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姓古训和家训综述.doc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二十_梁启超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二十_梁启超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二十:梁启超——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

“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

“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

治国从治家开始。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堪称父亲的表率,他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

从他写给子女们的400余封家书中,可以窥见梁氏家教的魅力。

在家书中,梁启超对子女们的为人、治学、立业等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他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又是导师、亲密的朋友。

梁启超: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思顺(1893-1966):长女,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梁思成(1901-1972):长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梁思永(1904-1954):次子,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思忠(1907-1932):三子,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梁思庄(1908-1986):次女,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达(1912-2001):四子,经济学家,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梁思懿(1914-1988):三女,著名社会活动家;梁思宁(1916-2006):四女,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梁思礼(1924-):五子,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家训

家训

近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逝世。

关于梁思礼,人们或许还不知道他的另一重身份——他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

而在梁家,九个孩子个个成才,其中三位是院士。

梁思礼院士的逝世,也让人们开始讨论起梁氏家训与梁家群彦。

有人慨叹,以后怕是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文化贵胄家族了。

近代之豪门,若项城袁氏家族,在袁世凯暴亡后很快土崩瓦解;武进盛宣怀以经营洋务暴富,其后子孙萧条。

其中能克绍箕裘、不坠家声者,唯有新会梁氏家族。

梁任公所生九子女,一门三院士,其他多学者,可谓“个个成才”。

梁氏家族人才鼎盛之秘密,当在梁任公之家训与任公之言传身教。

家训是中国农耕时代家族、家庭教育的产物。

然梁任公生活的时代已经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梁氏家训带有很浓厚的现代工商业文明气息,中国传统社会讲究“父母在,不远游”,但梁氏为使子女成才,忍痛将成年子女一一送往国外。

1925年梁启超将最心爱的女儿梁思庄送到美国后,思女成痛,但梁启超给女儿写信劝慰道:“为了你成就学业起见,不得不忍耐几年。

”而梁氏家训中,尤以“忧患”为乐的豁达人生观当为吾辈借鉴。

众所周知,林徽因是梁任公的儿媳,林父因东北兵变被杀,徽因常处悲观之中,梁任公给思成夫妇写信,告诫他们:“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终身不许他侵入。

”他还劝诫子女,“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这种以“忧患”为乐的人生观,对梁门子女影响甚巨。

如梁思成归国后本可入清华大学教书,但选择了条件相对艰苦的东北大学;抗战时期,他们夫妻将在李庄的艰苦生活也过得津津有味,至今是传颂在知识分子中的一段佳话。

此外,梁任公一生对子女和颜悦色,从不疾声厉色。

他从不强求子女要成名成家,而是顺其自然,尽力则好,这真是当为眼下诸多虎爸狼妈所学习。

当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同上清华学堂为升级忧虑时,梁任公写信告诉他们:“汝等能升级固善,不能也不必愤懑。

但问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

”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时,厌倦于做呆板的工作,梁启超告诉他“熟”才能“生巧”,“将来你学成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怀,到那时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今尚非其时”。

梁姓资料整理

梁姓资料整理

梁姓梳理资料【梁姓排名】梁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

在2013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1位,总人口约为一千一百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九三。

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省人口4.7%,全国汉族梁姓人口35%在广东。

梁姓主要分布广西、广东,这两省梁姓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25%。

【梁姓起源】编辑梁(筒言)一、出自嬴姓,以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平王时。

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陜西省韩城县南)。

春秋时,梁国亡于秦国,其后有梁氏。

二、以邑为氏。

春秋时,晋国有解梁城(在今山西省临猗西南),高梁,曲梁之地,公元前645年,晋惠公以解梁等五城贿于秦国,居其地者以「梁」为氏。

三、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代北三字姓「拔列兰」氏,随魏孝文帝移都洛阳,定居于中原,改为汉字为单姓梁氏得姓始祖:佰亿梁康佰图腾:图腾释义:梁姓图腾梁姓是大山槫木纪历图腾由水、刃、木组成,以刀刻木为纪历方法。

