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中国通史》阅读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中国通史》1这几天,我一直在读《中国通史》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大多是关于古代著名人物的事迹,和著名的一些战役及我们中国从以前到现在的发展与变化。

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简略的介绍一下吧!在这本书里,讲了三国时期、唐朝、晋代,其中我最喜欢三国时期的故事,里面有诸葛亮把司马懿险些烧死、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孔明借东风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孔明借东风,一次,曹操来犯东吴,大都督周瑜准备好了火船,想火烧曹军,可老天爷就像是在和周瑜作对,使周瑜的计划落空了,因为这个,周瑜生病了,他的下士鲁肃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来到了周瑜的床旁边,答应可以向老天爷借三天东南风,周瑜听后大喜,病一下子全好了,过了几天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大败曹操。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心里面感慨万分,想说一些话:《中国通史》这本书,写得非常好。

里面的故事就像一座船,载着我们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

这本书还是一座楼梯,可以让我们更快的走向成功。

这本书更是一架崭新而又漂亮的飞机,载着我们在知识的蓝天中飞行。

这些用处极大的知识,这不正是我们这新一代的青少年所需要的吗?听了我的讲述,大家是不是心动了呢?那就快买来去看看吧!《中国通史》读书笔记2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

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

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

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00字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00字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00字
《中国通史》是一本大部头的历史著作,包含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作者凭借深厚的历史知识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秦汉时代的历史,这段历史对中国今天的文化和社会影响深远。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华夏族的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东周等朝代的历史,并详细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特点和政治制度。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政治制度是一大亮点。

从原始社会到秦汉时代,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从简单的部族联盟制度、商王朝的祭祀制度,再到封建帝国时代的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不断地市场和进化。

一些制度走进历史的舞台上,一些制度逐渐式微,这些变迁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思想。

第二部分:中国中古史
这一部分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分别介绍了隋唐的大一统、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宋辽的虚实对抗、元代的军事统治、明清的封建专制等历史时期。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元朝时期,因为元朝是一个蒙古族政权,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法来治理中国。

同时,蒙古政权也带来了新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例如汉字之外的蒙古文字、向日志制度、合。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00字6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00字6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00字6篇1.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先秦时期《中国通史》详细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历史,让人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得到了深刻的了解。

在先秦时期,诸侯争霸局面比较明显,国家仿佛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所以战争不可避免。

人们思想也比较发达,有子思、荀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出诸多理论。

经济方面,农业是当时的主要产业,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丰富多彩、有非常重要影响的时期。

2.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长时间段,派生了很多立国的理念和政治制度。

与先秦时期不同的是,在这个时期各国逐渐完成统一,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农业是主要产业,但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不小的发展。

文化方面,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家发表了很多影响颇深的文章。

封建制度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它影响到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教育等多个方面。

3.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唐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拓展领域的时期,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朝经济的繁荣非常显著,既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有商业、海外贸易的兴盛。

文化方面,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

在政治制度方面,唐朝注重普及教育,设置官府,提出了很多有启迪意义的制度。

4.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宋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改革开放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而且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代注重营商,商业发达,对外贸易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在文化方面,宋朝被誉为文化盛世,文学、哲学、绘画等方面都有很多重要的贡献。

宋朝的政治制度也很富有特色,注重官员绩效,构建了一套完备的简明分工制度。

5.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元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机勃勃的时期,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00字6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00字6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00字6篇中国通史读后感1我记得有句谚语说“书中自有酸甜苦辣,书中自有悲欢离合,书中自有喜怒哀乐”,而我假期的喜怒哀乐全都来自那本书,《中国通史》。

这本书就是想让读者对中国历史加深了解,因为写的不同朝代的历史,讲述了当代历史研究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使读者望而生畏,很难找到入门捷径,对中国历史的缺乏清晰认识,所以就有学者写下了中国通史。

