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主要科、目识别共45页
农田昆虫的识别

缨翅目 Thysanoptera
缨翅目昆虫常见科 (蓟马科)
鞘翅目 Coleoptera
体小到中型,体壁坚硬。口器咀嚼 式,触角多样。前翅鞘翅,后翅膜翅, 折叠于鞘翅下。完全变态,幼虫多为 寡足型,少为无足型,离蛹。肉食性、 植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本目根据 其食性可分为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
鞘翅目 Coleoptera
蝽科 Pentatomidae
体小至中型,触角多为5节,中胸小盾片发达, 三角形,前翅膜区有纵脉,且多出自一条基横脉 上。
盲蝽科 Miridae
体小型纤细,触角4节,无单眼,前翅背板前 缘被横沟分出狭长的领片,前翅膜片有2~4个封 闭的翅室。
半翅目 Hemiptera
缘蝽科 Coreidae
体较狭,两侧缘略平行,触角4节;中胸 小盾片小,三角形,不超过爪区长度;前 翅膜区有多数分叉纵脉,从横脉上分出 。
鞘翅目 Coleoptera
肉食亚目 Adephaga
虎甲科 Cicindelidae
体中型,具鲜艳色斑及金属光泽,头下口式,比 胸部略宽。唇基宽达触角基部,复眼突出。
鞘翅目 Coleoptera
肉食亚目昆虫常见科 1.虎甲科 2.步甲科
鞘翅目 Coleoptera
多食亚目 Poryphaga
触角长于体长,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内侧,后足跳跃足, 雄虫发音器位于前翅基部。雌虫产卵器呈剑状,尾须长。
螽斯科Tettigonuridae
触角长于体,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翅发达,也有短 或无翅类型。产卵器发达,呈刀状或剑状,尾须短小。
直翅目 Orthoptera
直翅目昆虫常见科 1.蝗科 2.螽斯科 3.蝼蛄科 4.蟋蟀科
同翅目 Homoptera
1农业昆虫主要科、目识别

重要科:
(一)蝶类 凤蝶科:结凤蝶、玉带凤蝶。 粉蝶科:菜粉蝶、山楂粉蝶、斑粉蝶。 弄蝶科:直纹稻苞虫、隐纹稻苞虫、香蕉弄蝶。
(二)蛾类 尺蛾科:豹尺蛾、桑尺蛾、茶尺蠖。 麦蛾科:棉红铃虫、甘薯麦蛾、马铃薯块茎蛾。 菜蛾科:菜蛾。 刺蛾科:黄刺蛾、扁刺蛾。 小卷蛾科:梨小食心虫、大豆食心虫。 毒蛾科:舞毒蛾、茶毛虫。 螟蛾科:玉米螟、桃蛀螟。 灯蛾科:红缘灯蛾、人纹污灯蛾。 天蛾科:豆天蛾、桃天蛾。 夜蛾科:八字地老虎、小地老虎、黏虫。
4. 缨翅目 观 察 其 形 态
特征 :
体小型,细小扁长,褐色,锉吸式口器, 缨翅,翅脉退化,足附节末端有泡,过渐变 态,多为植食性。如稻蓟马、棉蓟马、稻管 蓟马。
5. 鞘翅目 观 察 其 形 态
叩 头 虫
特征 :
本目是昆虫分类最大的一目,包括很多种类以及农林上 虫和益虫。体壁坚硬,前翅为鞘翅,后翅膜翅;
体小型至中型, 刺吸式口器,触角刚 毛状或丝状,具有分节的喙,但喙出自前 足基节之间,前翅膜质或革质翅,后翅膜 质,不完全变态,多为植食性。
重要科:
蝉科:黑蚱蝉;叶蝉科:大青叶蝉、稻 黑尾叶蝉、棉二点叶蝉; 飞虱科:稻白背 飞虱、褐飞虱; 蛾蜡蝉科:碧蛾蜡蝉科、 青蛾蜡蝉科;蚜科:棉蚜、麦蚜、菜蚜、 桃蚜;木虱科:梨木虱、柑橘木虱; 粉虱 科:橘绿粉虱、柑橘粉虱; 。
6. 鳞翅目 观 察 其 形 态
叩 头 虫
特征 :
本目是昆虫分类的第二大目, (1)口器:虹吸式口器; (2)体、翅密被鳞片; (3)触角:蝶类为球杆状,蛾类为非球杆状, 有线状、梳状、羽状等多种形状; (4)幼虫多足型,蛹是被蛹; (5)全变态; (6)食性:植食性; (7)包括:所有的蝶类和蛾类。
农业昆虫主要科、目识别---副本

