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述评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调查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1. 引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大学生普遍面临课业压力、社交活动以及其他学习任务的竞争。
因此,我们需要调查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了解他们在锻炼方面的态度和行为。
2. 研究方法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1000份有效问卷。
我们针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安排、运动项目以及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进行了调查。
3. 调查结果3.1 体育锻炼频率调查结果显示,62%的大学生每周进行体育锻炼,其中28%的人每天进行锻炼,34%的人每周进行2-4次锻炼,仅有8%的人极少或几乎不进行体育锻炼。
3.2 体育锻炼时间安排大多数大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到1小时之间,占比达到68%。
仅有18%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而14%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分钟。
3.3 偏爱的运动项目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大学生的偏好各有不同。
调查显示,46%的学生倾向于有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28%的学生更喜欢团队运动,如篮球和足球;而26%的学生则偏爱较为轻松的休闲运动,如瑜伽和太极。
3.4 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在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持积极态度。
超过80%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有益健康和心情调节,提高学习效果。
仅有少数学生提到时间不够、懒惰或没有伙伴参与运动作为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4. 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4.1 课业压力课业压力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调查中,超过60%的学生表示他们无法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锻炼,因为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完成作业。
4.2 社交活动社交活动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一个因素。
47%的学生表示他们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利用时间进行锻炼。
锻炼行为理论研究进展述评

哈 尔 滨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Hab n I si t fP v ia d c t n o r a r i n t ue o h s lE u a i o t c o
V0 . 128 No. 1 Fe 2 0 b. 01
过程 中, 国关 注健 康行 为的 专家和 学者也在 不断 的引进 这 些 国外的理 论 不 断进 行 本 土化研 究。此 文试 图 我 以国 内外锻 炼行 为理 论 的发展 述评 为媒介 , 国 民的健 康促进 和健康 的 生活方式 改 变提供 必要 帮助 。 为
关 键词 : 健康 ; 炼行 为 ; 锻 锻炼行 为理 论 ; 究进展 研 中图分类 号 : 8 8 1 G 0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2 0 ( 0 0 0 0 1 0 10 8 8 2 1 ) l一 l0— 4
得 到 了前 所未有 的发展 。应 用健 康 行 为 理 论模 型 研 究锻 炼行 为 , 锻 炼 行 为理 论 得 到 了极 大 的丰 富和 发 使
展 , 究理 论模 型 己经应 用 于描 述 、 释 和预 测锻 炼 行 为。 国 外健康 行 为理 论在 锻 炼行 为领 域 实证研 究 的 研 解
2 S e ze nvri ,h nhn5 6 , u nd n h a . h nh nU i sy S e ze 0 0 G ag ogC i ) e t 1 8 n
Absr c : e su y o x r ie b h vo h o y fo t e 2 t e u , 0 y a so e e rh o e l e vo t a t Th t d fe e cs e a irt e r r m h 0 h c ntr 5 e r fr s a c n h at b ha ir y h t e r . o f r h at e vo h o y ha e n a n r c d n e e eo me . h o eia d lo e lh b h vo h o y S a . e lh b ha irt e r sb e n u p e e e td d v l p nt T e r tc lmo e fh at e a ir a p iain o x r ie b h vo , O t a x r ie b ha irt e r a e n g e ty e rc e n e eo e O su y p l to fe e cs e a ir S h te e cs e vo h o y h sb e r al n ih d a d d v l p d t t d c t e t e r t a de a e n a p id t e c b e p an a d p e ite e cs e a ir Foe g e l e a ir h h o e i lmo lh s b e p le o d s r e, x li n r d c x r ie b h vo . r in h at b h vo c i h
当代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研究——以文山学院为例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 大学生体育教育成为高校体育的工作中心,培养高校体育活动 已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了解大学生 体育健身活动的规律和健身现状,现对文山学院部分在校大学 生的健身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为提高大学生的健身活动提供 帮助。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文山学院非体育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 50名,其 中男生 20名,女生 3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和网络查阅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相关内容,并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 1.2.2 问卷调查法
对所抽样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放 50份,收回 50 份,其中有效问卷 48份(男生 19,女生 29),有效率 96%。 1.2.3 数据统计法
次数
2次以下
2次
2-3次
4次
每天
%
3
31
23.7
22.3
20
调查中发现,每天都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有 10人,所 占百分比为 20%;每周参加 4次的有 11人,所占 百 分 比 为 22.3%;每周参加 2-3次的有 11人,所占百分比为 23.7%;每 周参加 2次的有 15人,所占百分比为 31%;每周参加 2次以下 的有 1人,所占百分比为 3%。根据每周学生参加运动的次数 来看,坚持每周 2次和每周 2-3次的人数较多,这个和目前的 健身理念相统一,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讲,每周运动 1-3 次,运动时间 30min左右,进行中等强度的训练,很多学生坚持 这一理念,科学的安排训练时间。每周 2次以下的学生有 3 人,据了解很多学生每周除了体育课之外不会参加任何课外体 育锻炼,和目前学生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加上电子产品 的日益更新,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中不可自拔。每 周参加 4次的学生的运动强度较小,一般选取娱乐性较强的项
