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

合集下载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

研究基本烈度意义
• 对我国国土进行地震危险区划 • 为国家国土资源利用 • 建设物设防等提供防震减灾依据
(1)我国抗震设防目标
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将抗震目标与三 种烈度相应,分为三个水准:
第一个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 多遇地震(或称小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 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 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
• 1.1 创人类文明记载以来伤亡之最的大地震 — 华县 地震
• 1.2 推动封建统治者革除弊政的地震 — 三河、平谷 地震
• 1.3 揭开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序幕的地震 — 邢台地震 • 1.4 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 海城
地震 • 1.5 20世纪全球最大的地震劫难——唐山 • 1.6 稳定社会的震后地震趋势预报 — 南黄海地震
Love 波(L波)的传播

面波——在弹性分界面附近存在的一类波动,
这类波动的能量主要分布地分界面附近,因此,称
为面波。常见的有瑞利波(Rayleigh)、勒夫波
(Love)
P波和S波的速度表达式
• P波,速度 VP
K 3/ 4
• 花岗岩: Vp = 5.5千米/秒; 地球内部
• •
水K和: μV为p拉= 梅1.常5千数米,/ρ秒为随密变速深化度度度的怎变?么化
地震波
• 体波:包括P波和S波 • 面波:包括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
一、地震波的序列
(一) 体波 地震在地球内部会产生两种体波:P波
(Primary waves)和S波(Secondary waves)。
1、P波: 是跑的最快的波,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 传播。P波与空气中的声波很相似,质点沿着波的 传播方向做压缩和拉伸运动。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绪论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地震概论笔记及大纲

地震概论笔记及大纲

地震概论整理一、一些概念与常识1.震源:地震破坏开始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震源区,震中区(极震区),震中距。

4.震级:表示地震强度,是根据地震图记录到的地震波的强弱来表征地震大小的一个标度,无量纲。

5.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性的一种经验性的定性标度。

不仅与地震大小和震源深度有关,而且与观测点距震中的远近,场地条件,建筑物结构、质量和固有周期有关。

6.走时:地震射线从震源出发到达地震台所用的时间。

7.地震的分类(主要)(详见讲义p3)按成因:a.构造地震(占全球发生的天然地震的90%)。

所有危害人类的大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中国少有)。

c.诱发地震(人为)(d.陷落地震)按震源深度、震源机制、震级等划分地方震:震中距在100km内;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km内;远震:>1000km8.地震序列主震型:有一次大的主震,前有前震,后有余震。

(一般观测到前震的地震序列不多,因为即使主震是大地震,其前震有可能震级极小)震群型: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若干震级差不多的地震,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

9.全球大地震带(三条)a.环太平洋地震带。

震源深度从大洋一侧向大陆逐渐加深。

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75~80%,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b.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以浅源地震为主,局部有中深源地震。

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的20%左右。

中国西藏、云南局部地区属于此。

c.全球断裂带地震带(洋中脊、海岭)。

均为浅源地震,深度<30km,无巨大地震,地震频度低。

10. 地震成因:弹性回跳理论(断层说)、岩浆冲击说、相变理论。

(后两者没有进一步论证、应用)宇宙演化1. 距离光年天文单位(AU/UA)秒差距parsec (pc) :恒星距离单位,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

详见ppt。

1pc=360×60×60/2PI×1天文单位=206265天文单位=3.2616光年=308568亿公里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距离约为1.29pc(4.22光年)。