重要科
蝉科:黑蚱蝉 叶蝉科:大青叶蝉、稻黑尾 叶蝉、棉二点叶蝉 飞虱科:稻白背飞虱、 稻灰飞虱及褐飞虱 蛾蜡蝉科:碧蛾蜡蝉、 青蛾蜡蝉 蚜科:棉蚜、麦蚜、菜蚜及桃 蚜 木虱科:梨木虱、柑橘木虱 粉虱科:橘绿粉 虱、黑刺粉虱、柑橘粉虱 蚧科:吹绵蚧、 红蜡蚧、苹果球蚧
界 门 纲
目 科 科
属
种
三化螟: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鳞翅目 螟蛾科 稻螟属 三化螟种
(二) 昆虫名称:
采用了国际上统一的 林奈双名法 命名. 昆虫的学名=属名+种名 Mythimna siparata (Walker)
黏虫
属名
种名 定名人姓
三、农业昆虫重要类群的识别
昆虫纲分为34个目,与农业生产关系 密切的有9个目,分别是: 直翅目、半 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鳞翅 目、膜翅目、双翅目、脉翅目
1. 直翅目
观 察 口 器 触 角 及 头 式
观 察 翅 足 和 腹 部
蟋 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蝼蛄
特征 :
体多为中至大型, 头式为下口式,咀嚼 式口器,触角多为丝状,前胸背板发达呈马 鞍状,前翅为革质,后翅膜质纵折, 后足为 跳跃足或前足开掘足。腹部有尾须,产卵器 发达,渐变态,多为植食性。
重要科:
蝗科(东亚飞蝗、稻蝗);螽 斯科(绿螽斯,日本露螽);蝼 蛄科(华北蝼蛄);蟋蟀科(大 蟋蟀,油葫芦)。
双 翅 目 蚊 类
9、脉翅目
主要特点:成虫前后翅膜质,脉相复 杂网状。口器咀嚼式,幼虫,头为前口 式,双刺吸式口器。成、幼虫均为肉食 性,是益虫。草蛉科如中华草蛉、丽草 蛉
农业昆虫鉴定

农业昆虫鉴定1.农业昆虫重要目介绍世界分类学家曾经把昆虫分为7个目或40个目,我国昆虫分类学家把昆虫分为33个目,其中农业害虫主要分布在以下八个目中,即:直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缨翅目。
传统的昆虫分类学都是按目、科介绍,而我们现在所学的农业昆虫鉴定是按作物被害情况分类介绍的,它有别于传统的昆虫分类学。
2.蝗虫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蝗科。
其形态特征: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马鞍形,后足跳跃足,听器位于第一腹节两侧,产卵器锥状,雄虫用后足与前翅摩擦发音。
1)东亚飞蝗成虫:雄虫体长35毫米左右,雌虫体长45毫米左右,前翅比体长,雄虫前翅长约40毫米,雌虫前翅长约50毫米,体黄绿色。
为害状:取食寄主叶片,从叶缘吃成缺刻,大发生时也咬嫩茎嫩穗,可将叶片吃光。
2)中华稻蝗成虫:雄虫体长25~30毫米,雌虫30~40毫米,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
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经前胸背板两侧,直达前翅基部。
前胸腹板有1锥形瘤状突起。
为害状:取食寄主叶片,从叶缘吃成缺刻,大发生时也咬嫩茎嫩穗,可将叶片吃光。
3)短额负蝗成虫:雄体长17-23mm,雌体长28-35mm,绿色或褐色(冬型)。
头顶向前突出,触角粗短,剑状。
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端部约1/3。
为害状:取食寄主叶片,常常吃成缺刻和孔洞。
是农业上重要害虫之一。
4)中华剑角蝗成虫:体中到大型,雄体长30-47mm,雌体长56-81mm,头顶前伸,长度明显超过前胸背板,触角剑状。
体绿色或枯草色。
为害状:取食寄主叶片,常常吃成缺刻和孔洞。
是农牧区重要害虫之一。
5)棉蝗成虫:雄虫体长48~52毫米,雌虫体长56~77毫米,体粗壮,体色鲜绿带黄,前胸背板坚硬。
前足最短、中足次之,后足最长,腿节特别发达,青绿色,胫节细长、淡紫红色,其外侧具两排刺列。
为害状:取食寄主叶片,常常吃成缺刻和孔洞。
是农林方面重要害虫之一。
6)笨蝗成虫:体型粗壮,褐色,头短小,明显短于前胸背板,前胸背板中隆线呈片状隆起,前后缘均呈角状突出,前翅短小,其末端略超过腹部第一节背板的后缘,后翅甚小,不能飞行。
昆虫主要目、科的识别

