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 第三章 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课后练习及答案

工程地质课后练习及答案

《土木工程地质》课程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包括地层的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形地貌。

二、简答题1、工程地质条件的要素是什么?答: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第一章地质作用一、名词解释1、河流阶地:由河流作用形成沿河谷两侧伸展、且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形。

2、风化壳:地球表面岩石圈被风化后形成的残积层。

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3、风化作用:地球表面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氧、二氧化碳、水和生物等的联合耦合作用,发生崩解破碎、化学性质改变与元素迁移的现象。

4、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5、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6、岩浆作用:岩浆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7、地震作用:地震引起的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动荷载。

水工建筑物的地震作用主要包括地震惯性力和地震动水压力,其次为地震动土压力。

8、内力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9、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以外的能源,也就是由太阳能和日月引力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10、地壳运动:指包括花岗岩- 变质岩层(硅铝层)和下部玄武岩层(硅镁层)在内的整个地壳的运动。

广义的指地壳内部物质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如地壳变形、岩浆活动等;狭义的指由地球内营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隆起、拗陷和各种构造形态形成的运动。

二、填空1、岩石的风化程度可根据岩石的矿物颜色、结构、破碎程度、坚硬程度等方面情况确定。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工程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地质工程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

本大纲旨在明确工程地质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评估方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

第二章: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评估地质因素对工程建设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掌握基本的地质调查和评估技术,为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支持。

第三章:课程内容3.1 工程地质学基础知识3.1.1 地质学基本概念3.1.2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和应用领域3.1.3 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估方法3.1.4 地质图解和地质图解释3.2 土壤力学基础3.2.1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3.2.2 土壤力学参数的测定与应用3.2.3 地基基础工程及其设计原则3.3 岩石力学基础3.3.1 岩石的分类和特性3.3.2 岩石力学参数的测定与应用3.3.3 岩石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解决3.4 地震与工程地质3.4.1 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地震波传播特点3.4.2 地震对工程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3.4.3 地震灾害评估与减灾3.5 地质灾害与预防3.5.1 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形成原因3.5.2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评估与治理方法 3.5.3 地下水和地下水污染对工程的影响及预防措施3.6 工程地质勘查3.6.1 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和方法3.6.2 钻孔与采样技术3.6.3 岩土工程试验方法与分析第四章: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4.1 教学方法4.1.1 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1.2 实地考察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1.3 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2 评估方式4.2.1 期中考试4.2.2 期末考试4.2.3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估4.2.4 课程论文或实验报告第五章:参考资料1. 邵飞,陈希民,黄光杰. 工程地质基础[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2. 刘玉文. 地质工程(上册)[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3. 《地质学报》,《地质快报》等地质学专业期刊。

工程地质学课件第三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工程地质学课件第三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岩溶地区工程建设的注意事项
充分了解岩溶发育规律
加强勘察工作
在工程建设前,应充分了解岩溶发育的规 律和特征,评估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
在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地质勘察工作,了 解岩溶发育的规模、形态、分布等特征,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工艺
加强监测和预警
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 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避免因施工不当引发 岩溶灾害。
04
岩溶工程地质评价与防治
岩溶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1 2
岩溶发育规律分析
研究岩溶发育的规律,包括岩溶发育的时期、影 响因素、分布特征等,为工程地质评价提供基础。
岩溶工程地质勘察
通过地质勘察,了解岩溶发育的规模、形态、分 布等特征,评估岩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勘察资料,建立岩溶工程地质模型,预测岩 溶发育的趋势和可能对工程的影响。
地下水污染的来源
地下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生活 污水等。这些污染物通过渗透、泄漏等方式进入地下水体, 造成水质恶化。
地下水污染的防治
为了防止地下水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污 水处理和排放管理、控制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强地 下水监测等。
岩溶地区的地震效应
岩溶地区地震效应的定义
岩溶地区地震效应是指地震对岩溶地区的影响和作用。由于岩溶地区的特殊地质结构,地 震对岩溶地区的影响更加复杂和严重。
岩溶地区地震效应的表现
地震可能导致岩溶塌陷、地下水位波动、泉水枯竭或暴涨等现象,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 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岩溶地区地震效应的预防
为了减轻地震对岩溶地区的危害,需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同时采取工程措施加强地质 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抗震能力。

