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机械零件装配技术与设备更新与改造案例

合集下载

工程机械零部件拆解再利用再制造方案(二)

工程机械零部件拆解再利用再制造方案(二)

工程机械零部件拆解、再利用、再制造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工程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机械设备进入到了使用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废旧零部件产生。

传统的处理方式往往只是简单的报废或再利用,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为了推动工程机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们提出了这一工程机械零部件拆解、再利用、再制造的全面解决方案。

二、工作原理1.拆解:对废旧工程机械零部件进行专业拆解,将零部件按照种类、材质、状态等进行分类,以便后续处理。

2.再利用:对可再利用的零部件进行清洗、检测、修复等处理,使其性能达到或接近新品标准,然后重新投入使用。

3.再制造:对无法再利用的零部件进行再制造,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如3D打印、精密加工等,重新制造出新的零部件。

三、实施计划步骤1.建立废旧零部件回收网络,与工程机械制造商、经销商、用户等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废旧零部件的回收渠道畅通。

2.设立专业的拆解和检测中心,引进先进的拆解技术和设备,培训专业的技术人员,确保拆解和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立再利用和再制造生产线,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确保再利用和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4.开展试点项目,积累经验,不断优化方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逐步推广至全国范围,与更多的工程机械制造商、经销商、用户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工程机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所有工程机械设备,包括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等,以及相关零部件的拆解、再利用和再制造。

同时,本方案也可适用于其他机械设备的拆解、再利用和再制造。

五、创新要点1.引入先进的拆解技术和设备,提高拆解效率和质量。

例如,采用机器人辅助拆解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废旧零部件的拆解工作。

2.建立完善的再利用和再制造流程,确保零部件性能达标。

例如,采用精密检测设备对零部件进行检测和修复,确保其性能达到或接近新品标准。

3.通过试点项目,不断优化方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机械基础中职立体教案

机械基础中职立体教案

机械基础中职立体精品教案第一章:机械基础概述1.1 机械基础知识介绍机械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解释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功、能量等1.2 机械零件介绍常见机械零件的类型和功能,如轴承、齿轮、链条等1.3 机械设计基础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强度计算、公差配合等第二章:机械制图2.1 机械制图基础学习机械制图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如图纸、比例、标注等2.2 机械零件制图学习常见机械零件的制图方法,如轴、齿轮、螺纹等2.3 机械装配图学习机械装配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如装配关系、运动分析等第三章:机械加工基础3.1 金属切削原理学习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如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等3.2 机械加工方法学习常见的机械加工方法,如车削、铣削、磨削等3.3 机械加工工艺学习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加工顺序、切削参数等第四章:机械设备维护与维修4.1 机械设备维护知识学习机械设备维护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4.2 机械设备维修技术学习机械设备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故障诊断、零部件更换等4.3 机械设备保养计划学习制定机械设备保养计划的重要性和方法第五章:机械自动化基础5.1 机械自动化概述学习机械自动化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5.2 传感器与执行器学习传感器的类型和功能,以及执行器的原理和应用5.3 自动化控制系统学习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如PLC、伺服电机等第六章: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6.1 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学习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流程,包括加工准备、加工过程、检验与调试等6.2 常用夹具与夹紧方法学习夹具的分类、作用及设计原则,了解各种夹紧方法的适用场景和注意事项6.3 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典型零件(如轴、齿轮、套筒等)的加工工艺,掌握其加工顺序和工艺参数第七章:机械设备管理与生产组织7.1 机械设备管理学习机械设备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了解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和技术7.2 生产过程组织与控制学习生产过程的基本组织形式,掌握生产过程控制的目标、原理和方法7.3 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分析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的因素,学习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第八章:机械创新设计与改造8.1 机械创新设计原理学习机械创新设计的概念、方法和原则,了解创新设计的方法体系和常用创新思维工具8.2 机械设备改造技术学习机械设备改造的类型、内容和原则,掌握设备改造的实施步骤和技术要点8.3 实例分析与实践分析实际机械设备改造案例,了解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九章:机械安全与环保9.1 机械安全知识学习机械安全的基本要求、防护装置和安全操作规程,了解机械事故的类型和预防措施9.2 机械设备故障分析与处理学习机械设备故障分析的方法,掌握设备故障的处理技巧和安全操作规程9.3 机械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了解机械设备运行对环境的影响,学习机械环保的基本技术和措施,提高环保意识第十章:机械工程案例分析与实践10.1 机械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工程案例,了解项目实施的过程、经验和教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10.2 机械工程实践操作进行机械设备的操作实践,掌握设备操作方法、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10.3 综合练习与考核完成一定量的机械工程实践任务,对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考核,提高综合运用机械知识的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机械基础知识的学习补充和说明:机械基础知识是整个教案的基础,涉及到力、功、能量等基本概念,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后续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加工等章节的前提。