这本书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现代诠释,让读者乘上捷径阅读之门。

所以这本书便叫《中国通史》。

本书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统一、离析与交融、朝代变化和王朝更迭六大篇章,精彩扼要勾勒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的内容。

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便不会知道:尧的简朴与仁慈、舜的孝顺以及慷慨、周幽王竟用性命来博得美人一笑,楚庄王的一鸣惊人,纸上谈兵的赵括,使用暴政的秦始皇、虞姬的忠心、吕后的狠毒,王昭君的正直。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带了很多感受: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正好的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的认清未来。

中国通史读后感2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他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

他勇猛杀敌,武艺高强,有一次他带着500骑兵在阵地上巡视,被王世充带的一万多步兵骑兵突围上来,李世民杀了王世充的大将,和自己的一位将领又带着骑兵,转过身在敌人阵地来回冲杀,吓得敌人不敢阻挡。

李世民通过玄武之变,夺得帝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在唐代建国之初,全国民户少之又少,在几千里的土地上,人烟稀少,满目荒凉。

再加上灾荒不断,社会经济十分萧条。

李世民既亲身经历了打江山的残酷斗争,深知创业之难,又从隋朝时期悟出了守业更难的道理,这使他时刻保持清醒。

唐太宗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使他兢兢业业的治理朝政,居安思危,励精图治。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通史读书笔记我近期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通史》的书籍,这本书从远古时代一直叙述到现代中国的发展。

作者以客观、深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及近代中国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我对书中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描述和理解印象深刻。

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等,以及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

此外,书中还对中国的地理、人口、民族、宗教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例如,书中提到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书中提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以及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籍。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也可以为我们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在阅读《中国通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国的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民族之伟大。

这本书从远古时代一直写到近代中国,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让人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多样性。

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近代的民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中国历史不断地在变革中发展进步。

而这种发展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了无数的曲折和磨难,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

我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儒释道三家出发,讲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从诗词书画中,看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从科举制度到现代教育,看到了中国人的知识获取途径;从饮食服饰到建筑艺术,看到了中国人的生活风貌。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是一本系统梳理中国历史的著作,作者对中国历史发展进行分期归纳和深入剖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知识性。

以下是我对该书的读书笔记:
1. 中国历史的演变:《中国通史》通过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期,从夏商周到现代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梳理,使我对中国历史的演变有了清晰的认识。

2. 重要历史事件的分析: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如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等,帮助我了解这些事件的起因、背景和影响。

3. 社会制度和思想的变迁:《中国通史》对中国社会制度和思想的变迁进行了详细描述,比如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瓦解、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变革等,使我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 区域差异和文化多元:书中也提到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历史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比如北方和南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差异,让我对中国的多样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5. 中国历史的启示:通过阅读《中国通史》,我意识到中国历史的发展不仅是个体和事件的历史,更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

这让我对今天的中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总而言之,《中国通史》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历史读物,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史,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阅读本书对于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读书笔记《中国通史》(7篇内容范文)

读书笔记《中国通史》(7篇内容范文)

读书笔记《中国通史》(7篇内容范文)读书笔记《中国通史》篇1《中国通史》读书笔记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中国通史》的书,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它从远古时代讲起,一直到清朝的灭亡,时间跨度非常大。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宋明的部分。

我对宋朝的历史一直很好奇,因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时期之一,而且我特别喜欢宋朝的诗词。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宋朝的科技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期的诗人词人也层出不穷,比如苏轼、辛弃疾等。

这些让我对宋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历史的思考方式。

我发现,历史并不是简单的过去事件的重现,而是人们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此外,我还发现,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例如,明朝末期,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但清朝的统治者却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社会逐渐稳定下来。

这说明,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

总之,《中国通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魅力和价值。

我相信,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也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读书笔记《中国通史》篇2中国通史读书笔记我近期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通史》的书籍,这本书由吕思清撰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中国历史的丰富与复杂。