口器为虹吸式或锉吸式或舐吸式-------------------------7 6、前翅质地均一,口器从头后方生出---------------------同翅目
(四)不全变态类 Hemimetabola
14. 直翅目 Orthoptera 15. 纺足目 Embioptera 16. 重舌目 diploglossata 17. 革翅目 Dermaptera 18. 同翅目 Homoptera 19. 半翅目 Hemiptera 20. 啮虫目 Psocoptera 21. 食毛目 Mallophaga 22. 虱 目 Anoptera 23. 缨翅目 Thysanoptera
园林昆虫常见目比较
直翅目 等翅目
半翅目 同翅目 缨翅目 脉翅目 鳞翅目
鞘翅目 膜翅目 双翅目
口器类型
翅的类型
咀嚼式
前翅复翅、后翅膜翅
咀嚼式 刺吸式
前后翅均为膜翅,且形状、大 小相等
前翅半鞘翅,后翅膜翅
刺吸式 锉吸式
前翅质地均一,后翅膜质 前后翅均为缨翅
咀嚼式
前后翅均为膜翅
幼虫咀嚼式、成 前后翅均为鳞翅 虫虹吸式
园林病虫害防治
昆虫主要目、科的识别
• 一、昆虫纲的分类系统 • 昆虫纲的分目是根据翅的有无及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
的构造、触角的形状、跗节节数等进行的, 但具体目的数 目及其分类系统, 各分类学家的意见并不一致。
• 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目有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同
最全面的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

第七节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一、原尾目Protura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体微小,不过2mm。
头小,且无眼无触角无翅,分布广体微小;口器藏于头内;腹部12节,腹部1~3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
性喜湿,栖泥炭地或草地、石下及树皮内,无经济意义。
通称原尾虫,简称螈。
全世界约六十余种,我国于1956年首次发现。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二、弹尾目Collembola弹尾目属小型无翅类型昆虫,长在5mm以下。
口器藏于头内;有单眼组成的小眼群;触角4~6节;腹部6节,第1节腹面有1个粘管,第3节腹面有握弹器,第4或第5节上有弹器,善跳跃。
栖土中、积水水面、腐败植物间、草丛及树皮下等富有腐败物质之处。
分布极广,约有二千余种,其中植食性种类对农作物有害。
通称跳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三、双尾目Diplura体细长,一般长在10mm以内。
白或灰白色,口器藏于头内;无眼;触角丝状,20~40节或更多;腹部11节,第1~7节腹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腹末有1对尾须或尾铗,也有变形为钳状器,无中尾丝。
多生活于砖石下、枯枝落叶下或土壤等潮湿荫蔽之处,极怕光,行动活泼。
通称双尾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四、缨尾目Thysanura昆虫体有鳞片,口器外露;有复眼,发达或退化;触角丝状,30节以上;腹部11节,腹部2~8节常具有针突和翻缩泡;腹下有腹刺若干对,腹末具1根中尾丝,两根尾须。
多生活于石下、土缝、朽木中、枯枝落叶间,有的生活于古旧房屋及书籍、衣服中,通称衣鱼。
因为它具有滑翔能力,从高处落下也不会摔伤。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五、蜉蝣目Ephemerida小型至中型昆虫,体软弱;触角刚毛状,不甚明显;复眼1对发达,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翅半透明,前翅大,后翅小;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1根中尾丝。
成虫陆生,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一二日,长的约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
常在日落后大群飞舞,发生盛时,坠落地面,集成厚层。
幼虫(若虫)水生,需一到三年或五到六年以上始能成熟;可为淡水鱼的饵料。
农业昆虫重要类别的识别

