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以少胜多十大战役

合集下载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及相关人物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及相关人物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及相关人物
1.鸿门宴:项羽以一万余人之力大败刘邦兵马。

2.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联合一军,以火攻之计击败曹操三军。

主要人物有周瑜、诸葛亮、曹操等。

3.巨鹿之战:张辽率五千人之力击败袁绍十万大军。

4.乌江之战:岳飞率三千水师之力大败金军一万人。

其他相关人物有李纲、张俊等。

5.赵括救韩:赵括率一千人之力解救韩信于秦军围困之中。

6.淝水之战:李靖率八千人之力击败李煜三十万大军。

7.蒙恬南征北战:蒙恬率三万以少胜多,成功击败匈奴五万余人。

8.白登之战:刘备率一万兵马以少胜多,成功击败黄忠。

同时该战役也是诸葛亮登山放烟之计的典故。

9.凤翔之战:岑羲率一千余人之力击败高平陵兵马。

10.华容道之战:关羽率五百兵马在华容道上以少胜多,成功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惇。

以弱胜强的例子

以弱胜强的例子

以弱胜强的例子
以弱胜强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
1.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

曹操以弱军之势,利用奇袭、火攻等策略,最终战胜了拥有大量兵力的袁绍,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2. 赤壁之战:三国时期,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役。

孙权、刘备联军虽然兵力较少,但通过巧妙地利用火攻和水战,最终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 淝水之战:东晋时期,前秦大军出兵进攻东晋,拥有80多万大军。

而东晋只有不到10万兵力,处于明显劣势。

东晋军队在谢安的指挥下,利用巧妙地战术和火攻等手段,最终大败前秦大军,保卫了国家安全。

4. 巨鹿之战: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国围攻,情势十分危急。

赵国派出李牧为大将军,率领少量军队与秦军展开决战。

李牧利用地形和战术优势,以弱胜强,成功地抵御了秦军的进攻,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5. 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在长勺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采取了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后发制人的策略,最终战胜了齐国军队。

这些历史上的以弱胜强案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战争中,
策略、战术和智慧往往比单纯的兵力数量更重要。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1、董卓被张让提下马:董卓出兵救袁绍,领兵伐曹操的的活动,两军交战时,董卓的同志文向张让提出友军之间把董卓驮下马,张让同意了,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的。

2、吕布取破霸:在与曹操的葭莱战斗中,由于吕布采取阴谋手段,使袁军一度陷入困境。

袁军大将郭嘉突破中队拒攻吕布,以了却了破霸之祸。

3、陶谦击破五虎:五虎大将是在孙策出征蛮夷战争中,担任孙策右臂,并且被授予大将军的称号,然而陶谦击破五虎,以少胜多的战略取得了胜利。

4、程普败曹操:程普在肃宗继位后,做了北宋丞相,他以轻攻OU得胜,力排众议,拒绝武当结盟,最终击破曹操,实现以少胜多的目标。

5、胡遂反宋江:胡遂是建安初年宋朝征西大将,几番绝境中夺得胜利,最终以他的少量部队抵抗宋江大军,成功击败宋江,取得消灭敌兵成名之功,实现以少胜多的目标。

6、司马懿击垓下:司马懿在攻打垓下时,让三军部下以少胜多的策略展开战斗,引诱满清军暴露出主力,最终击溃满清军,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7、岑参击却董卓:岑参在抵抗董卓时,采取了以少胜多的战略,以少量部队打穿董卓的军队,同时利用自身的绰号引诱董卓,并以全歼的方式击破军队,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8、陈寿击破我国第一帝:在陈寿击破皇帝秦始皇时,以少胜多的方式,陈寿击破了秦国军队,把秦始皇赶到了东海,将秦国灭亡,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9、白起击溃雍正:白起是新兴藩王之一,以少胜多的斗争技巧击破雍正大军,以一场激烈的战斗,白起赢取了振兴宋朝的机会,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10、江东打楚:楚国在江东的攻击中,江东兵力非常的有限,然而江东不但克服了自身的势力不足,而且采用了以少胜多的策略,径直打进楚国来击破楚国,并实现了以少敌多的目标。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故事不仅说明了“人多力量大”这一观念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历史中的以少胜多的故事。

一、巴比伦之战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国攻打巴比伦,人数超过20万,而巴比伦军队只有不到1万人。

但巴比伦皇帝利用了当时的防御科技,在城墙上挖了密道并设置陷阱,最终成功地抵御了波斯军队的猛攻,以少胜多,保卫了自己的城市。

二、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巨军进攻赤壁,其军队约有80万人,而孙刘联军只有5万余人。

