究推出了清半夏 和法半夏的炮制新工艺。 1、清半夏新工艺为白矾浸制 法:将净选后的半夏用6%~8%浓 度的矾水浸泡2~3天(冬季约3-5 天),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感 为度;去矾水,冲洗,沥干,切片后 干燥或干燥后破碎。 2、法半夏新工艺为石灰、甘 草混悬液浸制法:将净选后的半 夏水浸1天后,用石灰、甘草混悬 液浸泡1周,浸液保持在pH值 12以上,至半夏内外黄色均匀,口 尝无麻感或微有麻感为度;用清 水洗净后干燥。 新工艺缩短了生产周期,降 低了成品损耗率,节约了辅料、燃 料及劳动量。 1980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 半夏炮制工艺研究鉴定会上,与 会代表们一致建议:清半夏和法 半夏的炮制新工艺可在全国推广 使用。目前新工艺已被收人国家 药典。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 块茎,为常用中药材,因其生于农 历的五月,正好为夏季的一半。 《独窦钱月令》日:“五月半夏生, 盖当夏之半,故名。”其性温,味 辛,归脾、胃、肺经。《药性论》谓 其:“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 胸中痰满。生者摩痈肿,除
炮制之繁说半夏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 论,结合药材的特性,按一定的操 作方法,处理各种不同的药材,以 改变药材的形与性,使之符合治 疗疾病的需要。古代医家在此方 面多有论述,其中,陈嘉谟的《本 草蒙荃》对炮制做了精辟论述和 概括:“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 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 失。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 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 洗之弗等;水火共制二:蒸、煮二 者焉。造法虽多,不离乎此……” 这一理论至今仍在指导着中药炮 制的实践。 半夏是水火共制的中药饮 片,炮制半夏主要是去除毒性,提 高药效。半夏的炮制见于文献记 载的有70余种,至上世纪80年 代仍沿用的有9种,其中清半夏、 法半夏和姜半夏为三种主要的炮 制品种。尤其是清半夏和法半夏 原有工艺比较繁复。 一、清半夏炮制 ①挑拣:取原半夏,筛去粉 末,大小个分开,择净杂质。②浸 泡:将半夏入清水浸泡,每日翻 倒、换水2-3次,泡3天,待淹。③ 矾淹:取净白矾粉面,取少量泡好 之半夏铺于容器内,上面撤一层 白矾面,再铺一层半夏。如此半夏 与白矾面层层铺均,然后加清水 淹没,淹泡3天。再将白矾水撤 掉,换清水浸泡1天后待煮。④熬 煮:锅内放人清水,取泡好的半夏

半夏的特性

半夏的特性

半夏的特性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

花期5~7月。

果期8~9月。

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

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块茎近球形。

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宽3~4厘米,两侧的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

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

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

药材形态: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

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

质坚实,致密。

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别名有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

后人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

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采收与储藏:种子繁殖培育3年;珠芽繁殖培育在第2年,块茎繁殖春栽当年9月下旬至11月收获。