第三章 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

第三章 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 仅次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第二大地震带,震 中分布较前者为分散,所以带的宽度大且有分支。 以浅源震为主,中源震在帕米尔、喜马达雅有所 分布,深源震主要分布于印尼岛弧。环太平洋地 震借以外的几乎所有汉源、中源和大的浅源地震 均发生于此带,释放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15 %。 (3)大洋海岭地震带 主要呈线状分布于各大洋的接近中部(图5— 13)。
63
(45~89)
6
(5~9)
VII VIII
大数多人仓惶逃出
轻度破坏——局部破坏、 0.11~0.30 开裂,但不防碍使用
125
(90~177)ຫໍສະໝຸດ 13(10~18)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中等破坏——结构 受损,需要修理
0.31~0.50
250
(178~353)
25
(19~35)
IX
X XI XII
坐立不稳,行动的人可能 摔跤

对于断层每一盘来说,断层错动的前进方向都会 受到压缩,而相反的一个方向就受到拉仲,于是 就呈现如图5—4所示的象限分布,即这种象限型 初动推拉分布是由于震源断层错动这种物理过程 所造成的。所以这样求得的结果称为震源机制断 层面解。后来发现,不仅P被初动是象限分布的, s波的初动分布也有如图5—5(b)所示的象限分布 的特点。但由于s被初动难于测定,所以这一点很 长时间是有争议的,直到发现由s波激起的面波 (亦即勒夫波)的初动也呈象限分布才得到公认。
25
(19~35)
倒塌——大部倒塌, 0.71~0.90 不堪修复 毁灭
0.91~1.00
1000
(708~1414)
100
(72~141)

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

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

? 4、按地震序列分类:
?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 称为主震。
?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 ?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 主震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 主震震级很突出,其释放的能量占全 序列中的绝大部分,叫主震型地震。 约占60%。
? 震群型或多发型地震:主要地震能量 是由多个震级相近地震释放出来的。 约占30%。
? 三级地震难知晓,四级五级吊灯摇; 六级物倒房微损,七八房坏地裂掉; 九十桥断房屋倒,十一十二重灾到。
?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 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 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 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 震的传播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的 动力特性和施工质量等许多因素有关。
? 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是 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 在发生地震,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 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 平均一年有十几次,目前记录到的世 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发生于1960年 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 2、地震的成因分类
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 大规模陷落或崩塌而造成的地震
? 3、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
?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地 震。
?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至300千米 的地震,占12%,破坏性大。
?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占3%。 震源深,波及范围大,破坏性小。
? (1)5.0~5.9级之间称中强震;
? (2)6.0~6.9级之间称强震;
? (3)7.0~7.9级之间称大震;
? (4) 8.0级以上称特大震,记录到的 最大震级8.9级。

地质工程基础知识点框架梳理及其解析

地质工程基础知识点框架梳理及其解析

地质工程基础知识点框架梳理及其解析第一章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和方法本章节包括4 个知识点,分别是:一、理解工程地质学的内涵及任务;二、掌握工程地质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例如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等;三、掌握工程地质学研究方法,针对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思路及基本方法;四、了解工程地质学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前沿。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 月份至8 月份,以上知识点需要全面把握。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熟悉《工程地质学概论》教材和课件《工程地质学基础》、分析所给例题等方法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理解工程地质学的内涵和任务【例题1】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分析:考察工程地质学这一基本概念,需要考生对这一概念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名词解释、简答题均有可能出题。

