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材料科学名词解释

材料科学名词解释

1.晶体结构—指晶体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具体排列。

它.们能组成各种类型的排列,即不同的原子即使排列相同仍属不同的晶体结构,相同原子的不同排列方式晶体结构是不同的,因此,存在的晶体结构可能是无限多种的。

2. 空间点阵—由几何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

构成空间点阵的每一个点称为阵点或结点。

3. 晶带—相交和平行于某一晶向直线的所有晶面的组合,此直线叫晶带轴。

4.固溶体——以合金中某一组元为溶剂,其它组元为溶质,所形成的与溶剂有相同晶体结构、常数稍有变化的固相。

5.两组元A 和B 组成合金时,除了可形成以A 为基或一B 为基体的固溶体(端际固溶体)外,还可能形成晶体结构与A 、B 两组元不相同的新相。

由于它们在二元相图上的位置总是位于中间,故通常把这些相称为中间相。

6.置换固溶体中溶质与溶剂可以是有限互溶,也可以是无限互溶。

7.只有原子半径接近溶剂晶格某些间隙半径的溶质原子,才有可能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中而形成间隙固溶体。

8.扩展位错——有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一层错的位错组态。

9.单滑移:当只有一个滑移系统上的分切应力最大并达到c τ时,只发生单滑移,其位错在滑移过程中不会与其它位错交互作用,故加工硬化也很弱。

10.多滑移:当有几个滑移系统上的分切应力最大并达到c τ时,就发生多滑移。

比如fcc 中,{111}为滑移面,<110>为滑移方向,4个{111}面构成八面体,当拉力轴为[001]时,就有8个滑移系具有相同的施密特因子,故可同时达到 c τ,同时动作。

11.交滑移:当螺位错在某一滑移面上运动受阻,会转到另一滑移面上继续滑移,滑移方向不变。

12.固溶强化机理由于溶质原子与位错相互作用的结果,溶质原子不仅使晶格发生畸变,而且易被吸附在位错附近形成柯氏气团,使位错被钉扎住,位错要脱钉,则必须增加外力,从而使变形抗力提高。

13.二次再结晶:再结晶完成后继续加热超过一定温度或保温时间较长时,则会有少数晶粒吞并周围其他小晶粒而急剧长大,它的尺寸可以达到几厘米,而其他晶粒仍然保持细小,最后小晶粒被大晶粒吞并,整个金属晶粒都变得比较粗大,超过原始晶粒几十倍至上百倍,这种晶粒称为异常晶粒长大或二次再结晶。

物理化学模拟题及答案

物理化学模拟题及答案

模拟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1.封闭系统 2. 内能 3. 标准摩尔生成焓 4. 电解池5. 表面张力6. 零级反应7. 催化剂8. 乳状液9. 熵判据10. 拉乌尔定律二. 选择题(在A,B,C,D中选择最正确的答案,10分)1.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只适用于(A) 单纯状态变化 (B) 相变化(C) 化学变化 (D) 封闭物系的任何变化2.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热不能自动从低温流向高温(B)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作功而无其它变化(C)第二类永动机是造不成的(D)热不可能全部转化为功3.关于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方程仅适用于液-气平衡(B)该方程既适用于液-气平衡又适用于固-气平衡(C)该方程假定气体的体积远大于液体或固体的体积(D)该方程假定与固相或液相平衡的气体为理想气体4.二元恒沸混合物的组成(A)固定 (B) 随温度而变 (C) 随压力而变 (D) 无法判断5. 采用对消法(或称补偿法)测定电池电动势时,需要选用一个标准电池。

这种标准电池所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是(A) 电极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很大,可逆性大(B) 高度可逆,电动势温度系数小,稳定(C) 电池可逆,电势具有热力学意义(D) 电动势精确已知,与测量温度无关6. 法拉弟于1834年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总结出了著名的法拉弟电解定律。

它说明的问题是(A) 通过电解池的电流与电势之间的关系(B) 通过电解池的电流与超电势之间的关系(C) 通过电解池的电量与发生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D) 电解时电极上析出物质的量与电极面积的关系7. 对于理想的水平液面,其值为零的表面物理量是(A) 表面能 (B) 比表面吉布斯函数(C) 表面张力 (D) 附加压力8. 表面活性剂是(A) 能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B) 能增加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C) 溶入少量就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D) 溶入少量就能显著增加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9. 用物理方法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优点在于(A) 不要控制反应温度(B) 不要准确记录时间(C) 不需要很多玻璃仪器和药品(D) 可连续操作、迅速、准确10. 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 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热 (B) 催化剂不改变化学平衡(C)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D) 催化剂不参与化学反应三.论述题(20分)(1)试论述热力学基本方程dU=TdS-pdV的适用条件。