从古代的黄帝和炎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从秦汉的大一统到唐宋的繁荣昌盛,再到明清的盛世与衰落,最后到近代的革命与改革,中国的历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精品8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精品8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精品8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篇1《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读完《中国通史》,我深感中国的历史之丰富与深刻。

这本书从远古时代一直叙述到现代,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清晰的逻辑结构,生动有力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对历史的深入理解所吸引。

他不仅关注历史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也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奋斗。

他以公正、客观的视角处理每一个历史细节,使得整个历史叙事充满了生命力和真实感。

此外,我对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深感敬佩。

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文化现象,也深入探讨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思想根源。

这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然而,我也意识到,尽管中国历史悠久,但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书中对近代中国的描述,尤其是对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让我深感历史的启示和教训的重要性。

这些事件让我们明白,历史不仅是回忆,更是指导和启示未来的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是一本很好的历史读物,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也提供了深入的历史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更加理解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启示和鼓舞。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篇2中国通史吕思勉读书笔记吕思勉,原名吕麟炳,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与顾颉刚、陈垣、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

读完《中国通史》,我最大的感触是,吕思勉对中国历史的理解非常深刻。

他的写作风格清晰、流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深入浅出,让人容易理解。

同时,他的研究方法也非常科学,注重史料实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也十分中肯。

在书中,吕思勉对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中国通史》阅读笔记《中国通史》阅读笔记1中秋节,去看了人祖庙,国庆节期间又游览了太昊陵,跟随伏羲氏的脚步从天水追到周口。

祖先不畏艰难险阻,为了生存和繁衍,战胜大河的泛滥,融合不同的族群,迈着艰难的脚步,才发展成我们现在的国家。

从关西到豫东,从关中平原到华北平原,祖先在这片土地留下太多的脚印。

工作地和家乡分处陕西和河南,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父亲”,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母亲”,每年都要沿着连霍高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走上几趟,不曾留意过沿途的风光,总觉得太过乏味,审美疲劳的黄土,普通甚至略显破败的村庄,跟那些雄奇的雪山、美妙的瑞士风光相差太远。

然而,仔细品味,这一路,并非这么简单。

沿途四个古都,西安(咸阳)、洛阳、开封、郑州,短短五百多公里,中国八大古都有其四,再加上宝鸡的周秦故地,中国宋之前的王朝都城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这是一条了不起的路线。

再往前追溯,天水的大地湾遗址、西安的半坡遗址、渑池的仰韶、偃师的二里头、郑州商城遗址,一连串的大遗址,在史学界都曾引起轰动。

这是祖先走过的路,在这条线路中我们会清楚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这段路程是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正是有了从长安向东的这条路,才使得向西的丝路走的更远。

这是文化交融之路,佛教东传与中国文明西渐均是由此路流转。

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中国四大石窟,这段路程有其二。

沿着这段路再向东,便是孔孟之乡,姜尚、管子、老子、庄子均是在这条线路上进行生长和活动,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多半都分布在这条线路上下,知道血脉从哪里来才会明白灵魂向哪里去。

伏羲生于天水葬于淮阳,连起了东西文化的土壤,夏从西向东统一散乱的部落,商从东方崛起取代西方的夏,周盛于西岐,从西方伐商,取而代之,又被从东方迁徙至关外的秦取代,起于东方的刘邦又攻破西方的秦,随后历经几百年混战,一直到西方的关陇集团崛起建立隋唐,东方的赵氏又在混乱中建立宋朝,至此,东西方文化、政治的更替告一段落。

近一千年历史基本演变为南北方的抗衡,北方的元被南方的明所破,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清人入关又打破南方建立的大明,然后南方的革命志士又将最后一个王朝葬送,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新的篇章。

吕思勉在《通史》指出近代中国有两种潮流潜伏着,一曰南方势力的兴起,一曰全国皆兵制的恢复。

“作历史的人,一定要认此为划时代的大转变,是毫无可疑的”,“在中国,受世界交通影响最早的是南部,和旧文化关系最浅的是南部,所以改革的源动力,全出于南方;南方始终代表着一个开明的势力”。