机械创新设计课件-第9章 创新实例与分析

机械创新设计课件-第9章 创新实例与分析

BUCT
机械创新设计
在这一作品采用功能移植的方法,将不倒翁的原理移 植到上坡时棘轮防倒作用的控制上,采用同类功能并联 组合方法,研制了双棘轮机构,增加了上坡止退的可靠 性和减小了回滑距离。
BUCT
机械创新设计
6. 饮料瓶捡拾器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中北京化工大学的获奖作品
BUCT
机械创新设计
机械创新设计
BUCT
机械创新设计
该作品主要采用了功能组合创新法, 将一个滑轮机构与凸轮压块机构组合到 一起。同时还采用了自服务的原理,即 同一钢丝绳在经过滑轮改变运动方向后 再扭合到一起,利用钢丝绳自身扭合段 之间的摩擦力作用,来减缓下降运动速 度的。此时,摩擦力的大小还与人体的 重量正相关,达到用自身体重来增加摩 擦力的作用,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一种 自服务。
机械创新设计
BUCT
机械创新设计
BUCT
机械创新设计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人体不同的体重自由方 便的调节绳段之间的扭转圈数,从而调节绳段之间的阻 力,并在绳子的自由端根据实际的需要施加一定的压力 来微调下降的速度或终止下降,已达到逃生的目的。经 实际测试,人体质量为25~50kg时,可扭绳4圈,人体 质量为50~75kg时,可扭绳4.5圈,人体质量为75~ 100kg时,可扭绳5圈。
BUCT
机械创新设计
第9章 创新实例与分析
一、创新思路的分析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确定的大赛主题是“健 康与爱心”,内容包括:“助残机械、康复机械、健身机械、 运动训练机械等四类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制作”。在助残 机械中可爬楼梯的轮椅成为不少学校的参赛作品选题。
轮椅爬楼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将轮椅升高到 高一级的台阶上

