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西北近十年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民族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民族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民族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生态环境我国民族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张晓庆 1 郑时 1 黄剑桥 2 (1. 大连民族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2.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

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利用草原,合理利用水源,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Minority Regionsin ChinaZHANG Xiao qing1, ZHENG Shi1, HUANG Jian-qiao (1.Dalian Nationality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0,1China 2.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 116024, China )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is facing austere challenge in the minority regions in China, and this seriously influenc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eco-safet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xist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beyondthem, and then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utilize the plains and water resources scienti,cally, promote eco-agriculture, as well as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and enhance the people’s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 minority regions;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态绿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生态绿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生态绿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生态绿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在某些事情不明真相时,我们需要开展调查工作,调查工作结束后,通常还需要写调查报告。

快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绿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绿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1一、调查方法:观察记录,抽样调查。

二、调查对象:生活的周边环境。

三、存在的环境问题:(1)家在农村,在这里,人们都为了省钱,烧饭用草和麦秸杆,烧这些时,向天空望去,全是黑烟,灰蒙蒙的,有时,烧的塑料还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

(2)有的人上街买菜,不带篮子或包,用完的塑料袋乱丢乱扔,堆的向山一样。

(3)周边的小河原本十分干净的,但由于工业的发展许多工厂建在这里。

它们这有害气体和污水乱放乱排入河中,使水体严重污染。

河中的鱼虾也全部死掉,使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阻碍,周边的庄稼也病秧秧的,一点也不旺盛。

(4)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这很好,使交通也发展起来,同时,那些汽车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制造出很大分贝的噪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5)有些人还很不闻名在墙上乱涂乱画,影响我市市容。

四、问题的原因(1)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只知发展不知环保,提倡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

(2)环保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完善。

(3)司机没有认识到噪音污染的污害性。

五、建立(1)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加强公民意识,素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

(2)向工厂的有关人员反映将污水先净化再排放或净化再循环利用。

(3)向环保部门反映对车辆的喇叭的分贝进行限制规定,制定有关法律。

六、反思,结论只有先保持环境,才可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形势相当严峻,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好环境是发展工业的前提,保护好环境也就是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所以环保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生态绿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2调查目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

同时它也影响到旅游业发展的兴与衰。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和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风俗民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大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动向是什么

大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动向是什么

大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动向是什么大西北地区,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政策的持续推进,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动向,为这片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过去,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垦以及资源的无序开发等问题,使得大西北地区的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

而如今,新的政策和措施正在逐步改变这一局面。

首先,生态修复工程成为了重点工作之一。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草原修复和湿地保护等项目,努力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例如,在一些沙漠边缘地区,种植了大量的防风固沙林,有效地遏制了沙漠的扩张。

同时,对退化的草原实施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促进草原植被的自然恢复。

这些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适宜的栖息地。

其次,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大西北地区逐渐摒弃了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绿色产业的发展道路。

比如,在一些地区,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既实现了经济增长,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通过采用绿色种植和养殖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生态旅游业则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吸引游客的同时,注重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破坏。

再者,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借助先进的监测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地沙漠化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同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采用智能化的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另外,公众参与度显著提高也是一大新动向。

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如何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如何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如何大西北地区,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及过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那么,当前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究竟如何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大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这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

大部分地区为荒漠和草原地貌,生态系统相对脆弱。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极为困难。

从土地资源方面来看,土地沙漠化是大西北地区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过度的开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沙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

许多曾经肥沃的土地逐渐变成了荒漠,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也对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水资源的保护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大西北地区本就水资源短缺,加上工农业用水的不断增加,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一些河流出现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植被保护方面,虽然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植树造林和草原保护措施,但总体上植被覆盖率仍然较低。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例如,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使得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同时,生态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高。

通过宣传教育,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一些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生态修复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例如,采用了先进的沙漠治理技术,通过种植耐旱植物、设置沙障等方法,有效地遏制了沙漠的扩张。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篇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为:(1)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3)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21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题目: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一、引言青海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美丽的省份,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海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报告将对青海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改善青海的生态状况。

二、青海生态问题概述1.草原退化:青海是中国最大的高原草原地区,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青海的草原退化严重,植被覆盖度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水资源短缺:青海位于内陆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方面。

3.湖泊富营养化:青海拥有众多的湖泊,但由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湖泊水质受到污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生态状况差。

