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震概论08-09-10年试题合集
地震复习题

地震复习题1.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形成唐家山特大偃塞湖,经党和政府的努力,终于消除这一巨大隐患,唐家山偃塞湖形成的原因不是()A.地震诱发B.滑坡C.地形破碎、坡度大D.河流侵蚀【答案】 D2.我国东部最强烈的地震带与成因组合,正确的是()A.台湾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会处B.燕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会处C.秦岭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会处D.天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会处【答案】 A3.青藏高原曾发生地震的下列地区中,距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较近的是()A.牦牛坡(34.2°N,86.5°E) B.墨竹工卡(29.6°N,92.2°E)C.察雅(30.6°N,98.1°E) D.甘孜(31.6°N,99.9°E)【答案】 B4.1999年上海有人传言说8月31日晚有地震发生,此传言不可信的原因是()A.上海不在地震带上,不是地震的多发区B.1999年不是地震的多发年C.上海是平原地区,不可能发生地震D.地震预报还不能准确到这种程度【答案】 D5.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发生一地震(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靠近板块的生长边界②靠近板块的消亡边界③震区两侧地壳发生张裂④震区两侧地壳发生挤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一个记者报道:凌晨3点10分,一个沉闷的声音突然响起,从窗外望去地平线上有耀眼的光出现。
大地剧烈地抖动起来,很多人来不及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埋在倒塌的房屋里。
据此回答6~7题。
6.该现象预示着发生的地质灾害是()A.泥石流B.地震C.火山喷发D.滑坡【答案】 B7.此类灾害()A.主要发生在海洋边缘地带B.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C.此类灾害一般多发生在暴雨集中的季节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加强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答案】 B8.我国东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A.台湾地震带B.东南沿海地震带C.燕山地震带D.秦岭地震带【答案】 A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震级高达里氏9.0级的大地震,被列为百年以来的第五大地震。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作业及答案(直达波反射波和首波

Vα1
Vβ1
Vα 2
Vβ 2
练习二:
直达波走时:
T1 =
X v1
,
首波走时:
= T2
X − 2h tanθc + 2h / cosθc ,(其中 h 为第一层的厚度),
v2
v1
本题要证明的是:存在 X m ,当 X ≥ X m 时,T1 ≥ T2 ,也即T1 − T2 ≥ 0 。
练习三: 第一个等号的证明参考讲义
=t
h2 + x2 + r2 + (L − x)2
Vα1
Vβ 1
Fermat 原 理 Snell 定 律 ( 1 ), 只 需 将 走 时 改 为
第二个等号和第三个等号的证明参考讲义 Fermat 原理 Snell 定律(2),注意 P 波速度在
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别为Vα1 和Vα 2 ,S 波速度在第二层为Vβ 2 。
学号:
作业二
姓名:
直达波、反射波和首波
成绩:
第一题:
XM
证明:当震中距(X)大
于一定值( X M )时,首波
将最先到达;并求出 X M 。
弹性波在介面上的反、透射
P1
V1 V2
S1
θβ1 θα1
θβ2 θα 2
P2 S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题:
利用费尔马原理证明存在波型转换 时的Snell 定律。
sin(θα1) = sin(θβ1) = sin(θα 2) = sin(θβ 2)
地震概论试卷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3分)1.切变模量2.线性弹性3.射线参数4.首波5.地震震级6.反演7.面波频散8.应力9.几何地震学10.震相二.填空题(共15分,每空1分)1.按照地震序列可以把地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烈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最深的地震的震源深度可达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讨论地震波的传播问题时,一般基于弹性力学原理,并假设地球介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地震波传播的两种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0分,每题6分)1.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2.面波的性质?3.简述地震学的研究内容4.简述地球内部低速层和高速层的地震学证据5. 某地震台上架设了三分向地震仪,请指出该台正东方向发生的地震在仪器上引起的振动(假设地球介质径向球对称,有振动划 )四. 画图题(10分)请在下图中标出SKS ,PKS ,sP ,SKJKS ,PKKP ,PP ,PcS ,SKiKS ,PKIKP ,PPP (注P 波用实线,S 波用虚线)五. 计算题(15分)设均匀地壳厚度为H ,P 波速度为V 1, 地幔顶部P 波速度V 2 1 。
地表震源S 产生向下传播的P 波,试求① 射线射向莫霍面时,产生Pn 波的临界入 射角θ是多大?② Pn 波与Pg 波(沿地表传播的直达波)同时到达某地表台站的震中距Δ是多大? (共10分)V 21。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绪论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地球科学概论 题库 附08-99年真题

地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题库附真题08-991.黄道面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
由于月球和其它行星等天体的引力影响地球的公转运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总是在不规则地连续变化。
但在变动中,任一时间这个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
