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概述
春秋战国历史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时期分界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为战国始年等。
·政治社会背景作为对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先秦史有意义的认识理解,我们必须从广义上对周代传统时期为公元前1122—前256年出现的政治和社会形势进行了解。
在那个时代最后两三个世纪的动荡对中华民族许多形形色色的变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
春秋历史事件

春秋历史事件春秋之际,各诸侯国间纷扰征伐不断,疆土霸业瞬息万变。
独特的春秋历史,造就了独特的春秋女子。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生活最为详尽可靠的一部史书,今天给大家找来了春秋历史事件,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春秋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1]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邾分三国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东周时期著名方国之一,古城在今邹城市东南12.5公里,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
邾国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孙侠始封曹称曹侠,是曹姓国,晏安的十二世孙是夷父颜。
夷父名克,字颜,另字伯颜,谥号邾武公,史称邾子夷父或邾颜公。
当时齐国推行霸业,夷父颜响应随从,邾国故城遗址去各国奔走联络,曾夜宿滕国和薛国。
邾原属鲁国的附庸,鲁国非常愤恨夷父颜的行为,被视为叛逆,借故向周王诬告夷父颜。
[7] 鲁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国,公元前678年,周王诛杀夷父颜,《左传》庄公十六年载有“邾子克卒”,时为周僖王四年。
夷父颜被诛后,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
叔术名群,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贤明有德的人,族人称他为群公子。
叔术代位十多年后,夷父颜的冤诛才得以昭雪,谥号邾武公。
这时,代国君叔术又把国君位子,让给了他的侄子、夷父颜的儿后期各国变法图强子夏父,夏父继位后史称邾文公。
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
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见《左传》)。
约在公元前643年前后,叔术来滥立国,滥在今滕州市东南30公里羊庄镇土城村。
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
春秋战国诸侯的称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春秋战国诸侯的称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计约550年。
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复杂多变,诸侯割据,战乱不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以封建制为主,各个诸侯国是主要的行政单位。
这些诸侯国以不同的称谓来表达对君主的敬意和彰显国家地位,称谓不仅仅是对封地的称呼,更是对君主权威的一种体现。
诸侯的称谓多种多样,有些与封地地理位置有关,有些与君主的功绩和身份地位有关,还有些与君主的家族血统有关。
这些称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诸侯封地的名称命名的称谓,如齐国的齐侯、鲁国的鲁公等;另一类是以君主的身份和地位命名的称谓,如晋国的晋文公、晋武公等。
这些称谓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
首先,它们可以反映各个诸侯国的地位和实力。
称谓中的地方名称往往与封地的大小和资源丰富程度相关,因此可以通过称谓了解各个诸侯国的等级和地位,以及它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实力。
其次,称谓也可以反映君主的身份地位和家族背景。
有些称谓中的字号可以显示君主的血统和历代君主之间的继承关系,从而彰显君主的合法性和统治合法性。
通过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称谓,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以及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揭示出封建制度在中国的演变和发展。
对于今天的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称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文章包括哪些主要的章节和小节,以及每个章节和小节的主题和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可以将文章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 1.1 概述: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重要性。
- 1.2 文章结构:介绍本文的结构和主要章节内容。
- 1.3 目的: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 正文:- 2.1 春秋战国时期概述: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诸侯割据、争霸战争频繁。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分封制”的特点,各个诸侯国互相争夺霸权,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各诸侯国开始崛起,形成了“春秋五霸”的局面。
春秋时期的文化和思想也非常繁荣,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在这个时期创立了儒家、道家等学派,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时期,战争频繁,兵法家孙子、吴起等人的兵书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时期的延续,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加复杂,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更加激烈。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战争也非常频繁,兵法家孙膑、吴起等人的兵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法家、墨家等学派在这个时期兴起,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繁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这些资料不仅包括历史文献,还包括大量的考古发现。