机械加工工艺优化创新案例范文

机械加工工艺优化创新案例范文

机械加工工艺优化创新案例范文## English Answer:Innovative Case Study of Mechan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Optimization.Introduction.Mechanical processing is a key proces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ts efficiency and quality directly affect the overal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product quality.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he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echan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have become important directions for improving manufacturing capabilities.Case Study.In a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a certain component hadthe following problems: low processing efficiency, high defect rate, and unstable product qualit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enterpris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y.Optimization Measures.1. Tool Optimization: Optimized the selection ofcutting tools, using high-quality coated tools with appropriate geometry and materials to improve cutting efficiency and reduce tool wear.2. Process Parameter Optimization: Adjusted the cutting parameters, such as cutting speed, feed rate, and depth of cut, based on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tool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optimal cutting performance.3. Machining Strategy Optimization: Improved the machining strategy, such as using trochoidal milling and high-speed machining, to reduce machining time and improve surface quality.4. Quality Control Optimization: Implemented strict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including real-time monitoring of machining parameters and regular inspection of product quality,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machining process.Innovation Measures.1.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troduce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uch as machine vision and adaptive control, to automate the machining process, improve processing accuracy, and reduce operator dependence.2. Development of New Machining Methods: Explored and developed new machining methods, such as ultrasonic machining and laser machining, to meet the processing requirements of special materials and complex geometries.3. Optimization of Fixture Design: Optimized the design of fixtures and clamping methods to improve workpiecestability, reduce machining deformation, and ensure processing accuracy.Results.After implemen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measures, the mechan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the component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1. Processing efficiency increased by 25%.2. Defect rate decreased by 40%.3. Product quality stability improved significantly.4. Manufacturing costs were reduced by 15%.Conclusion.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echan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 enterprise achiev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processing efficiency, defect rate, productquality, and manufacturing costs. The case study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ly improving mechanic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to enhance manufacturing capabilities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文回答:机械加工工艺优化创新案例范文。

第九章 装配图2

第九章 装配图2
2.测量方法 测量两孔中心距:
两孔直径相同
两孔直径不同
第七节 机械零、部件测绘
一、测绘工具和测绘方法
2.测量方法
测量中心高
H=A+D/2 H=B+d/2 测量中心高,可以用直尺和卡钳(或游标卡尺)测出
第七节 机械零、部件测绘
一、测绘工具和测绘方法
2.测量方法 测量角度和圆角
用量角规测量角度
用圆角规测量圆角。测量时 选与被测圆角完全吻合的一 片,读取该片上的半径R
容,掌握零部件序号的标注方法,会使用明细栏。由于装配
图与零件图在设计、制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决定 了它们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各自的特点。
装配图与零件图的内容比较
项目内容 零件图 装配图
视图方案选择 表达单个零件的结构形状 视图表达方法 零件的普通表达方法和简 化画法
表达机器或部件的工作原理 和装配关系
第七节 机械零、部件测绘
二、零、部件测绘的方法步骤
标注出零件草图中的全部尺寸界限、尺寸线和箭头。等对零 件进行实际测量时,再一一注写尺寸数字。 一般是边测量、边注写,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 以避免错误和遗漏尺寸。
第七节 机械零、部件测绘
二、零、部件测绘的方法步骤
(五)零部件实际测量
按照已经画好的零件草图,用测量工具逐一测量出所需的 尺寸,并且边测量边填写尺寸数字。
本章既是全书的重点,也是全书的学习难点。
第九章
1概述
装配图
2装配图的视图表达方法 3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 4装配结构的合理性
5读装配图及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6由零件图画装配图
7机械零、部件测绘
第六节 由零件图画装配图
球阀装配示意图

第九章 机械装配工艺

第九章 机械装配工艺
5
9.1 9.1.2 零件精度与装配精度的关系
机器装配精度分析
影响装配精度的因素 零件的加工精度(与 多个零件精度有关,图 9-1) 装配方法与装配技术 零件间的接触质量 力、热、内应力引起 的零件变形 旋转零件的不平衡
移动方向 直角尺 α0 αT αR αS 工作台 回转台 床鞍 升降台 αP 千分表
第九章 机械装配工艺
本章要点
机械装配基本问题概述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
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第九章 机械装配工艺
9.1 机械装配基本问 9.1 题概述
2
9.1 9.1 机械装配概念
机器装配 机械装配是按规定的精度和技术要求,将构成机器的零 件结合成组件、部件和产品的过程。装配是机器制造中 的后期工作,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装配 是对机械设备(产品)和零件加工质量的一次总检验。 机器装配基本作业 清洗 连接 校正、调整与配作 平衡 验收、试验
3
9.1 9.1.1 各种生产类型的装配特点
表9-1 各种生产类型装配工作的特点
生产规模 单件生产 装配方法与组织形式
手工(使用简单工具)装配,无 专用和固定工作台位
自动化程度
手工


