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依赖与戒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依赖与戒断

磷酸化转录因子
离子通道和受体磷酸化
药物依赖相关的靶基因表达
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离子通道 细胞内信号传达系统表达 神经递质或活性物质合成
神经元敏感化
适应性改变
神经元形态结构相关物质表达
药物依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1.渴求与强迫性觅药行为精神依赖的特征性表现 2.戒断综合征生理功能紊乱
精神和行为异常、躯体症状、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复吸(relapse) 重新滥用。
依赖性药物分类
麻醉药品 阿片类(opioids) 可卡因(cocaine) 大麻类(cannabis) 精神药品 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 中枢兴奋药 致幻剂 其它:烟草、酒精、挥发性溶媒
不同依赖性药物作用的受体和受体信号不同
药物
阿片类药物 可卡因 安非他明 酒精 大麻 μ、δ、κ受体 通过抑制多巴胺转运体,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通过增加多巴胺释放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增强GABAA受体功能抑制NMDA受体功能 兴奋CB1、CB2受体
GABA、Ach 能神经元
前额叶皮层(PFC)
DA能神经元
海马、 杏仁核
谷氨酸(Glu) 能介导的兴奋性 传入神经末梢 DA受体 (DA1) 奖赏效应
+
+
伏隔核(NAc)
DA释放
天然或药物性激励
药物依赖性
药物分h 能神经元
消除 抑制
—
μ受体
前额叶皮层(PFC)
阿片类
DA能神经元
海马、 杏仁核
谷氨酸(Glu) 能介导的兴奋性 传入神经末梢 DA受体 (DA1) 奖赏效应
+
+
伏隔核(NAc)
可卡因、安非他明
离子通道和受体磷酸化
药物依赖相关的靶基因表达
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离子通道 细胞内信号传达系统表达 神经递质或活性物质合成
神经元敏感化
适应性改变
神经元形态结构相关物质表达
药物依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1.渴求与强迫性觅药行为精神依赖的特征性表现 2.戒断综合征生理功能紊乱
精神和行为异常、躯体症状、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复吸(relapse) 重新滥用。
依赖性药物分类
麻醉药品 阿片类(opioids) 可卡因(cocaine) 大麻类(cannabis) 精神药品 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 中枢兴奋药 致幻剂 其它:烟草、酒精、挥发性溶媒
不同依赖性药物作用的受体和受体信号不同
药物
阿片类药物 可卡因 安非他明 酒精 大麻 μ、δ、κ受体 通过抑制多巴胺转运体,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通过增加多巴胺释放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增强GABAA受体功能抑制NMDA受体功能 兴奋CB1、CB2受体
GABA、Ach 能神经元
前额叶皮层(PFC)
DA能神经元
海马、 杏仁核
谷氨酸(Glu) 能介导的兴奋性 传入神经末梢 DA受体 (DA1) 奖赏效应
+
+
伏隔核(NAc)
DA释放
天然或药物性激励
药物依赖性
药物分h 能神经元
消除 抑制
—
μ受体
前额叶皮层(PFC)
阿片类
DA能神经元
海马、 杏仁核
谷氨酸(Glu) 能介导的兴奋性 传入神经末梢 DA受体 (DA1) 奖赏效应
+
+
伏隔核(NAc)
可卡因、安非他明
药物依赖性-药物毒理学 ppt课件

六、可卡因类
➢ 具有兴奋作用 ➢ 明显欣快感,进而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
障碍,甚至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 停药后出现轻度戒断综合征,出现疲乏、
嗜睡、精神抑郁、心动过缓及过度摄食等 症状。
药物依赖性机制
强化效应和奖赏系统的概念
脑内有一种奖赏机制,在采取有利生 存和繁衍的行动后,可以给予一种愉快 舒适的感受(正性奖赏),促使人继续 采取这种行动;如果遇到对生存和繁衍 不利的情况,则给予痛苦和不舒适的感 受,称为惩罚(负性奖赏)。
药物依赖性-药物毒理学
第十七章 人类药物成瘾和依赖性
主要内容
➢ 基本概念 ➢ 生理学基础 ➢ 致依赖性药物分类及特征 ➢ 药物依赖性机制 ➢ 药物依赖性评价