挖取块茎,筛去泥土,按大、中、小分开,放筐内,于流水下用棍棒捣脱皮,也可用半夏脱皮机去皮,洗净,晒干或烘干。

半夏的炮制工艺研究

半夏的炮制工艺研究
方法的更新 , 为现代半夏炮制工艺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 8 0℃烘 干。⑥双层电筛筛去碎末 。 和实 际操 作基 础 。 13 2 姜半夏 ①将原药材过筛, .. 除去沙石 , 分开大 12 现代炮制方法 目 2 1 版《 . 前 00 中国药典》 中收录 小个。②净 白矾碾成过 2 5mm的粉末 , 姜洗净切 . 鲜 了生半夏 、 法半夏 、 姜半夏 、 清半夏 4个炮制品种。多 片 , 加清水熬煮 2h 煎煮 2次, , 滤取两次姜液合并。③ 以姜液配制 6 %浓度 的矾水, 溶后待用。将净半夏和 年来 , 各地 的用药习惯不 同, 半夏炮制 方法各 地也不 3d翻倒 1次 , 0 3MP 力 的 以 . a压 甚至一地多法。半夏传统的炮制工艺采用 的多是 矾 水倒入 缸 中浸泡 , 浸 , 水浸泡法而解毒。通过多次水浸 , 使半夏 中的有毒成 气管 插入 缸底进 行 翻倒 , 泡 7d 取 出 大个 半 夏 剖 开
有毒也。 金元时期除了姜制法外 , ” 朱震亨《 丹溪心法》 中的技术参数 , 建立标准化 的炮制工艺方法。针对上 中增加了“ 半夏油炒为末” 的炮制方法。南 齐时期 的 述加工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 对半夏炮制工艺做相关 的 《 刘涓子鬼遗方》 中就有将半夏 “ 汤洗七遍 , 生姜浸一 改进。具体工艺如下 。 宿, 熬过” 的加工方法 。到了宋代 以后 , 半夏炮制的辅 13 1 清半夏 ①将原药材过筛, .. 除去沙石 , 分开大 料增加种类 比较丰富 , 并在炮制 的工艺上有较大的发 小个 。② 取净 白矾碾 成 2 5m 的粉末 , 5 . m 用 0℃ 的 温 展 , 总录》 矾制 ” 《 有《 “ , 和剂局 方》 姜矾制” 《 氏》 水溶解成 白矾水 ( “ ,朱 白矾 1 , 5 加水 20k) 5 g 。③将筛过 的甘草与姜制 , 明代 《 普济 方》 酒 姜制” 《 的“ , 本草 纲 半夏 和矾 水 倒 入 水 缸 中浸 泡 , 3d翻 倒 1次 , 0 3 将 . 目》 的法制半夏, 清代《 便读》 中有姜、 青盐制 ,本草纲 MP 《 a压力 的气 管插 入缸 底 进行 翻倒 , 泡 7d 以大个 浸 , 目拾遗》 中有石灰水和矾硝共制的炮制方法 。 半夏剖开无干心 , 口尝微有麻辣感为度。④撤掉矾水 , 从历 代炮 制方 法 记 载 中 , 以看 出半 夏 的炮 制 去 清水清洗 , 可 漂去沙石 , 出适度晾晒。⑤用切片机切制 取 毒方法 已经流传多年 , 并逐步完善和发展。经过历代 成厚 度 25m 片 , . m 夏季 自然 晒干 , 冬季 用 烘干 机 7 0~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1.2 唐代 唐代,汤洗半夏仍是半夏炮制的主要方法,并出现了“汤泡”[7]法。此外,出现了“炮法”,如《备急千金要方》云 “若膏酒丸散皆灰炮之”[8]、“微火炮之” [8]。姜制半夏的方法中也出现了“姜汁炒”[9]的记载。 论文网
1.3 宋代 宋代,有关半夏的炮制 内容 有了较大的发展,进一步解释了半夏“汤洗”的原因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10]“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10]。炮制方法逐渐由单一的汤洗、浸发展至洗炒、浸炒、浸煮、煮炒等方法,加入的辅料也由单一的生姜扩展到其它的辅料。如“汤洗”后,再进行“麸炒黄色” [11]“生姜汁浸,麸炒令黄”[12]“面炒令黄色”[12]“米炒微黄”[13]“入猪苓同炒,令猪苓紫色”[13]“米醋煮令透”[14]“炒沙令热,炮,片切,用生姜汁、甘草浸焙”[15]等操作。另外,此时期还出现了半夏不采用“汤洗”法,直接用各种辅料及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如“浆水煮,细切小片子,焙干”[12]、“同鹅梨汁、生姜` 自然 汁熬成膏”[13]、“姜汁井水煮”[16]、“水浸作片,浆水雪水各半同煮,焙干”[16]、“酸浆浸,温汤洗”[10]、“酒浸,汤洗,麸炒”[13]、“姜汁拌晒”[17]、“陈菜油炒”[17]等。加入不同的辅料主要是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博济方》中坏涎丸就以“热酒荡一度,姜汁浸一宿”的半夏炮制品来配方[12] 《圣济总录》中记载用以治疗留饮宿食不消而具有宽胸利膈、进饮食作用的郁李仁丸,半夏的炮制方法为“半夏六两去皮脐,浆水五升,生姜半斤切,甘草并桑根白皮各一两,银石锅内慢火煮干,再添热浆水二升煮干去余药只用半夏”[13],其中桑根皮泻肺气,生姜开痰,甘草缓和燥性,浆水抑其温性 《扁鹊心书》中的半硫丸可治胃虚,心腹胀满,呕吐痰涎等症,方中半夏“姜矾牙皂煎水炒”[18]。 现行《 中国 药典》中收载的清半夏白矾制半夏、姜半夏白矾、生姜制半夏源于此时期,《圣济总录》中记载的款冬花汤中的半夏“白矾水浸七日,焙干”[13]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牛黄生犀丸中的半夏“白矾制”[19]等记载均同清半夏的操作相似,白矾性收而燥湿,可增强其燥湿化痰作用 另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记载“汤洗……白矾末沸汤浸,漉出……汤洗去矾……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浸……”[19]为姜半夏的雏形,其中白矾燥湿,生姜开痰,协理脾湿痰饮不化。半夏制曲也始于宋代,首见于《小儿药证直诀》 “汤浸七次,切,焙干。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20],《女科百问》的缓息丹中记载半夏“汤洗七次,研成末,姜汁和 候干再为末,姜汁再和,共七八次,啜之,不辣为度”[21]。另外,还有记载将半夏曲“炒”[21]或“炙”[22]用。 毕业论文网