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科学上,地质灾害通常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
3.矿物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得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4.矿床矿床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含有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5.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它主要指岩石中颗粒本身的一些特点。
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它反映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6.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枢纽。
7.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
8.将今论古将今论古是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的一种方法论。
9.承压水指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故又称层间水。
10.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在上升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发生变化,组后冷凝称为岩石,这一复杂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1.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夹于对流层与中间层之间一层;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
12.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有关地震试题的题目及答案

有关地震试题的题目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地震的震级通常用来衡量地震的强度,它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A. 地震波的振幅B. 地震波的频率C.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D. 地震波的传播距离答案:A2. 地震波中,哪种波的传播速度最快?A. 横波(S波)B. 纵波(P波)C. 面波D. 体波答案:B3. 地震发生时,通常首先到达地面的波是?A. 横波B. 纵波C. 面波D. 体波答案:B4. 地震的震源深度通常如何分类?A.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B.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超深源地震C.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超深源地震、极深源地震D.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极深源地震答案:A5. 地震的震中距是指什么?A. 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B. 震中到震源的距离C. 震中到地震波传播路径的距离D. 震中到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点的距离答案:A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地震发生时,哪些因素会影响震感的强弱?A. 震级大小B. 震源深度C. 震中距D. 地质构造答案:ABCD2. 地震波的类型包括哪些?A. 横波B. 纵波C. 面波D. 次声波答案:ABC3. 地震的破坏力与哪些因素有关?A. 震级B. 震源深度C.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D.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答案:ABC4. 地震预警系统的作用包括哪些?A. 提前通知地震发生B. 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疏散C. 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D. 预测地震的震级答案:ABC5. 地震发生后,哪些措施有助于减少伤亡?A. 迅速离开建筑物B. 寻找坚固的掩体C. 保持冷静,遵循疏散路线D. 立即返回家中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地震是地壳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造成的。
(对)2.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比在地表快。
(错)3. 地震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一定越大。
(对)4.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错)5. 地震发生时,应该立即跑到开阔地带。
地震考试试题附【答案】

地震考试试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其中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那么纵波和横波在地震发生时的到达顺序是()。
A.纵波先到达,横波后到达B.横波先到达,纵波后到达C.纵波和横波同时到达D.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S波)快,因此在地震发生时,纵波会先到达观测点,随后横波到达。
2.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里氏震级每增加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增加()倍。
A.10B.30C.100D.1000答案:C解析:里氏震级每增加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增加31.6倍,接近100倍。
3.地震的破坏力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因素有关。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源深度越浅,地震造成的破坏力()。
A.越大B.越小C.不变D.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震源深度越浅,地震波在地表的振幅越大,因此造成的破坏力也越大。
