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名词解释合集汇总

合集下载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病理学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等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规律。

2. 组织学 (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来了解组织的组成和变化过程。

3. 形态学 (Morphology)形态学是研究事物形态、结构和大小等方面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形态学研究疾病时对病变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大小等进行描述和分析。

4. 病理变化 (Pathological Changes)病理变化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组织和细胞发生的异常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包括细胞的增生、萎缩、坏死、变性等,以及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等。

5. 细胞学 (Cytology)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其异常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观察和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来了解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异常情况。

6. 病理诊断 (Pathological Diagnosis)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变组织或细胞的检查和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程度的过程。

通过病理诊断,医生可以帮助确定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7. 炎症 (Inflammation)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渗出、增生和炎症细胞的聚集等。

8. 肿瘤 (Tumor)肿瘤是指细胞非正常增殖所形成的新生物体。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性;恶性肿瘤生长快速,可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

9. 癌症 (Cancer)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

它是由于机体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异常增殖而形成的一类疾病。

癌症可以发生于几乎任何组织和器官,其生长速度快且有侵袭性。

10. 标本 (Specimen)标本是指从患者身体中取得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等样本。

在病理学中,医生通过对标本的检查和分析来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

1.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3.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损伤: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6.缺血:局部细胞组织的动脉血液供应不足,称为缺血。

7.缺氧:是指细胞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或是氧利用障碍。

8.细胞可逆性损伤(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9.脂肪变:甘油三酯蓄积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10.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

11.淀粉样变:细胞间质出现淀粉样蛋白质-黏多糖复合物沉淀,称为淀粉样变。

12.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3.凋亡:是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标志。

14.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15.生理性再生:是指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细胞、组织不断老化、消耗,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以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的再生。

16.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17.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8.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19.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20.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病理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病理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病理学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亚健康:是指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

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转化和转归的一门学科。

5.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6.肥大;运动员肌肉肥大属于生理性肥大,高血压病人属于心肌肥大7.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8.增生:是指组织,器官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9.化生:是指由于环境改变的刺激作用,正常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10.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内水和钠离子过多积聚,又称水变性。

11.细胞水肿:细胞内水和钠离子的过多沉积,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重度水肿——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12.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H-E染色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物质的蓄积,称为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

13.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所有损伤因子,只要其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持续一定的时间,使受损组织,细胞的代谢完全停止,即引起坏死。

14.再生:指由健康的同种细胞分裂增殖进行修复,再生可分生理性再生及病理性再生。

15.肉芽组织: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幼稚纤维结缔组织,可伴炎细胞浸润。

16.干酪样坏死: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

17.坏疽:是指继发有腐败菌感染的坏死。

18.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因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19.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20.梗死:局部组织因血流中断引起的缺血性坏死21.炎症:是指机体对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预防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

病理名词解释(完整)

病理名词解释(完整)

病理名词解释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1、适应: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2、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3、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4、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5、化生:为适应环境变化,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

6、鳞状上皮化生: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纤毛柱状上皮,在长期吸烟或慢性炎症损害时,可转化为鳞状上皮。

7、老化:当机体发育成熟后,伴随年龄的增长,全身器官的细胞功能逐渐减退和结构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并趋向死亡的过程。

8、损伤:组织和细胞受到超过代偿能力的有害因子刺激后,细胞及间质的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出现在光镜和/或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9、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的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0、水样变性:当缺氧、毒性物质损坏线粒体内ATP产生时,细胞膜上的钠泵功能降低,使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发生障碍,更多的钠、钾离子和水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钾离子外逸,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多,形成细胞肿胀。

11、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系指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在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12、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变性、坏死的组织或异物的钙盐沉积。

13、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性的钙、磷代谢障碍。

引起机体血钙或血磷升高,导致钙盐在未受损伤的组织内沉积。

14、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5、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因为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比较干燥结实,常见于心、肾、脾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梗死)16、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坏死囊腔,坏死组织的水解占主导地位。

(脑软化、阿米巴脓肿)17、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病理名词解释(完整)