1. 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也称药物成瘾,是由精神活性 物质与机体长期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 表现为强制性地连续不间断地用该药的行为和 其他反应,目的是去感受该药物所产生的欣快 性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停药所引发的 戒断症状所带来的严重不适感。
国际禁毒公约将具有依赖性特性的药物分为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大类进行国际管制,统 称为“精神活性药物”(psychoactive drugs);另外还有一些具有依赖性潜力的化 学物质没有被列入公约管制,因此,将具有依 赖性特性的药物分为三大类:
1. 麻醉药品(narcotic drugs) 麻醉药品指连续使用后易产
药物依赖性又可进一步分为心里依赖性和生 理依赖性。
2.心里依赖性
又称精神依赖性,它使人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的 欣快感觉,并在精神上驱使该用药者形成一种周 期性地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 以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
断药后一般不出现生理戒断症状。药物的精神依 赖性是构成药物滥用倾向的重要药理特性。
第三十七章药物依赖与戒断DrugDependenceandWithdrawal郧阳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药物依赖的临床表现
渴求与强迫性觅药行为
渴求是精神依赖性的特征 为了追求药物的精神效应和避免戒断症状的痛
苦,滥用者常不顾法律和道德,不择手段获取 药物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戒断反应
长期药物滥用一旦中断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就
会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即戒断反应
严重的戒断反应甚至有生命危险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精神障碍
滥用者为了欣快感而复吸食,以至无法靠主观意
志控制自己
导致机体产生松弛、沉迷、萎靡不振、冷漠、嗜睡
、幻觉以及人格低落、伤人或自杀危险
中毒反应
一次性过量使用阿片类药物可引起急性中毒反应
长期慢性服用依赖性药物亦可引起中毒反应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具体症状
①呼吸抑制,一般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 减弱,及其他病理性呼吸,肌肉抽搐或无力,下 颌松弛,舌根下坠,甚至阻塞呼吸 ②瞳孔缩小,可呈针尖样瞳孔,光反应减弱或消失 ③脉搏细弱、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④体温降低,皮肤湿冷 ⑤少尿或无尿,意识模糊,外周循环衰竭或休克
躯体症状
呼吸困难、关节与肌肉疼痛、肌强直、肌
无力、意向震颤、斜视、脱水、体重减轻、
发冷、体温升高
郧阳医学院麻醉学系
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频繁哈欠、大汗淋漓、汗毛竖立、寒战、 周身鸡皮疙瘩,瞳孔散大、流泪、流涕、 流涎、鼻塞、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 泻、胃肠绞痛、皮肤苍白、心动过速、血 压升高、高血糖
可卡因类cocaines 大麻类cannabis
精神药品
镇静催眠和抗焦虑药sedative-hypnotics and
anxiolytics 中枢兴奋药central stimulants 致幻剂hallucinogens
《药物滥用》PPT课件

可卡因类
最强
疑有
无
昏睡、抑郁、淡漠等
LSD
弱
无
有
烟草
中等
轻微
明显
兴奋失眠等
溶剂
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29
第二十九页,共61页。
(三)身体(shēntǐ)依赖性和戒断反应:
阿片类中以海洛因最重。一般在停药6-8小时后出现虚弱 感和不安; 18-24小时后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如果不给 予毒品,7-10天好转。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躯体症状 和植物神经紊乱。 戒断症状:流鼻涕、流泪、打哈欠、瞳孔散大、体毛竖起
胎儿在子宫内形成身体依赖性,在出生后1—2天逐渐出现戒断 症状。
