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训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从医篇一引言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中西学,长并存。
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
《后汉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手术。
著述已佚,现存《中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炙甲乙经》,按部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必修课。
中医经典名句60条

中医经典名句60条1. 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
2. 阴阳失调,百病乃生。
3. 气血调和,百病不侵。
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5.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
6.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
7. 肝主疏泄,开窍于目。
8. 肺主气,开窍于鼻。
9.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
10. 肾主水,开窍于耳。
11. 阴阳互根,互为其根。
12. 阴阳消长,相互制约。
13. 阴阳平衡,健康之本。
14. 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之纲。
15. 标本缓急,四诊合参之要。
16.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
17.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18. 扶正祛邪,阴阳并调。
19. 攻补兼施,治病之要。
20. 调理气血,固本培元。
21.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22.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3. 疏经通络,气血畅通。
24. 扶正祛邪,恢复平衡。
25. 固本培元,增强体质。
26. 食疗养生,治未病之先。
27. 情志养生,心身和谐。
28. 运动养生,强身健体。
29. 导引养生,吐纳调息。
30. 中医养生,健康长寿。
31. 药食同源,药补食疗。
32. 食药兼用,调理身体。
33.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34. 分清寒热,用药之要。
35. 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36. 调和阴阳,固本培元。
37. 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38.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39. 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40. 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41. 平心静气,调畅情志。
42. 劳逸结合,保持健康。
43. 戒烟限酒,健康之基。
44. 适时进补,增强体质。
45.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运动。
46. 预防为主,治未病之先。
47. 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48. 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
49. 养心安神,睡前静心。
50. 中医养生,健康之宝。
5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52. 病理从内,正气为主。
53.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54. 扶正祛邪,阴阳调和。
55.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56. 食药同源,药补食疗。
古代中医医德名言警句

古代中医医德名言警句导语:行医以德为先,服务以诚为本,做人以品为重,做官以廉为先。
以下“古代中医医德名言警句”,欢迎阅读原文!医德名言警句1、兢兢业业,廉洁行医,清清白白,热诚做人,争当德高医精之良医。
2、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唐]孙思邈3、一个医生,只要活着,就不能忘记伤病员。
——柯棣华4、我要象蚕一样,将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国家,贡献给人民!——林巧稚5、黄牛虽老,余力犹存,霜染鬓华,壮心愈迫。
——张香桐6、身如逆流船,心如铁石坚,望父成儿志,至死不怕难。
——[明]李时珍7、古人云,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张孝骞8、顺境勿骄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浊勿乱行廉廉洁洁医。
9、一个医生必须有音乐家的耳朵,戏剧家的嘴巴。
在病人痛楚时,能用精确的听觉去辨别病情,用明快的语言消除疑虑,安抚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
——罗生特10、行医以德为先,服务以诚为本,做人以品为重,做官以廉为先。
11、贪人财害人命,无德无术任你焚香也无益;忠于责勤于职,清正廉洁见佛不拜又何妨。
12、合理地用好病人的每一分钱,尽早地帮助他恢复健康。
1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收人红包,你的一切祷告统统无效。
14、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都是一点点细微的成绩积累起来的。
我现在只是在生物遗传的基础理论研究上,为同代和后代人做一点铺路的工作,就象一捧沙土,一粒石子,让别的科学家踩在我的身上继续前走。
就是失败了,让别人能吸取我的教训,绕开这条道,也有好处。
——童第周15、每一个白衣天使的背后,都会有一条医德医风铺就起来的道路。
16、临床临床,就要亲临病床,亲手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周华康17、自己的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的活。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医养生谚语

中医养生谚语1、饭前一碗汤,气死好药方。
2、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3、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
4、饭后一百步,强如上药铺。
5、常洗衣,常洗澡,常晒被服疾病少。
6、新病好医,旧病难治。
7、饭后散步,不进药铺。
8、不要虚胖,但求实壮。
9、洗头洗脚,胜似吃药。
10、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11、一碗喉吻润,二碗破独闷。
12、感冒是百病之母。
13、不抽烟、少饮酒、活到九十九。
14、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
15、一天吃个枣,一生不知老。
16、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17、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18、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19、白露切勿露,免得着凉又泻肚。
20、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
21、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22、人怕不动,脑怕不用。
23、有钱难买老来瘦。
24、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25、百菜不如白菜,白菜四季保平安。
26、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
27、情极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28、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29、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
30、表壮不如里壮。
31、多炼一身功,年老少生病。
32、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33、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
34、春不减衣,秋不加帽。
35、遇事不恼,长生不老。
36、要长寿,吃驴肉;要健康,喝驴汤。
37、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38、随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禆神元。
39、白内障眼,恢复光明。
40、苍蝇嗡嗡叫,疾病快来到。
41、小儿纯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42、机器不擦要生锈,卫生不讲要短寿。
43、通畅两便,健肾壮肝。
44、头为精神之府,日梳五百健耳目。
45、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46、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47、肥胖变瘦,病弱壮实。
48、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好牙口。
49、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
50、蔬菜是个宝,赛过灵芝草。
51、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52、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53、不抽烟、不喝酒,病魔绕着走。
54、三碗气孔散,四碗发轻汗。
中医入门三字经歌诀