4.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
以下哪种避震措施是不正确的()。
A.躲在坚固的桌子下面B.远离玻璃窗和外墙C.乘坐电梯快速下楼D.迅速离开建筑物答案:C解析: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下楼是不安全的,因为电梯可能会因为地震而停止工作,导致被困。
5.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向远离震中的地区提前发出预警。
以下哪个国家是全球地震预警系统的先行者()。
A.日本B.美国C.中国D.印度答案:A解析:日本是全球地震预警系统的先行者,拥有较为成熟的地震预警技术。
6.地震的震中是指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点。
震中距是指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
以下哪个因素与震中距无关()。
A.地震震级B.地震烈度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D.地震的破坏力答案:A解析: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与震中距无关。
7.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在一定地点产生的震动强度,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
地震烈度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第一章地震学史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km到300km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2.1966年邢台大地震导致了1971年中国地震局成立。
3.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4.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
第二章地震波1.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a)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先出现P波;b)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c)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d)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e)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以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能量强。
f)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P波是一种无旋波。
S波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而无体积变化,S波是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2.地震不地震,抬头看吊灯,说明S波和面波有水平分量。
3.P波使建筑物上下晃动,S波使建筑物侧向晃动。
第三章地震波传播理论1.射线理论2.波长很短:λ f = v在高频近似的情况下,可用波射线来描述波的传播3.Snell定理:5. PcPS可能存在,ScSP不可能存在。
(其中c表示P波和S波在地核界面上的反射,K表示通过外核的纵波,I表示通过内核的纵波,J表示通过内核的横波,i表示在内核界面的反射,p和s分别表示由震源向上(地面)传播的射线)P 夹角比S大。
第四章地球内部的结构1.应用地震波去透视地球内部首先要研究地震图。
2.大陆地区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
大洋和大陆下面的地壳厚度不同。
3.地壳是通过研究首波而发现的。
用面波研究地壳性质,因为面波在地壳中运行。
4.上地幔(410km以上)、过度层(410-670km之间)及下地慢(670km以下)。
5.古登堡教授拥有更丰富的地震纪录,得出了更精确的核介面深度估计,首次估计出地核深度为2900k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0:C A B D D,
11-15:B D A D A,
2
16-20:A A D B A,
21-25:A B D D A, 26-30:B D D C B。 地震概论试题 20080602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天文现象与地震有一定关系,主要触发地壳岩层濒于断裂的引力天体是( B ) A、太阳 B、月球 C、水星 D、金星 2、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规律是( D ) A、地震活动周期性和复杂性 B、地震活动普遍性和重复性 C、地震活动普遍性和复杂性 D、地震活动周期性和重复性 3、大震的预警时间,即从人感觉震动开始,到房屋倒塌的时间差,一般有( A )。 A、十几秒 B、一分钟 C、三分钟 D、十多分钟 4、下面( D )说法是地震谣言。 (1)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2)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非常精确;(3) 说国外“XX 专家”、 “XX 报纸”、 “XX 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生地震; (4)说“XX 地震办公室” , “××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己发布了的地震预报;(5)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震谣传。 A、(1)(5) B、(3)(5) C、除(4)以外都是 D、上述都是 5、1962 年 3 月 19 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为( B ) 。
A、5.1 级 B、6.1 级 C、7.1 级 D、8.1 级 27、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 1935 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
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 源处地震的大小。ML 表示的是用( D )计算的震级。 A、地震纵波 B、地震横波 C、地震面波 D、地震体波 28、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规律是( D ) A、地震活动周期性和复杂性 B、地震活动普遍性和重复性 C、地震活动普遍性和复杂性 D、地震活动周期性和重复性 29、一次地震发生时,确定震中至少需要( C )地震观测台记录到的地震波数据。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30、天文现象与地震有一定关系,主要触发地壳岩层濒于断裂的引力天体是( B ) A、太阳 B、月球 C、水星 D、金星 答案: 1-5:A B A D C,