这种判断,从近当代中国史的发展可以得到印证。

然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放思想。

如若北方能够解放思想,打破藩篱,则照样可以引领发展,在中国历史中独领风骚。

“民族是论文化的,不是论血统的”,吕思勉先生在《通史》中这样认识民族,实是高论。

中国历史,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交流融合,最终都接受了汉文化,当然,汉文化也不断对少数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才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中国文明,中国文明才有了永不断流的活水,成为了世界上未有间断的原生大国文明。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国文明与西方的交融从陆路转入海上,逐步发展至天上、网上,文明的冲突也伴随着交流途径的转变,由内而外全面转移,一直持续到当今。

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强大自我,沿着祖先的脚步战胜困难,是一个新的命题。

如何继承并发扬、丰富我们的文化,是每个中华子孙都应该思考的疑问。

仔细想来,我们当下面临的困难,与我们祖先经历的生死存亡相比,并不足为惧,只要上下一心,我们依旧会像祖先一样披荆斩棘,浩浩前行。

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我们个体如沧海一粟、如一叶扁舟,但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构成了我们以前的历史,也将构成以后的历史。

不管有意无意,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我们都在书写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职工作,多思古今,多虑国家,安心而行。

《中国通史》阅读笔记2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是必将复兴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翻开第一页,沉重而缓慢。

凝视着它淡黄的书页,让那来自远古的风,把我的心吹得透彻、空灵、沉重,让那来自远古的长啸,震撼我的心灵。

前言一开始就说道:“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

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

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

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尽不相同。

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历史的洪波湮没,甚至悲自己忘却?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轻于鸿毛?岳飞的人生因为“忠”而风波亭的点点残血未曾被洗去,项羽的人生因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为“豪”而乌江前的悲壮未曾被江声湮没,鲁迅的人生因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遗忘。

沉重,是圆明园那残痕断壁中残留的血泪,是莫高窟中丢失的一卷卷经文,是七君子为革新而死的悲烈。

一个泱泱大国,有过蒙古铁骑的强悍,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却被几个西方列强蹂躏着,践踏着,欺凌着。

五千年的诗酒文华,五千年的封锁闭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艺术成就,五千年的珍贵文物在顷刻间瓜分殆尽。

尊严,荣誉,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脚下,践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还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现在,中华站起来了,东方睡狮苏醒了,我们中华少年将再次谱写中华璀璨的诗篇!《中国通史》阅读笔记3这本书作者是吕思勉,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现代四大史家”。

这本书主要概括了中国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初的历史故事。

作者首先子在开头就写到:史学之所求,无外乎。

1、搜求既往的事实。

2、加以解释3、用以说明现社会4、因已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这一节里主要讲了古代的开化以盘古开天辟地说起,然后讲了三皇五帝的故事,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之说。

接下来就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燕国、韩国、赵国、楚国、齐国和魏国)的故事,前246年,秦始皇立,秦大发兵以攻燕。

前226年,燕王喜奔辽东。

前225年,秦人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发兵攻辽东,灭燕。

前221年,即以灭燕之兵南灭齐,而天下遂统一。

这一节还讲了秦朝治理天下的政策,对内不仅消除其他人的武器,还从思想上消灭不同的声音,典型的事迹是焚书坑儒,目标是建立一个久安长治的规模,对外则是动用战争将其收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