“梁”山下有水,山四周环水,山上有人手持刀具在树木上契刻太阳升降度位。

梁字本意指水上之桥,最早的梁人是善于以木架桥梁,以木为梁建筑大屋和宫殿的氏族。

梁姓历史名人录《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梁姓历代名人225名,占总名人数的0.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三位;梁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1%,排在第四十一位;梁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6%,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梁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52%,排在第四十四位。

梁康伯(名庆、康、秦康):公元前821年周宣王7年给秦仲的二儿子康封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建立了“梁国”,立为国君,史称梁姓正宗(始祖)。

梁益耳:春秋时晋大夫。

梁惠王:春秋战国,魏皇帝,亦称魏惠王。

梁丘据:春秋时齐国大夫,很受齐国君主齐景公的信任。

他找到梁丘山这个地方后,便在此地定居住下来,从此以后,他的后世子孙便以梁丘为姓,称梁丘氏,故为梁丘姓的得姓始祖。

全国梁氏字辈综述

全国梁氏字辈综述

全国梁氏字辈综述梁氏字辈时间:2011-10-4 13:27:00 作者:梁开付来源:中华梁氏网广东:一、清远市1、英德梁都能公支系字辈:世代相传,克昌厥后。

兆协振家声,丕谟绍显明,祖贻恒赐庆,先荫克延荣,积善昭蕃衍,传经启彦英,修和敦序乐,作述达才宏,天献嘉祥萃,人安福复成,奋兴贤济美,挺秀士扬名,守业斯攸耀,嗣徽正可赓,典章时式著,垂裕益咸亨。

2、英德市三江梁屋字辈:良桥华美景超显万世兴定泰传天久长发真有余。

3、清远滨江区一带和阳山一部分梁氏字辈:隆栋常居正,开基永发长。

中和能树德,兰桂庆腾芳。

继世功名盛,传家事业昌。

文章辉上国,凤藻仰高翔。

4、英德明迳克岩村:汝才积国作,耀祖超明立…富地公后人5、数.国.百.贤.汝.胜.兴.荣.昌.显.永.华英德翁源县梁氏字辈如下:朝廷国上立,定光常复收,超荣昌启世。

思忠德传家,耀祖名福同,君泽广如意。

二、梅州大埔枫朗梁氏字辈:日启文星佐昭佑穆桂馥兰馨 .新续字辈(世裕公传26世起):世裕裔孙奋发求知科学兴业强国富民繁荣昌盛实现理想.三、信宜思贺梁氏字辈:世宗福仲,王庸超章,为人以德,承其祖业(昌大文学)。

承其祖业四、连州文伯国朝积守时,之梁祖兴万世昌;显扬发达家声远,富贵荣华贤受长;历代光宗成大业,子孙后裔科登祥...五、南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六、肇庆1、广宁县全县统一排辈:“荣、肇、大、尤、承、祖、泽”;“能、敦、敬、友、兆、祥、和”。

字行辈为“勤、俭、乃、治、家、至、宝”;“公、平、本、应、世、嘉、谋”。

名辈和字辈都是上下二联,循环往复。

全县现生活行辈中,最前约为“祥”字辈,最晚约为“祖”字辈,纵列8代。

如以梁氏始祖康伯算起,到“肇”字辈为第100世。

2、德庆县梁氏字辈:?—芝—辛—彩—耀—伟—显—锦—?3、怀集梁屋:。

祥贤林立田朝光。

七、茂名德。

盛。

福。

汝。

东。

海八、阳江 1、超昌维正道,卓立进思文2、阳江雷岗:英、奇、代、起、荣、宗、启、耀3、阳江白蒲:玉荣光章道嗣4、阳春市双窖字辈:通开国家文章显太承其光祖大世荣华。