1
16、下列( A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A、重大的建设工程或者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B、一般的民房建设工程 C、乡村道路建设 D、所有的建设工程 17、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 A ) 。 A、抗震设防要求 B、抗震设防标准 C、抗震设防设计 D、抗震设防规范 18、我国采用的地震烈度表最高烈度为( D)度。 A、Ⅷ B、Ⅺ C、Ⅸ D、Ⅻ 19、地震三要素为( B )。 A、地点、震级、烈度 B、时间、地点、震级 C、地点、震级、深度 D、时间、烈度、距离 20、在大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往往有地声、地光和地面轻微振动,先于强震动( A )出现于地表,作 为大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为人们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A、几秒钟 B、几分钟 C、几十分钟 D、几小时 21、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 半数以上的省会城市都在地震烈度 ( A ) 度的背景下, 属于需要设防的城市。 A、6 B、5 C、8 D、7 22、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小地震活 动;(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 他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8)地磁; (9)重力; (10)动物异常反 应; (11)地声; (12)地光。属于宏观异常的是( B )。 A、(1)(3)(11)(5) B、(4) (10) (11) (12) C、(2)(6)(9)(12) D、(7)(8)(11) (12) 23、在选择建筑物的地基时,应避开( D ) 。 A、坚硬的土地 B、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 C、开阔地带 D、活断层通过的部位及附近 24、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 50 千米以内、里氏震级( D )以上的海底地震引 起。 A、5 B、5.5 C、6 D、6.5 25、据统计( A )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A、90% B、80% C、70% D、60% 26、1962 年 3 月 19 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为( B ) 。
3
(1)地震烈度复核(2)地震危险性分析(3)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4)地震小区划(5)场址及周 围地质稳定性评价(6)场地震害预测 A、上述所有工作 B、上述都不是 C、(1)(2)(3) D、(4)(5)(6) 16、下列(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A、重大的建设工程或者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B、一般的民房建设工程 C、乡村道路建设 D、所有的建设工程 17、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 A ) 。 A、抗震设防要求 B、抗震设防标准 C、抗震设防设计 D、抗震设防规范 18、我国采用的地震烈度表最高烈度为(D)度。 A、Ⅷ B、Ⅺ C、Ⅸ D、Ⅻ 19、下列地区不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带的是( D ) A 台湾 B 天津 C 新疆 D 浙江 20、火山活动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益处如下:请选出错误的一项( D )。 A 丰富的地热资源 B 产生丰富的矿产 C 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 D 清洁的环境 21、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 半数以上的省会城市都在地震烈度 ( A ) 度的背景下, 属于需要设防的城市。 A、6 B、5 C、8 D、7 22、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小地震活 动;(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 他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8)地磁; (9)重力; (10)动物异常反 应; (11)地声; (12)地光。属于宏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常的是( B )。 A、(1)(3)(11)(5) B、(4) (10) (11) (12) C、(2)(6)(9)(12) D、(7)(8)(11) (12) 23、在选择建筑物的地基时,应避开( D ) 。 A、坚硬的土地 B、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 C、开阔地带 D、活断层通过的部位及附近 24、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 50 千米以内、里氏震级( D )以上的海底地震引 起。 A、5 B、5.5 C、6 D、6.5 25、板块边界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A ) A 分离型、汇聚型和平错型 B 方形、圆形和不规则型 C 大型、中型和小型 D 深型、浅型和综合型 二、填图题: (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1、根据图 1 所示的走时曲线判断哪一个对应地下存在高速层、哪一个对应地下存在低速层?请在 图上直接写明。
A、5.1 级 B、6.1 级 C、7.1 级 D、8.1 级