中药炮制论文范文

中药炮制论文范文

中药炮制论文范文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中药炮制技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两者相辅相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药炮制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炮制论文范文篇一【摘要】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

纵观历代医药著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等。

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这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

为后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后南齐时代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增加了生姜浸制方法:“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

”这种炮制的理论梁代陶宏景《本草经集经》中作了最好的说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搂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捶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

”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姜制确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姜汁冷浸不如姜煮[1]。

并能增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功能。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撰著《雷公炮炙论》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中,洗半夏上有隙诞,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半夏炮制原理

半夏炮制原理

半夏炮制原理
半夏(学名:Pinellia ternata)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炮制过程是通过热处理,将其毒性成分破坏或减轻,从而增加其疗效和降低毒性。

下面介绍半夏炮制的原理和步骤。

半夏炮制的原理主要涉及到半夏中的有效成分以及毒性成分的变化。

半夏中主要的有效成分是众多生物碱,如乌头碱等。

然而,半夏中也含有较多的有毒成分,如半夏碱。

半夏炮制的目的是通过加热处理,将其中的有毒成分分解或减轻,以减少尽量毒性,同时保留或增加其疗效。

半夏炮制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按照传统方法,将新鲜采摘的半夏洗净,晾干或稍微晒干。

2. 将已晾干的半夏用纱布或麻袋包裹起来,放入锅中。

3. 添加足够的水,使半夏完全浸泡。

4. 开始加热,将水煮沸后继续煮沸20分钟左右,期间要不断搅拌。

5. 关火后,将煮制好的半夏捞出,待其冷却。

6. 冷却后的半夏用清水冲洗,去除杂质,然后晾干。

通过炮制,半夏中的乌头碱等毒性成分会受到损失或分解,从
而减轻了毒性。

同时,炮制过程中一些活性物质也会发生变化,使半夏的疗效增强。

需要注意的是,半夏炮制的过程需要控制好加热时间和温度,以免过度或不足炮制,影响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同时,在使用半夏进行炮制时,也要根据具体应用的需求和药材的质量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和参数。

半夏炮制的研究进展论文

半夏炮制的研究进展论文

半夏的炮制研究进展摘要::从半夏炮制的工艺、炮制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方面对半夏的炮制研究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半夏的炮制提供线索和依据。

关键词::半夏;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0 引言: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为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1]。

自古以来,半夏被列为中药的毒品,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

半夏经炮制后毒性降低,故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作为半夏临床常用的规格。

经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有大量关于半夏的文章发表,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也专题对半夏进行了研究,但对其炮制减毒的机理研究进展不大,说明该项研究有一定难度。

本文从净选加工、炮制工艺、炮制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方面,对近年来半夏的炮制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期能为进一步开展半夏的炮制机理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

1 半夏的现代炮制品1.1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

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

1.2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

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1.3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透,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ill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

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2 炮制工艺研究2.1清半夏郭富礼[2]主张将半夏按大、中、小分成3档,分别用8%白矾水浸润3—5d,至无干心后轧扁。

饮片厂大量生产可用轧面条机,调节适当的轧滚间距轧扁,量小可在干净的水泥地上用石磙碾过或用石块手工砸扁也可,然后晒干入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