1 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1  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名词解释克拉克值:指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常用单位有%,ppm,ppb,ppt)。

地球化学体系:根据研究需要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特定的物质区域)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T、P等),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

元素丰度:将元素在宇宙体或者较大的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

大陆地壳: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分为上部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组成的硅铝层,下部由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等组成的硅镁层两部分组成。

类质同象: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或分子)所占据而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的现象。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体系与环境处于不平衡条件时,元素将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以达到与新环境条件的平衡,该过程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共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的多相平衡将发生移动,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将降低。

水-岩化学作用:由于地壳上部与水圈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发生的化学作用统称为水-岩化学作用。

水-岩化学作用是地表条件下范围广泛和极为活跃化学作用,对地表系统元素的组成、演化及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水-岩化学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上部,可一直延伸到上地幔。

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易溶盐类时,溶液的盐度对元素的溶解度有影响。

溶液中易溶电解质的浓度增大,导致其它化合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共同离子效应:当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化合物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原难容化合物的溶解度将会降低,称为—。

总分配系数(D i):为了解微量元素在岩石与熔体间的分配行为,需计算微量元素在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岩石和熔体间的总分配系数。

名词解释11

名词解释11

名词解释:1晶体2对称型3晶体常数4布拉菲格子5典型结构6类质同象7同质多象8多型9鲍林第一规则10鲍林第二规则11位移性转变与重建型转变12解理13光率体14光性均质体15光性非均质体16消光17全消光18.有序无序19.单形聚形20.空间格子1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周期性地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

晶体是具有各自构造的固体。

6.类质同像:晶体结构中某种质点为性质相似的他种质点所替代,共同结晶成均匀的单一相的混合晶体,而能保持其键性和结构型式不变,仅晶格常数和性质略有改变。

7.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结构不同的若干种晶体的现象。

8.多型:一种元素或化合物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层状结构存在的现象,不同层状结构之间单元层是相同的,仅仅是层的堆垛方式不同9.鲍林第一规则:围绕每一阳离子形成一个阴离子配位多面体,阴、阳离子的间距决定于它们的半径之和,阳离子的CN取决于它们的半径之比。

10鲍林第二规则:阳离子的电价为其周围的阴离子的电价所平衡,即静电价原理11.移位型转变,不涉及键的破坏和重建,只是结构中原子或离子稍作位移,键角有所改变,相当于整个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形。

如:α-石英和β-石英之间的转变重建型转变,转变时晶体结构发生了彻底改组,包括键性、配位态及堆积方式等的变化,再重新建立起新变体的结构。

如:金刚石和石墨间的转变12.解理:矿物晶体受应力作用而超过弹性限度时,沿一定结晶学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质。

13.光率体:表示光在晶体中传播时,光波振动方向与相应折射率之间关系的一种光性指示体14.光性均质体:等轴晶系矿物和非晶质物质的光学性质各方向相同(萤石,玻璃)。