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来实现的,通过勘察和分析研究,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并解决历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以至使用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解题:一、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二、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三、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四、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五、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六、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注意:复习时注意对工程地质学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习题:1. 工程地质学的内涵是什么?【知识点2】掌握工程地质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例如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等【例题2】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本知识点主要考察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等基本概念,考试多见于填空和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学-第三章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学-第三章地质构造
地壳发生大的构造运动之后,自然地理 条件发生明显改变,各种生物也将随之 演变,这样形成了地层发展历史的阶段 性。
✓ 地球发展的时间段叫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单位:代、纪、世、期、 时(从大到
小)
✓ 地层单位: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的总 体的名称。 地层单位:界、系、统、阶、 群(从大到小)
地层单位
A台易产生 顺层滑动
B台位于断层 带上
C台较为有利
5、断层的识别
地层界限不连续或岩层中断
岩层不对称重复或缺失
断层破碎带及构造岩 牵引构造及伴生节理
擦痕
地貌标志
【增加内容】
活断层
活断层:第四纪以来仍
在活动的断层。
注:2002年《岩土工 程勘察规范》指全新地 质时期(1~1.1万年) 以来活动着的断层,且 在今后100年可能继续 活动。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水平构造
单斜构造
3.3 褶皱构造
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强烈作 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 连续性的构造叫-。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 基本构造之一。昆仑山、祁连山、泰岭都 是复杂的褶皱构造山脉。
褶皱构造 (fold)
(a)
(b)
(c)
图 4-5 褶曲的力学成因 (a)水平挤压力;(b)垂直作用力;(c)力偶作用
2、裂隙发育程度分级
表3—3 裂隙发育程度分级
裂隙发育程度等级 基本特征
附注
不发育
裂隙1-2组,规则,构造型, 对基础工程无间距1米以上,多为Fra bibliotek闭裂 影响,对岩体
隙,少有充填物,岩体被切 稳定性影响不
割成巨块状