但孙刘联军巧妙地运用天气、火攻等因素,成功地消灭了曹操的大军,以少胜多,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震惊世界的壮举。

三、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洲的十三个殖民地宣布独立,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下令打压这场反抗,对方人数仅为2万,而英军则高达4万人。

然而,美国的将领们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用灵活的战术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在独立战争中以少胜多,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东汉时期的虎牢关之战公元205年,曹操率领10万大军攻打虎牢关,而关内守军只有5000人。

但关内统帅马超迅速采取了防守策略,利用天地异象捣毁了曹操的大军,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入侵诺曼底1944年,二战的大地战开始了,纳粹德国在入侵诺曼底时,兵力达到50万,他们有完善的防守工事,还有成熟的通讯系统。

然而,盟军运用空中轰炸、隐蔽行动等灵活的战术,最终成功地突破了德国的防线,以少胜多,赢得了入侵诺曼底的胜利。

以上历史事件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中不逊于敌人,才能获得胜利,而“人多力量大”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在面对强敌时,运用智慧创造奇迹才是赢得战争的关键。

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1.牧野之战(商周时期)周军:五六万人,商军:十七万人(后人考证大约七万人,小说演绎夸大为70万人);军力对比:1:3.4周军统帅:周武王姬发、齐太公姜子牙,商军统帅:商纣王帝辛点评:牧野之战周军带有偷袭的意味,因为此时商朝主力正在征讨东夷,来不及调回护驾,商纣王不得不释放大量奴隶应战,商军战斗力大大下降。

姬发有点“胜之不武”!2.河西之战(战国时期)魏军:5万人,秦军:50万人;军力对比:1:10魏军统帅:吴起,秦军统帅:秦惠公点评:吴起厚赏立过功的将士来刺激没有立功的将士,极大地提高了军队士气,这些渴望立功的将士个个奋勇杀敌,以一当十,很快击溃秦军。

3.巨鹿之战(秦末时期)楚军:五万人,秦军:二十万人,围观群众(诸侯):十余万人;军力对比:1:4楚军统帅:项羽,秦军统帅:章邯、王离点评:秦末天下大乱,章邯率领秦二世配发的骊山刑徒及奴产子多次击败农民起义军,所向披靡,但碰上在中国历史上勇武无二的项羽算其倒霉,也是秦朝气数已尽!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一举歼灭秦军主力,可谓英勇无敌。

4.彭城之战(两汉之争时期)楚军:三万人,汉军:六十五万人;军力对比:1:21.6楚军统帅:项羽,汉军统帅:刘邦点评: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击溃刘邦主力,是兵贵神速的经典战例!此战差点改变中国历史!5.昆阳之战(新莽末年)汉军:一万七千人,新军:四十三万人;军力对比:1:25汉军统帅:刘秀,新军统帅:王邑、王寻;点评: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兵力最悬殊的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汉军兵力没有新军零头多,且汉军主力正在攻打南阳,刘秀带领的只能算偏师,但是刘秀凭借英勇的气魄、高超的战术和运气(陨石),最终战胜了对手。

6.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军:两万余人,袁军:十一万人;军力对比:1:5曹军统帅:曹操,袁军统帅:袁绍;点评:袁军人数占优,曹军单兵素质占优,战斗力强,且曹操善于用谋,所以曹军获胜不足为奇;7.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刘联军:五六万人,曹军:二十万人;军力对比:1:4联军统帅:周瑜、刘备,曹军统帅:曹操;点评:战前局势明显曹强孙刘弱,而且曹操统一北方、占领荆州,士气高涨,但是联军凭借地利和人和,最终战胜强敌;8.逍遥津之战(东汉末年)曹军:七千人,吴军:十万人;军力对比:1:14曹军统帅:张辽,吴军统帅:孙权;点评:战役前期张辽率领800将士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吴军大败,后期张辽率领追兵再次击破吴军,差点俘虏孙权!张辽威震逍遥津,并留下“张辽止啼”的传奇典故。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些战役不仅展示了智勇双全的将领才能,还体现了兵法运用的巧妙之处。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1. 平原之战:公元前204年,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和秦国发生决战。

楚军在秦军面前处于劣势,但楚国将领项燕却运用兵法,以聚粮和伏兵的策略,成功将秦军诱入陷阱并大败秦军,实现了以少胜多的壮举。

2. 官渡之战:公元199年,中国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

这场战役中,曹军只有十数万人,而袁军则有八十余万,曹操借助地理优势,在精确计算和精心筹划下,以少败多,最终使得袁绍的北方霸业宣告失败。

3. 阿尔卑斯战争:公元前218年至前202年,古罗马大帝汉尼拔率领卡尔塔哥军队与罗马共和国军队对抗。

在这场战役中,汉尼拔凭借过阿尔卑斯山脉的闪电远征战术,以少于罗马军队的兵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胜利。