15.光性非均质体:中级晶族及低级晶族矿物的光学性质随方向而异。

16.消光:入射光透过下偏光镜和矿片后被上偏光镜全部阻挡致使矿物呈现黑暗的现象。

17.全消光:矿物出现消光现象,且旋转载物台360度消光现象不变。

材料物理化学 第十章 烧结 习题

材料物理化学 第十章 烧结 习题

4、 如将习题 10.4 中粉料粒度改为 16μm, 烧结至 x/r=0.2, 各个传质需多少时间? 若烧结 8h,各个过程的 x/r 又是多少?从两题计算结果,讨论粒度与烧结时间对 四种传质过程的影响程度。 解:蒸发-凝聚:颗粒粒度愈小烧结速率愈大。初期 x/r 增大很快,但时 间延长,很快停止;体积扩散:烧结时间延长,推动力减小。在扩散传质烧结过 程中,控制起始粒度很重要;粘性流动:粒度小为达到致密烧结所需时间短,烧 结时间延长,流变性增强;溶解-沉淀:粒度小,传质推动力大。烧结时间延长, 晶粒致密程度增加。
10、为了减小烧结收缩,可把直径为 1μm 的细颗粒(约 30%)和直径为 50μm 的粗颗粒进行充分混合,试问此压块的收缩速率如何?如将 1μm 和 50μm 以及 两种粒径混合料制成的烧结体 log(△L/L)的 logt 曲线分别绘在适当位置,将得 出什么结果?
解:烧结收缩有:
(1)
(2)
比较式(1)和式(2)是可见,在初期的重排阶段,相对收缩近似地和时间的
3、设有粉末压块,其粉料粒度为 5μm,若烧结时间为 2h 后,x/r=0.1。若烧结 至 x/r =0.2,如果不考虑晶粒生长,试比较过蒸发-凝聚、体积扩散、粘性流 动、溶解-沉淀传质各需要多少时间?若烧结时间为 8h,各个过程的颈部 x/r 又 各是多少? 解:根据查得各传质方式公式可得: 时间分别为 16h,64h,8h,128h,若 只烧结 8h,则 x/r 分别为 0.1× 41/3,0.1× 4 1/5,0.2,0.1× 41/6。
湖南工学院
第十章 固态烧结 1、名词解释: (1)熔融温度,烧结温度,泰曼温度; 熔融温度:全部组元都转变为液相的温度。 烧结温度:坯体在高温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最后显气孔率接 近于零,达到致密程度最大值时,工艺上称此种状态为"烧结",达到烧结时相应 的温度,称为"烧结温度"。 泰曼温度:固体晶格开始明显流动的温度,一般在固体熔点(绝对温度)的 2/3 处的温度。在煅烧时,固体粒子在塔曼温度之前主要是离子或分子沿晶体表 面迁移,在晶格内部空间扩散(容积扩散)和再结晶。而在泰曼温度以上,主要 为烧结,结晶黏结长大。 (3)液相烧结,固相烧结; 固态烧结:没有液相参与,完全是由固体颗粒之间的高温固结过程; 液态烧结:有液相参与的烧结 (4)晶粒生长,二次再结晶; 晶粒长大: 是指多晶体材料在高温保温过程中系统平均晶粒尺寸逐步上升的 现象. 二次再结晶: 再结晶结束后正常长大被抑制而发生的少数晶粒异常长大的现 象。 (5)晶粒极限尺寸,晶粒平均尺寸; 晶粒极限尺寸:晶粒正常生长,由于夹杂物对晶界移动的牵制使晶粒大小不 超过某极限尺寸,这样的生长极限尺寸为晶粒极限尺寸。 晶粒平均尺寸:烧结中、后期,细晶粒逐渐长大:一些晶粒生长伴随另一些 晶粒缩小、消失,平均晶粒尺寸增长,晶粒会有一个平均尺寸。 (6)烧结,烧成。 烧结:固态中分子(原子)间存在相互吸引、通过加热使质点获得足够的能 量进行迁移,使粉末产生颗粒黏结,产生强度并导致致密化和再结晶的过程 烧成:包括多种物理和化学变化,如脱水、胚体内气体分解、多相反应和熔 融、溶解、烧结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烧制成致密体的过程。

天津大学532003[物理化学]复习题答案

天津大学532003[物理化学]复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定义为Z = pV m /RT ,当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Z >1时,该气体比理想气体 难 压缩(选择填入难、易)。

2、已知2NO(g)+ O 2(g) = 2NO 2(g)为放热反应。

反应达平衡后,欲使平衡向右移动以获得更多的NO 2(g),应采取的措施有 降温 和 增压 。

3、抽空密闭容器中放入NH 4Cl(s),部分分解成NH 3(g)和HCl(g)并达到平衡, 系统的组分数C = 1 ,相数P = 2 ,自由度数F = 1 。

4、玻璃毛细管内水面上升,是因为水在毛细管中形成 凹 液面(选择填入凹、凸),此液面上水的饱和蒸气压 小于 平液面上水的饱和蒸气压(选择填入大于、小于或等于)。

5、一价碱金属的皂类作为乳化剂时,易于形成 O/W 型乳状液。

6、一定量的单原子理想气体经历某恒温过程,其的U ∆ = 0,H ∆ = 0。

7、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溶液沸点升高(溶质不挥发)、凝固点降低(析出纯溶剂), 蒸气压下降 和 渗透压 。