婴儿的戒断症状表现为激惹不安,呼吸快,高声哭叫,睡眠障碍, 拼命把小手往嘴里塞,鼻阻,时时打呵欠,打喷嚏,打噎,发热;四 肢出现粗大震颤或扑翼样震颤,偶然可有痉挛发作;呕吐(ǒu tù)、腹泻。
31
第三十一页,共61页。
激惹不安,呼吸快,高声哭叫, 睡眠障碍,拼命把小手往嘴里 塞,鼻塞,打哈欠,打喷嚏, 发热,四肢出现粗大震颤或扑 翼样震颤,呕吐,腹泻等。这 类患儿多半有体重不足。戒断 症状可迁延(qiānyán)数周或更长, 死亡率高,需积极治疗。 32
二、临床表现
(二)耐受性
容易产生;停止使用之后,耐受性的消失也很快;重新开始用药 (yònɡ yào)后发生得更快;互相间有交叉耐受性。
海洛因作为镇静药使用时,常规剂量是皮下注射3毫克。依赖者 中,有人每日静脉注射量达到5克,对血压、脉搏、呼吸无明显影
响。
自愿脱瘾消除耐受性,然后重新开始用药,以取得快感。 重新开始用药时,如果沿用过去的高剂量,可能发生中毒死亡。
药物滥用:通常指的是人们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反复过量使用与
药物依赖与戒断

12
不同依赖性药物作用的受体信号转导机制
药物 阿片类药物 作用受体 μ 、δ 、κ 受体 Gisp 信号转导
可卡因
安非他明 酒精 大麻
致幻剂
通过抑 抑多巴胺转运体 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通过增加多巴胺释放 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增强GABAA受体功能 抑制NMDA受体功能 兴奋CB1、CB2受体
部分激活5-HT2A受体
11
细胞和分子机制
二、中脑腹侧被盖区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 其投射纤维在伏隔核和前额皮层有密集分布,此外,还有大量GABA 能神经元及乙酰胆碱等中间神经元,GABA神经元与DA神经元有突触 联系,在正常状态下,VTA、DA神经元的活动受到GABA中间神经元 的紧张性抑制。NAc不仅接受中脑VTA DA神经元的抑制性投射,而 且还汇集了前额皮质(PFC)、海马、杏仁核等部位由谷氨酸(Glu) 能介导的兴奋性传入神经末梢;在DA和Glu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共同 参与下对NAc突触后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NAc内存在大量DA受体, 天然性或药物性激励刺激大多直接或间通过增加DA释放,后者作用 于DA受体(主要是D1受体)从而完成奖赏效应。 不同的依赖性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 促进NAc内DA释放,从而产生依赖性。 (见表)
5
基本概念
(四)脱毒(detoxification):是指能逐渐清除体内毒品
,减轻主观不适感,减轻可观察或可测量的戒断症状,预防突然 中止体内毒品后产生健康风险的治疗过程。
治疗目标:1,去除毒品,从毒品依赖变成无毒状态; 2,帮助毒品成瘾者长期处于操守状态。
(五)复吸(relapse):是指经临床脱毒治疗或以其他方式
一、渴求与强迫性觅药行为
—— 精神依赖性的特征性表现。 (追求药物的精神效应和避免戒断 症状的痛苦)15ຫໍສະໝຸດ 临床表现二、戒断综合征
不同依赖性药物作用的受体信号转导机制
药物 阿片类药物 作用受体 μ 、δ 、κ 受体 Gisp 信号转导
可卡因
安非他明 酒精 大麻
致幻剂
通过抑 抑多巴胺转运体 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通过增加多巴胺释放 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增强GABAA受体功能 抑制NMDA受体功能 兴奋CB1、CB2受体
部分激活5-HT2A受体
11
细胞和分子机制
二、中脑腹侧被盖区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 其投射纤维在伏隔核和前额皮层有密集分布,此外,还有大量GABA 能神经元及乙酰胆碱等中间神经元,GABA神经元与DA神经元有突触 联系,在正常状态下,VTA、DA神经元的活动受到GABA中间神经元 的紧张性抑制。NAc不仅接受中脑VTA DA神经元的抑制性投射,而 且还汇集了前额皮质(PFC)、海马、杏仁核等部位由谷氨酸(Glu) 能介导的兴奋性传入神经末梢;在DA和Glu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共同 参与下对NAc突触后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NAc内存在大量DA受体, 天然性或药物性激励刺激大多直接或间通过增加DA释放,后者作用 于DA受体(主要是D1受体)从而完成奖赏效应。 不同的依赖性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 促进NAc内DA释放,从而产生依赖性。 (见表)
