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2019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2020年整理).doc

2019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2020年整理).doc

2019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考历史试卷上,总有那么一两道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去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如何准确、全面地回答这类问题确保满分呢?记住以下几个答题公式,历史考试就变得简单许多了。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等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深远影响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等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⑵成败原因=⑶成败根源=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

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

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启示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等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

2019届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方案 古今中外的改革

2019届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方案 古今中外的改革

2019届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方案古今中外的改革复习目标:1.复习巩固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的名称、性质、内容、作用,构建专题知识框架;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3.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导学活动(以达成复习目标作为贯穿全课活动的一根“红线”,从助你补缺、给你定标、请你点击、引你运用、为你指点、推你提升等6个环节去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1.古今中外的重大改革2.改革的启示:①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本国国情;③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保障群众的利益;④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二、学以致用(一)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正确的)1.《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商鞅在秦国为相十年,宗室贵戚大多怨恨他)。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此相关的是()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允许土地自由买变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D.建立县制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3.1979—1982年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变化(见图10)的主要原因是()A.集体劳动盛行 B.国家政策适当图10C.自然灾害减少 D.科学技术发达4.“在吸收全体成年男子公民参加,每年约集会40次的公民大会上,人们就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和投票。

最下层的鞋匠和最富有的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表态、投票和任职的权力。

”这一情境应发生在()A. 古代雅典B. 古巴比伦C. 古代罗马D. 古代日本5.亚历山大二世在最后审查废除农奴制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2019中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归纳

2019中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归纳

2019中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归纳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二轮复习资料归纳
两次世界大战及国际关系的演变
两次世界大战
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①一战后,《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德、日相继建立了法西斯统治,他们积极发动对外战争,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时间1914—1918年1939、9、1—1945、9、2
战争双方同盟国与协约国轴心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重要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慕尼黑会议推行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经过凡尔登战役①1939、9、1,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开始。

②1941年,依照“巴巴罗萨计划”,德国突袭苏联,莫斯科保卫战开始,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③1941年,日军突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④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⑤斯大林格勒战役。

⑥诺曼底登陆。

⑦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⑧1945年,德日先后投降。

结果同盟国战败,协约国获胜反法西斯的正义力量取得最终胜利
性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非正义战
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细谈2019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细谈2019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细谈2019中考历史复习策略细谈2019 复习策略解读新政”死知识”将逐渐淡出纵观近3年的重庆中考历史试题,都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

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重庆命制的根本导向和历史教学评价的根本出发点。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围绕这四项关键能力,中考试题进行了精心设计。

直白、单纯考查历史识记性题目将逐渐从中考中淡出,试题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重庆中考历史试题,力图全面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

历史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课标中有明确要求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

试题多是围绕主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考查发现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得出结论这些基本能力,考查对知识的整合、迁移、概括、归纳能力的运用。

重庆中考试题充分运用新颖的历史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先有材料和依据,再有事实,最后才有结论。

另外,中考历史一方面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试题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另一方面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因素列入评价标准中,在答案中预设价值观的内容,在理性爱国、民族团结、民主法治、和平发展、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方面,发掘价值观方面进行考查。

反映时代和生活是中考命题的源泉,历史试题不是单一地考查学科知识点,而是常将时政热点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考查,或以时政热点为切入点引入基础知识。

复习策略梳理线索提高思维水平实现班级成绩整体提升、高分突破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复习效率。

● 梳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具体来说,一是要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串联知识。

可以依据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串联知识;二是抓住主干知识,举一反三;三是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俯瞰知识。

2019中考历史复习策略中考历史得高分的技巧

2019中考历史复习策略中考历史得高分的技巧

2019 中考历史复习策略中考历史得高分的技巧今日距离 2019 年中考还有不到50 天,中考考生都在紧张地进行最后的复习冲刺,毕竟一分之差就落下几百,甚至几千的排名,竞争是很残忍的,不可以不以为然。

下边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采集对于中考历史得高分的技巧,欢迎借鉴参照。

1、立足基础中考历史主要观察的是基本知识和骨干知识,所以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提升做题效率。

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历史基础知识点归入完好的知识系统中,建立一个条理清楚的知识网络。

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建立历史知识网络系统,在复习历史知识这方面是很有必需的。

这样既能够稳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能够加深对整体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答题的规范性。

2、关注热门、联系历史知识不是只有政治需要关注时势,历史也要关注热门事件。

由于中考开卷试卷题型灵活,切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特别是现在的时政热门,所以要求考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达到实质联系状况,要做到学致使用。

