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第一章--莱茵河
河流

3,莱茵河水量:全长1320公里,全年水量充沛水能:流经平原,水能资源不丰富!汛期:全年流量丰沛,流量春夏为汛期(原因是啊尔卑斯山的积雪融化),季节变化明显,6-7月为高峰;水温随气温变化;冰期:无明显冰期航运:莱茵河航运十分方便,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
莱茵河干流全长1320多千米,通航里程将近900千米,其中大约700千米可以行驶万吨海轮。
莱茵河还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
4,多瑙河水量:全长2850km,流域面积81.7万km2,河口年平均流量643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2030亿m3。
水能:中游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汛期:春夏汛冰期:由于雨雪洪水的相互补充以及上、中、下游河段洪水的错峰,无明显冰期航运:多瑙河干流为自由通航的国际航道。
原来有些河段坡陡流急,水浅弯多。
航运还待开发。
六年级地理下册《多瑙河河莱茵河》教案、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及全球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公民意识,使学生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在开展本章节教学前,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在区域地理认识、地理信息解读等方面仍有待提高。他们对多瑙河和莱茵河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对河流对周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实践操作等方面能力发展不均衡,需要教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学生对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地理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特别是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流经国家及其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在分析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选择多瑙河或莱茵河的一个流经国家,撰写一篇短文,介绍该国家与河流相关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要求不少于500字,体现学生对区域地理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设计一个小型调查问卷,针对本地区居民对河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行动进行调查,要求问卷不少于10个问题,涵盖水质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完成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环保建议。
3.提出问题:请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多瑙河和莱茵河对欧洲如此重要?它们在地理、历史、经济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4.教学目的: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莱茵河

关Hale Waihona Puke 莱茵河的传说不知道什么缘故,我是这 样悲哀; 一个古老的童话,我总是 不能忘怀。 天色晚,空气清冷,莱茵 河静静地流;落日的光辉照耀 着山头。 那最美丽的少女,坐在上 边神采焕发;金黄的首饰闪烁, 她梳理金黄的头发。 她用金黄的梳子梳,还唱 着一首歌曲;这歌曲的声调, 有迷人的魔力。 小船里的船夫,感到狂想 的痛苦;他不看水里的暗礁, 却只是仰望高处。 我知道,最后波浪,吞没 了船夫和小船;洛雷莱用她的 歌唱,造下了这场灾难。
莱茵河的航运
莱茵河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尔起,通航里程达886公里; 两岸的许多支流,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多瑙河、 繁忙的航运 罗讷河等水系连接,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莱茵河所流 经的是欧洲的主要工业区,人烟稠密。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区鲁 尔就在它的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在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 通过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和74个河港与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 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莱茵河的航道就像公路一样,每隔一定 距离就有一块里程碑,上面标注着公里数。 莱茵河不仅保证了鲁尔区的工业用水,还为鲁尔区提供了重 要的运输条件。正是依靠着这种便利的运输条件,大批铁矿砂 和其他矿物原料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国外运到这里。鲁尔工业区 与荷兰内河航运网之间运输十分繁忙,每天船只来来往往,就 像大街上的车水马龙,货运量居世界前列。
莱茵河简介
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 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 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 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它发源于瑞士境内的 阿尔卑斯山,流经德国注入北海,莱茵河在欧 洲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沿途的列支敦士登、 奥地利、法国和荷兰都留下了它的足迹。自 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它已成为国际航运水 道,通航长约869公里,远至瑞士-德国边境上 的莱茵费尔登。流域面积超过220,000平方公 里。