病理名词解释(完整)

1化生:为适应环境变化,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

2、坏死:以溶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3凋亡:是指机体细胞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

4肉芽组织:是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由纤维母细胞、毛细血管及一定数量的炎性细胞等有形成分组成的。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
5血栓: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6梗死:局部组织因血流中断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7、肉芽肿: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物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

8异型性:无论在瘤细胞形态还是在组织学结构上,肿瘤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称为异型性。

(反映了肿瘤分化程度)
9:癌前病变:指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这些病变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

~
10、假小叶: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变,是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在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和再生的肝细肝细胞团。

11、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加上外周局部聚集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

12、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
13风湿小体:风湿性肉芽肿,也称阿少夫小体。

多见于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及皮下结缔组织,是一种肉芽肿型病变,形状略呈梭行形。

镜下中心见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Aschoff细胞,外周有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14 心衰细胞:。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结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结大全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与损伤1.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2. 变性(degeneration):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3. 萎缩(atrophy): 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4. 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5. 增生(hyperplasia):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

6.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是由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干细胞或结缔组织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发生转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相同性质细胞之间。

)7.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由于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水过多积聚。

(轻度水肿:电镜下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光镜下胞浆内出现红染细颗粒。

高度水肿:细胞基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染色变淡,极期为气球样变。

)8. 脂肪变性(fatty change/steatosis):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多见于肝、心、肾、骨骼肌等实质细胞,其中以肝脂肪变最为常见)9. 脂肪肝: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

10.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室内膜下和乳头肌,与正常心肌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11. 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

12. 玻璃样变/透明变(hyaline degeneration),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嗜伊红的半透明状蛋白蓄积。

病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病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病理学常考名词解释1. 细胞增生:细胞增殖过程,包括细胞分裂和细胞增加,可导致组织或器官的增大。

2. 细胞凋亡:细胞有序死亡的过程,通过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来清除异常、老化或受损的细胞。

3. 肿瘤: 一种细胞异常增生的病理状态,可以是良性或恶性的,通常表现为组织或器官的肿块。

4. 癌症: 恶性肿瘤的常用名称,指由恶性细胞组成的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5. 炎症: 组织对损伤、刺激或感染的非特异性反应,伴有局部免疫细胞的浸润、血管扩张和组织修复。

6. 溃疡: 组织表面剥脱的损害区域,通常由炎症、损伤或缺血引起。

7. 肺气肿: 肺组织正常结构的气囊性扩张,常伴有肺容积增大和呼吸功能受限。

8.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壁内积聚胆固醇、脂肪和钙盐,导致血管逐渐硬化、狭窄和失去弹性。

9. 坏死: 细胞或组织受到严重损伤或死亡,失去生命活性。

10. 间质纤维化: 组织或器官中间质的纤维组织增生和沉积,导致结构扭曲和功能受损。

11. 血管瘤: 血管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通常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周围间质的肿瘤组织构成。

12. 淋巴结转移: 恶性肿瘤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淋巴结的过程,常作为肿瘤的分期和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13. 核分裂: 细胞核中染色体间的分离和分配过程,通常伴随细胞分裂。

14. 组织坏死: 组织广泛、持续或丧失血液供应的死亡,通常由缺血、感染或外伤引起。

15. 脂肪变性: 细胞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脂肪颗粒在细胞内沉积,形成脂肪变性。

16. 萎缩: 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和功能的持续减小,通常是由于细胞数量减少或细胞萎缩导致的。

17. 肉芽肿: 一种炎症反应,由活动型巨噬细胞和炎性细胞围绕和聚集形成的肿块。

18. 纤维化: 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增生和构建,导致结缔组织增多和器官功能减退。

19. 淋巴增生: 机体对感染或炎症刺激的反应,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形成淋巴结等淋巴组织的肿大。

20. 组织化学: 利用特定染色剂和抗体标记技术,研究组织或器官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定位。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变化过程和病因的科学。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病理学名词的解释。

1. 病理学(Pathology):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发展和结局的科学。

2. 细胞学(Cytology):研究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 组织学(Histology):研究组织结构和组织器官的构成、功能和发生等的科学。