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体育风尚SPORT & STYLE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张香云平顶山学院 张东阳天津体育学院摘要:目的: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对体育项目的认知。
方法:针对高校500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从参与体育锻炼认知、体育项目、参与渠道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对于体育认知影响四个方面总结现状。
结果:当前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并逐渐形成了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
结论:今后高校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组织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羽毛球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要求,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
尤其是体育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期间,要加强学生课外锻炼,组织体育活动。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大学体育课程主要有两个环节,即课堂理论知识以及体育活动实践,这两个部分的教学目的是相同的,即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为了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改革,在这一前提下,针对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展开调查。
一、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以某高校大一学生为对象,共计500名,其中包括男生220名,女生280名。
二、研究方法针对此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
第一,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查阅了相关资料,对在校大一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问卷发放数量共计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率100%;第二,数据统计法。
通过发放问卷获得的所有数据组织整理,使用Excel、SPSS软件进行分析,最终获得的结果为分析提供参考。
三、结果与分析(一)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认知此次调查过程中,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整体来说比较高,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女生中,非常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数为60人,占据总人数的12%,比较喜欢的人数为40人,占比8%,不喜欢的人数有70人,占比14%,非常不喜欢的人数为110人,占比22%。
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行为相关研究述评

1 自我效 能感 对体 育锻炼 行为 的影 响
研究 表 明 : 从参 与体 育锻炼 到坚 持锻炼 , 从 体育锻 炼 的强度 、 持续 时 间到投入 的努力 程度 , 从对 体育锻 炼 的态度 到认识 , 自我效能感 在体 育锻 炼 的方方 面面都 扮演 着重要 角色 .
1 . 1 锻 炼行 为 的 目标 选择
2 0 1 3年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Ga n n a n No r ma l Un . 6
第六期
・
De c . 2 01 3
体 育 科 学 与 技术 ・
自我 效 能感 与体育锻炼 行 为 相 关 研 究 述 评
自我效 能感 ( 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 概念 是 由美 国著名心 理 学家 班 杜拉 ( B a n d u r a , 1 9 7 7 ) 最 早 提 出的 J . 他认 为 自 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 自己在特定情境中从事某种行为并成功取得预期效果的能力的确信或信念. 随着研究 的深入 , 自我效能 感理论 逐 渐被人 们所认 识 和接受 , 在诸 多 领域 进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 运 动心 理 学 家们 也 十分 关注 这一理 论并 进行 了相关 研究 . 目前 , 自我 效 能感 理论 已成 了体 育 锻炼 领 域 内 最成 功 的行 为科 学 理论 之 无 论是 年龄 阶段 、 文化 背景 和实验设 计有 何不 同 , 大量研 究 支持 自我效 能感 在解 释和 预测 体 育锻 炼 方 面 的作 用 . 伯 左恩 等人 ( B o z o i a n e t a l , 1 9 9 4 ) 的研 究指 出 , 锻炼 前 的能力 知觉 能预测 锻炼 中的 主观状态 , 而 锻炼 中 的主观状 态又 能预测 锻炼 后 的 自我 效能 感 ; 体 育锻 炼 与 自我 效 能感 之 间存 在着 交 互 作 用 J , 即 自我 效 能 感 能够影 响锻 炼行 为 , 锻 炼行 为 同样 也会 成 为 自我效 能感 的来源 . 本 文就 这 方面 的研 究 做一 综 述 , 旨在 为后 续 的相 关研 究提供 理论 参考 .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参与人数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至 少每周参与一次课外体育锻炼, 其中约30%的学生每周参与3次或 以上。
参与频率
大多数学生每周参与2-3次课外体 育锻炼,每次持续时间约1-2小时 。
锻炼时间与强度
锻炼时间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普遍 较短,每次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的 仅占40%左右。
锻炼强度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建议与对策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并不理想,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社会因素
04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对身心健 康的影响
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增强身体素质
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 力量、耐力、柔韧性、协 调性等。
预防疾病
经常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可 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糖 尿病、肥胖等疾病的风险 。
促进骨骼发育
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的大学生来说,课外体育 锻炼有助于促进骨骼的发 育,增加骨密度。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概述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度 不高,缺乏锻炼意识和习惯
。