生产率低,装配质量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装配工人的 技术水平和责任心 有一定生产率,能满足装 配质量要求,需用设备不 多; 工作台位之间一般不 用机械化输送 生产率较高,对工人技术 水平要求相对较低,装备 费用不高;装配工艺相似 的多品种流水线可采用自 由节拍移动 生产率高,节奏性强,待 装零、部件不能脱节,装 备费用较高
20
Hale Waihona Puke 9.2.1 互换法 9.2.1
(2)不完全互换法(部分互换法) )不完全互换法(部分互换法) 当机器装配精度较高,组成环零件的数目较多, 当机器装配精度较高,组成环零件的数目较多, 用极值法(完全互换法)计算各组成环的公差结果势 用极值法(完全互换法) 必很小, 必很小,难于满足零件的经济加工精度要求甚至很难 加工,因此用概率法来计算装配尺寸链, 加工,因此用概率法来计算装配尺寸链,适当放大零 件公差来达到装配精度。 件公差来达到装配精度。 计算方法:概率法 计算方法: 优点:放大了零件制造公差,零件加工容易, 优点:放大了零件制造公差,零件加工容易,成本低 缺点:有极小部分产品达不到装配精度( 缺点:有极小部分产品达不到装配精度(正常情况 0.27%)。 )。

零件的加工方案和实例

零件的加工方案和实例

公差等级 IT13IT11 IT10IT9 IT8IT7 IT7IT6
IT13IT10 IT9IT8 IT8IT7
IT7IT6
IT7IT6
3. 孔的加工方案
表面粗糙度
加工方案
适用范围
5012.5 6.33.2 6.33.2 0.40.2
12.56.3 3.21.6 1.60.8
0.80.4
0.20.1
工序:3 名称:热处理 设备: 工序内容: 调质 HB235
工序:4 名称:半精车 设备:普通车床 工序内容: 1.精车 18.5 端面,修整中心孔; 2.精车另一端面,至长 143,
钻 M10 螺纹底孔 8.5 25 ,孔口倒角 60 ;
3.半精车一端外圆至
24
.4
0.1 0

4.半






(3) 锯齿形螺纹:其牙形为锯齿形,代号为B。 它只用于承受单向压力,由于它的传动效率 及强度比梯形螺纹高,常用于螺旋压力机及 水压机等单向受力机构。
5.1 螺纹的种类和用途
(4)模数螺纹:即蜗杆蜗轮螺纹,其牙形角为40º, 它具有传动比大、结构紧凑、传动平稳、自锁性 能好等特点,主要用于减速装置。
(1) 梯形螺纹:牙形角为30º,牙形为等腰梯形, 代号为Tr,它是传动螺纹的主要形式,如机床丝 杠等。
5.1 螺纹的种类和用途
(2)矩形螺纹:主要用于力的传递,其特点是传动 效率较其它螺纹高,但强度较低、对中准确性较差, 特别是磨损后轴向和径向的间隙较大,因此应用受 到了一定的限制。
5.1 螺纹的种类和用途
6.30.8
加工方案 粗车
粗车—半精车—精车
适用范围

施工机械设备更新方案

施工机械设备更新方案

施工机械设备更新方案本方案旨在提出有效的施工机械设备更新策略,以确保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设备的有效运转。

背景施工机械设备是施工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和设备,其正常运转对于施工项目的成功完成非常重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设备可能会出现老化和故障,影响到施工进度和质量。

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更新方案,保证设备的性能和效果。

更新目标- 提升施工机械设备的运转效率和效果。

- 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提高施工工程的完成速度。

- 降低维修和维护成本,提高设备的整体可靠性。

更新策略根据以上更新目标,制定以下更新策略:1. 定期维护和保养:制定施工机械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计划,包括清洁、润滑、调整和更换易损部件等,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减少故障风险。

