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九)晚清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

合集下载

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引言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工业文明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转型。

本文将探讨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中国在面对变革与转型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工业文明的冲击工业文明的到来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首先,工业革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被工业生产所代替,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工业部门的比重不断增加。

中国迎来了自己的工业化时代,经济结构逐渐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

其次,工业文明的冲击也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城市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工人阶级和商人阶级在中国社会中产生并崛起,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外,工业文明的冲击还引发了文化的转型。

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格局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和挑战。

西方的科技、工业制度和思想观念涌入中国,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颠覆和冲击。

中国的文化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变革。

工业文明冲击之下,中国面临巨大的变革与转型。

那么中国是如何应对这些变革和转型的呢?变革与转型的策略与措施经济转型策略为了适应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转型的策略与措施。

首先,中国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发展制造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产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其次,中国积极开放经济,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外资的引进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此外,中国还通过加强创新和科技发展来推动经济的转型。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科技领先”的发展战略,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

社会结构调整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些变革,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结构调整的措施。

模块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

模块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
上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
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
经济上 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运动中创办了
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

迈进

思想上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 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 B
从知识比较联系 概括 归纳等综合能力的角度考 考向3

考题 统计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归纳近代中国外交观念的 近代化 2011福建文综:归纳材料中鸦片泛滥的危害
[命题立意] 本题从知识联系的角度考查清朝的外交,考 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 维能力。
[解析] 材料表明,清政府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 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 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 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 解。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洋纱进口日多的问题。从 洋纱的销售范围看,到了川楚等地,可知A表述错误;由“洋 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不能说明进口洋布在中 国销售市场萎缩,只能说明洋纱进口相对洋布多,B选项的结 论依据题干材料得不出。C选项“江、皖、川、楚等省,或有 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不能说明长江流域传统 织布业逐渐消失。故正确答案选D。
3 太平天国运动
起 主要原因 民族、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因 直接原因 连年发生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时间范围 过
1851~1864年
程 主要人物 洪秀全 陈玉成 李秀成 洪仁玕 石达开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视角整合
1.鸦片战争后,有很多因素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但 是,主观上却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真正的工业化,这些因素有哪些? 提示:(1)西方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
然经济,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洋务企业的创办。一方面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另一 方面也限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结论: (1)困难:传统封建势力和思想的阻挠; 地方政府为防止竞争而设置的限制。 (2)说明:中国民族工业一开始就对外国资本主 义具有依赖性。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实战演练
巩固达标
1.(2014合肥八中联考)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明来往,但不
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
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 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
好。”该条文实质上(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解析:C
据材料“……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交英国管事
官依情处罪”可知,该条文体现的是领事裁判权,即英国人在中 国违法,不能由中国官员以中国法律处理,而须由英国人以英国 法律处理,该条文实质上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A、D两项与材 料内容不符;B项没有反映出材料现象的本质。
(3)评价: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进程,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原因 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企业的诱导。 (3)影响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

课时强化训练7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天津市河北区二模)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

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

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答案:B解析:“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为解题的关键。

林则徐禁烟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中国对国内非法贸易具有管辖权;而义律作为代表英国的商务监督却从中操作,使林则徐的交涉对象由英国鸦片商人变为了英国政府,使得矛盾扩大化,为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故B项正确。

A、C两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18·湖北省鄂东南高三模拟)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鸦片贸易占有绝对优势B.未满足列强的预期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D.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答案:B解析: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除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未满足列强的预期,故B正确;A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危机的影响,C错误;材料没有与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D错误。

高考历史总复习 单元综合测试四 晚清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高考历史总复习 单元综合测试四 晚清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单元综合测试四晚清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2.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下设的一个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

其主要目的是( )A.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B.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C.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D.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3.[山东日照高三校际联合检测]1894年9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

9月,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却不见“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廷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

这表明( ) A.考古发掘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B.史料的丰富促进史学研究发展C.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D.主观意愿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4.梁启超于1898年12月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

《清议报》从1898年12月到1900年5月,报刊涉日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向日本学习为主。

然而《清议报》后期则以仇日和谴责日本为主。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惊醒了国人C.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更加理性D.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加重了民族危机5.[厦门模拟]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

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

【历史】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历史】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关键字】历史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知识重组制度。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因此得出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技术力量薄弱,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少。

②集中于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江或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较发达。

西方的先进技术,早期维新派、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

要与这些地区较早受到外来侵略、自然经济瓦解较早有关。

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比较封闭、落后,社会习俗变化不大。

误区警示1.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两大任务,其中民族独立是前提,近代化是最终目标。

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这两个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发展,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

民族独立是前提,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2.《资政新篇》不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纲领。

《资政新篇》不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纲领,因为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它只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也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事实上并未实施。

3.清王朝兴办洋务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它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虽然洋务运动的兴办客观上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这不是清政府的根本目的。

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

4.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一直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1.(2024·山东·高考真题)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