4.生物多样性减少:青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破坏,青海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三、原因分析1.经济发展压力大: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工业污染和人口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2.生态意识薄弱:由于青海的农村比较贫困,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相对较低,一些农民在谋生的过程中过度开采资源、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破坏。

3.管理不善: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善、监管不力,导致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不佳,对环保违法行为缺乏有效打击。

四、解决方案1.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青海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切实做好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工作,依法打击环保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力。

2.扶持农牧民转型: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生产技术,推动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草原的过度开发。

3.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节水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

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

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

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

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

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

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

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2000字(通用5篇)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2000字(通用5篇)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2000字(通用5篇)想要知道一些情况或事件时,我们需要调查清楚情况,并根据调查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调查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2000字(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1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

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存在问题:(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

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

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

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

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

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

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

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西北部生态环境的认识与了解摘要: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七大区之一,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0%,地广人稀。

此地气候较为干旱少雨,有大片的沙漠和戈壁。

并且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西北地区的湖泊、河流和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了湖泊面积缩小,河流干枯及土地沙漠化。

每当西北风流经过就会引起沙尘暴,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且由于西北与华北和华中相接,西北的沙尘暴在一定程度上对以上两地也有较大的影响。

但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管理和治理,倡导西北各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并制定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政府和广大西北群众的不懈努力,西北地区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关键词:西北部生态环境沙尘暴治理措施改善正文:中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是中国地理七大区之一。

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是中国北大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要地。

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1)西北地区夏季气温相当高,日照时间长,但天然降水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农耕必须依靠灌溉,因此,在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农作物都生长良好,形成许多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都是引黄河水自流灌溉而形成的灌溉农业区;甘肃的河西走廊是利用祁连山地的冰雪融水灌溉农田;新疆各盆地边缘的绿洲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进行灌溉而形成绿洲农业(2)。

西北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地,广阔的温带草原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牧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其产品不仅供应本地需要,而且还支援外省市并出口国外,参与国际市场。

西北地区由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全年降水量多数在500毫米以下,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在200毫米以下,河西走廊少于100毫米,敦煌只有29.5毫米,吐鲁番不足20毫米,若羌10.9毫米,几乎终年无雨,根据降水量西北区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

由于降水稀少等原因,西北地区的地表水量约为2200亿立方米/年,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左右,因此西北多沙漠和戈壁干旱地区,并且西北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2)。

尤其西北是华北和华中地区的屏障,所以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华北和华中的生态环境,甚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两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格外关注,并且采取有力的措施去保护和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但由于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草原植被的分布也由东向西逐渐变化,反映在牧场的特点就表现为内蒙古高原东部主要是草原牧场,如呼伦贝尔草原牧场和锡林郭勒草原牧场;到了贺兰山以西,荒漠植被占据了主导地位,牧场便局限于地下水出露的绿洲上了;而新疆的高山牧场,由于受地形影响,则形成了森林带以上的夏季牧场和森林带以下的冬季牧场垂直分布的特点。

放牧的方式由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逐渐走向定居放牧方式。

由于文革期间中国政府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决定在西北草原上增设建设兵团,其主要任务就是把早地开垦作为农田,以增加粮食产量,减少牧民的肉类消耗。

随着建设兵团的进入,西北草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大片的优质草地被开垦作为农田,但由于西北部的土质并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许多土地就因此而被荒芜,经过多年暴晒而变为沙地,从而形成新的沙漠。

又由于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肉食供应,就要求西北部牧民加大草原蓄载量,从而导致了草原压力过重,草原生态系统崩溃(3)。

不光草原遭到了破坏,西北部的湖泊和河流也遭到了相当大的破坏,达里诺尔湖作为内蒙古四大湖泊之一,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它还是世界上唯一产鱼的碱性湖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入湖的河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湖正在逐渐缩小(4)。

由于西北部环境的严重破坏,并且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对其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了。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西北部的生态危机,并采取了有效措施,有效地阻止了沙漠的扩大和沙尘暴的发生次数。

但想彻底解决西北环境问题还任重道远。

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导致30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60年代,前苏联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

美国30年代以后,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前苏联60年代以后,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技术模式———简称农业措施(美国)和林业措施(前苏联)。

我们应汲取世界其他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成功经验,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恢复生态策略和方针。

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

但是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5)。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一)尽快确定旱作农业区的北界,作为实施“退耕”的标准。