1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较 短,缺乏科学锻炼方法和计
划。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多 样,以健康、减肥、增肌等 为主。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受到多 种因素影响,如时间安排、 兴趣爱好、设施条件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体育锻炼逐渐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课外体育锻炼更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现实中,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提高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
一、现状调查1.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愿普遍不高根据普遍的调查,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意愿并不高。
有人认为是学业压力大,时间不够,有人认为是对课外锻炼缺乏兴趣,或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还有些人觉得课外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成本,比如买一些体育用品等。
2.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单一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跑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为主。
在这些运动项目之外,大学生们很少会思考其它的健身方法。
3. 部分学校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在一些学校,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如不设羽毛球和游泳课程等。
这也导致了部分学生无法开展相应的体育锻炼项目。
二、分析1. 学业压力影响体育锻炼意愿在高校,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考试和作业等。
而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但是这种时间冲突很可能导致大学生无法安排足够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2. 体育运动项目推广不充分在部分高校,学校开展一些体育锻炼活动并不充分,比如设置的课程比较单一、内容不丰富等。
因此,这种单一的体育项目结构或许也影响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意愿的提升。
3.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愿,需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一系列实施措施。
其中,体育锻炼项目特点、内容和形式对于大学生的兴趣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然,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可能会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冲突,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从而推动学生体育锻炼的普及和深入开展。
三、对策1. 加强宣传,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意愿学校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育锻炼活动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其活动特点和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高校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一批人,他们在拥有优秀的学习成绩的同时,也重视身体锻炼。
然而,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却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本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方式及结果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对象为南昌市某高校的大学生。
问卷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体育锻炼频率、锻炼方式、锻炼场所、锻炼时长等方面。
根据统计结果,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课外锻炼情况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体育锻炼频率普遍较低。
57.1%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星期内只有一天锻炼,38.2%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星期锻炼的频率不到两次。
2、健身器械和有氧运动成为主要锻炼方式。
调查发现,超过80%的受访者会使用一些健身器械进行锻炼,如哑铃、杠铃、跑步机等等。
而有氧运动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超过70%的受访者选择有氧运动进行锻炼。
3、锻炼场所不够多样化。
近70%的受访者表示只会在健身房进行锻炼,个别学生选择在校园内跑步,但情况较为少见。
二、问题分析1、体育锻炼频率低大学生在学习及其它活动中,时间分配比较紧张,这是课外体育锻炼频率低的主要原因。
很多同学只会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忽略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锻炼方式单一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强调为了强身健体选择上健身房锻炼,但单纯使用器械和有氧运动并不足以覆盖身体的所有方面。
除此之外,很多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一些兴趣深长的运动类型,缺少对原本就存在的多种运动项目的了解和学习。
3、场所单一许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场所单一,固定在宿舍经常会造成诸如慢性肌肉疲劳、骨质疏松等问题,缺乏多样的锻炼方式和适宜的运动空间。
因此,大学生需要对课外体育锻炼有更多元化的选择和场景。
三、应对措施1、宣传健康理念摒弃重学轻健身的偏见,重视对大学生身体的保护,启发学生树立“健身即治病”的概念,宣传健康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健康与身体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述评
作者:陈春梅
来源:《科技视界》2019年第35期
【摘要】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体育教学外,通过一定的锻炼方式在课余进行体育锻炼,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关系和谐的最终目标。
文章分别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心理机制、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不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学校体育教师对体育锻炼的政策命令、教学干预、课后服务、心理调适等方面尚需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5-0194-001
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9.35.091
0 前言