地震概论第七章

地震概论第七章

1976年7月28日,悲剧性地震几乎夷平了位 于北京东部150千米有1百万人口的唐山市。 官方报道,极震区约有24万人死亡,在北京 也有大约100人由于有些泥墙和老砖房倒塌 而丧生。而且据估计还有50万人受伤。除了 人员伤亡再加上巨大的工业损失,对整个 国家来讲,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是必然的。 唐山地震对一些迷信的中国人还有哲学含 义:中国人的传统观点认为自然灾难是来 自上天的旨意。
7.1 国内外地震预报经验
中国和日本的地震预报经验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因为得到了广 泛宣传而为全世界所注目。特别是1975年2月4日 的事件被详细报道之后,1975年2月4日,中国东 北辽宁省官方发布了一个紧急警告,他们根据这 个地区许多小地震的发生,预测在24小时内要有 一次强烈地震发生。那天晚上,海城附近发生了 里氏7.3级强烈地震,但幸运的是大多数人已经睡 在了室外,所以没有受到伤害。
常等前兆现象的报道和膨胀-扩散模式、膨胀-失稳模式等有关前兆的物理机制的提出,在美国
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地震预测研究的热潮,一些科学家甚而乐观地认为不久可望对地震进行常 规的预报。
日本在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地震预知——现状及其推进计划”,即“兰图”。在 “兰图”中,提出了日本地震学家所认为的实现地震预测的最佳途径,并为以后的 地震预测工作定下了指导原则。从1965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地震预测研究(4年)计 划,接着是第二至第六个地震预测(5年)计划(1969—1994)。现在正在实施第 七个(5年)计划(1995—1999)。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第二个5年计划开始,去 掉了“研究”二字,反映了在日本当时已把地震预测视为已达到实用化阶段,其地 震预测工作肩负着研究和实用两种使命。
美国在 1964年阿拉斯加8.5级大地震之前并不十分重视地震预测工作。阿拉斯加大地震后,美国开 始重视并逐渐加强地震预测研究。1965年普雷斯(Press)等提出了地震预测和防止地震灾害研究 10年计划。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减轻地震灾害法案”,把地震预测工作列为美国政府地震研 究的正式目标。特别是在70年代,紧接着前苏联报道了地震波速比在地震之前降低之后,美国也 报道在纽约兰山湖地区观测到了震前波速比异常,随之而来的大量有关震前波速异常、波速比异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 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

2、 911 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钢筋受热。

3、 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等;原因:卯、榫,以柔克刚。

4、 地震学发展简史:定量研究只有100 年左右的时间。

5、 中国国家地震局:1971年成立,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第二章 地震波1、 泊松比υ:—样品横截面线度变化率/横向线度变化率。

( 0 , 0.5 )金属:( 0.25 , 0.33 )地幔:0.25外核(液态):0.5其他:杨氏模量E :线应变中,应力与应变体变模量K :液体静压力,应力与应变切变模量μ:刚性系数2、 体波:可在地球内部向任意方向传播纵波P (Primary Wave):体变,介质膨胀、压缩形成,传播速度快;横波S (Second Wave):切变,剪切力,杀伤力大;SH 波(平行与界面的分量),SV 波;主要差异:P 波速度快,√3 倍(泊松介质)P 波和S 波的质点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一般情况,P 波垂直分量较强,S 波水平分量较强S 波低频成分丰富天然地震震源破裂以剪切破裂和错动为主,故S 波能量比P 波强根据质点有无转动和体积变化,P 波:无旋波;S 波:无散的等容波3、 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在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Rayleigh wave :质点运动轨迹为逆进的椭圆,地面振幅最大Love wave :横波,介质至少2层,上层v s 小地震记录中,一般振幅比体波大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 “耳语长廊”或中国天坛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

其他:✓ 地球的自由振荡✓ 脉动4、 一般到序:P 波、S 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ρE V P =ρμ=S V第三章 地震波的传播理论1、 震中距:1°= 110km2、 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传播时间t 后,,γ为衰减系数传播距离x 后,,α为吸收系数3、 费马原理:震动由介质中的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她所经过的途径会使其传播时间为一稳定值(最大、最小、拐点)地震学中的Fermat 定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

2014地震概论复习

2014地震概论复习
1975年8月1日在加州的东北部奥罗维尔附近发生了 5.7级地震。这次地震的P波和S波到达BKS、JAS和MIN 台站时间见下表:
P波、S波到达台站时间表
台站名 BKS JAS P波 S波

