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昆曲之简介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PPT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
酸楚楚无人怨。”
——《牡丹亭》
4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 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是那 处曾相见,相看俨 然,早难道这好处 相逢无一言?”
——《牡丹亭》
5
情不只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6
第八单元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18
E.昆曲在脸谱、服饰、表演程式、曲 牌、剧目、道具等许多方面都对我国的 许多剧种产生了深远影响。
了解:P101历史纵横,脸谱与性格。 19
20
昆曲的曲文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牌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
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汤显祖《牡丹亭》
【武陵花】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
16
(2)“近代百戏之祖”
A. 角色制——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
脚色为人物之分类,即戏曲中的生、旦、净、末 、丑
17
B. 文人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 昆曲--集中国文艺之大成
C. 具有稳定的剧本结构。 “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 结构,中国戏曲所特有的。
D. 演员组合体制。
“近代百戏之祖”
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 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
——洪生《长生殿》
昆曲的诗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 古典文学的精髓,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雅 致,而昆曲的词牌也为其他戏曲所沿用。
21
四、曲高和寡——昆曲的衰落
1、“美丽的缺点” 思考:昆曲有哪些缺点?昆曲走向 衰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 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 那个 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 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 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 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 的雅乐又是什么呢?
昆曲简介

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中国昆曲当选的原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概况: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
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昆曲的简介

昆曲的简介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许多唱词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
昆曲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
昆曲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曲
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
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昆曲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情不只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洪昇 《长生殿》
《长生殿》被称为是中国戏剧史上压卷之作。叙述 了唐明皇在开元以后,纵情声色,对杨贵妃侍宠善 嫉。杨国忠招权纳贿,激起安禄山称兵造反,唐明 皇无策逃至马嵬坡,杨贵妃在佛堂自缢。作者歌颂 了唐明皇杨贵妃的真挚爱情。作品在唐朝“安史之 乱”的背景下,描写了唐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
交相迸。
——洪生《长生殿》
(可由学生朗读,讨论,教师总结)