各姓氏家训家规内容(DOC)

各姓氏家训家规内容(DOC)

家训家规内容(按姓氏笔画为序)1、卜氏堂号:西河堂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

2、马氏堂号:铜柱堂一敬奉祖先;二孝顺父母;三友爱兄弟;四协和宗族;五敦睦邻里;六立身谨厚;七居家勤俭;八严教子孙;九读书明德;十忠厚戚朋;十一慎重言语;十二讲求公德。

3、方氏堂号:河南堂崇文尚武耕读传家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世上几百年旧家莫非积德。

4、王氏堂号:三槐堂经商则注重诚信,方能成大事;为官则忧国忧民,方为黎民所称颂。

作官理应体察民情,勤于政务,廉洁奉公,务实进取,善待下属,抚慰百姓,方不失为好官。

人生在世,气节为先。

身处逆境,不能弃其志;人生得意,不能易其节。

端正思想:树立高尚情操,奋发进取,有所作为,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热爱祖国:奉公守法,履行义务,维护团结。

尊敬祖宗:了解祖宗懿范与艰苦创业之宝贵精神遗产,饮水思源,弘扬先祖光荣传统。

讲道德:讲礼貌、讲谦让、讲公正,乐善好施,尊老爱幼,敬贤尚士,和邻睦族。

重学习:立大志,明事理,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勤致富:俭持家,务正业,造福子孙。

宜宽让:凡事宽厚为怀,处事光明磊落,待人以仁不诡。

5、邓氏堂号:南阳堂正名节:尊卑长幼,人所当知。

恭顺和睦,不可逞凶斗殴,污伤大义。

正心术:人之心术,赋性本善。

凡人幼之时,须教以礼貌,训以义方,勿至心术变坏,以误终身。

正品行:人生于世,品行为先。

所以人贵志诚,不可欺诈,守信义,不可奸险。

谨言词:嘲语伤人,痛如刀割,大则倾家丧身,小则坏名节义。

其害非轻,不可不慎。

6、丘氏堂号:河南堂做事总要想前想后,顾看局面,毫无败着,方可做去。

凡事未计其成,先计其败,必将败局反复周祥。

算到成固幸事,败亦不至无可收拾乃佳,推之行政用兵皆然。

凡人正派,则无论做何等事都好;如不正派,则无论做何等事都不好。

七十二行,皆可成家立业,只要人品行端,心术正耳。

凡人做事,务要先求其自家本分,所谓厚道也。

凡人家必须有忠孝节义,为贤为圣的人,方为大发。

梁姓古训和家训综述

梁姓古训和家训综述

梁姓古训和家训综述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东原梁叔鱼以“忠孝”遗训为梁氏的永久家训。

迄后南宋梁克家钦点状元及第时,其谢恩表云:“今日蝼蚁酬大造,一生忠孝是传家。

”以后又以“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致为学,以能主身,以信处人,以慈御下”为家训传至后代。

定于明代的维扬江都梁氏家训有云:“孝父母,敬长上,……言忠信,行笃敬”等语。

清代烈女梁爱莲有遗言传世:“余之遗言语淳淳,忠孝二字教儿孙。

德能养人善为本,百善孝字最为尊。

……”直到近代王国维·《观堂集林·卷第二十四·缀林二》有《赠太子少保谥文忠梁公挽歌词》:“海内论忠孝,无如髯绝伦。

“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凡入而为孝子悌者,出则必为义士忠臣”是梁氏的古训。

梁氏家训十则一、奉祖先水源木本,理不可忘。

但思身所自来,则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虽十世、百世固不得以为远也。

奉先思孝,古训昭垂,帝王且然,况大夫、士庶哉。

吾家自远祖以来所立家规: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当设祭之礼岁首、岁除、端午、中秋亦如之。