这体现了()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2.(2024·浙江1月卷·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

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

”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A.噶尔丹叛乱B.鸦片战争C.大、小和卓叛乱D.中法战争3.(2024·江苏·高考真题)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

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

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4.(2024·北京·高考真题)《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

”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

”这说明()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5.(2024·甘肃·高考真题)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

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分专题训练 专题05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年)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分专题训练 专题05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年)

专题05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年)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削减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

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始终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

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挡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答案】D【详解】鸦片战斗后,上海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定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挡自然经济的解体,排解A项;鸦片战斗后,上海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削减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解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解C项。

故选D项。

2.(2022·6浙江·高考真题)从1840年开头,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斗。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制。

下列项中,主要的抵制行动有()①收复雅克萨之战①黄海海战①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①左宗棠收复新疆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制。

主要的抵制行动有甲午中日战斗中的黄海海战、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①①①D项正确;收复雅克萨之战是在康熙时代,不是中国近代,①错误,排解ABC项。

故选D项。

3.(2022·1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逼,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优化训练(九)(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是史料记载1840—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表明( )A.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D.随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答案】 B【解析】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只反映了材料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A项错误;从题干数据来看,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再结合1840—1886年的时代背景很容易得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并且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

……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

”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答案】 C【解析】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这一现象不会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自然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耕织结合,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一些地区的手工纺织业破产,耕织发生了分离,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问题,故D项错误。

3.(2019·某某六校联考)一般认为:洋务运动从1861年清政府在设立总理衙门开始,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

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A.洋务人才依然受重用B.中国工业化的进程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答案】 B【解析】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指的是人才,故A项排除;“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反映了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随着世界的日益整体化,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步伐没有停止过,其着眼点在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的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均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故C项排除;洋务运动的核心是“中体西用”,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无关,故D项排除。

4.(2019·某某外国语学校期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云:“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

”材料中“道咸以降一变”,主要“变”在( )A.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B.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C.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D.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答案】 C【解析】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故A项错误;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是“乾嘉”时期学术变化的特点,故B 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有利于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在学术上主X“经世致用”,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故D项错误。

5.(2019·某某模拟)1863年3月7日,在某某首份中文报纸《某某新报》上,刊登了森泰照相馆的广告:“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如有贵商欲印小照者,请至本馆可也。

”这反映了( )A.西方生活方式影响中国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C.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 A【解析】材料中报纸、广告、照相馆都是西方舶来品,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错在“开始”,排除;题干涉及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是经济结构的变动,故D项错误。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某某、某某等沿海城市。

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A.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B.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C.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D.上述地方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答案】 D【解析】近代东南沿海地区较早受到外国的侵略,外来商品的冲击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故选D项。

7.(2019·某某哈三中模拟)1882年,美商魏特摩等拟在某某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华商入股,不准他人再设,业已奏明在案……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B.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D.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排斥民族资本与外来资本设厂,因而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厂,因而B项与题意不符,故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洋务企业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抵制作用,故C项错误;洋务企业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但这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8.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X。

1894年X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B.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C.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D.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A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前者属“中体西用”思想,后者质疑洋务运动,都与洋务运动相关,C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X观应主X不仅学技术,还应学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两人都主X 学习西方,探索救国之路,都有进步意义,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项。

9.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

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

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答案】 B【解析】“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错误。

10.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某某为用”的思想。

X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晚清“体用之争”()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D.表明某某自由深入人心【答案】 B【解析】X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某某为用”宣传了自由某某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某某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C项错误;晚期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某某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某某自由思想还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

11.“夫西人立国……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戎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该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 )A.学习西方技术B.学习西方制度C.中体西用精神D.全盘西化理论【答案】 B【解析】材料中早期维新派认为“夫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此其体也”,即西方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制,“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仅是表象,“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即认为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本末倒置,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不是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批判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全盘西化,故D项错误。

12.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后,旧式学者叶德辉攻击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托古改制的理论是“假素王之名号,行X角之秘谋”;御史文悌在奏折中,严参康有为“灭圣经”“乱成宪”的叛逆行为,要求将该书毁版,将康有为处死。

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变法理论在统治阶级中反响强烈B.维新变法已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C.顽固势力试图维护儒学正统地位D.清王朝的统治日益趋于土崩瓦解【答案】 A【解析】材料中“旧式学者叶德辉”和“御史文悌”等激烈要求严惩“康有为”,是站在清王朝统治立场上,反对维新变法,可见变法理论在统治阶级中反响很大,A项正确;就激烈反对康有为而言,说明维新变法没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B项排除;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的道理,并没有否认孔子的权威,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清王朝的统治趋于土崩瓦解,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中期随着中国与欧美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是以奢侈品为主,之后……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

1825—1826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1 895两,1831—1832年增至360 521两,1833—1834年达451 565两。

——《清朝中期洋货进口对中国消费生活产生的影响》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某某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某某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

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中期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货进口与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