15 15

46 46
P波到时

04.5 07.6
S波到时

15 15

46 46

25.5 28.0
MIN
15
可有将近18秒时间。完全可以采取一定的避让措施来减轻伤亡。
所以,地震预警可以理解为: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纵波 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提前预警的时 间。
地震预警的作用
• 距离破裂断层距离:
• 50-200公里的范围有效。 • 50公里以内的地区,无效。
• 200公里以外的地区,没必要。
二、构造地震的类型:
根据断层的活动类型来分:平移(走滑)断层型地震;正断
层型地震;逆(逆冲)断层型地震。
划分依据,由于断层所经受的应力不同,有压有张还有扭剪,
因而形成的结构面就各不相同。平移(走滑)断层型地震是
由于受剪切作用使断层两盘沿断层面发生相对错移引发的地 震;正断层型地震是由于拉张作用使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 盘相对上升引发的地震;逆断层型地震是由于水平挤压作用, 使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引发的地震。
45
54.2
15
46
07.1
15:46:04.5
15:46:25.5
台 站 S-P/s
震中距离/km
BKS
21.0
JAS
PS波到时差
190
20.4
MIN
188 105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概论
第四章
第一节
地震机制
基本概念之板块构造学说
• 地球科学中的革命 • 它的意义可以和原子结构的发现、生物进化论相提并论。 三个阶段
1) 大陆漂移 2) 海底扩张 3) 板块构造
概念:板块—刚性(或半刚性的)固态的巨大板状岩石块体。
板块构造—地球的最外层由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板块组成,他们飘浮在相对较 软的流动的热物质上作相互运动。
第二阶段:海底扩张学说
学说提出的背景:一系列新地理地质现象的发现 1.大西洋中央海岭(洋中脊) 2.澳大利亚极地恐龙; 澳大利亚东南部恐龙洞发掘的极地恐龙。 它们是温血恐龙, 具 有夜视和耐寒能力。生活在距今 100—125 百万年前。1991 年夏,美国俄亥俄州的地质学家 David Elliot 和伊利诺伊大学古生物学家 William R. Hammer 在离南极极地 640 公里的柯克帕 特里克山(位于南极洲靠近罗斯冰架边缘的海拔 4,531 米的山峰)发现了恐龙化石,后来这 种恐龙就以发现者而命名—Ellioti.首次发现的南极大陆最早的食肉动物 2.4 米高,8 米长,8 英寸高的冠,凶猛的食肉恐龙. 恐龙灭绝说:白垩纪晚期(大约 65 百万年前) ,全球突然变冷,恐龙灭绝; 撞击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说—大量火山爆发。 两种说法都使地球暗无天日, 气温剧降。 但是生活在 100 百万年前的澳大利亚极地恐龙既然耐寒为什么也灭绝了, 如今的南极极地如 此寒冷怎么会有食肉恐龙? 3. 板块理论发展第二阶段——海底扩张 20 世纪 50 年代,出于军事目的,大规模海底测量。发现: 海床岩石年轻,海床不平(海岭和火山) ;海底地磁条带,地磁极多次反转;地震和火山大 都分布在海沟和海岭。Wegner 的理论开始复苏 1)海底地形测量 • 早在 16 世纪,少数勇敢的水手用钓鱼线测量海底的深度,发现海底并不平整。 • 19 世纪之前,人们对海底的认识大都是猜测。 • 1885 年, 美国海军 L.M. Maury 发表的海底地形图第一次证实大西洋中央海岭的存在。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4-1918)声纳的发现,加快了人们对海底地形的认识,证 实了大西洋中央山脉的连续性—洋中脊。海底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平。 2)地震测量 • 1947 年,美国地震学家发现海底的沉积非常薄。 • 此前科学家们认为海底岩石的年龄至少是 40 亿年。 • 这么长的年龄,为什么沉积如此薄? • 1950 年代,多个国家的海底地理测量发现,海洋中的大山脉延绵 5 万公里,环绕全 球,平均高出海底 4500 米,最大宽度 800 公里。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地貌—全球大洋 中脊。 3)海底地磁测量 • 1950 年代,科学家把二次世界大战中用于军事目的的机载磁强仪改装成地磁仪,测 量海底地磁。 • 发现海底地磁的异常分布 • 大洋中脊两边的岩石的磁极性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沿洋中脊两边成对称的条带状分来自第三阶段:板块构造学说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第一章地震学史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km到300km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2.1966年邢台大地震导致了1971年中国地震局成立。