这些资料为我们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四、重要人物与事件1. 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爱”、“礼治”等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墨子: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提倡节俭、反对战争。
3. 孙武:春秋时期的兵法家,著有《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圣”。
中国古代史春秋时期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以及水利事业的 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剩余产品增多。
周襄王即位后,外出无车,派人向鲁国讨要。
《左传》桓公十五年:“十有五年,天王使家父 来求车。”
顷王时,又派人到鲁国要钱花。
《左传》文公九年“毛伯来求金。”
向鲁国求赙(丧葬财物)、求金、求车,可见周 王室的财政窘迫。
与周王室衰微相反,西周初年所分封的王室藩 屏——诸侯国,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其经济、 政治、军事力量都强大起来,进入春秋后,他 们大兼小,强欺弱,象齐、晋、楚等国,已经 拥有数千里的领土。
2、宋襄公
宋是一个二流国家,宋襄公自不量力,还想复兴 其先祖商的事业(《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 与楚国在泓水(河南柘(ZHE)城)会战,因其 思想迂腐,与楚作战时,丧失有利作战机会,宋 襄公被箭射伤,因重伤而死。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 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 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 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
郑韩故城
一、周郑矛盾
1、周郑交质 郑武公因曾拥平王东迁有功,又被分封到东
方——新郑一带,其经济后来居上 。政治上, 郑武公和庄公分别为周平王的卿士,政治势力 十分强大,甚至一度控制了王权。
周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任用虢公忌父为右卿 士,郑庄公为左卿士,周郑发生了矛盾。双方 互派质子,这件事发生在前720年,史称“周 郑交质”。
整顿了内政,选拔了人才。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 敖为尹(相),发展经济,使农工、商各守其业。
政治上,选用旧贵族,加强了楚国旧贵族的力量。
军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荆尸”陈法, 使士兵之间团结一致,
介绍《春秋》

介绍《春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春秋》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的纪载。
它被誉为“百家之首”,是我国古代六部经典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历史事件,全书共计13卷,从周成王十七年开始,到周顷尧五十一年结束。
其中记载了鲁国宗族公元、诸侯间的联盟和争霸、国内政治风云变幻等重要历史事件。
作者为鲁国国史官春秋公羊舒,也有说是孔子和弟子所撰。
《春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商讨政治道德的经典之作。
《春秋》的编年记事,包括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诸多方面,对于后世的政治、文学、哲学等方面的影响都非常深远。
它也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对后世中国史书的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的书义深奥,语言简练,文字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该书的撰写过程中,公羊舒注重客观记录历史事件,不加以解读和评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这也是《春秋》与其他史书的不同之处。
它在历史记载的还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政治、道德思想,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后人的道德品格和政治智慧都具有很高的启迪意义。
《春秋》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史书发展的奠基之作。
它开创了以年代为编排方式的历史记载模式,对中国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还是中国最早的史记著作,对历史事件的记录非常客观、详实,这也为后来的史书奠定了坚实基础。
《春秋》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在政治、道德等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
它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各国相互交锋、兴衰更替的历史画面,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风气也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春秋》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的文字简练明了,节奏感很强,叙事虽然简洁,却非常有力量,给人以深远的启迪和感慨。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春秋》也占有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不止一次在城中上演用烽火向诸侯求救的闹剧。
后来真到犬戎进攻西周,燃起烽火的时候,被多次戏弄的诸侯都不来救援,结果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杜至此后诸侯各自为政,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不断的局面。
烽火戏诸侯是一个自取灭亡的超级游戏。
2、伯乐卖马出自《战国策·齐策·苏秦为燕说齐》,苏秦前往齐国游说齐闵王,为利于游说成功,他先到稷下学宫拜见了齐王的贵宾淳于髡。
苏秦向淳于髡道:“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
”这是苏秦初次拜见齐闵王时的故事。
苏秦为了在初次见到齐王时给齐王一个最佳印象,特意贿赂齐国名人淳于髡,让其引荐求见齐王,权充自己身价的伯乐,为游说成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果然,苏秦受到齐王的热烈欢迎和极高的礼遇。