5
基本概念
(四)脱毒(detoxification):是指能逐渐清除体内毒品
,减轻主观不适感,减轻可观察或可测量的戒断症状,预防突然 中止体内毒品后产生健康风险的治疗过程。
治疗目标:1,去除毒品,从毒品依赖变成无毒状态; 2,帮助毒品成瘾者长期处于操守状态。
(五)复吸(relapse):是指经临床脱毒治疗或以其他方式
一、渴求与强迫性觅药行为
—— 精神依赖性的特征性表现。 (追求药物的精神效应和避免戒断 症状的痛苦)15ຫໍສະໝຸດ 临床表现二、戒断综合征
第五章药物成瘾和药物滥用ppt课件

13
药物滥用的危害
个人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
14
对个人的危害
药物滥用者身心健康遭受催残。 药物过量,常致中毒死亡。 身体免疫力降低,引发各种感染。
15
对社会的危害
药物滥用破坏家庭正常生活; 药物滥用促发犯罪行为; 药物滥用耗竭社会经济,阻碍社会发展
16
四、能成瘾的药物种类
能引起成瘾和滥用的药物分8类:
(二)可卡因、苯丙胺类
戒断反应轻 抑制觅药渴求:5-HT3受体阻断药 昂
丹司琼 精神异常:氟哌啶醇 抑郁:地昔帕明
(三)戒酒治疗
1.控制戒断症状 可用镇静催眠药或抗焦虑药如地西
泮等对抗戒酒引起的兴奋、焦虑、失眠、震颤等症状。有 幻觉等精神症状者,可用小剂量泰尔登等抗精神病药物治 疗。纳曲酮也可用于戒酒治疗。
阿片类药物中毒特征:嗜睡,感觉迟钝,瞳孔缩小,
可有呼吸抑制现象
中枢神经抑制药中毒特征:看似酒醉,嗜睡,运动失
调,说话迟缓,侧视,眼球震颤,定向障碍,可有呼吸抑 制现象
苯丙胺类: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抽搐、急性脑综合征 可卡因:精神障碍、激动、兴奋、失眠、无食欲 、瞳孔
放大
28
(一)阿片类
滥用者在停药6-8h后,开始出现最初的症状(虚弱 及不安),一般在停药18-24h后出现明显的戒断症 状,表现为3个方面: 1.精神状态及行为活动异常 忧虑、不安、好争吵、
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和有潜在可能的用药者认识到滥用毒品危 害,自觉抵制使用毒品;同时,控制毒品非法供应和流通。
2.二级预防 针对毒品滥用者,通过采取治疗、康复和重返
社会等措施,使之彻底摆脱毒品
3.三级预防 主要针对毒品滥用带来的严重疾病或有害行
为,将其危害性减轻到最小程度,目前特别注意静脉滥用毒 品带来的艾滋病问题。
药物滥用的危害
个人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
14
对个人的危害
药物滥用者身心健康遭受催残。 药物过量,常致中毒死亡。 身体免疫力降低,引发各种感染。
15
对社会的危害
药物滥用破坏家庭正常生活; 药物滥用促发犯罪行为; 药物滥用耗竭社会经济,阻碍社会发展
16
四、能成瘾的药物种类
能引起成瘾和滥用的药物分8类:
(二)可卡因、苯丙胺类
戒断反应轻 抑制觅药渴求:5-HT3受体阻断药 昂
丹司琼 精神异常:氟哌啶醇 抑郁:地昔帕明
(三)戒酒治疗
1.控制戒断症状 可用镇静催眠药或抗焦虑药如地西
泮等对抗戒酒引起的兴奋、焦虑、失眠、震颤等症状。有 幻觉等精神症状者,可用小剂量泰尔登等抗精神病药物治 疗。纳曲酮也可用于戒酒治疗。
阿片类药物中毒特征:嗜睡,感觉迟钝,瞳孔缩小,
可有呼吸抑制现象
中枢神经抑制药中毒特征:看似酒醉,嗜睡,运动失
调,说话迟缓,侧视,眼球震颤,定向障碍,可有呼吸抑 制现象
苯丙胺类: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抽搐、急性脑综合征 可卡因:精神障碍、激动、兴奋、失眠、无食欲 、瞳孔
放大
28
(一)阿片类
滥用者在停药6-8h后,开始出现最初的症状(虚弱 及不安),一般在停药18-24h后出现明显的戒断症 状,表现为3个方面: 1.精神状态及行为活动异常 忧虑、不安、好争吵、
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和有潜在可能的用药者认识到滥用毒品危 害,自觉抵制使用毒品;同时,控制毒品非法供应和流通。
2.二级预防 针对毒品滥用者,通过采取治疗、康复和重返
社会等措施,使之彻底摆脱毒品
3.三级预防 主要针对毒品滥用带来的严重疾病或有害行
为,将其危害性减轻到最小程度,目前特别注意静脉滥用毒 品带来的艾滋病问题。
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ppt课件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皮约特(Peyote)仙人掌
护理教研室
(三)其它
1.烟草(tobacco)。
2.酒精(alcohol)。
3.挥发性有机溶剂(volatile organic solvent尼s) 古丁被认为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最 普遍的化学成瘾物质。 酒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药物”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教研室