地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多瑙河
五彩的多瑙河
• 多瑙河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二长河,被人赞
美为“蓝色的多瑙河”,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 上。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黑林山的东坡,自西向东流经 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 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在乌克兰中南部注 入黑海。它流经10个国家,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 河流。支流廷伸至瑞士、波兰、意大利、波斯尼亚—黑塞 哥维那、捷克以及斯洛文尼亚、摩尔多瓦等7国,最后在 罗马尼亚东部的苏利纳注入黑海,全长2850km,流域面积 81.7万km2,河口年平均流量643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 2030亿m3。流域地理位置为东经8。09'~29。51', 北纬 42。04'~50。11'。 有人作过统计,它的河水在一年中要变换8种颜色;6 天是棕色的,55天是浊黄色的,38天是浊绿色的,4 9天是鲜绿色的,47天是草绿色的,24天是铁青色的, 109天是宝石绿色的,37天是深绿色的。
莱茵河
多瑙河
返回
莱茵河是具有历史 意义和文化传统的欧洲大河之 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 动脉之一。它从瑞士中东部向北,最後流经
荷兰向西注入北海,全长1,390公里(865哩)。自1815年
维也纳会议以来,它已成为国际航运水道,通航长约869公里(540哩),远至 瑞士-德国边境上的莱茵费尔登。流域面 积(包括三角洲)超过220,000平方公里 (85,000平方哩)。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 主要流经德国,注入北海
莱茵河的治理

①莱茵河三角洲地区:从2008年到2012年,哈灵水道 将开放部分泄水闸。累克河已在拦河坝旁新建三条水 道。
②下莱茵河地区:进一步改造、降低鲁尔河、乌珀河 和齐格河支流水系的堰坝,计划修建实验性设备以保 护鱼类免受涡轮伤害。
河国际委员会(ICPR)。1963年签订了《保护莱茵河伯尔 尼公约》,成为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1976年,ICPR通过 了《防止莱茵河化学污染国际公约》。在该公约的指导下,
ICPR的工作之一就是确定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剧毒物质最高 排放值。当年欧共体加入签约方,签署《伯尔尼公约》补
充协议。1987年,各国部长批准实施“莱茵河行动计划”。 1995年ICPR作了结构性重组,将防洪纳入其工作范畴。 1998年召开第12届莱茵河部长级会议,通过“防洪行动计 划”和《新莱茵河公约》。
(1)治理污染方面 虽然ICPR成立较早,但是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当
时整个社会对环保的重视不足,1950-1970年的20年里ICPR 的主要工作是奠定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很少采取实质性 的治理措施,签订的一些协议也没有产生实际的作用。莱 茵河水质的实质性改善是在1987年通过“莱茵河行动计划” (RAP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主要是三个:水污染、生态破 坏和洪水灾害。生活废水与农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莱 茵河流域约有5000万居民,其中莱茵河要为沿岸2000多万人口 直接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莱茵河流域还是欧洲重要的农业和 林业区。自古以来从康斯坦茨湖到波恩的莱茵河流域及其支流 的峡谷地区就是葡萄的重要种植地。更重要的是,莱茵河流域 还是欧洲工业的中心地区。20世纪50年代,莱茵河沿岸国家开 始了二战后的大规模重建,大量化工厂被建造,不仅对莱茵河 的工业用水激增,而且许多企业将未经处理和处理不彻底的污 水排入莱茵河。除此之外,化工厂爆炸和泄露事故的频繁发生 也是莱茵河被污染的重要原因。并且,工业革命开始后,电力 成为紧需资源,各国将目光投向莱茵河。水电站建设导致大量 水生生物丧失栖息地。水电站建设还造成洪水灾害频繁。建造 河坝的直接后果是原有的洪泛区面积大大减少,发生洪水的危 险大大增加
区域地理第一章--莱茵河

第一章莱茵河简介: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德国、法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
〔一〕莱茵河1.莱茵河航运价值高的原因:自然:(1)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径流量大,且水量平稳;〔2〕气候全年温和,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3〕平原地形,河道宽阔,水流缓;〔4〕流经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小;〔5〕河流出海口地处英吉利海峡附近,交通位置重要;〔6〕支流众多,支流众多,通航里程长。
社会经济:〔1〕有四通八达的人工运河沟通,能实现河海联运,通航里程长;〔2〕流经地区人口城市多,经济兴旺,运输量大。
补充:内河航运区位因素自然条件:(1)流量大小〔气候、流域面积〕;(2)河流流程长,通航里程长;(3)水流平稳〔地形、气候〕;(4)冰期短或无〔气候、洋流〕。
社会经济条件:〔1〕流域货物运输量大〔经济兴旺程度/人口城市众多或自然资源丰富〕〔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运成网,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2.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图中莱茵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特点:(1)下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但由于纬度较高气候湿冷,热量缺乏,不适宜开展种植业,以畜牧业为主。