3.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4.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

第二章地震波1.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a)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先出现P波;b)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c)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d)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e)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以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能量强。

f)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P波是一种无旋波。

S波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而无体积变化,S波是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2.地震不地震,抬头看吊灯,说明S波和面波有水平分量。

3.P波使建筑物上下晃动,S波使建筑物侧向晃动。

第三章地震波传播理论1.射线理论2.波长很短:λ f = v在高频近似的情况下,可用波射线来描述波的传播3.Snell定理:5. PcPS可能存在,ScSP不可能存在。

(其中c表示P波和S波在地核界面上的反射,K表示通过外核的纵波,I表示通过内核的纵波,J表示通过内核的横波,i表示在内核界面的反射,p和s分别表示由震源向上(地面)传播的射线)P 夹角比S大。

第四章地球内部的结构1.应用地震波去透视地球内部首先要研究地震图。

2.大陆地区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

大洋和大陆下面的地壳厚度不同。

3.地壳是通过研究首波而发现的。

用面波研究地壳性质,因为面波在地壳中运行。

4.上地幔(410km以上)、过度层(410-670km之间)及下地慢(670km以下)。

5.古登堡教授拥有更丰富的地震纪录,得出了更精确的核介面深度估计,首次估计出地核深度为2900k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第四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第五节地震学发展简史◆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

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6级以上的地震具有破坏性。

我国79%地震烈度在VI以上。

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1556年陕西关中8.0级地震,死亡83万人。

中国经济损失最多的地震:1990年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损失13亿元。

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大地震,7万人死亡。

◆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候风地动仪。

智利大地震:1960年,9.5级。

唐山大地震:1976年,7.8级。

中国减灾法:1998年3月1日。

印度海啸:2004年12月26日。

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2个星期三。

汶川大地震:2008年,8.0级。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6.8级大地震,损失巨大。

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71年,时称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XX发布→政府部门;检查监督→地震部门。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

前3种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的相对大小的一个量。

矩震级MW是由基本的物理参数所计算的震级。

1.1什么是地震学?◆概念: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内容:①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后者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结论;②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主要研究地震、爆炸等激发的弹性波的产生、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记录以及记录的解释;③应用: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识别核爆。

◆学科划分:·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就是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问题。

·固体地球物理学则是通过观测地球表面上的物理效应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的性质。

和地质学密切相关,无论从观点上还是从研究方法上看都截然不同。

·1956年北大刚开设的地震学专业就设置在物理系里;“地震概论”是一门物理类课程,而不是地质类课程。

1.2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的三个方面:①宏观地震学:主要是指地震灾害的调查和研究、地区基本烈度的划分,以达到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资料和指标,并为地震预报提供宏观数据。

②地震波:根据地震台网观测得到的地震资料,研究地震波的发生及传播特征,并利用来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和状态。

③测震学:内容包括地震仪器的研制、地震观测台网的布局以及记录图的分析、处理和解释工作。

能不能有效预测地震?·②和③又称为微观地震学。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具体的八个方面:①基本烈度的制定及地震区划烈度值。

②地震波传播理论的研究③地壳和地球内部物理的研究④震源物理的研究⑤地震资料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的研究⑥地震观测系统的布局及新型地震仪器的研制⑦地震预报工作的综合研究⑧模型试验的研究1.3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基本概念:·地震: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

·震源(震源区):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理论上可看做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

·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h。

·震中(震中区):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影。

同时,地球表面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做极震区,理论上极震区和震中区是相同的,但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也可能不在同一个地方。

·对震中(震中对蹠点):与震中相对的地球直径的另一端。

·震中距:从震中到任意一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O或T0。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性波.波传播时的路径叫地震射线.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I。

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

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震线。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M。

它与地震波释放的能量E的关系为: LogE = 11.8 + 1.5*M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一种量度,两者之间的关系:M = 1 + 2/3*I·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

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

①主震型:通常包括主震和大量的余震。

有些地震序列还包括一系列前震。

若地震序列中,特别大的地震只有一次,则称之为主震;发生在主震之前的中、小地震叫前震;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大量较小地震叫余震。