(四)中枢神经抑制药 苯二氮卓类(BDZ)应用最广泛 。
1.有严重耐受性,身体依赖性及精神依赖性。 2.停药后36h左右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焦虑、
烦躁、头痛、心悸、失眠或噩梦、肌肉震颤、 甚至惊厥。严重者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巴比妥类的戒断症状与此类似,停药后12~ 24h出现,症状更为严重。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教研室
第三节 药物依赖性形成有关的神经机制
1.精神依赖性形成的基础 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dopamine,DA)
系统是脑内“奖赏” 系统的基本神经结构。
药物 中脑边缘系统的DA系统 欣快
动物主动觅药行为。 2.身体依赖性形成的基础
吗啡等药物 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
抑制NE神经元放电 停药后NE神经元放电增
(methylamphetamine)等。
3.致幻剂(hallucinogens):如麦角酸二乙胺 (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LSD)、 麦司卡林等。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教研室
苯丙胺(安非他命):可由麻黃素合成而得, 市面上大多是「甲基安非他命」。 甲基苯丙胺: 在麻黄素化学结构基础上改造而 成,又名去氧麻黄素,是透明结晶体,形似冰块,加 上毒性剧烈,故称为“冰毒”,极易溶于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依赖与戒断
1
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药物耐受性( drug tolerance ):是指长时间使
用某种药物后,药物的效应逐渐减退以至消失;或如果获得同样 的药物效应需要不断增加药物的剂量的现象。
(二)药物依赖性 :是指在生理和行为上不同程度地使用精神活
性药物作为生活的要事,表现为极度渴望获得和使用这类药物, 并有长期寻求这些药物的行为。(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 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要持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 为或其他反应。)
Gi, Gs
Gi, Gs
配体门控性离子通 道 Gi
致幻剂
部分激活5-HT2A受体 Gq
苯 环 利 定 拮抗NMDA受体
(PCP)
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
13
细胞和分子机制
目前认为,多巴胺通路对奖赏效应起主导作用。
正常的奖赏效应是生物体适应外界环境,维持机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的必要条件。
药物成瘾过程 —— 一种特殊的恶性学习记忆过程。
3
生理依赖性 是指反复使用具有依赖性潜能药物所造成的一种适应
状态.
精神依赖性 是指使人产生一种对药物欣快感的渴求,这种精神上
不能自制的强烈欲望驱使滥用者周期性或连续性地用药
4
(三)强化效应( reinforcement effect ):是指药物或
其他刺激引起的个体强制性行为。
1,正性强化效应( positive reinforcement effect ) :是指能引起欣快或精神愉悦的感受,促使人或动物主动觅药
5
基本概念
(四)脱毒( detoxification ):是指能逐渐清除体内毒品
,减轻主观不适感,减轻可观察或可测量的戒断症状,预防突然 中止体内毒品后产生健康风险的治疗过程。
治疗目标:1,去除毒品,从毒品依赖变成无毒状态; 2,帮助毒品成瘾者长期处于操守状态。
(五)复吸( relapse):是指经临床脱毒治疗或以其他方式
(如强制戒毒)及其他原因(如关押劳教)停止使用依赖性药物 一段时间后,该个体又重新滥用依赖性药物并再次形成药物依赖 的现象。
6
第二节 依赖性药物分类
麻醉药品: 阿片类(如吗啡、二乙酰吗啡、哌替啶、芬太尼、
美沙酮);可卡因类(如古柯叶、古柯糊)及大麻类
精神药品: 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如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
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给滥用者精神和身体带来严重损害!