(2)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但由于纬度位置较低,在海拔较低山谷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可以开展种植业。
(3)较高的山地与高原那么以林业或畜牧业为主。
3.欧洲温带海洋气候广布原因:(1)欧洲西部位于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地区,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西,深受大西洋的影响。
(2)欧洲西部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通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并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扩展。
(3)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山脉多呈东西走向,再加上沿岸特别曲折,地中海、波罗的海等深入内陆,使西风可向东深入内陆,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扩展。
〔二〕法国1.法国能源消费结构以核能为主的原因:(1)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缺乏;(2)经济兴旺,能源需求量大;(3)本国铀矿资源丰富;(4)核能开发利用的技术力量强;(5)核能为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较小。
2016大庆中考地理资料

2016大庆中考地理资料:莱茵水系莱茵河是德国最长的河流。
莱茵河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传统的欧洲大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动脉之一。
莱茵河航运十分方便,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
上游莱茵河起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高山之上,有两条源流,即前莱茵河(Vorderrhein)和后莱茵河(Hinterrhein)。
前莱茵河发源于托马湖(Lake Toma),然后向东流经迪森蒂斯(Disentis),至库尔(Chur)上方的赖谢瑙(Reichenau),与来自南方的后莱茵河会合。
在库尔下方,莱茵河离开阿尔卑斯山脉,首次形成瑞士和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公国间的界河,然后注入康斯坦茨湖(Lake Constance),因水势和缓而形成三角洲。
出湖后,莱茵河流经其温特塞(Untersee)狭长通道。
自此,莱茵河折向巴塞尔的弯曲处;在这中间,它是瑞士-德国间的界河;不过在莱茵河畔施泰因(Stein am Rhein)以下的地区却是例外,这里边界有所偏离,因之沙夫豪森(Schaffhausen)处的莱茵瀑布完全位于瑞士境内。
莱茵河在阿尔卑斯山脉前沿地区和黑森林地区之间,流势逐急,水道过去被湍滩所阻碍,现已修起几座河堰(水坝)。
在此地段,它纳入源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支流--图尔(Thur)、特斯(Toss)、格拉特(Glatt)和阿勒(Aare)诸河,并与来自北方的武塔赫(Wutach)河会合。
在巴塞尔下方,莱茵河北折而河谷趋宽(约20里),谷底宽广而平坦,两岸分别有佛日山脉古老山岳和黑森林高地、哈尔特山脉(Haardt Mountains)和奥登林山(Oden Forest)高地对峙。
从亚尔萨斯流来的主要支流是伊勒(Ill)河,它在斯特拉斯堡注入莱茵河;此外,还有一些短小的支流,如德赖萨姆(Dreisam)河、金齐希(Kinzig)河等,它们是从黑森林流来的。
再往下游,内卡(Neckar)河在曼海姆(Mannheim)注入莱茵河;美因河在美因兹对面与莱茵河会合。
欧洲——莱茵河

鲁尔工业区采取了什么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对煤炭、钢铁工业进行改造, 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2)调整工业布局。为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进口的铁 矿石,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钢铁公司甚至将 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3)加强交通网络建设。鲁尔区有稠密的铁路网、高速 公路网,莱茵河的水运也很便利。 (4)发展科技。这是维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5)美化环境。
下 游
月份 一 二 三 四 气候 月 月 月 月
五 月
六 月
七 月
八 月
九 月
十 月
十 一 月
十 二 月
平原
月均气 温(℃)
2
3
6
9
13.5
16
18. 5
18
15
10. 5
5.5
3.5
科 月均降
隆 水总量 60 47 62 50 72 88 86 65 69 62 63 71
(mm)
上 游 阿尔
月均气 温(℃)
20世纪世纪90年代在莱茵河里中又出现了大马 哈鱼的踪影。
莱茵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四、莱茵河流域经济发展
德国矿产分布
德国的钢铁工业在经济中一直保持稳定,2006年位居世界第 六。德国拥有世界级的大型钢铁集团——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 (Thyssenkrupp Stahl AG),2006年其德国本土的粗钢产量 就达1550万吨,位列世界钢铁20强第12位。
美国
8、纽科钢铁公司(Nucor)
美国
9、科勒斯公司(Corus)
英国
10、里瓦钢铁公司(Riva欧元,经营业务遍及世界各地。克虏 伯•蒂森不锈钢公司世界排名第一。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目前的 产品范围涉及钢铁、汽车技术,机器制造、工程设计及贸易等领 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莱茵河
简介: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德国、法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