2. 技术升级:定期评估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并进行必要的技术升级,以提升设备的性能和运行效能。

3. 故障预防:建立设备故障预防机制,包括设备巡检、故障排查和风险评估等,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避免设备故障对施工工程的影响。

4. 设备更新周期: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技术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设备更新周期,以确保设备的时效性和功能完善。

5. 参数监控: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的参数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性能参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实施计划- 制定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计划,并确保执行到位。

- 定期评估设备的技术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技术升级。

- 建立设备故障预防机制,包括巡检、排查和风险评估等。

- 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技术发展趋势,合理制定设备的更新周期。

- 建立设备参数监控系统,并进行实时监测和异常处理。

以上是关于施工机械设备更新方案的提议,希望能对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设备的有效运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拆卸时,零件的旋松方向必须辨别清楚。 ⑤拆下的零部件必须有次序、有规则地放好,并按原来结构 套在一起,配合件上做记号,以免搞乱。对丝杠、长轴 类零件必须将正确放臵,防止变形。
9.2
过盈配合的装配
过盈配合是以包容件和被包容件配合后的过盈来达到紧
固连接的一种连接方法。 过盈配合的装配是将较大尺寸的被包容件(轴件)装入较 小尺寸的包容件(孔件)中。
选择恰当的密封材料、合理的装配工艺,保证合理 的装配紧度,并且压紧要均匀。 各种管道和密封部位,装配后不得有渗漏现象。
试车前,应检查各个部件连接的可靠性和运动的灵 活性,各操纵手柄是否灵活和手柄位臵是否在合适的位
臵;试车前,从低速(压)到高速(压)逐步进行。
三、装配图的主要内容
⑴图形,能表达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热浸加热法 2.氧乙炔焰加热法 3.固体燃料加热法 4.煤气加热法 5.电阻加热法 6.电感应加热法
冷装配合
当孔件较大而压入的零件较小时,采用加热孔件既不方便又不经济, 甚至无法加热,这时可采用冷装配合,即用低温冷却的方法使被压入的 零件尺寸缩小,然后迅速将其装入到带孔的零件中去。 冷装时间、温度 液态氧做冷冻剂时,严禁易燃物和火种 穿戴劳保用品 冷却箱要留有透气孔 冷却箱页面要保持足够的高度
器在很短的时间内损坏。由此可见,零件在装配前的清理 和清洗工作对提高产品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
意义。
特别是对于轴承精密配合件,液压元件,密封件以 及有特殊清洗要求的零件等很重要。
六、装配时,对零件的清理和清洗内容 (1)装配前,清除零件上的残存物(如型砂、铁锈、切屑、 油污及其他污物)。 (2)装配后,清除在装配时产生的金属切屑(如配钻孔、铰 孔、攻螺纹等加工的残存切屑)。
和工作原理的一组视图;
⑵尺寸,表达零件之间的配合和位臵尺寸及安装的必 要尺寸等;
⑶技术条件,对于装配、调整、检验等有关技术要求;
⑷标题栏和明细表。
四、产品装配的工艺过程 1、制定装配工艺过程的步骤(准备工作) 研究和熟悉产品装配图及有关的技术资料。 确定装配方法; 划分装配单元,确定装配顺序; 选择准备装配时所需的工具、量具和辅具等;
第九章
机械零件装配
技术与设备更新改造
第九章 机械零件装配技术与设备更新改造
过盈配合的装配 轴承的装配 齿轮的装配 涡轮、蜗杆的装配 设备的磨损及其补偿 设备的更新改造
螺纹连接的装配
密封装臵的装配
设备的技术改造
9.1
概述
一、机械装配的概念
机械装配是指按照设计的技术要求实现机械零件或部件的连接, 把机械零件或部件组合成机器。 装配工作的好坏对机器的效能、修理的工期、工作的劳力和成 本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打装过程中,必须使被容件与包容件同轴 打装好后,间隙不得大于0.05mm
适用于
小件装配
压装配合
适用于常温下 过盈量较小的 中、小件装配
热装配合
1. 热装前的准备工作 2. 包容件的加热 3. 零件热装后的定位 4. 钢件中装铜套时,包容件只能作一次热装 5. 二次加热时,要采用油浴 6. 油浴加热时,油温控制在闪点以下10-20℃ 7. 电感式加热器的选择
(3)部件或机器试车后,洗去由磨擦、运行等产生的金属微
粒及其他污物。
七、拆卸工作的要求 ①机器拆卸工作,应按其结构的不同,预先考虑操作顺序, 以免先后倒臵,或贪图省事猛拆猛敲,造成零件的损伤
或变形。
②拆卸的顺序,应与装配的顺序相反 。 ③拆卸时,使用的工具必须保证对合格零件不会发生损伤,
严禁用手锤直接在零件的工作表面上敲击。
制定装配工艺卡片。
2、装配
部件装配:
把零件装配成部件的过程叫部件装配。 总装装配:
把零件和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的过程叫总装装配。
3、调整、精度检验 调整工作就是调节零件或机构部件的相互位臵,配合 间隙,结合松紧等,目的是使机构或机器工作协调(性 能)。 精度检验就是用检测工具,对产品的工作精度、几何 精度进行检验,直至达到技术要求为止。
4、喷漆、防护、扫尾、装箱等 • • • 喷漆是为了防止不加工面锈蚀和使产品外表美观。 涂油是使产品工作表面和零件的已加工表面不生锈。 扫尾是前期工作的检查确认,使之最终完整,符合要求。