新岁暨清明,必相率扫墓,古人所谓上冢也。

各家无论老幼,必当亲诣墓前,行三叩首礼。

虽大风雨雪,不得惮劳。

此乡族所同,子孙宜永永循守。

庶几因时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二、孝父母属毛离里,怀抱恩深;择傅延师,劬劳念切。

苟或不孝,禽兽何别。

但不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大略该之。

而好货才防、私妻子,尤为乡俗通弊,不可不以为切戒。

至于违犯教令,律有明条。

凡子孙于父母及父母,骂者罪即绞决;殴则斩决;杀者凌迟处死。

例禁森严,虽下愚亦当知畏。

苟念生我、鞠我、抚我、育我之德,则服劳、致敬、就养,无方天性所流,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

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须预为教戒,俾知悛改。

庶免酿成枭,贻累族人。

三、和兄弟长枕大被,天子且然;让枣推梨。

昔人称美。

但人家兄弟,当幼小时无不十分友爱。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之梁从诫(经典版).doc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之梁从诫(经典版).doc

梁从诫:悲壮的执著“执著”,似乎是梁家的传统。

整个20世纪,梁氏三代始终活跃在中国的社会舞台上——梁启超为拯救危难中的国家而奔走呼号,梁思成为拯救面临消亡的传统城市建筑而奔走呼号,梁从诫为拯救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奔走呼号。

三代人各自投身的事业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似乎注定都不能成功——起码暂时看不到成功。

这不能不叫人为之感叹。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梁家三代人的独特经历,也许可以用这样一个词——“悲壮”。

这种悲壮的执著,也许正是将“以天下为己任”作为立世之本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特征。

为创办“自然之友”净身出户大约是1995年冬天,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在北大搞了一个讲座。

那天下着大雪,待会长梁从诫与理事梁晓燕等人赶到教室,却发现只来了五六个学生。

在这种略带尴尬的气氛里,梁从诫还是兴致很高地把讲座做完了。

“他的演讲并不是那种特有激情的,但是语重心长,和那几个学生的互动很好。

”梁晓燕回忆。

讲座完了,他们推着自行车走在雪后的北大,梁先生忽然说,以后我们的事业,可能就会是这样。

在这个环境异常脆弱的国家,梁从诫无疑是一个坚强而固执的存在。

有人评价,他的离世,代表着中国环保一个时代的结束。

1994年3月,梁从诫创办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此之前,他辞掉了一切身份,包括公职。

他义无反顾,净身出户。

结果,退休了没有退休金,生病了也没有医疗保险。

然而,他的身体力行却唤醒了更多的人加入“自然之友”,短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一小群人的行动现如今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尽管人们在提起他时,总是习惯性地加上“梁启超之孙”、“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子”的头衔,然而他种种“寒酸”的行为与这显赫的家世显然不太协调。

他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印在用过的废纸上,事先剪成一小叠,做成“名片”。

每次外出吃饭,即便是赶赴香槟酒晚宴,他都随身携带一个大布袋,里面装着勺子、筷子。

他拒绝纸巾,只使用一方发黄的白手帕。

“自然之友”副会长梁晓燕回忆,无论是上街买菜,还是去政协开会、报到,梁从诫从来都是骑着一辆老掉牙的自行车。

梁章 梁氏家训

梁章 梁氏家训

梁章梁氏家训梁氏家训是梁章所著的家训文集,主要内容涵盖了家庭、修身、治家、处世等方面的教诲。

以下是梁氏家训中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一、家庭:1. 重视家庭责任:家人间应相互尊重、关心、帮助。

遇到困难时,应相互扶持,形成团结和谐的家庭氛围。

2. 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之间应互相理解、宽容,避免因小事而争吵,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3. 家风家训:制定家庭规矩和家训,教育家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家庭成员的良好品质和道德修养。

