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仿真提升练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选修 含解析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强化训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强化训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及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针对训练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王安石认为“财为方今先急”,把“财”比作“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

——(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材料二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夫以义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

……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材料三熙宁变法中“择术”与“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

——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财”思想的统一: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的财主张。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人教版历史选修专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人教版历史选修专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Word版含解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1、材料邮政改革前英国邮资收取是按照信件用纸张数和投递路程远近,逐件计算,邮资标准高,绝大部分是向收件人收费。

高昂邮资使平民望而却步,议员却可以免费邮寄。

1837年,罗兰·希尔提出:改为统一按重量收费,不超过半盎司的邮件只需付费1便士.不管路程远近;邮资由寄件人预付,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预付费的凭证;取消议员特权。

1839年经议会批准实行。

1840年,英国政府正式发行了希尔设计的邮票。

1842年,希尔进入邮政系统,与阻挠改革的负责人马伯里就邮政的主导权展开了争夺。

1854年马伯里被调离后,希尔的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入进行。

1864年,希尔退休时,英国的信件数量从1853年的4亿增加到6.75亿,邮政收入从1854的270万英镑增加到423万英镑。

因为寄费减少,报纸和书籍的流通数量大大增加。

由于罗兰·希尔一生为改革和发展邮政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近代邮政之父”。

——摘编自金燕《罗兰·希尔与近代英国邮政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希尔邮政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希尔邮政改革的影响。

2、材料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1740年登上普鲁士国王宝座。

他信奉“强权即公理”,在伏尔泰等人的见证下,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使普鲁士迅速崛起,历史上又称其为腓特烈大帝。

在他统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

他设立新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但事实上只对他一人负责,大臣无任何实权,“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

他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为国家注入开明、公正的新精神。

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农奴制剥削方式,倡导大力发展工商业,采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性关税等政策,竭力增加税收以扩充军力。

军事方面,主要从严训、精械、创新战术、改革军制和加强补给等方面强化军队建设,把“军纪”上升到了“军魂”的高度,使普军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军队。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1.(2012·烟台模拟)“缓和矛盾,力求公平”这是古今中外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

”……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材料2: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宋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贷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1中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材料2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用贷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2)上述两次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3)上述做法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归纳即可。

第二小问王安石采取的“信用贷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办法据所学知识指出。

第(2)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原则指:折中或中庸、调和。

第(3)问从公平公正;防止贫富差距推进政治民主等方面归纳。

答案:(1)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2)原则:折中或中庸、调和。

(3)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2.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从社会文明演进的角度看,都带有“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中国古代史资料》材料2:在今天中国的范围乃至整个东亚,在十九世纪以前的二千多年间,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一直是总体上最先进、文化水准最高的民族,所以对其他民族而言,“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就是“汉化”的过程。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6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提能演练)(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6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提能演练)(含解析)

上篇选修系列专题161.(2017·广州模拟)(15分)材料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

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

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

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

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

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

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

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

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

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8分)解析:第(1)问,此问注意题干中提到汉承秦制,所以秦代的户籍制度有些内容也是汉代的内容。

依据材料中“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得出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据“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得出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据“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得出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第(2)问需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1)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9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押题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9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押题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押题专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可知其功能为征发民力;“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可知其功能为控制人民;“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可知其功能为征收赋税。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户籍制度从商朝一直演变到清朝可知其特点为历史悠久。

{人教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专练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附答案详析

{人教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专练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附答案详析

{人教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专练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1、【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路德说)“我呼吁每一个人应该善待犹太人,同时教他们研读《圣经》这样做,我想我们可以争取他们到我们这边来。

”但当路德发现犹太人并不相应地转向新教时,他失望了,他曾经说:“我不允许任何人批判我的主张,即便是天使,凡不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

”他开始仅仅反对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后来发展到反对一般的犹太人。

1735年,当选帝侯约翰在萨克森驱逐犹太人时,一个犹太人曾经请路德出面调停,但他竟一口拒绝。

他在《桌边细谈》一书中把“犹太人与教皇信奉者”视为“一丘之貉”的不敬神的坏蛋。

晚年的路德要是公开指责犹太人,说他们是“一个僵颈、不信神、骄傲、邪恶、可厌的民族”,并声称:他们的学校及教堂应被付之一炬。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材料二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因为他所反对的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强大的支柱。

而且,与僵化了的天主教神学不同,路德的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因而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但是,路德的新教仍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经院思想的影响。

他反对叛乱,他说:“叛乱不是正当的,不管它如何合乎正义; 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干利益。