4. 亚历山大的战役:公元前334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军队向波斯帝国发起进攻。

亚历山大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多次决战中以少胜多,最终征服了整个波斯帝国。

5.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中国东汉末年,曹操率领魏军进攻东吴。

在诸葛亮的指挥下,东吴火攻船只,利用风势和战场地势,曹操船队遭到大量损失,在东吴军队的配合下,最终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

6. 提康德罗加战役: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与美国双方在美国纽约北部展开战斗。

英国军队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美国将领华盛顿于冬夜趁雪困敌,利用地形和过河难度,瞄准英军长官勒格告的运输线,成功地以少胜多,给了英国人沉重的打击。

7. 启蒙运动时期的沙特尔冈战役:1734年,奥地利与法国展开了冲突。

在这场战役中,奥地利统帅埃姆曼纽尔·德·卢奇斯以少胜多,精心布下伏击,消灭了比自己强大三倍的法军。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小部分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些战役中的胜利既归功于将领的智勇双全,也体现了对敌方情报的获取和兵法的巧妙运用。

列举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以少胜多的战役

以少胜多的战役列举如下:
1. 牧野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周武王联军以疲惫的少量兵士与疲惫不堪的商朝军队进行周旋,最终击溃了商朝军队。

2. 昆阳之战:王莽的新军在昆阳与刘秀的义军进行了一场大战。

虽然义军数量较少,但刘秀出色的指挥能力使得义军获得了胜利。

3. 巨鹿之战:项羽率领数万楚军渡过黄河,采用破釜沉舟的方法,只带三天干粮,最终大败秦军,为秦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

4. 长平之战:赵王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最终赵军战败,秦国获得了长平之战的大胜。

5.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五万精锐击败了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6. 彭城之战:刘邦率3万汉军迎战50万楚军,虽以骑兵居优势,但项羽的骑兵反攻更快,迅速击溃了汉军,刘邦逃跑。

7. 白马之盟:项羽与刘邦在荥阳进行了一场大战,虽然双方兵力相当,但项羽使用了反间计,使得刘邦的韩信、彭越等人没有前来支援,最终击败了刘邦。

8. 昆阳之战(新朝时期)是刘秀率领的绿林军在昆阳对王莽军队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虽然刘秀只有八九千人,但他利用王莽军队的内部矛盾,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击败了数十万的新朝军队。

以上这些战役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它们不仅展示了军事指挥艺术的辉煌,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牺牲。

这些战役的胜利往往需要高度的战略规划和战术运用,同时也离不开士兵们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1、涿鹿之战战争时间:约4600年前战争地点:涿鹿(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中国史上记载的最早战场战争双方:炎黄部落;蚩尤部落战争结果:炎黄部族获得胜利,蚩尤大败2、牧野之战战争时间:商朝末年战争地点:牧野(河南省新乡市)战争双方:商纣王帝辛;周武王姬发战争结果:周武王大获全胜,商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相关典故:临阵倒戈3、城濮之战战争时间:公元前632年战争地点: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战争双方:晋文公重耳;楚成王、楚国大将子玉战争结果:楚国战败,子玉羞愤自杀,晋国崛起,成为中原霸主相关典故:退避三舍4、柏举之战战争时间:春秋末期,公元前506年战争地点: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战争双方:吴王阖闾;楚昭王战争结果:吴国快速取胜,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力量对比最悬殊的战役5、桂陵之战战争时间:战国时期,公元前354—前353年战争地点:桂陵(一说今山东菏泽东北,一说今河南长垣西北)参战方:齐国、赵国;魏国相关人物:齐国:齐威王、田忌、孙膑;魏国:庞涓战争结果: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齐国战胜并生擒庞涓,但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赵国首都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

经过调停、结盟,庞涓被释放。

相关典故:围魏救赵6、马陵之战战争时间:公元前341年战争地点: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附近参战方:齐国,韩国;魏国相关人员:齐国:齐威王、田忌、田婴、孙膑、田盼;魏国:太子申、庞涓战争结果:齐国战败,庞涓羞愧自杀,太子申被俘相关典故:围魏救赵(始于桂陵之战,但马陵之战中再次使用)添兵减灶:孙膑利用庞涓的狂妄采取减灶计(表面减灶,实为添兵)来麻痹魏军。