8、反应A→B,实验测定A 的浓度c A 与时间 t 成线性关系,该反应的级数为 零 。

9、丁铎尔效应的实质是 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 。

10、溶胶稳定存在的三个重要原因是 胶体粒子带电 、 溶剂化作用 和 布朗运动 。

11、当真实气体的压缩因子Z 小于1 时,该气体比理想气体易于压缩。

12、理想气体绝热向真空膨胀,则U = 0 。

13、由纯组分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的过程,其mix ΔS >0 。

14、化学势B就是物质B 的 偏摩尔吉布斯函数 。

15、已知2NO(g)+ O 2(g) = 2NO 2(g)为放热反应。

反应达平衡后,欲使平衡向右移动以获得更多的NO 2(g),应采取的措施有 降温 和 增压 。

16、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其表面张力 越大 。

17、某化学反应在一定T 、p 条件下进行,反应物A 的平衡转化率为12 %。

化物名词解释

化物名词解释

化物名词解释
化物名词解释是一种研究化学或有关领域的普遍方法。

它指的是将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用文字表达出来,以便让读者了解所描述的物质的结构。

它主要用于介绍化学反应中发生的作用,以及参与其中的原子、分子、离子等的组成情况。

化物名词解释通常用来描述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以及相关的性质。

例如,氯化钠是一种盐,由一个氯原子和一个钠原子构成,在其水溶液中,氯原子形成氯离子,钠原子形成钠离子,因此氯化钠在水溶液中会分离出氯离子和钠离子。

在物理化学中,有时也会使用化物名词解释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发生。

例如,氯化钾和氯化钠可以在水中发生反应,在水溶液中会形成氯离子和钾离子,从而形成氯化钾氯化钠混合物。

化物名词解释还可以用来描述不同物质之间发生的作用,例如,水和碳酸钠可以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形成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从而形成碳酸氢钠。

化物名词解释也可以用来描述原子结构的构造,例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三元离子,它们之间结合形成了一个水分子。

化学中还有很多种类的物质,例如有机物质、无机物质、混合物、溶液等,它们的分子结构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使用化物名词解释可以更加清楚地描述出它们的组成情况。

总之,化物名词解释是一种用文字描述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冷凝的名词解释

冷凝的名词解释

冷凝的名词解释冷凝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使气体或蒸汽转化为液体的过程。

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冷凝现象经常出现,并且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冷凝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将气体或蒸汽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形成液体。

冷凝现象能够发生的前提是存在一定的冷却介质或降温方式,例如通过冷却器、冷凝器、冷冻设备等方式来对气体进行冷却。

冷凝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例如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遇到更低的温度时,就会形成水珠,出现在花草叶片上或晨露留滴的现象。

此外,在大气层中,水蒸气随着高空温度的减低而冷却,最终转化为云朵或雨滴,这也是冷凝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

除了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外,冷凝现象在工业生产中也应用广泛。

例如在电力行业的发电过程中,燃煤或燃气发电时产生的废气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水蒸气,为了防止排放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就需要对废气进行冷凝处理,将其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液体水并进行回收。

同时,在石油化工、空调制冷、医药生产等行业中,也常常利用冷凝现象对气体或蒸汽进行分离、净化或液化。

冷凝现象的应用还体现在科研领域。

例如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科学家们常常利用冷凝器对一些物质进行分离或纯化,为后续实验提供纯净的物质基础。

此外,在天文学领域,冷凝现象也是星星形成和行星系统产生的基础之一。

冷凝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化学过程,它还代表了一种自然法则——物质总趋于稳定。

通过冷凝,气体或蒸汽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化,从而形成了更加稳定的液体。

这个过程体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增原理,即自然系统总趋于混乱。

总之,冷凝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由气体或蒸汽转化为液体的过程。

冷凝现象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还代表着物质的稳定和自然规律的展现。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冷凝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发展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心有错别字呀,小帽)
两相界面可分为:气液;气固;液液;液固;固固;
比表面:(衡量多相分散体系的分散程度)就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表面能:(比表面自由能):当温度,压强及组分恒定时,增加单位表面积所引起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
表面张力(物理意义):是在与液面相切的方向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线段上的收缩力(表面张力与比表面自由能在数值上相等,有相同的量纲,但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体系的表面特征)
备注:温度升高,物质的表面张力值下降。