昆曲的诗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 古典文学的精髓,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雅 致,而昆曲的词牌也为其他戏曲所沿用。
百戏之祖——昆曲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中国 戏曲艺术的瑰宝。
——世界遗产委员会
昆曲《牡丹亭》剧照
何为昆曲?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 “昆山腔”,因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而得名。昆曲 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也是最珍贵的剧种,被 誉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在中国现存的 三百多戏曲剧种中,昆曲最为悠久,被誉为“近代 百戏之祖”。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中国也是世 界上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是名副其实的“国剧”。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二、追溯—昆曲的兴衰史:
4、昆曲的兴盛:
(1)时间: 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 展的兴盛时期 ,昆曲是当时的“国剧”。
(2)兴盛的表现:(请阅读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①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如: ②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 分工越来越细; ③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 戏。
昆曲艺术简述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地区。
它以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文学性强而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昆曲的艺术特点包括:
1. 唱腔:昆曲的唱腔悠扬、旋律丰富,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包括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五种基本调式,以及各种变调。
2. 表演:昆曲表演讲究身段、手势、眼神、步法的协调统一,动作细腻,强调内在情感的表达。
3. 文学性:昆曲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语言优美,诗词歌赋并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音乐伴奏:昆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二胡、琵琶等,音乐与唱腔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5. 脸谱与服装:昆曲角色的脸谱和服装色彩鲜明,造型华丽,有助于表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昆曲在明朝和清朝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20世纪初,昆曲艺术经历了一段低谷,但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昆曲再次受到重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新的生命力。
如今,昆曲在国内外都有专门的演出团体和研究教育机构,致力于传承和推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世界遗产昆曲之简介

摘要: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1621——1722)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
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
昆曲——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打印文件
字体:【 大 中 小 】
昆曲——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昆曲是戏曲剧种的最为古老的一种,也叫“昆山腔”、“昆剧”。昆曲的起源是昆山(今天属于江苏)。根据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人士魏良辅《南词引正》是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末年顾坚所创始的。一般认为昆曲在明代嘉靖年间,由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给以加工提高,影响日益扩大,魏良辅配合传奇作家梁辰创作了《浣纱记》,使它成为符合昆腔韵律的脚本,对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的作用。