二、修身:1. 自律与自省:自律是修身的基础,要时刻把握自己的言行,自省自问是否符合道德和价值观的要求。

2. 修养与修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修养。

通过读书、学习、实践等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心智和道德情操。

3. 善待他人:积极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困难。

善待他人,也是修身的一种表现。

三、治家:1. 家风建设:注重家庭成员的教育和培养,建立和完善家庭价值观,以家庭为基石,共同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2. 顾全大局:家庭中的事务应统筹兼顾,不能只为个人的利益,要以整个家庭的利益为重。

3. 分工合作:家庭成员之间要有合理的分工,互相配合协作,共同努力。

形成团结合作的氛围,提高家庭的效率和幸福感。

四、处世:1. 忍让与宽容:在与他人相处时,应具备一定的忍让和宽容的品质。

善于接纳他人的不足,避免因小事而产生不必要的争吵和冲突。

2. 明理辨是非: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和原则,善于分辨是非,坚持正义和公正。

不盲从于舆论,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3. 善待他人:待人宽厚,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以善良的心态去对待别人。

与人为善,也是处世的一种智慧。

梁氏家训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家庭、修身、治家、处世等方面的教诲,这些教诲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遵循梁氏家训的教诲,我们可以更好地建立和维护和谐的家庭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同时在社会中处理事务时更加明理、公正。

这些家训不仅适用于古时的家庭,也对现代的家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姓古训和家训综述
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东原梁叔鱼以“忠孝”遗训为梁氏的永久家训。

迄后南宋梁克家钦点状元及第时,其谢恩表云:“今日蝼蚁酬大造,一生忠孝是传家。

”以后又以“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致为学,以能主身,以信处人,以慈御下”为家训传至后代。

定于明代的维扬江都梁氏家训有云:“孝父母,敬长上,言忠信,行笃敬”等语。

清代烈女梁爱莲有遗言传世:“余之遗言语淳淳,忠孝二字教儿孙。

德能养人善为本,百善孝字最为尊。

”直到近代王国维·《观堂集林·卷第二十四·缀林二》有《赠太子少保谥文忠梁公挽歌词》:“海内论忠孝,无如髯绝伦。

“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凡入而为孝子悌者,出则必为义士忠臣”是梁氏的古训。

梁氏家训十则
一、奉祖先
水源木本,理不可忘。

但思身所自来,则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虽十
世、百世固不得以为远也。

奉先思孝,古训昭垂,帝王且然,况大夫、士庶
哉。

吾家自远祖以来所立家规: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当设祭之礼岁
首、岁除、端午、中秋亦如之。

新岁暨清明,必相率扫墓,古人所谓上冢也。

各家无论老幼,必当亲诣墓前,行三叩首礼。

虽大风雨雪,不得惮劳。

此乡族
所同,子孙宜永永循守。

庶几因时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

万物本
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二、孝父母
属毛离里,怀抱恩深;择傅延师,劬劳念切。

苟或不孝,禽兽何别。

但不
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大略该之。

而好货才防、私妻
子,尤为乡俗通弊,不可不以为切戒。

至于违犯教令,律有明条。

凡子孙于父
母及父母,骂者罪即绞决;殴则斩决;杀者凌迟处死。

例禁森严,虽下愚亦当
知畏。

苟念生我、鞠我、抚我、育我之德,则服劳、致敬、就养,无方天性所
流,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