在复习的时候能够关注社会热门,利用热门联合教材的知识内容,进一步理解历史问题和现实意义的联系,为中考做题的时候供给一份保障。

3、加强解题技巧历史的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并且课时又少,对于考生来说是不行能进行大批地刷题。

这要求我们联合基础,精心精选习题,并依据中考题型进行专项复习。

资料题是历史试卷里比较难做的题型,好多考生都会在这里失分。

针对这类状况,我们要仔细阅读完资料,理解判断问题所观察的知识点,并联系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环绕问题要求去规范答题。

中考历史是慢工出细活的大工程,需要仔细和耐心,要学会掌握大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只有所有联系在一同看,才会真的理解那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有关文章:1.2019 年中考冲刺 :历史复习方法2.2019 中考倒计时 :历史复习的小技巧3.2019 中考政治复习策略中考政治得高分的技巧4.2019 中考语文复习策略中考语文得高分的技巧5.2019 中考考生怎样有效率复习,提升中考成绩的三个复习方法。

2019年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2019年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3.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创造性地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历史时序、历史解释、历 史理解、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首先答项目和解答对象。行文力求语句简炼, 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书写规范。
最后,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实现历史与现实,理论 和现实结合。
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1、单选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 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去伪 存真。首先读懂明白题目问什么,其次,分析选项直选或排除错 误选项,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2、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利用有关历史知识分 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读材料或图表(包括出处),要 弄清该阅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和材料的中心思想。然 后要注意审题,抓住关键,弄清限制条件。再根据提问结合材料 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分析题常见的考查方法有:①回 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或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主题或论点; 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 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维护了专制中央集 权国家的统治,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多民族国家统一。
(3)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人 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6月上旬)综合复习
这一阶段首先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不断完善。 在这一过程中,要弄清是什么,理解为什么,明白预示着什 么,然后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其次,要强化训练,提高应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解题技巧,有目的地分类地典型的精选训练,注 重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特别是要 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pptx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pptx

学海无 涯
性质和特点,对其历史反动性及客观 进 步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判, 最后 得出全面的结论。
以上各项原理和公式,只是反映历 史学科的一般规律。在实际运用中,需 要结合具体历史问题,灵活调整。当然,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概括,还有很多地 方 可以进一步调整和充实。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统治、结束封建君主****的直接目标看, 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 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 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 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 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启示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 民主+法制+思想+策略等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 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 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 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 规律+发展战略等
5、历史评价=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结 论等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 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 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 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 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 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 点+影响+结论等 如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先概述维 也纳会议和维也纳体系的概况 2、影响或意义=+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

2019中考历史知识点第二册复习攻略:辽宋夏金朝

2019中考历史知识点第二册复习攻略:辽宋夏金朝

2019中考历史知识点第二册复习攻略:辽宋夏金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历史知识点第二册复习攻略:辽宋夏金朝--元朝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1、经济重心南移: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农业:两宋时期,由于政府提倡,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广种植。

从越南引入的优良品种占城稻也得到推广,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

南宋时棉花的种植从北宋时的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3、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迅速兴起4、制瓷业:两宋重要瓷窑有遍布各地,其中定窑、均窑、哥窑等,久负盛名。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

5、采矿业:北宋时煤大量开采,东京城的百姓已开始用煤做燃料。

6、造船业: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是国家。

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

7、商业: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②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的“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还有娱乐场所“瓦子”;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它的繁荣景象)。

③南宋都城临安,人口达到百万。

8、海外贸易: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

重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等。

两宋政府在这里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海外贸易收入,在两宋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以输出瓷器和丝织品为主。

进口货物多为香料、象牙等。

二、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1、辽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契丹皇帝辽太宗从后晋皇帝石敬唐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后来改国号为辽。

杨家将的故事与辽有关。

1005年,北宋与辽结成澶渊之盟,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天京,史称北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考历史试卷上,总有那么一两道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去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如何准确、全面地回答这类问题确保满分呢?记住以下几个答题公式,历史考试就变得简单许多了。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等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
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等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
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
⑶成败根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

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

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启示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等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

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

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等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等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历史评价=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结论等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结论等
如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先概述维也纳会议和维也纳体系的概况;再分析其
性质和特点,对其历史反动性及客观进步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判,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以上各项原理和公式,只是反映历史学科的一般规律。

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结合具体历史问题,灵活调整。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概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一步调整和充实。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