……因为叛乱发生后必然造成损失和流血。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阅读材料一,概括指出马丁·路德思想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专题高分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专题高分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考专题高分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90分钟满分:60分)1.(2019·扬、泰、南、淮、徐、宿、连三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第一度变法,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令民为什伍”,这是秦献公时所行“为户籍相伍”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内容.商鞅变法不仅法度严明,而且推行有力。

起初,很多秦国之民感觉不便施行,甚至太子也犯法,商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法令的彻底推行铺平了道路。

秦迁都咸阳后,商鞅继续展开第二度变法。

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此项经济改革是变法的重中之重,促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在对外的战争中不断获胜。

因此,汉代王充大赞“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1)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6分)(2)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值得后世改革者借鉴的成功经验。

(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令民为什伍”“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可以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主要结合材料中“促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为秦开帝业’”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建立户籍制度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的影响,即可以得出答案。

第(2)问,主要根据材料中“这是秦献公时所行‘为户籍相伍'制的进一步完善”,处罚犯法太子的师傅,两度推行变法,建立户籍制度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等内容可以归纳出答案。

答案:(1)措施:实行户籍什伍制度;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

影响: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国家强化统治创造条件;从根本上变革了旧有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成功经验:继承和发展前人改革成果;执法严明公平;分阶段协调推进变法;注重制度变革.2.(2019·南京盐城一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9·马鞍山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武帝执政前期,奉行“有为”政策,开创了西汉的鼎盛局面,但又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弊病。

武帝晚年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于是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

同时,武帝又下罪己诏,罢轮台之戍,减少边事。

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这些政策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晚年统治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武帝晚年的改革。

解析:(1)第一小问调整,据材料“汉武帝执政前期,奉行‘有为’政策”“于是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积极有为到与民休息,重视民生。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武帝晚年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力衰退,经济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武帝晚年的反思。

(2)评价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入手。

答案:(1)调整:从积极有为到与民休息,重视民生。

原因:国力衰退,经济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武帝晚年的反思。

(2)积极性:恢复生产,改善民生;缓和矛盾,延续统治。

局限性:改革力度相对有限。

2.(2019·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幼年即位,和母亲承天太后共同执掌朝政40年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与强邻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

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有才能的契丹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汉将,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

圣宗与太后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使朝野风气较为清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选修专题突破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3·湖北钟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保,十家相连),而相牧司连坐(牧司谓相纠发也)。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行至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善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的改革内容。

(2)根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答案(1)政治上,建立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十二等爵制。

(2)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2.(2013·湖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魏书·李安世传》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材料一中认为均田制推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位史学家的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

解析第(1)问,“原因”需依据“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看出是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作用”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依据教材回答。

第(2)问,具有开放性,确定观点,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说明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原因: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作用: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2)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3.(2013·连云港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

……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

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一句分析;第二小问,结合“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分析。

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一句分析。

第(3)问,根据材料二中叙述的用人、时机、指导思想等主要问题方面进行回答。

答案(1)背景: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

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

(2)评价: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

(3)因素: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4.(2013·山东高考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二他的《解放法令》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之间重新分配。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

因为美国的《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解放农奴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也被证明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法院系统和地方政府的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解放法令》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的理解。

答案(1)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

(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奴得到了自由,而美国解放黑奴仅仅关系到少数黑人,俄国解放农奴后全面建立司法体系,同时推行地方自治改革,而美国没有涉及其他领域的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而美国没有改变性质。

5.(2013·开封二模)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的侵略,中日两国作出了不同的应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比它的近邻更快并成功地对西方的挑战作出了回应呢?为什么中国不能呢?——费正清《东亚:近代的变化》材料二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

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

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

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时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

——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1)材料二、三是如何回答材料一中的问题的?(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三中的观点?解析本题以针对民族危机时中日两国的不同反应及其原因为主题,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独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提炼材料二、三的关键信息,分别从地理环境及民族习惯等方面归纳对材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

第(2)问,要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材料二、三观点的片面之处。

答案(1)材料二:日本地理位置独特、面积小、人口少,有助于他们迅速传播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对外作出一致的回应;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利于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内地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难以改变,不利于对外迅速作出一致的回应。

材料三:中日两国人民的习惯和对外来事物的感觉方式不同。

(或中国人对外来事物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则有较强的适应性,乐于接受和采纳)(2)两段材料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看到了造成中日差异的部分因素,但没有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角度全面解释中日差异的原因。

6.(2013·湖北监利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

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

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答案(1)看法:材料一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材料二认为是由于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斗争策略,没有注意尽量减少对立面。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大。

(2)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真实性。

(注意的问题: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