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须预为教戒,俾知
悛改。

庶免酿成枭,贻累族人。

三、和兄弟
长枕大被,天子且然;让枣推梨。

昔人称美。

但人家兄弟,当幼小时无不
十分友爱。

其后之不睦者,大抵因妻子、争财产而已。

抑或此贫彼富,有求莫
应,若秦、越人之相视。

同气参商,半皆由此。

夫一父之子,即非同胎共乳,
有前后嫡庶之别,亦属一气所生。

骨肉至亲,尚成嫌隙,子孙尤而效之,有不
破家者乎?堂从兄弟,尚宜和睦,况在同气乎?族中宜互相教戒 ,共笃友于 ,则出入怡怡,家风不陨,亦同宗之光矣。

四、睦宗族
贵贵贤贤,义无偏诎亲亲长长,分有常伸。

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脉。

尊卑之分 ,轶然不淆 .长幼之情 ,蔼然相浃。

喜则相庆 ,忧则相吊。

贫弱之一,富实者宜时周恤之。

愚鲁之徒,贤智者时教导之。

总以相扶、相助为念。

至干尊长,尤不得与卑幼戏谑,致为有识者所笑。

此吾乡之陋俗,不可不切戒矣。

五、和乡邻
岁时款洽,谊笃比邻;患难扶持,世称会里。

我先世以忠厚传家,凡属子孙,务必谦虚乐易,与人无争。

不得恃血气以凌人,逞奸诈以滋事,徒害邻
里,终累身
家。

若有不肖子弟,恃强恃诈,或倚仗族人之势,欺侮乡党者长辈亟戒
责。

尤宜念睦任恤之风,实为古道,待人务从乎厚,处世毋涉乎骄。

至于修
桥、补路、拯溺、救饥、恤寡、孤、劝善、教不能诸事,凡有益于桑梓者,量
力行之。

生长聚族之邦,其亦共有所赖也夫。

六、教子弟
子弟以读书明理上 ,为父兄者必延聘名师,慎择益友,俾得朝夕渐摩,学问
有所成就。

遇则掇科取第,不遇亦不不失为通人。

光前裕后之图 ,计莫逾此。

其有资质不能读,及力不能读者,则为农、为工、为商,即佣雇营生,亦属正
业。

总当责以勤俭 ,教以安分,令其学为好人,切不可任令游手好闲,习致败坏
家声。

至于富贵之家子弟,性质即有琰刘,亦当以师为约束,切铁骄养溺爱,终
受必家之富。

所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也。

七、戒习染
习俗之坏人子弟,事不一端。

其显者则嫖也、赌也、洒也、烟也、而近年
尤有入会、结盟等恶习也。

江湖无赖随处煽诱,年轻子弟每为所牵。

轻则有玷
行为,重则显干法纪,其祸不可胜言。

即轻薄之行,狷利之语,戏谑、骂詈、
欺诞、狂佻,市井恶少情形,为大雅所深鄙,亦当引为切戒。

至于干预词讼,
习以为能,亦非立身之道,歇若不人公门之为愈乎。

又隶卒贱役 ,例不准其子孙与考,凡族中子弟虽至贫困,应不准当差。

违者黜之勿齿。

八、奖名节
忠臣孝子。

代有表章;潜德幽光,岂容湮没。

族中如有孝子、悌弟、义
夫、节妇 ,确有实迹未经旌奖者 ,应由族人备录行状 ,会众覆实 ,联名举报 ,或请匾额 , 或请旌表。

斯亦一族与有荣焉之事 ,不可不知。

九、慎婚嫁
玉洁冰清,固称佳偶;荆钗布裙 ,不失良姻。

凡族姓为男配,为女择婚,必
须清白之家,门户相当者,方许联姻。

不得贪图财物,轻信冰人,不辨薰莸,苟
且作合。

万一误结朱陈,使日后儿女竟不齿于乡曲,深为可惜。

嗣后,如有不分
良贱,不论可否,与奴隶娼优等为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复与齿。

十、急赋税
践土食毛,自应输赋;急公好义,岂许逋粮。

况国家惟正之供,按季征
收,如额而止,先后不免。

何苦延挨观望,伺候公庭,自取鞭扑耶?凡吾族于
本户地丁漕粮各项,须依期投纳。

即近年筹饷捐输,亦朝廷万不得已之举,亦
不可逾延拖欠。

庶催科不扰,门户晏如,岂非乐事?至佃田耕种,亦宜早纳年
租。

荒歉求减,必须情理相商。

族中宜交相劝导,谕以急公。

此所谓国课早
完,自得至于乐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