6、 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 1935 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 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 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 处地震的大小。ML 表示的是用( D )计算的震级。 A、地震纵波 B、地震横波 C、地震面波 D、地震体波 7、我国被世界公认成功的一次地震预报是( A )地震。 A、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 B、1976 年四川松潘地震 C、1976 年云南龙陵地震 D、1976 年唐山地震 8、地震射线理论是地震波传播的( A ) A.高频近似 B. 低频近似 C. 实际情况,无近似 D. 中间频率的近似 9、大震发生后的瞬间抉择很重要,正确的抉择( D )能有效地减少伤亡。A、不顾一切冲出屋外 B、慌不择路逃到窄巷中 C、越窗跳楼往外逃 D、震时就近躲避,第一次大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10、大地震后,往往会发生一系列次生灾害,从历次大震看,在城市造成最严重、最普遍的次生灾害是 ( D ),我们应重视该灾种的防灾对策。 A、毒气污染 B、交通瘫痪 C、停电、断水 D、火灾 11、下列湖泊中由火山作用形成的有( B ) A 洞庭湖 B 天池 C 青海湖 D 鄱阳湖 12、地震灾害有( A )特点。 A、突发性 B、突发性和纵横性 C、突发性、纵横性和续发性 D、突发性、纵横性、续发性和不确定性 13、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 A )类型。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人工地震 14、破坏性地震发生时,( D )是影响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 (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2)震中距离;(3)震区人口密度;(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发震时间;(6)有无地震预报;(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8)抢救速度;(9)人们是否具 有防震减灾知识。 A、(1)(2)(3)(6)(8) B、(1)(4)(5)(7)(9) C、以上都不是 D、以上都是 15、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 )工作。
2008 春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一 1、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A)。 A、台湾、西藏、新疆、云南 B、台湾、西藏、云南、河北 C、西藏、台湾、云南、四川 D、台湾、云南、新疆、陕西 2、本世纪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 8.7 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海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 失和影响。具体时间是( B ) A、2004 年 11 月 26 日 B、2004 年 12 月 26 日 C、2005 年 1 月 26 日 D、2005 年 2 月 26 日 3、大震的预警时间,即从人感觉震动开始,到房屋倒塌的时间差,一般有( A )。 A、十几秒 B、一分钟 C、三分钟 D、十多分钟 4、下面( D )说法是地震谣言。 (1)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2)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非常精确;(3) 说国外“XX 专家”、 “XX 报纸”、 “XX 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生地震; (4)说“XX 地震办公室” , “××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己发布了的地震预报;(5)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震谣传。 A、(1)(5) B、(3)(5) C、除(4)以外都是 D、上述都是 5、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 C )。 A、浅源、深源两类 B、远震、近震两类 C、浅源、中源、深源三类 D、远震、近震、中震三类 6、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 C ),全球 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 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大洋中脊地震带 C、环太平洋地震带 D、大陆裂谷地震带 7、我国被世界公认成功的一次地震预报是( A )地震。 A、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 B、1976 年四川松潘地震 C、1976 年云南龙陵地震 D、1976 年唐山地震 8、世界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 B )。 A、1923 年日本关东 8.3 级大地震 B、1556 年陕西华县 8.0 级大地震 C、1964 年阿拉斯加 8.4 级大地震 D、1976 年唐山 7.8 级大地震 9、大震发生后的瞬间抉择很重要,正确的抉择( D )能有效地减少伤亡。A、不顾一切冲出屋外 B、慌不择路逃到窄巷中 C、越窗跳楼往外逃 D、震时就近躲避,第一次大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10、大地震后,往往会发生一系列次生灾害,从历次大震看,在城市造成最严重、最普遍的次生灾害是 ( D ),我们应重视该灾种的防灾对策。 A、毒气污染 B、交通瘫痪 C、停电、断水 D、火灾 11、下列湖泊中由火山作用形成的有( B ) A 洞庭湖 B 天池 C 青海湖 D 鄱阳湖 12、地震灾害有( D )特点。 A、突发性 B、突发性和纵横性 C、突发性、纵横性和续发性 D、突发性、纵横性、续发性和不确定性 13、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 A )类型。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人工地震 14、破坏性地震发生时,( D )是影响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 (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2)震中距离;(3)震区人口密度;(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发震时间;(6)有无地震预报;(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8)抢救速度;(9)人们是否具 有防震减灾知识。 A、(1)(2)(3)(6)(8) B、(1)(4)(5)(7)(9) C、以上都不是 D、以上都是 15、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 A )工作。 (1)地震烈度复核(2)地震危险性分析(3)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4)地震小区划(5)场址及周 围地质稳定性评价(6)场地震害预测 A、上述所有工作 B、上述都不是 C、(1)(2)(3) D、(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