关闭
Hale Waihona Puke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网站承建:中国日报网站
昆曲——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中国文化>艺术>戏曲>其他剧种
发送信件
存储文件
昆曲腔调细腻婉转,因而也有“水磨腔”的美称。表演上舞蹈性极强。昆曲还产生了许多支派,如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等。但是在清朝中叶,昆曲逐渐走向衰落,在解放前几乎绝迹于舞台,解放以后,在对这一珍贵剧种进行抢救、整理的一系列工作后,昆曲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游园惊梦》、《思凡》、《跪池》、《醉皂》、《痴梦》等,以及经过整理加工的《十五贯》、《太白醉写》、《西园记》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 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 1621——1722)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
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
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
由于昆曲在中国戏曲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百戏之母”的美誉。
昆曲的剧本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
如著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荆》、《刘》、《拜》、《杀》,由这些折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每折戏的剧情及音乐自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每折戏除念白外包括许多支曲子,每支曲子前面冠以一个曲牌名称,这些曲牌就是昆曲的唱腔。
一折戏中不同的曲牌组成一套,即所谓“套曲”,这些“套曲”有其一定的组合传统和规律。
下面介绍八套北曲。
北曲没有引子,因此第一支曲牌代表了引子。
如“醉花阴”一套分别由“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水仙子”、“煞尾”组成。
“喜迁莺”是该套的主曲,但“水仙子”最具特色。
它把每句词的第一个字重复三遍,我们把它称为“叠”字。
北曲“一枝花”一套,分别由“一枝花”、“梁州第七”、“牧羊关”、“四块玉”、骂玉郎”、“乌夜啼”、“煞尾”等组成,“梁州第七”为主曲。
北曲“新水令”一套分别由“新水令”、“驻马听”、“折桂令”、“雁儿落”、“沽美酒”、“收江南”、“搅筝琶”、“胡十八”、“庆东原”、“煞尾”等曲牌联套,其中“折桂令”为主曲。
北曲“粉蝶儿”一套分别由“粉蝶儿”、“石榴花”、“斗鹌鹑”、“上小楼”、“醉春风”、“迎仙客”、“快活三”、“红绣鞋”、“十二月”、“朝天子”、“煞尾” 等曲牌联套组成,其中“石榴花”为主要曲牌。
北曲“端正好”一套分别由“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叨叨令”、“小梁州”、“倘秀才”、“白鹤子”、“灵寿仗”、“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主要曲牌为“滚绣球”。
如《刺虎》中费贞娥所唱一支便是。
但在《哭像》中唐明皇所唱的主曲则为“叨叨令”和“快活三”。
北曲“点绛唇”一套分别由“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哪吒令”、“寄生草”、“鹊踏枝”、“煞尾”等去曲牌联套组成,其中“油葫芦”为主要曲牌。
如《四声猿骂曹》中祢衡所唱“油葫芦”接“天下乐”曲牌便是该剧的主要唱段。
北曲“集贤宾”一套分别由“集贤宾”、“逍遥乐”、“梧叶儿”、“上京马”、“醋葫芦”后庭花”金菊香”浪里来”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如《西游记认子》、《长生殿酒楼》都用此联套演唱,但主要曲牌集贤宾”《认子》是散板而《酒楼》唱三眼一板。
北曲”斗鹌鹑”一套分别由“斗鹌鹑”、“紫花儿序”、“柳营曲、“小沙门”、“调笑令”、“金蕉叶”、“麻郎儿”、“鬼三台”、“圣药王”、“天净沙”、“秃厮儿”、“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艳云亭痴诉》中女主角箫惜芬遭迫害假装疯癫,寻到算命盲人,寻求庇护,唱一曲[斗鹌鹑]如诉如起,非常感人。
除此之外,元杂剧《风雨象生货郎旦》张三姑所唱[九转货郎儿]和《长生殿弹词》中老生李龟年所唱[九转货郎儿]是两套基本相同的北曲,分别称女弹和“男弹”。
这两套曲子都是前面借用了[一枝花]和[梁州第七]两支曲牌后,将[货郎儿]曲牌演变成九支曲子再加上尾声统称为[九转货郎儿]。
从一转到九转曲调优美动人,调式交替丰富,慢曲、急曲错落有致,相映成辉,是昆曲北曲曲牌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xx 的南套南曲联套由散板的引子、上板的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过曲的数量因戏而异,如《牡丹亭游园》就是由引子绕地游”接过曲步步娇” 醉扶扫” 皂罗袍”、“好姐姐”和“尾声”六支曲子组成。