4. 病理解剖学(Pathological Anatomy):研究病变形成的过程和解剖学改变的科学。

5.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研究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的科学。

6. 病理诊断(Pathological Diagnosis):通过对组织、细胞或体液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疾病发生的种类和性质。

7. 病理分级(Pathological Grading):通过评估肿瘤细胞的异型度、细胞增生程度等标准,对肿瘤进行分级,评估其恶性程度。

8. 病理分期(Pathological Staging):根据病变的大小、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确定肿瘤的分期,评估其临床预后。

9. 细胞增生(Cell Proliferation):细胞通过分裂和繁殖增加数量的过程。

10. 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细胞主动选择性地自杀的过程,是细胞数量控制的重要机制之一。

11. 癌变(Carcinogenesis):正常细胞逐渐转变为恶性肿瘤的过程。

12. 肿瘤(Tumor):由一群异常增生的细胞组成的异常生物体,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13. 良性肿瘤(Benign Tumor):细胞间质正常,生长缓慢,不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的肿瘤。

14. 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细胞间质异常,生长快速,有侵袭和转移的能力的肿瘤。

15. 溶酶体(Lysosome):细胞内含有多种酶的胞器,能够消化细胞内外的物质。

16. 抗原(Antigen):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适应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涉及细胞数目、细胞体积或细胞分化的改变。

2.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伴或不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因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

全身营养不良常见于恶病质,局部营养不良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后的脑萎缩。

压迫性萎缩:因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所致,其机制是细胞缺血、缺氧。

常见于肝、脑等器官受肿瘤压迫,尿路梗阻时肾盂积水压迫周围肾组织。

失用性萎缩:可因器官组织长期工作负荷减少和功能低下所致,如四肢骨折后久卧不动,可引起患肢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

去神经性萎缩:因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害引起效应器的萎缩,如脑或脊髓神经的损伤可导致其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

内分泌性萎缩:由于内分泌腺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萎缩,如下丘脑-腺垂体缺血坏死,可引起促肾上腺激素释放减少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

3.恶病质: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如糖尿病、结核病及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引起全身肌肉萎缩,称为恶病质。

4.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组织和器官的肥大通常是由于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但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5.假性肥大:某些病理情况下,在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却可以增生以维持组织、器官的原有体积,甚至造成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此时称为假性肥大。

6.增生: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

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

多因细胞受到过多激素刺激以及生长因子与受体过度表达所致。

7.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往往发生在同源组织间。

8.损伤: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以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称为损伤。

9.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到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10.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起因于细胞容积和胞质离子浓度调节机制的功能下降。

肉眼观受累器官体积增大,边缘圆钝,包膜紧张,切面外翻,颜色变淡。

光镜下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变得肿胀,形成红染细颗粒状物。

常发生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11.脂肪变: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

肉眼观体积增大、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呈油腻感;电镜下可见脂滴。

12.虎斑心: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部位。

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为虎斑心。

13.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可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心肌因受深入的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非心肌脂肪变性,重度的心肌脂肪浸润可致心脏破裂,引发猝死。

14.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

HE染色呈嗜伊红均质状。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小动脉壁玻璃样变。

15.淀粉样变:是细胞间质内淀粉样蛋白质和黏多糖复合物蓄积,因具有淀粉染色特性而称为淀粉样变,HE染色其镜下特点为淡红色均质状物。

16.黏液样变: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称为黏液样变,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

镜下可见在疏松的间质内,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灰蓝色黏液基质中。

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形成特征性的黏液性水肿。

17.病理性色素沉着:正常人体内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及胆红素等多种内源性色素;炭尘、煤尘和文身色素等外源性色素有时也会进入体内,病理情况下,上述色素会增多并积聚于细胞内外,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

18.含铁血黄素:是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所产生的铁蛋白微粒聚集体,系Fe3+与蛋白质结合而成,镜下呈金黄色或褐色颗粒,其存在表明有红细胞的破坏和全身性或局限性含铁物质的剩余。