在一些岗位求职,大宗生意交易方面,这种操作是最普通不过的了。
3、尊王攘夷齐桓公成就霸业,是倚重了管仲的辅佐,实行了“尊王攘夷”的称霸政策。
春秋时期,天下共主周天子失去至尊地位,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诸侯臣服,以至社会动荡,天下战争不断。
齐桓公继位前,管仲是齐桓公政敌公子纠的手下,为助公子纠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前嫌拜其为相,实施军政改革,得以富国强兵。
齐桓公还听从管仲的主张,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王室的旗号,天下诸侯臣服,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于诸侯的政治理想。
给天下带来一段时期的安定局面。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称霸的成功范例,被后人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遂衍生了很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篇一: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公元前5世纪,原是晋国卿大夫的赵、魏、韩三个大家族,架空了国君的权力,实际上等于瓜分了晋国的大权。
应赵、魏、韩三家的要求,早已形同虚设的周王朝,终于在公元前403年,正式承认并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赵国国君赵鞅立赵无恤为赵家继承人后,赵鞅经常亲自教导他。
几年后晋国四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联合赵氏攻打郑国。
攻破了郑国好几个城池,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
赵无恤随智伯出征伐郑回来后,没过几年,父亲赵鞅便应病去世,无恤继任为赵氏的族长,而晋国的正卿职位,则改由智伯担任。
继任族长的无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用巧计占领了代国。
赵无恤上任后的第四年,智伯联合赵、魏、韩三家,私自瓜分了以被灭掉的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封地。
晋国国君大怒,打算请齐、鲁两国出兵灭掉四卿,让自己夺回权力。
但这个计划很快被智伯知道,于是他联合三卿打跑了国君晋出公,扶立了新的国君。
从此,智伯掌控了晋国的全部国政。
智伯野心越来越大,让三卿都拿出一万户封献给智国。
韩、魏两国都献出了一万户封,而赵没有献。
智伯大怒,水淹晋阳,而韩、魏叛变,始智军大乱,智伯战亡。
智伯被杀后,韩、魏、赵共同瓜分了智氏,逐步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水淹晋阳5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03年,晋国由此变成小国,反倒要去朝拜赵、魏、韩三个新诸侯。
公元前376年三国终于废了晋静公,晋国从此灭亡。
中国进入了天下混战的战国时代。
三家分晋历史意义“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
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越争霸
前506年,晋之盟国吴国打败楚; 前495年,楚之盟国越打败吴; 前494年,吴夫差大举攻越,勾践大 败,称臣归附; 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任用范 蠡、文种,实行改革,前482年打败 吴国。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
田制和税制的变革
• 齐国:“相地而衰征”
• 晋国:“作爰田”
楚庄王称霸
楚庄王时,任用孙叔敖 为令尹,稳住了政局,生产 发展,为争霸奠定了基础。 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 到达周的直辖区,并遣使问 象征王权的九鼎轻重,大有 取周而代之的架势。
秦霸西戎
公元前627年,秦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 派军偷袭郑国,不料行军途中被发现。秦 遂灭晋盟国滑(河南堰师)而归。晋出兵 截击秦军,爆发了殽(河南渑池西)之战, 秦军陷入了晋军的包围圈,全军覆没。 秦军东进的企图受阻,于是转而向西 发展,进军戎地,“益国十二,开地千 里”,取得了独霸西戎的地位。
春秋历史概述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 Willi图
管仲改革
• “相地而衰征” • “叁其国而伍其鄙” • “作内政而寄军令”
晋文公称霸
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 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经济 政策。 作爰田,作州兵。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发 生城濮之战,晋军运用诱敌深入“退 避三舍”的战略,使楚军锐气消弱, 取得胜利。
水利事业
劳动工具的改进,促进 了水利事业的发展。郑国大 夫子驷执政,一面整顿井田 的封疆,一面开挖灌溉沟渠, 取得了显著成效。灌溉工具 中已出现了“桔槔”,即利 用底端系石顶端桂桶的杠杆 提水。这种提水的方法, “民逸而利多”。
商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子贡
范蠡
强卿政治与诸侯国格局的变化
“私家”的兴起: 1、鲁国三桓执政:季孙氏 孟孙氏 叔孙氏 2、晋国六卿政治:智氏 韩氏 赵氏 魏氏 范氏 中行氏 3、齐国田氏代齐 “私家”对“公家”的实质:私家对公家斗争的 实质是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势力向旧贵 族势力的夺权斗争,封建地主制逐步取代旧制度。
参考书目
吕思勉《先秦史》
钱穆《国史大纲》 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弭兵之会
春秋时代,先后召开过两次“弭兵”会 议。 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执政华元 发起,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了彼此不 使用武力,共同讨伐违命诸侯的盟约。 第二次在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奔走 于晋、楚等国之间,取得了诸侯国的同意, 在宋都(河南商邱)举行了有十四个国家参 加的弭兵大会。
• 鲁国:“初税亩”
• 楚国:“书土田” • 郑国:“作丘赋”
铁器
春秋战国,铁的使 用已逐渐普遍。 春秋时期,铁器使 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 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 力因素,为开发山林, 扩大耕地,发展水利交 通,促进社会生产创造 了条件。
牛耕
春秋时期,农业生 产中又 使 用了牛耕 。 如 人们起 名 字往往把 牛和 耕连在 一 起 ,孔子 弟子 冉耕字 伯 牛 ,司马 耕字 子牛 , 晋 国大力士 姓牛 名子耕,《国语· 晋语》 记载: “ 宗庙之牺 , 为 畎亩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