h
31
鞘翅目
鞘翅目
肉食亚目
多食亚目
步甲科 虎甲科 金龟甲科 叩头甲科 瓢甲科 天牛科 叶甲科 芜菁科 豆象科 象甲科
h
32
鞘翅目
肉食亚目 后足基节窝向后延伸,将腹部第一节腹板完全分割,
其后缘不相连,前胸背板有侧板隆线。主要有2个科。
步甲科 多数为肉食性昆虫,成虫、幼虫均捕食黏虫、地老虎、
螽斯科
触角长于体,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翅发达, 也有短或无翅类型。产卵器发达,呈刀状或剑状, 尾须短小。
h
10 G
h
返回
11
h
返回 12
螽斯 h
下一页 13
o
h
14
半翅目
• 通称椿象或蝽等。
• 口器刺吸式,由头端生出;触角丝状,4-5节。
• 前胸背板宽大,中胸小盾片发达。翅2对,前翅半 鞘翅;后翅膜质。栖息时平覆体背。
h
5
直翅目
• 头多呈下口式,口器咀嚼式。
• 触角丝状。
• 翅2对,前翅复翅;后翅膜质臀区大,常作扇状折叠,常 有无翅或短翅种类。
• 除蝼蛄类前足为开掘式外,大多种类后足发达为跳跃式。 雌虫腹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
• 有翅种类具听器,很多种类雄虫具发音器。
• 一般为植食性。不完全变态h 。
6
下口后式口式 h
猎蝽科
又称食虫蝽科,通常无臭腺,捕食性益虫。
h
17 G
台湾大椿象-蝽科
0
苜蓿盲蝽
h
19 0
梨网蝽(X型h 大黑斑)
20 0
猎蝽
h
21 0
同翅目
农田昆虫的识别资料

蟋蟀
以植物根、茎、叶为食,对农 作物有一定危害,但其鸣叫声 可增添田园气息。
步甲
捕食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 对控制这些害虫数量有一定作
用。
03 昆虫识别方法与技巧
形态特征识别法
观察昆虫的体型
昆虫体型多样,有长型、短型、扁型、 球型等,不同体型可能与昆虫的生活 环境和习性相关。
辨认昆虫的头部特征
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不同 种类的昆虫头部特征差异明显,如触 角、复眼、单眼、口器等。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利用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染料对昆虫样本中的目标基因进行 扩增和检测,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和变化来判断昆虫的种 类和数量。
高通量测序技术
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昆虫样本中的基因组或转录组进行 测序和分析,通过比对测序数据与已知昆虫物种的基因数 据库进行物种鉴定和分类。
04 农田昆虫防治策略与措施
识别昆虫的胸部特征
昆虫的胸部是其运动中心,有三对足 和一个或两个复翅,不同昆虫的足和 翅的形态、结构差异显著。
观察昆虫的腹部特征
腹部是昆虫的生殖和代谢中心,一些 昆虫的腹部具有特殊的附属器官,如 尾须、产卵器等。
生活习性观察法
观察昆虫的活动规律
观察昆虫的栖息环境
不同昆虫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场所不同, 一些昆虫喜欢在白天活动,而另一些 则喜欢在夜间活动。
农业防治方法
选用抗虫品种
选用适合当地种植、抗虫性强的农作物品种, 降低害虫危害程度。
深耕细作
深耕可以翻埋土中的害虫和虫卵,细作有助 于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抗虫存环境, 减少害虫数量。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施肥和灌溉,提高 作物生长势,增强抗虫能力。
药用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