临床表现包括:
精神障碍、心渴求与强迫性觅药行为
—— 精神依赖性的特征性表现。 (追求药物的精神效应和避免戒断 症状的痛苦)
15
总之,依赖性药物最初影响突触细胞外功能,它对脑功能的诸 多作用最终是通过细胞信使系统(如G蛋白、CAMP)的复杂网络 才得以实现。几乎涉及所有的神经递质如DA、5-HT、GABA、NMDA 和组胺,以及广泛的分子和细胞变化过程如受体调节、离子通道 、细胞内信号蛋白和基因表达等。
14
第四节 药物依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中枢兴奋药及致幻剂(如麦角酸二乙胺、麦司卡林、西洛西 宾等)。
其它: 烟草(tabacco)、酒精(alcohol)、挥发性
溶媒(volatile erganic solvents)。
7
8
9
第三节 药物依赖的机制
10
神经解剖学机制
一、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许多部位都参与了药物依赖的形成和发 展。研究表明介导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的中枢神经部位有明显的差 别,不同的神经核团介导的戒断反应症状亦有所不同。 1,参与身体依赖的脑区有蓝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 脑、下丘脑、杏仁、黑质、苍白球,中缝大核,延髓旁巨细胞网状 核,脊髓等。 2,药物精神依赖性形成的主要解剖基础是腹侧被盖区(VTA),投 射到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等中脑-边缘和中脑-边缘 -皮层通路,又称中脑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
(或寻求刺激)行为的强化效应。又称奖赏(reward)效应。 —— 精神依赖性的基础
2.负性强化效应(negative reinforcement effect ):又称厌 恶(aversion),是指能引起精神不快或身体不适(如戒断症 状),促使人或动物为避免这种不适而采取被动觅药(或寻求 刺激)行为的强化效应。—— 生理依赖性的基础(可促进药物 滥用)
11
细胞和分子机制
二、中脑腹侧被盖区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 其投射纤维在伏隔核和前额皮层有密集分布,此外,还有大量GABA 能神经元及乙酰胆碱等中间神经元,GABA神经元与DA神经元有突触 联系,在正常状态下,VTA、DA神经元的活动受到GABA中间神经元 的紧张性抑制。NAc不仅接受中脑VTA DA神经元的抑制性投射,而 且还汇集了前额皮质(PFC)、海马、杏仁核等部位由谷氨酸(Glu) 能介导的兴奋性传入神经末梢;在DA和Glu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共同 参与下对NAc突触后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NAc内存在大量DA受体, 天然性或药物性激励刺激大多直接或间通过增加DA释放,后者作用 于DA受体(主要是D1受体)从而完成奖赏效应。
不同的依赖性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 促进NAc内DA释放,从而产生依赖性。 (见表)
12
不同依赖性药物作用的受体信号转导机制
药物
作用受体
信号转导
阿片类药物 μ 、δ 、κ 受体
Gisp
可卡因 安非他明 酒精 大麻
通过抑 抑多巴胺转运体 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通过增加多巴胺释放 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增强GABAA受体功能 抑制NMDA受体功能 兴奋CB1、CB2受体
1
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药物耐受性( drug tolerance ):是指长时间使
用某种药物后,药物的效应逐渐减退以至消失;或如果获得同样 的药物效应需要不断增加药物的剂量的现象。
(二)药物依赖性 :是指在生理和行为上不同程度地使用精神活
性药物作为生活的要事,表现为极度渴望获得和使用这类药物, 并有长期寻求这些药物的行为。(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 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要持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 为或其他反应。)
Gi, Gs
Gi, Gs
配体门控性离子通 道 Gi
致幻剂
部分激活5-HT2A受体 Gq
苯 环 利 定 拮抗NMDA受体
(PCP)
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
13
细胞和分子机制
目前认为,多巴胺通路对奖赏效应起主导作用。
正常的奖赏效应是生物体适应外界环境,维持机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的必要条件。
药物成瘾过程 —— 一种特殊的恶性学习记忆过程。
3
生理依赖性 是指反复使用具有依赖性潜能药物所造成的一种适应
状态.