庞涓狂妄自大而轻敌,进入孙膑的包围圈被逼自杀。

7、长勺之战战争时间:公元前684年战争地点:山东省莱芜参战方:鲁国;齐国相关人员:鲁国:曹刿齐国:鲍叔牙战争结果: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以少胜多十大战役巨鹿之战、潍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些历史上的著名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打仗不在人多,能赢就行!俗话又说,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

以少胜多是真能耐,是四两拨千斤,是卧薪尝胆,是借势东风,是百般机灵!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以少胜多十大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以少胜多十大战役10.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军上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兴不起风浪,便率领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同时调上郡的王离部下的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

而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就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到援赵大军到达安阳后,而宋义却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也不敢前进。

项羽便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

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并令英布和蒲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

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

项羽并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兵巨鹿,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很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

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

齐、燕、魏等各路救赵军队皆作壁上观,待楚军大破秦军时,纷纷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

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也就是因为这一战,秦国可以说已经名存实亡,而这一战,也被后人永久称赞。

9.潍水之战公元前二零四年九月,韩信、曹参、灌婴率军东击齐王田广,以完成对楚军的翼侧迂回,支援成皋战场。

次月,汉军破齐军,进占齐都临淄。

田广败走高密,向楚求救。

项羽派龙且率军救援。

十一月,楚齐联军号20万(号称20万,与汉军数十万对峙于潍水两岸。

灌婴率领汉骑兵军团迎战楚军,灌婴大破楚军杀楚大司马龙且,俘虏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汉数十列侯乘胜追歼,俘田广,平定齐地。

汉军在北方战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直接威胁项羽统治中心,为转入反攻奠定了基础。

8.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朝廷的无能,导致了战争频繁的爆发。

就在黄巾起义结束后不久,镇压义军的豪强便都又拥兵割据,逐鹿中原。

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自恃实力雄厚,图谋时机想消灭曹操。

然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整饬政务,屯田积粮,加紧准备抗击袁绍。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得以集结军队近2万人于官渡,待机与袁绍决战。

到了二月,袁绍率兵卒10万、骑兵上万人进军占领黎阳。

曹操采纳谋士荀攸声东击西之计,假装要北渡。

袁绍分兵西应,曹操便挥师东袭,斩袁绍大将颜良,杀文丑,大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军进击为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

曹操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决战,主动退守官渡。

袁绍一再拒绝部属分兵袭击都城许都的建议,企图等曹军粮尽败退,乘势攻歼。

后来曹军缺粮,士卒疲惫,后方时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顽强坚守,不久获得补给后,出奇兵袭烧袁军粮车,迫使袁绍分兵护运粮草。

袁绍再次拒绝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

曹操就冒用袁军旗号,诈称援兵,乘夜从小道焚烧袁绍的屯粮。

天明,曹操知袁军救兵将至,督军奋战,大败袁军,共消灭袁军主力7万余人,缴获全部军资。

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由此,北方便开启了曹式的时代。

7.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曹操想一统天下的野心被提上他的日程,便挥军南下,而当时荆州的刘表已死,他的儿子刘琮无能便不战而降。

曹操轻而易举收编了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继续向长江推进。

此时的刘备在长坂被曹军大败后,在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表示想与孙权联手抗曹。

吴国的大将周瑜、鲁肃与诸葛亮等分析当下的局势后,指出了曹军兵力虽实有20余万,但后方不稳、远道劳师、不服水土、短于水战等弱点可乘,便坚定了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决心。

于是,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5万人沿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曹军不善水战,又值疾疫流行,被孙刘联军阻击于赤壁。

曹军战斗力大减,初战受挫,被迫驻守江北乌林一带,隔江与联军对峙。

曹操又听谋士建议,下令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方便士兵演练,好伺机攻战。

而孙刘联盟这边,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命令他致书曹操假装投降,以出奇制胜。

曹操自信稳操胜券,戒备松懈。

黄盖选择时机派船逼近曹军,下令同时点燃船上的薪草,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延及岸上营寨,曹军死伤惨重。

周瑜等率军乘势冲杀,曹军溃败。

曹操领残余军从华容道败逃,兵力折损大半,无力再战,退却而走。

这一战之后,三国的局面基本上形成,而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也暂时画上了句号。

6.合肥之战公元215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试图拿下合肥,而此时守合肥的有张辽、李典、乐进,实力非常悬殊,因为当时曹操在赤壁刚败不久,留在合肥的士兵不多。

于是,张辽在前夜募集勇士,得到八百人,杀牛犒赏军士,准备明日大战。

天亮的时候,张辽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死数十人,斩二员大将,张辽大呼自己的名字,冲入军垒,到达孙权旗下阵营。