国内关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与心理因素研究、促进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干预研究等方面。
国外快速增长的研究理论模式文献中,大部分都是从健康相关的理论模式而来(Berger,Pargman,& Weinberg,2002)。
实际上体育锻炼的本质是一项正面积极的、吸引人的活动,因此,有学者(Willis & Campbell,1992)提出警告,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健康模式解释锻炼健身运动行为时应考虑到事件特殊性。
Bandura (1986)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认为人的行为不是个人与环境二者的双向交互影响,而是行为、认知、环境三者间彼此交互因果关系。
1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心理机制
国内较多研究显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心理机制主要体现为锻炼坚持、锻炼承诺、情绪体验、发展动机等四个维度。
焉石等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与交易型领导行为之间存在链式中介关系。
但教师领导行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愿不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陈善平等认为,锻炼者渴望坚持身体锻炼,其锻炼动机、效果评价等决定了锻炼承诺的心里决策。
综合分析发现,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手段和教学策略需要多样化、创新型,以此来促进和鼓励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效能,保持对体育课堂、课外体育、社会参与等的热爱和激情,提升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義的深刻认知,在学校体育氛围中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另外,教学内容上要有创新,对教学对象方有吸引力和动力,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产生效益。
实际上,在锻炼坚持中,锻炼承诺是伴随着情绪体验和发展动机而同时存在的。
这样就形成了大学生锻炼的心理机制内涵。
2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个体因素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个体因素包括精力投入、财力投入、精神伤害、身体伤害、运动能力、参与选择等6个维度。
赵宝椿等(2015)采用了量表编制,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进行自评量表的编制,研究显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个体因素中涵盖了精力投入、财力投入、精神伤害、身体伤害、运动能力、参与选择等6个维度,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后可以把6个维度作为研究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个体因素衡量指标,且具有较好的科学应用价值。
尹博以跨理论模型来解释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情况,研究认为,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锻炼意识、能力、行为习惯,科研院所也加强对大学生锻炼问题的研究力度。
3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压力、锻炼条件、锻炼氛围、教学评价、科学指导、表现机会、交往机会、制度约束、他人支持、社会约束等。
付道领(2012)研究显示,锻炼机会和学校因素是大叙述锻炼行为变化的直接动因,学校条件是锻炼机会和锻炼行为的中介变量,而学校类型在学校环境机制中起到调节作用。
付道领对锻炼行为心理机制、学校环境机制、家庭环境机制进行了探讨。
逯小龙(2019)研究了课外体能锻炼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持续进行课外体能锻炼、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身体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
阳家鹏(2017)对家庭体育环境、锻炼动机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博士论文研究成果显示,父母的体育锻炼价值观念对子女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影响,父母的积极鼓励能正面引导子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效果。
4 小结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受诸多因素影响,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践行新时代学校体育政策方面,学校体育努力方向与课外体育锻炼不可偏废,课外体育锻炼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课堂体育教学是课外体育锻炼的基础。
大学生可以把体育锻炼划分为阶段性:身体动起来、动作搞明白、一起学起来三个阶段。
学校体育通过阶段教学达到大学生课内外体育锻炼的效能和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Kane,T,D,Marks,M.A,Zaccaro,J.S,&Blair,B.(1996).,Self-efficacy,personal goals,and wrestlers' self-regulation.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8,36-48.
[2]Berger,B.G,pargman,D.,&Weinberg,R.S.(2002).Foundations of exercise psychology.Morgan town,MV: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Dzewaltowski,D.A.(1989).Toward a model of exercise motivation.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1,251-269.
[4]Bandura,A,& Jourden,F.J.(1991).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 govern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complex;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99-108.
[5]Depick,W.,& Williams,L.(2004).Weight training and body satisfaction of body-image disturbed college student wome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16(3),287-299.
[6]陈善平,李树茁等.基于运动承诺视角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48-55.
[7]赵宝椿,法超等.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自评量表的编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1):104-109.
[8]尹博.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9]付道领.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0]逯小龙,王坤.课外体能锻炼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3):392-395.
[11]阳家鹏.家庭体育环境、锻炼动机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