〔一〕莱茵河
1.莱茵河航运价值高的原因:
自然:
(1)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径流量大,且水量平稳;
〔2〕气候全年温和,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
〔3〕平原地形,河道宽阔,水流缓;
〔4〕流经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小;
〔5〕河流出海口地处英吉利海峡附近,交通位置重要;
〔6〕支流众多,支流众多,通航里程长。
社会经济:
〔1〕有四通八达的人工运河沟通,能实现河海联运,通航里程长;
〔2〕流经地区人口城市多,经济发达,运输量大。
补充:内河航运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1)流量大小〔气候、流域面积〕;
(2)河流流程长,通航里程长;
(3)水流平稳〔地形、气候〕;
(4)冰期短或无〔气候、洋流〕。
社会经济条件:
〔1〕流域货物运输量大〔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城市众多或自然资源丰富〕
〔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运成网,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2.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图中莱茵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特点:
(1)下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但由于纬度较高气候湿冷,热量不足,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以畜牧业为主。
(2)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但由于纬度位置较低,在海拔较低山谷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可以发展种植业。
(3)较高的山地与高原则以林业或畜牧业为主。
3.欧洲温带海洋气候广布原因:
(1)欧洲西部位于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地区,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西,深受大西洋的影响。
(2)欧洲西部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通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并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扩展。
(3)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山脉多呈东西走向,再加上沿岸特别曲折,地中海、波罗的海等深入内陆,使西风可向东深入内陆,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扩展。
〔二〕法国
1.法国能源消费结构以核能为主的原因:
(1)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缺乏;
(2)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3)本国铀矿资源丰富;
(4)核能开发利用的技术力量强;
(5)核能为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较小。
2.法国南部葡萄种植的区位优势:
(1)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热量丰富;
(2)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3)晴天多,昼夜温差较大便于糖分的积累。
补充:葡萄种植以鹅卵石铺地的原因
(1)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2)鹅卵石白天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3.法国北部与南部河流水文特征的不同,并简述其原因:
(1)北部:
水文特征:①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小;②河流水流平缓,有利航运。
原因:①北部属温带海洋气候,各月降水较均匀,径流季节变化小;
②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2〕南部:
水文特征:①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②流速较快,落差较大,水能丰富。
原因:①南部为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或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
②南部以高原、高山为主,地势高差大,水能丰富〔2分〕
4.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于巴黎,巴黎与周边地区发展差异大。
对此,法国实施了以均衡化发展为目标的政策,分析其可能采取的措施。
〔1〕实施产业转移;
〔2〕建设卫星城市;
〔3〕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
〔4〕扶持周边地区发展;
〔5〕引导人口外迁。
5.法国南部油橄榄种植的优势条件:
(1)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少,光照充足;
(2)位于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冬季温暖湿润,利于油橄榄越冬〕;
(3)位于坡地,利于排水。
〔三〕荷兰
1.荷兰种植郁金香的区位因素:
(1)全年温和,降水丰富,持续供给市场,相对较长;
(2)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3)地形平坦,且土层深厚土壤较为肥沃。
(4)荷兰种植郁金香技术领先世界。
(5)荷兰政府的政策支持。
(6)距离欧洲西部市场近,运输成本低;
2.荷兰鹿特丹的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1)位于莱茵河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既是河港又是海港〕。
〔2〕港阔水深,终年不冻,开港时间长。