装箱是产品的保管,待发运。
五、装配前,清理和清洗零件的意义
在装配过程中,必须保证没有杂质留在零件或部件
中,否则,就会迅速磨损机器的磨擦表面,严重的会使机
标准零件、非标准零件
修配法 调整法 互换法 选配法 移动式装配 固定式装配
装配的三要素:
◎ ◎ ◎ 定 支 夹 位 撑 紧
装配过程:
◎ ◎ ◎ ◎ 零 套 组 部 件 件 件 件
二、装配工作的基本要求
装配精度 装配时,应检查零件与装配有关的形状和尺寸精度是否合格, 检查有无变形、损坏等,并应注意零件上各种标记,防止错装。
过盈量应符合规定 装配基准的轮端面,与孔的垂直度偏差应在规定范围内
圆根、倒角不得影响装配
表面不准有棱刺、锈斑或擦伤 盲孔配合,必须有排气孔或槽
键连接装配,必须进行复检
人工敲击法
打装的零件表面不准有装痕 打装时,被包容配件表面涂机油润滑
打装时,必须用软金属或硬质非金属材料做防护衬垫
主要优点:
①采用过盈配合连接非常紧固,其紧固程度远不是用键、 销等零件连接所能达到的; ②采用过盈配合连接可使整个组件的结构简化; ③过盈配合能承受较大的轴向力、转矩及动载荷; ④它是一种固定连接。 因此,过盈配合适用于受冲击载荷零件的连接以及拆卸较 少的零件的连接。
工作原理 过盈配合之所以能传递载荷,原因在于零件具有弹性和 连接具有装配过盈,装配后包容件和被包容件的径向变形使 得配合面间产生很大的压力,工作是载荷就靠着相伴而生的 摩擦力来传递。 装配前的检查
相对位臵精度 相对运动精度

相互配合精度
尺寸链精度
装配时,各配合零部件的配合精度满足要求,但积累误差所造
成的尺寸链误差可能超过规定范围。
直线尺寸链 角度尺寸链

平面尺寸链
固定连接的零部件,不允许有间隙。活动的零件, 能在正常的间隙下,灵活均匀地按规定方向运动,不应 有跳动。
各运动部件(或零件)的接触表面,必须保证有足 够的润滑、若有油路,必须畅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