“惊梦”则由“山坡羊”、“山桃红”出对子”、“画眉序”、“滴溜子”、“鲍老催”、“五般宜”、“山桃红”、“棉搭絮”、“尾声等十支曲牌组成。
南曲联套组合的形成比北曲更要灵活多变,但原则上必须保持乐调的气氛与剧情的发展相协调。
南套组合多样,如《玉簪记琴挑》共八支曲子,前四支都是懒画眉”后四支都是“朝元歌”,这在北套中是没有的。
在南套中,剧中人有独唱、对唱、同唱、众齐唱,而北套则由主角一人独唱到底。
南套有引子,一般都是演员干唱,不带伴奏,如《烂柯山痴梦》崔氏上场所唱[胡捣练]。
还以《痴梦》为例,崔氏做梦,梦见她逼休的丈夫朱买臣作了会稽太守,而且派人送来凤冠霞帔,此时崔氏所唱[渔灯儿]接[锦上花]就是南套的独唱接众齐唱,南套[尾声]都是三句十二板,而北曲“煞尾”很自由。
xx 合套昆曲中很多剧目采用了南北合套的形式演唱,这样风格即统一又多样,表现力更强。
南北合套的剧目一般主角唱北曲,配角唱南曲。
如《石秀探庄》中石秀先唱北曲[新水令],下来杨林唱南曲[步步娇],石秀再唱北曲[折桂令],下面由钟离老人唱南曲[江儿水],石秀再唱北曲[得胜令],下面祝小三唱南曲[园林好],石秀唱北曲[沽美酒]。
再举一例《雷峰塔水斗》、《长生殿、絮阁》两折,它们的曲牌结构基本相同,分别由主角白娘子和杨贵妃先唱[醉花阴],下面配角法海和高力士唱南曲[画眉序];主角白娘子和杨贵妃接唱[喜迁莺],配角法海、唐明皇再唱南曲[画眉序];主角白娘子、杨贵妃唱北曲[出队子],配角法海、唐明皇唱南曲[滴溜子];主角白娘子、杨贵妃唱北曲[刮地风];配角法海、唐明皇唱南曲[滴滴金];主角白娘子、杨贵妃唱北曲[四门子];法海、唐明皇则唱南曲[鲍老催];主角白娘子、杨贵妃唱北曲[水仙子],最后有点不同的就是《水斗》中[水仙子]的结尾是由众水族齐唱的[二犯江儿水],是为开打做准备,而《絮阁》还是由唐明皇唱南曲[双声子],最后杨、李二人对唱[煞尾]。
以上就是南北合套的典型表现形式。
昆曲除了南曲和北曲还有部分“时剧”。
时剧形成的年代较晚,它的唱词和曲调相对更通俗一些,观众最熟悉的要属《思凡》这一出,它和《夜奔》一样都是独角戏,载歌载舞,俗称“一场干”,很要演员功力。
因此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一说。
《思凡》中最后一支曲子是[风吹荷叶煞],它是急曲流水板4分之1的节奏,这支曲子就是脍炙人口的京剧曲牌[夜深沉]的原素材,唱词中有“夜深沉、独自卧、起来时、独自坐、有谁人孤凄似我”,请注意这几句唱词的旋律,这几句就是京胡曲牌[夜深沉]开始几句的原型,其名称[夜深沉]三字也是来自[风吹荷叶煞]中“夜深沉”这句唱词。
昆曲和京剧中还常上演一些吹腔戏。
如《奇双会》、《武松打店》、《蜈蚣岭》、《古城会》等等。
严格说来这些戏不属于昆曲,因为它们的唱词和曲调都是上下句,又有过门与昆曲格律相去甚远,但由于用曲笛伴奏,因此也列为京昆常演剧目。
《小放牛》是民歌,也因用曲笛伴奏,久而久之也成了京昆的剧目。
昆曲的传统是厚重的,需要专家、从业人员、曲友不懈的努力研究。
新中国刚成立之时,昆曲处在了最低谷,一出《十五贯》救活了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全国纷纷成立了专业昆曲演出团体,目前全国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湖南彬州及浙江温州,都有专业的昆曲剧团,此外,大陆许多城市及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国外华人地区也有众多的昆剧业余团体,相信昆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及非物质遗产后,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难唱的xx“依字行腔”是中国戏曲唱腔的最大特征之一,昆曲除了以前所讲“罕腔”和“豁腔”外,还有很多细节的润腔方式,如“带腔”、“撮腔”、“垫腔”、“迭腔”、“揉腔”、“擞腔”、“顿挫腔”、“橄榄腔”等等,有人不禁感叹,“这昆曲真是难唱呀”。
是的,昆曲难唱这是业内、外人士的共识,原因很多。
首先昆曲没有过门,一唱到底,因此对演员的呼吸(即所谓的“气口”)要求甚严;其次,昆曲剧目都是载歌载舞,对身段要求很严,大家知道边唱边舞是很吃力的事情,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很高的。
另外昆曲的曲词非常典雅,有的甚至达到艰深晦涩的地步,因此对演员的古典文学基础要求也很高。
很多昆曲的曲牌音域很宽,曲牌达到了两个八度,甚至更宽。
如《长生殿弹词》老生李龟年所唱[货郎儿二转],其音域是由C调的低音1到高音2,两个八度零一个音。
《西厢记佳期》红娘所唱的[十二红]则由E调的低音3到高音5,两个八度零两个音。
昆曲中音域达到二个八度的曲牌很多,如《牡丹亭-惊梦》的[山坡羊]、《琵琶记赏荷的[桂枝香]、《白蛇传断桥》的[金络棠]、《长生殿-闻铃》的[武陵花]、《长生殿絮阁》的[喜迁莺]、《千钟戮惨赌》的[倾杯玉芙蓉]、《玉簪记问病》的[山坡羊]、《邯郸梦-扫花》的[赏花时]、《牡丹亭惊梦》的[山桃红]、《荆钗记见娘》的[江儿水]、《单刀会-刀会》的[驻马听]、《水浒记活捉》的[梁州新郎]、《跃鲤记芦林》的[降黄龙]、《浣纱记寄子》的[胜如花]、《焚香记阳告》的[朝天子]、《西楼记玩笺》的[二郎神]、《玉簪记秋江》的[小桃红]等等。
诚然民歌也有高难度的如“青藏高原”也是两个八度,但毕竟凤毛麟角,能者不多。
一般的歌曲最多有一个半八度左右。
一些民歌如“小白菜”只有一个八度,当今有的流行歌曲甚至不到八度只有六度。
它的旋律比较昆曲的难唱不言自明了,因此很多剧种尤其京剧,像过去的“富连成”科班都拿昆曲作为基本功的教材,号召“文武昆乱不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