19.脂褐素:是细胞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镜下为黄褐色微细颗粒状。

老年人和营养耗竭性患者,萎缩的心肌细胞及肝细胞核周围出现大量脂褐素,是细胞以往受到自由基脂质氧化损伤的标志,故又有消耗性色素之称。

20.胆红素:是胆管中的主要色素,主要为血液中红细胞衰老破坏后的产物,来源于血红蛋白,但不含铁。

21.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其可位于细胞内或细胞外。

可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22.营养不良性钙化:若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表明此时体内钙磷代谢正常。

主要见于动脉粥样斑块钙化,结核病,血栓。

23.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高血钙)而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称为转移性钙化。

主要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衰等,常发生在血管及肾、肺和胃的间质组织。

24.细胞死亡:当细胞发生致死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便可引起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即细胞死亡。

主要有两种类型,凋亡和坏死。

25.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坏死可因致病因素较强所致,但大多数由可逆性损伤发展而来,其基本表现是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

坏死常累及多个细胞。

26.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

是最常见的坏死类型,多见于心、肝、肾、脾等实质器官。

肉眼观坏死区与健康组织间界限明显,镜下可见细胞超微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在一定时间内仍可保存,坏死区周围形成充血、出血和炎症反应带。

27.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性液化,则称为液化性坏死。

见于脓肿、脑软化等。

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28.纤维素样坏死:旧称纤维素样变性,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

病变部位呈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名纤维素样坏死。

29.干酪样坏死: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称为干酪样坏死。

镜下为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

30.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时细胞释放的胰酶分解脂肪酸,乳房创伤时脂肪细胞破裂,可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也属于液化性坏死的范畴。

31.坏疽: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等类型。

干性、湿性多继发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坏死。

32.干性坏疽: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通畅的四肢末端,因水分散失较多,故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变化较轻,臭味较轻。

33.湿性坏疽: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为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及胆囊等,也可发生于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

坏死区水分较多,腐败菌易于繁殖,故肿胀呈蓝绿色,且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有恶臭。

34.气性坏疽:属于湿性坏疽,系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

除发生坏死外,还产生大量气体,使坏死区按之有捻发感。

35.糜烂: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吸收时,表皮黏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皮肤、黏膜浅表的组织缺损称为糜烂。

36.溃疡: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吸收时,表皮黏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较深的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37.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

38.瘘管: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称为瘘管。

39.空洞:肺、肾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

40.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41.包裹:坏死组织太大,肉芽组织难以向中心部完全长入或吸收,则由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将其包围,称为包裹。

42.钙化:坏死细胞和细胞碎片若未被及时清除,则日后易吸引钙盐和其他矿物质沉积,引起营养不良性钙化。

43.凋亡:是活体内局部组织中单个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44.凋亡小体:细胞膜内陷或胞质生出芽突并脱落,形成含核碎片和(或)细胞器成分的膜包被凋亡小体。

凋亡小体是细胞凋亡的重要形态学标志。

45.细胞老化:是细胞随生物体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是生物个体老化的基础。

46.端粒:为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非转录短片段DNA的多次重复序列及一些结合蛋白组成。

具有使染色体末端免于融合和退化的功能,在染色体的稳定、复制、保护和控制细胞生长及寿命等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7.端粒酶:为一种能使已缩短的端粒再延长的反转录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

它可以自身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片段,并将其连接于染色体末端,恢复和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长度。

绝大多数分化成熟的体细胞,不表现有端粒酶活性。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48.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可分为再生和纤维修复。

49.不稳定细胞:又称持续分裂细胞。

这类细胞总在不停的增殖,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

50.稳定细胞:又称静止细胞。

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在细胞增殖周期中处于静止期,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51.永久性细胞:又称非分裂细胞。

在出生后即不能分裂增生,一旦遭受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失。

属于这类细胞的有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但不包括神经纤维。

52.干细胞:是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无限或较长时间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

根据来源和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不同,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53.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54.瘢痕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由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纤维束往往呈均质性红染即玻璃样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