中医入门三字经歌诀从医篇一引言学中医,继在遗产,登堂极易,入室容易。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白与专,不容略偏,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仁良师,诚而忠,顺古训,Chinian新篇。
二中医源流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遣,出来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容易经书,号经典,为后学,公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兴学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成精义,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主火派遣,刘河间;轻脾胃,李东垣;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览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风寒论,阐病机,研究浅。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所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检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遣,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清清代,著作疲,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中西学,短共存。
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优秀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
《后汉书》尔谢,他GFDL麻沸散,展开全身麻醉后,搞内脏手术。
论著已佚,现存《中脏经》就是后世伪托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炙甲乙经》,按部位分经,罗列腧穴、主治、症状。
中医医德古训名言

中医医德古训名言1.赞美医生医德高尚的名言名句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机《伤寒论原序》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王叔和《脉经序》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
——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吴瑭《温病条辨自序》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
——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
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
——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2.关于医德的名人名言有哪些1. 医者仁心,医德为先。
——董林森2. 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徐春甫3.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孙思邈4. 医生,应该献身于维护人民健康的事业。
——白求恩5. 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张杲6. 医院之本,救死扶伤;医生之本,德术并举。
——夏克良7. 不谋当谋之事,为医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医之危。
——巩元8. 做人一身正气,为医一尘不染。
——于建华9. 面对面问诊,心连心开方。
——夏克良10. 走医者仁心之路,倡清正廉洁之风。
——丁靖11.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从医篇一引言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中西学,长并存。
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
《后汉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手术。
著述已佚,现存《中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炙甲乙经》,按部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必修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古训:医者仁术,大功无利
分享人:国隆企划部浏览311次发布时间:2011年6月14日 [打印本页]
一、立身篇:
1、志趣广达,市朝亦觉幽清;名利萦牵,山水皆归臭浊。
——申居郧《西岩赘语》
2、言而无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无。
不信无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
——吴兢《贞观政要•诚信》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4、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朱熹《四节章句集注•论语集注》
二、养生篇: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口上古天真论》
2、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灵枢•本神》
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吕氏春秋•尽数》
4、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两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宋•孙君肪《四友斋丛说》
5、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
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清•徐大椿《用药如用兵论》
6、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断,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清•程可轩《医述•医学溯源》
三、医理篇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
3、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灵枢•本神》
4、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甚,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灵枢•师传》
5、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无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也,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7、治病者,必明天道和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素问•五常政大论》
8、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10、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三国志•华佗传产》
11、自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术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
12、凡为医道,必先正已,然后正物。
正已者,谓明理而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13、陈痤去而肠胃洁,徵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取其气之偏胜,则其所不胜者自平矣。
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
14、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金•李东垣《脾胃论》
15、夫气者,氤氲浩大之无气,斯气也,在外则卫护皮毛,充实腠理;在内则导引血脉,调和阴阳。
周流一身,运行不息,如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无常。
源出上焦,总统于肺。
——明•皇甫中《明医指掌•诸气证》
16、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话,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
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四、方药篇
1、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神农本草经》
2、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
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三国•诸葛亮
3、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
善用兵者,马有车之劫;善用药者,姜有桂之效。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
4、治病必求于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燥者润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药不执方,合宜而用。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
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须明其用矣。
——金•张元素《医学启源•用药备旨》
6、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急必有偏胜。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二》
7、凡药有温凉寒热之气,辛甘淡酸苦咸之味也。
升降浮沉之相互,厚薄阴阳之同。
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存焉。
——金•李东垣《用药法象》
8、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古方治痰饮用汗、吐、下、温之法,愚见不若以顺气为主,分导次之。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痰》
9、窃谓谈饮之生,有生于脾胃,有生于六经,所起不同,若论感邪与为病之形证则一也。
至于治之,碧先从其邪之所起,而后及于病之所止。
——明•戴思恭《推求师意》
10、病在于阴,毋犯其阳;病在于阳,毋犯其阴。
犯之者,是谓诛伐无过。
病之热也,当察其源,火苟实也,苦寒、咸寒以折之;若其虚也,甘寒、酸寒以摄之。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
11、善补阳者,必于服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补略》
12、治虚之本,肺、脾、肾是也。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
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明•绮石《理虚元鉴》
13、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
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4。
、甘温者外,苦寒者泻,色赤者入血,色白者走气,赤圆者象心,白瓣者象肺,紫尺者益脾,香圆者入胃,径直青赤者走肝,双仁圆小者补肾。
——明末•张志聪《侣善堂类辨》
15、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
肺病逆传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16、凡用药太过不及,皆非适中。
而不及尚可加治,太过则病去药存,为害更烈,医之过也。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17、攻病如攻敌,用药如用兵。
兵在精而不在多,药贵当而不忌峻。
——清•陈念祖《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古今医论》
18、药之又与病合,若服一二三剂,病犹照常不除,又不加甚,切不可因人之言药不合症,半路更方。
——清•夏禹铸《幼科铁镜•十传》
19、诸药之性,各有奇功,温凉寒热,补泻宣通,君臣佐使,运用于衰,相反相畏,立见吉凶。
——清•龚廷贤《寿世保元•药性》
20、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麻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