绝热条件下,扩展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必定下降
表面活性物质:只需少量这样的物质就可已显著的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饱和吸附时,表面层上吸附的分子式垂直于液面定向排列的)
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表面活性物质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相对强弱;越大代表亲水性越强
CMC(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分子在溶液中以疏水基相互靠拢,形成疏水基朝内,亲水基指向水相的胶束;形成胶束的浓度称之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界胶束浓度
固体表面吸附的根本原因:很难通过降低表面积来降低表面能,只能通过降低界面张力的途径来降低表面能
吸附:固体暴露在气体或液体中时,气体或液体分子自动聚集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吸附平衡:吸附和解吸是互逆的两个过程,当这两个过程速率相等时,达到吸附平衡(气固吸附只有正吸附没有负吸附;吸附是放热过程)
吸附量: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或气体的物质的量
吸附热:是指吸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吸附热越大,吸附越强
物理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表面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间的引力(范德华力)
化学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比较面间形成化学键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1.固体具有吸附能力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原子力场没有饱和,有剩余价力(气体分子只有碰撞到尚未被吸附的空表表面上才能够发生吸附作用)
2.一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表面力场的
势垒时,又重新回到气相,即发生解吸
3.吸附是一个可逆过程
影响吸附的因素:1.极性的影响
2.溶质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越小,说明溶质越容易被吸附)
3.温度的影响(吸附为放热过程,升温吸附下降)
润湿: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能在固体表面上铺开(即原来的气固界面被液固界面替代的过程)分为:沾湿,浸湿,铺展
沾湿:是指将气液界面和气固界面转变成液固界面
浸湿:是指固体浸入到液体中的过程
铺展:是指液体在固体表面展开的过程
铺展系数(S):表示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能力(S=△G,当S<0,表示液体可以在固体表面自由铺展)
备注:非极性固体大多是憎水型固体,极性固体通常是亲水型固体
第九章
分散体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粗分散系:>100纳米(指的是颗粒大小)
胶体分散系:1——100纳米
真溶液:<1纳米
丁达尔效应:是由于溶胶颗粒通常小于可见光的波长,因此当光透过溶胶时产生散射作用,每个离子向各个方向散射出乳光,这就是从侧面或垂直面可以看到光柱的原因(卤
化银侧面红色,垂直面蓝色)
超显微镜:利用光散射的原理制成的,可以用于观察胶体粒子
布朗运动的原因:是分散介质分子对胶体的撞击的结果(粒子越小,温度越高,介质的粘度越小,则布朗运动越明显;溶液的扩散是通过布朗运动来实现的)
沉降平横:粒子同时受到两种力即重力和扩散力的作用,这两种力相等时,粒子处于平衡状态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液体中固定颗粒的定向移动
电渗:液体在多孔性固体内相对于固体表面的运动
胶体的稳定因素:布朗运动,双电层,水化膜
聚沉值:是使一定量的某种溶胶,在规定时间内发生明显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聚沉值越小,电解质使胶体聚沉力量越强)
乳状液的类型:水包油,油包水(主要由制备乳化剂时所添加的乳化剂的性质有关)
转型:是指在外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乳状液两型间的转化过程(转型过程实质是原来分散的液滴聚结成连续相,而原来连续的分散介质分裂成液滴的过程)
凝胶:在一定条件下,高分子溶液或溶胶的分散介质颗粒在某些部位上相互联接,构成一定的空间网状结构,分散介质充斥其间,整个体系失去流动性的体系
凝胶的类型:范德华力;化学键;氢键和盐键(凝胶的结构稳定性取决于分散质颗粒间的联结力的强弱)
高分子溶液:是指高分子化合物在是适当的介质中自发形成的溶液
高分子溶液与溶胶的共同点:1.溶质分子与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的相对粒子质量不均一
2.溶质分子与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的大小都在1—100纳米
3.溶质分子和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的扩散速度都比较缓慢
高分子溶液与溶胶的不同点:1.热力学稳定性不同:前者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后者为不稳定
2.分散机理不同:前者依靠与溶剂的亲和性自发溶于溶液,后
者不溶于分散过程必须对体系做工
3.受外加电解质的影响不同:高分子溶液对电解质的加入不敏
感,溶胶受影响很大(热力学稳定性的不同是高分子与溶胶
的根本区别)
高分子电解质溶液的分类: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阴离子高分子电解质;两型高分子电解质
(蛋白质)
等电点:是指在溶液中,蛋白质所带的净电荷量为零,在电场作用下既不向正极运动也不向
负极运动,此时溶液的PH即为蛋白质的等电点(此时水化
程度最差,溶解度最低,最不稳定易聚沉,分子间斥力最大,
柔性最差)
特点:在等电PH下蛋白质黏度最小
塘南平衡:由于大离子带有电荷,静电引力的存在,使得小分子电解质在扩散达到平横时,
在膜两侧的浓度不平等,而程一定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