(二)尽快编制各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规划,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举措。

(三)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杠杆,在上中游强制性推行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和恢复内陆河下游生态环境。

(四)善待沙漠、慎重移民。

严格控制沙漠开发;尽快在沙漠边缘过渡带、干湖盆、内陆河下游建立封育区和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五)保护、完善、巩固、提高绿洲防护林体系。

在防沙阻沙林外缘划定300~500米宽的封沙育草带,严禁放牧樵采。

每年适当引洪灌溉丘间低地以促进自然植被的恢复。

另外,绿洲防护林多为过熟林,应经严格审批和在有效监督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更新。

(六)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覆被率,革新农机具,发展阳光大棚、温室等高科技农业。

(七)强化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加强沙尘暴源区监测网的建设,掌握沙尘暴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做到对沙尘暴的预警预报。

减轻沙尘暴灾害的损失(6)。

中央提出的天保、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工程就是减缓沙尘暴的重大决策。

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解决农村、牧区薪柴燃料,发挥农牧民积极性和中央政策扶持结合,发展经济,提高沙区群众生活是停止生态破坏的关键。

大力提倡舍饲和棚圈牧业,围封草场和加快飞播治沙,限制牲畜数量,使草原得到休生养息,并辅以抚育措施,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除了以上的基本措施外,政府还可以在北京北部的京津周边地区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在内蒙古浑善达克中西部地区建起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恢复保护带;在河套和黄沙地区建起以黄灌带和毛乌素沙地为中心的鄂尔多斯生态屏障;尽快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设置到蒙古国的保护屏障。

为了改善西北部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已经制定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来治理西北部的生态环境问题。

其中重要部分为:(一)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防沙治沙规划,划出一定比例的土地,因地制宜地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种植多年生灌木和草本植物。

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植树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的标准和具体任务,并逐片组织实施,明确责任,确保完成。

除了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外,不得批准对防风固沙林网、林带进行采伐。

在对防风固沙林网、林带进行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之前,必须在其附近预先形成接替林网和林带。

对林木更新困难地区已有的防风固沙林网、林带,不得批准采伐。

(二)禁止在沙化土地上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被管护制度,严格保护植被,并根据需要在乡(镇)、村建立植被管护组织,确定管护人员。

在沙化土地范围内,各类土地承包合同应当包括植被保护责任的内容。

(三)草原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草原的管理和建设,由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组织农牧民建设人工草场,控制载畜量,调整牲畜结构,改良牲畜品种,推行牲畜圈养和草场轮牧,消灭草原鼠害、虫害,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草原退化和沙化。

草原实行以产草量确定载畜量的制度。

由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载畜量的标准和有关规定,并逐级组织实施,明确责任,确保完成。

(四)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在编制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供水计划时,必须考虑整个流域和区域植被保护的用水需求,防止因地下水和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植被破坏和土地沙化。

该规划和计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实施。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牧业和其他产业。

(五)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得批准在沙漠边缘地带和林地、草原开垦耕地;已经开垦并对生态产生不良影响的,应当有计划地组织退耕还林还草。

(7)这五条法规有效的约束了人们对西北环境的破坏行为,为日后有效地治理西北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鼓励,及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西部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西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010年1月四日,中新网、人民网、凤凰网等十余家重点网媒报道称,据省林业厅消息,近十年来,甘肃完成林业建设总任务四千五百六十五万亩,林地总面积扩大近四成。

林业总投资超过二百一十三亿元人民币。

曾是“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定西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林,截至目前,六成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造林封育面积三百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二点五。

河西走廊已经频繁迎来多年不见的白天鹅、黑鹳、白鹳等国家一、二类保护野生动物。

戈壁之城嘉峪关,已拥有九十公顷绿地建设,种植各类树木十万多株。

(8)尤其是随着三北防护林的第一期工程结束,三北工程实施30年来,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9 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0.51%,林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提高到13.9亿立方米。

工程使三北地区的生态状况显著改观,沙漠化蔓延趋势开始得到遏制,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大幅度下降,基本农田得到有效庇护。

(9)近年来,由于政府及时意识到了西北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各种环境及气候灾难,并且采取了有效地整顿治理措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及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才使西北的生态环境在恢复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如果中国政府,各地区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再接再厉,共同努力的话,有效地的实施以上所提的治理恢复西北环境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北地区将重新见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画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