然后秦朝灭,汉朝兴。

这与秦始皇不无关联,后来贪图享乐,穷奢极欲,又大兴建造宫殿,加上苛捐杂税多且大,搞地民不聊生,最后各个地方群起而攻之,最后走向灭亡。

汉朝灭亡,后汉从公元25年到220年为魏所灭,共192年。

原因总结有几点:皇帝的权力到了后汉被宰相掌控,皇帝与宦官之间,官与官之间有利益和权力之争,官与民之间有冲突,矛盾重重,并且日益突出,内部政治甚是紊乱。

二,中国边境也太乱。

原先的界限被打乱,想同化他们,却因为实力不够,同时又遭到了他们的反抗,而当时派兵剿办花了很多金钱,将帅又腐败。

后汉分裂后预示着中国就进入三国时代。

再讲,讲到了魏,吴,蜀国三国的故事,从200年开始经过近60年的战争,魏国的匹马炎(匹马懿的孙子),最后灭了吴,于265年统一了中国,是为晋武帝。

公元420年,刘裕篡晋,是为宋武帝,后天下遂分为南北朝其间南北的强弱,以宋文帝的北伐失败及侯景的乱梁为两个重要关键。

南朝的治世,只有宋文帝和梁武帝在位时,历时较久。

北方的文野,以孝文的南迁为界限,其治乱则以尔朱氏的侵入为关键。

自尔朱氏、宇文氏等相继失败后,五胡之族,都力尽而衰,中国就复见盛运了。

南北朝时期,无如在政治上,为国为民之义,未能彻底明了,而自封建时代相沿下来的自私其子孙,以及徒效忠于豢养自己的主人的观念,未能打破,而君主时代所谓继承之法,遂因之而立。

而权利和意气,都是人所不能不争的,尤其以英雄为甚。

同干一番事业的人,遂至不能互相辅助,反要互相残杀,其成功的一个人,传之于其子孙,则都是生长于富贵之中的,好者仅得中主,坏的并不免荒淫昏暴,或者懦弱无用。

前人的功业,遂至付诸流水,而国与民亦受其弊。

这亦不能不说是文化上的一个病态了。

”隋文帝则勤政恤民,俭于自奉,的确是代表了汉族的文化。

自西晋覆亡以来,北方至此才复建立汉人统一的政权。

此时南方的陈后主,亦极荒淫。

589年,为隋所灭,南北朝的对立,起于公元420年宋之代晋,终于公元589年隋之灭陈,共170年。

西梁则前两年已被灭。

天下复见统一。

两晋、南北朝之世,是向来被看作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

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形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

而且正因时局的动荡,而文化乃得为更大的发展。

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

自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直到公元907年朱全忠篡位为止,唐朝一共还有了152年的天下。

在这一个时期中,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对外的威风亦未至于全然失坠,然而自大体言之,则终于日入于衰乱而不能够复振了。

唐朝中叶后的痼疾,不是藩镇,实在是宦官。

因为唐朝的藩镇,并没有敢公然背叛,或者互相攻击,不过据土自专,更代之际,不听命令而已。

而且始终如此的,还不过河北三镇。

倘使朝廷能够振作,实在未尝不可削平。

而唐朝中叶后的君主,如顺宗、文宗、武宗、宣宗、昭宗等,又都未尝不可与有为。

其始终不能有为,则全是因被宦官把持之故。

事势至此,已非用兵力铲除,不能有别的路走了。

一个集团当其恶贯满盈,走向灭亡之路时,在他自己,亦是无法拔出泥淖的。

于是中国复见统一。

自907年朱梁篡唐至此,共计72年。

若从880年僖宗奔蜀,唐朝的中央政权实际崩溃算起,则适得100年。

”宋朝的灭亡,可以说是我国民族的文化,一时未能急剧转变,以适应于竞争之故。

原来游牧民族以掠夺为生产,而其生活又极适宜于战斗,所以其势甚强,文明民族,往往为其所乘,罗马的见轭于蛮族,和中国的见轭于五胡和辽、金、元、清,正是一个道理。

于是成吉思汗以1264年定都燕京。

蒙古的根据地,就移到中国来了。

明年,理宗崩,子度宗立。

宋将刘整叛降元,劝元人攻襄阳。

自1279年,元朝灭宋至1368年顺帝北走,凡89年。

明朝从武宗1506年即位起到1627年熹宗之死,此122年,内忧外患,迭起交乘,明朝已成不可收拾之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