宋谦、徐盛军都不敌,士兵开始溃散,潘璋在后,驰马追上,在马上斩杀宋谦、徐盛军中的二个逃兵,士兵见此,都回头再战。

孙权见如此情况大惊,无所适从之下只好登上山顶,以长戟自守。

张辽叱孙权下战,孙权不敢动,看见张辽率军甚少,便令军士将张辽军团团围住。

张辽突击冲出,包围被打开缺口,张辽麾下的数十人得以逃出,其余军士呼唤道:“弃我乎!”张辽因此再度冲进包围网,再次突围救出其他人。

孙权军望风披靡,无人能挡住张辽。

战斗从日出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曹军众人之心安定。

孙权围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又遇上疫疾,便命大军班师,自己则和千多虎士与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为后。

至逍遥津北,张辽观察到孙军撤退,乘机率军追击,孙军顿时混乱,孙权被围。

甘宁严厉的要捶响战鼓,增强士气,凌统亲率三百近兵冲入重围,甘宁则引弓掩护,吕蒙、蒋钦死战拒敌。

凌统救出孙权,便回头再战。

但撤退路上的桥已被敌军所毁,丈余无板,当时孙权近监谷利在马后,叫孙权抓着马鞍、松开缰绳,谷利在后面加鞭,以助马势,孙权顺利跃马过河,与在津南率三千人防备的贺齐会合,孙权才成功逃脱。

而凌统则与甘宁等继续阻挡敌军,左右人马已死,自己也身受创伤,杀死数十人,知道孙权已安全,才披甲潜行逃走。

此一战张辽可谓威震魏吴,令孙权心有余悸,即便是在许多年以后,张辽已经年老体病,孙权仍称:“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5.前秦灭前燕之战升平四年(360年),前燕皇帝慕容暐继位,前燕内部矛盾加剧。

太和四年(369年),前燕吴王慕容垂投奔前秦。

前秦国主苻坚趁机以前燕未割让虎牢以西之地给前秦为由,派王猛率兵攻打前燕。

太和五年(370年)正月逼降洛阳太守,留军驻守并还师。

太和五年(370年)六月,苻坚命王猛率领步兵、骑兵六万再次进攻前燕。

王猛阵前誓师,与燕军交战,燕军惨败,太傅慕容评单骑逃归邺城。

秦军包围邺城。

苻坚亲率精兵十万攻克邺城,慕容暐出奔被俘,前燕灭亡。

前秦基本上也就统一了北方。

4.淝水之战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先后攻取东晋的梁、益两州及襄阳、彭城等地。

前秦主苻坚为了灭亡东晋,统治全国,便在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调集90多万兵力,对东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面对前秦军的进攻,东晋内部一致主张抵抗。

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命荆州刺史桓冲加强长江上游的防御,命令征讨大都督谢石、前锋都督谢玄等,率水陆军8万前往淮水一线抗击秦军,派龙骧胡彬率5000水军增援寿阳。

东晋的军队开战不利,后来发现前秦军尚未集中,便采取迅速击败其的方式,改被动防卫为主动进攻。

兵力处于劣势的晋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接着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

而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

晋军及时抢渡淝水猛攻。

苻融临时整顿队伍,他的马突然倒地死了,于是军威大泄。

晋军乘胜追击至青冈,秦军大败。

溃兵听到风声鹤鸣,就以为是晋兵追来,因而昼夜奔跑,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到了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

苻坚中箭,逃往淮北一带。

前秦也就此而灭亡。

3.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

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

联军于2月26日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史称联军共有“六师”。

联军冒雨东进从汜地渡河水后,兼程北上,至百泉折而东行。

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

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

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

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

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

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

联军大胜,商王朝灭亡,西周建立。

2.阴晋之战公元前389年,秦国调集大约超过50万的大军,进攻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

秦军在阴晋城外布下营垒。

形势危急。

魏国在河西驻守着一支精锐军队。

西河郡守吴起,激励军队保持高昂士气。

他请国君魏武侯举行庆功宴会,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猪、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无功者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

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

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

此法施行了三年。

秦军一进攻河西,魏军立即有数万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战。

面对这次秦军大规模进攻,吴起请魏武侯派5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作为步兵,由自己亲自率领反击秦军。

武侯同意,并加派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

战前一天,吴起向三军发布命令说:诸吏士都应当跟我一起去同敌作战,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

然后,吴起率领魏军在阴晋向秦军发起反击。

这一天,魏军人虽少,却个个奋勇杀敌,以一当十。

魏军经反复冲杀,将50万秦军打得大败,取得了辉煌战果。

1.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

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

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终于夺取了战役的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