②震群型: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着若干个震级相差不多的地震,而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时,称之为震群。

在中国几个主要地震区都有震群发生,但其规模较小。

◆地震的分类:·按照震动的性质,可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脉动。

天然地震有如下分类:①按成因划分:a.构造地震:因地下岩层错动而断裂所造成的地震,90%以上。

b.火山地震:因火山作用(喷发、气体爆炸等)而引起的地震,7%。

c.陷落地震:因地层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榻等)引起的地震,3%。

②按震源深度划分:a.浅源地震:震源深度<60km,又称正常深度地震,大多数地震均为此。

--浅震b.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

--深震c.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已记录最深的为700km。

--深震③按震中距划分:a.地方震:震中距<100km。

b.近震:震中距<1000km。

c.远震:震中距>1000km。

④按震级划分:a.弱震:M<3b.有感地震:3≤M≤4.5c.中强震:4.5<M<6d.强震: M≥6。

其中M≥8的地震又称为巨大地震。

1.4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地震学前史·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中国:鳌鱼翻身日本:地震鲶台湾:水牛(地牛)蒙古:青蛙古希腊:海神普舍顿古印度:大海龟背上的大象印尼的西里伯斯:公猪美洲的印第安人:乌龟新西兰:女神地母,气动说·伊壁斯鸠: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引起地震。

·卢克莱修:风和空气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空洞中骚动并掀起旋风,大地出现龟裂。

·亚里士多德:“气”是地震的成因。

·里斯本大地震:1755年11月1日,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7万人死亡。

里斯本大地震后,上帝管理地震的能力受到普遍怀疑,欧洲的地震研究开始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我国丰富的史料·公元前1831年,《竹书纪元》所记载的“泰山震”,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文字记载之一。

·有关地震的记录相当详细,地震史录甚至可以达到6级以上的地震基本不漏。

◆张衡及其候风地动仪·张衡(公元78-139)是东汉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地震学家。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创制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候风地动仪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思想的成熟:地震是由远处一定方向传来的地面震动。

这表明张衡早于西方学者一千多年就知道地震影响是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古代中国的地震工程·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等等。

◆古代中国的地震成因理论·周朝伯阳父的“阴阳说”:“阴”“阳”两种力量对峙。

·“天诫论”·古希腊的“气动说”:相对于“阴阳说”更加讲求实证,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科研。

1.5地震学发展简史· 19和20世纪之交是地震学的创业年代,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现代科学的舞台,地震仪出现并且广泛使用。

·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

·待完善第二章地震波第一节波的性质简述第二节地震波第三节地震波的类型第四节地震波的波序第一节波的性质简述◆简介:·波动是振动的传播过程。

·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在空间的传播过程。

·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波源--产生机械振动的振源·弹性介质--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注:波动是波源的振动状态或振动能量在介质中的传播,介质的质点并不随波前进。

◆横波和纵波·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注:在固体中可以传播横波或纵波,在液体、气体(因无剪切效应)中只能传播纵波。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过程:当波源作简谐振动时,介质中各个质点也作简谐振动,这时的波动称为简谐波(正弦波或余弦波)。

◆波阵面和波射线·波阵面:在波动过程中,把振动相位相同的点连成的面(简称波面)。

·波前:在任何时刻,波面有无数多个,最前方的波面即是波前。

波前只有一个。

·波线:沿波的传播方向作的一些带箭头的线。

波线的指向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平面波:波面为平面·球面波:波面为球面·柱面波:波面为柱面注:①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线和波阵面垂直。

②在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的任何一个小部份,都可视为平面波。

③实际中并不存在平面波,只是在一些远场问题分析时可以将3维电磁波等效于2维平面波分析。

◆波长和频率·波长:在同一条波线上,相差为2π 的质点间的距离。

·周期:传播一个波长距离所用的时间。

·频率:周期的倒数。

·波速、周期和波长之间存在如下关系:注:①频率和周期只决定于波源,和介质种类无关。

但介质会影响波速。

②当波长远大于介质分子间的距离时,宏观上介质可视为是连续的;若波长小到分子间距尺度时,介质不再具备连续性,此时不能传播弹性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