精神依赖性 是指使人产生一种对药物欣快感的渴求,这种精神上
不能自制的强烈欲望驱使滥用者周期性或连续性地用药
4
(三)强化效应( reinforcement effect ):是指药物或
其他刺激引起的个体强制性行为。
1,正性强化效应( positive reinforcement effect ) :是指能引起欣快或精神愉悦的感受,促使人或动物主动觅药
5
基本概念
(四)脱毒( detoxification ):是指能逐渐清除体内毒品
,减轻主观不适感,减轻可观察或可测量的戒断症状,预防突然 中止体内毒品后产生健康风险的治疗过程。
治疗目标:1,去除毒品,从毒品依赖变成无毒状态; 2,帮助毒品成瘾者长期处于操守状态。
(五)复吸( relapse):是指经临床脱毒治疗或以其他方式
(如强制戒毒)及其他原因(如关押劳教)停止使用依赖性药物 一段时间后,该个体又重新滥用依赖性药物并再次形成药物依赖 的现象。
6
第二节 依赖性药物分类
麻醉药品: 阿片类(如吗啡、二乙酰吗啡、哌替啶、芬太尼、
美沙酮);可卡因类(如古柯叶、古柯糊)及大麻类
精神药品: 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如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
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给滥用者精神和身体带来严重损害!
临床表现包括:
精神障碍、心渴求与强迫性觅药行为
—— 精神依赖性的特征性表现。 (追求药物的精神效应和避免戒断 症状的痛苦)
15
总之,依赖性药物最初影响突触细胞外功能,它对脑功能的诸 多作用最终是通过细胞信使系统(如G蛋白、CAMP)的复杂网络 才得以实现。几乎涉及所有的神经递质如DA、5-HT、GABA、NMDA 和组胺,以及广泛的分子和细胞变化过程如受体调节、离子通道 、细胞内信号蛋白和基因表达等。
14
第四节 药物依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中枢兴奋药及致幻剂(如麦角酸二乙胺、麦司卡林、西洛西 宾等)。
其它: 烟草(tabacco)、酒精(alcohol)、挥发性
溶媒(volatile erganic solvents)。
7
8
9
第三节 药物依赖的机制
10
神经解剖学机制
一、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许多部位都参与了药物依赖的形成和发 展。研究表明介导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的中枢神经部位有明显的差 别,不同的神经核团介导的戒断反应症状亦有所不同。 1,参与身体依赖的脑区有蓝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 脑、下丘脑、杏仁、黑质、苍白球,中缝大核,延髓旁巨细胞网状 核,脊髓等。 2,药物精神依赖性形成的主要解剖基础是腹侧被盖区(VTA),投 射到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等中脑-边缘和中脑-边缘 -皮层通路,又称中脑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
(或寻求刺激)行为的强化效应。又称奖赏(reward)效应。 —— 精神依赖性的基础
2.负性强化效应(negative reinforcement effect ):又称厌 恶(aversion),是指能引起精神不快或身体不适(如戒断症 状),促使人或动物为避免这种不适而采取被动觅药(或寻求 刺激)行为的强化效应。—— 生理依赖性的基础(可促进药物 滥用)
11
细胞和分子机制
二、中脑腹侧被盖区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 其投射纤维在伏隔核和前额皮层有密集分布,此外,还有大量GABA 能神经元及乙酰胆碱等中间神经元,GABA神经元与DA神经元有突触 联系,在正常状态下,VTA、DA神经元的活动受到GABA中间神经元 的紧张性抑制。NAc不仅接受中脑VTA DA神经元的抑制性投射,而 且还汇集了前额皮质(PFC)、海马、杏仁核等部位由谷氨酸(Glu) 能介导的兴奋性传入神经末梢;在DA和Glu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共同 参与下对NAc突触后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NAc内存在大量DA受体, 天然性或药物性激励刺激大多直接或间通过增加DA释放,后者作用 于DA受体(主要是D1受体)从而完成奖赏效应。
不同的依赖性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 促进NAc内DA释放,从而产生依赖性。 (见表)
12
不同依赖性药物作用的受体信号转导机制
药物
作用受体
信号转导
阿片类药物 μ 、δ 、κ 受体
Gisp
可卡因 安非他明 酒精 大麻
通过抑 抑多巴胺转运体 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通过增加多巴胺释放 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增强GABAA受体功能 抑制NMDA受体功能 兴奋CB1、CB2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