〔3〕岸上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
社会经济因素:
(1)背靠发达的欧洲大陆,经济腹地广阔。
〔2〕以世界名城鹿特丹市为依托。
〔3〕位于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亚欧大陆两岸。
补充:港口区位因素
(一)自然条件:
〔1〕陆域——地形平坦开阔,便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2〕水域——港阔水深,便于船舶的航行停泊;河流侵蚀侧河道淤积少易发展建设港口;位于港湾或背风坡,风浪小;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营运时间长。
〔即港口布局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
〔二〕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便捷,内外联系方便,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2)以大城市作为依托;
(3)城市众多,经济发达,经济腹地、市场腹地广,客货运输量大,便于客货的集散;(4)政府政策支持。
3.荷兰海上风力发电的原因:
(1)荷兰陆地面积狭小,却拥有广阔的、较浅的大陆架。
(2)位于中纬度地带,常年受西风影响,风能丰富;
〔3〕煤炭常规能源缺乏,能源不足,风力发电是清洁的能源,可以改善大气质量;
(3)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4)荷兰为发达国家,背靠欧洲,市场广阔。
(5)发展风电历史较早,技术先进;
注:与陆地风电相比,海上风电风能资源的能量效益比陆地风电场高,还具有不占地、风速高、沙尘少、电量大、运行稳定以及粉尘零排放等优势,同时能够减少机组的磨损,延长风力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适合大规模开发。
4.荷兰农业生产类型及其区位优势:
〔1〕温带海洋性气候,空气潮湿,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但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3〕西欧有喜食乳制品的习惯,历史悠久;
〔4〕冷藏保鲜技术的不断进步;
〔5〕西欧科技发达,实现乳畜业自动化发展;
5.荷兰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4〕地面下沉。
〔四〕北欧
简介:地域包括欧洲北部的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 5个国家,北欧西临大西洋,东连东欧,北抵北冰洋,南望中欧。
域内湖泊众多,且成因多为冰川侵蚀;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北纵贯半岛;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以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
1.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河流水文特征:
(1)流程短,流速快;
(2)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3)植被覆盖率高,泥沙含量小;
(4)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无冰期;
(5)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
补充: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河流补给类型及水位。
2.半岛东南比西北植被覆盖率高的原因:
(1)东南坡地势比西北坡缓;
(2)土层比西北坡厚,土壤更加肥沃;
(3)东南坡为阳坡,且阴天时间短,故而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
3.半岛西侧冬季多雾的原因:
(1)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气流影响;
(2)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
(3)峡湾海岸暖湿气流容易深入内地,水汽充足;
(4)冬季陆地温度相对较低,水汽易凝结成雾。
4.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2)气候受海洋影响大,降水丰富;
(3)沿岸有众多河流注入,稀释了海水盐度。
补充: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1〕温度蒸发——包括纬度,洋流等因素;
〔2〕淡水稀释——包括降水,河流等因素。
5.挪威航海业〔建港〕优势:
(1)水域开阔且深,有良好的航行与停泊条件;
(2)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影响,终年不封冻;
(3)陆域较开阔平坦,有良好筑港条件;
(4)城市经济发达,成为港口发展的重要依托;
(5)有公路、铁路等运输联系国内腹地;
(6)多峡湾。
6.挪威水能、水电发达的原因:
(1)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河流流量较大且稳定;
(2)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3)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4)科技水平高,水能开发利用技术成熟;
(5)水能属于可再生能源,且水电清洁无污染。
〔五〕其他
1.意大利北部波河丰水期持续时间较长,枯水期仅出现在夏末秋初。
试从河流水系和补给角度分析原因:
〔1〕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汛期时间长;
〔2〕春夏季冰雪融水补给;
〔3〕冬季温和多雨;
〔4〕夏季副高控制。
2.分析地中海对沿岸地区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1)地中海增强了沿岸地区的地中海气候(加大降水季节变化,缩小气温年较差)。
(2)地中海水域辽阔,冬季因气温较周边陆地偏高形成局部性低压,使周边地区增温、增加降水;
(3)夏季地中海上的气温较周围陆地低,气压较高,对副热带高压起加强作用,形成稳定的晴朗干燥天气。
3.乌克兰农业区位:
(1)夏季日照时间长,热量较丰富;
(2)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广;
…………
4.阿尔卑斯山雪线
5.鲁尔区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