较发育
裂隙2-3组,较规则,以构 对基础工程无

第三章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第三章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当极震区两侧的等震线基本对称时,断层面近乎直立
当等震线不对称时,断层面向波及得宽的那个方向倾斜, 不对称性愈显著, 说明断层面愈缓。
(2)地表断层和裂缝
一般认为:大地震时在地面产生的地震断层和变形带 的走向代表了震源断层面的走向。
第三节 地 震 效 应
地震效应——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地表出现的各种
浅源地震:0<70 km ,大陆地震多属此类,
震源深度
占73%,30km以内更多
中源地震:70~300 km ,占23%
深源地震:>300 km,占4%,最深达720km
5.地震波: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体波: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 面波:体波经过反射、折射后,沿地面传播的波
纵波(P):压缩波 体波
第三章 地震工程地质
第一节 概述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按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90% 火山地震:7% 陷落地震 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最严重一类,数量多规模大,波及面广, 破坏性大,世界90%以上属于此类。本章介绍此 类地震及水库诱发地震。
第二节 地 震
一、几个概念:
1、震源:地震发源地(能量E、深度H) 2、震中 3、震中距 4、震源深度
横波(S〕:剪切波--破坏性最大
面波(L)
瑞利波(R):质点在XZ面上椭圆滚动前进 勒夫波(Q):质点在XY面上曲线前进
Vp>Vs>VL
6.震级(M):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 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
M=LOGA
A:距震中100公里处标准地震仪在地面所记录的震波 最大振幅。(微米)
标准地震仪:自振周期0.8秒,阻尼比0.8,最大 静力放大倍率为28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几百万次地震,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几百万次地震,人们能感觉 几百万次地震 到的仅占1%左右, 级以上的灾害性地震每年多则二十几次, 到的仅占 %左右,7级以上的灾害性地震每年多则二十几次, 少则三,五次. 少则三,五次.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南亚两个地震带之间,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南亚两个地震带之间,是一 个多地震活动的国家.在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中, 个多地震活动的国家.在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中,记录地 震近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达6000多次;据1200~1989年资料 多次; 震近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达 多次 ~ 年资料 统计, 级地震为 级地震为147次 级及其以上巨大地震共19次 统计,7级地震为 次,8级及其以上巨大地震共 次.1966 级及其以上巨大地震共 年至今,大地震已达20余次 我国地震分布以西南,西北, 余次. 年至今,大地震已达 余次.我国地震分布以西南,西北,华 东南沿海和台湾省区破坏性地震最多.其中台湾尤甚, 北,东南沿海和台湾省区破坏性地震最多.其中台湾尤甚,大 震多,频度高;新疆和西藏次之 震多,频度高;
地震前后水平位移监测结果(GPS) 地震前后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地震前后垂直位移监测结果(GPS) 地震前后垂直位移监测结果
地震引起大坝破坏(台中石岗 地震引起大坝破坏 台中石岗) 台中石岗
地震引起埠 丰桥断裂, 丰桥断裂, 河床抬高 8m,形成叠 形成叠 石岗) 水 (石岗 石岗
地震引起房屋倒塌(台中石岗 地震引起房屋倒塌 台中石岗) 台中石岗
地震引起桥梁断裂(南投集集镇 地震引起桥梁断裂 南投集集镇) 南投集集镇
地震引起稻田隆起(台中雾峰 地震引起稻田隆起 台中雾峰) 台中雾峰
地震引起操场隆起(台中国小 地震引起操场隆起 台中国小) 台中国小
汶 川 地 震
汶川地震
M<2 微震 2~4 >5 >7 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强烈地震
二,基本概念(续3) 基本概念(
烈度: 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 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 质条件的影响. 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在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相同的条件下,坚硬基岩场地较 松软土场地烈度小. (1)地震基本烈度:在今后一定时间(一般按100 年考虑)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 大烈度.--一个地区的平均烈度 (2)设防烈度(设计烈度):是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 度.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经济性等的需要,对基本烈 度的调整.
加速度/ 速度/ 2) (CM/S2) (CM/S (水平向) (水平向)
I II III IV V
门,窗轻微作
门窗作响 门窗,屋顶,屋架颤 动作响,灰土掉落,抹 灰出现微细裂缝
悬挂物微动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不稳定器翻倒
0~0.10
31
(22~44)
3
(2~4)
VI
损坏——个别砖瓦 掉落,墙体微细裂 缝
1.0 0.8 0.6 0.4
0.20
完 好
0
三,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
1,震源机制: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或震源物理过程. ,震源机制: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或震源物理过程. σ1 - + - 单力偶 + σ3 + - σ1 - + σ3
双力偶
三,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续1) 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
P波的初动具有明显的象限分布特点. 波的初动具有明显的象限分布特点. 波的初动具有明显的象限分布特点
瑞利波( ):质点在XZ面上椭圆滚动前进 质点在XZ 面波( 面波(L) 瑞利波(R):质点在XZ面上椭圆滚动前进 勒夫波( ):质点在XY面上曲线前进 勒夫波(Q):质点在XY面上曲线前进 质点在XY
二,基本概念(续2) 基本概念(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 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 M=lgA A:距震中100公里处标准地震仪在地面所记录的最 大振幅.(微米) 标准地震仪:自振周期0.8秒,阻尼比0.8,最大静 力放大倍率为2800.
地方出现裂缝,基岩上可能出现裂缝, 500 (354~707) 滑坡,坍方常见,砖烟囱出现倒塌 山崩和地震断裂出现,基岩上的拱桥 破坏,大多数烟囱从根部破坏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基岩 上的拱桥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25
(19~35)
倒塌——大部倒塌, 0.71~0.90 不堪修复 毁灭
0.91~1.00
工程地质学
资环学院 吴道祥
第三章 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 现象,称为地震 地震(earthquake).地震按其发生的 地震 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此外,还有因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和核爆炸等导 致的诱发地震.南地壳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是 地球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 地震.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均属此类.它一般 分布在活动构造带中,当地壳运动所积累的应变 能一旦超过了地壳岩体的强度极限时,岩体就会 发生破裂,应变能突然释放而表现为弹性波的形 式,使地壳振动而发生地震.
人工诱发地震 震源:地壳内部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浅源地震:<70km 中源地震:70~300km 震源深度: 深源地震:>300km
二,基本概念(续1) 基本概念(
体波: 体波: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 面波:体波经过反射,折射后,在介质的界面或自由面( 面波:体波经过反射,折射后,在介质的界面或自由面(如 地面) 地面)传播 纵波(初波,P):压缩波,对应于介质体应变,三维扩散 纵波(初波,P):压缩波,对应于介质体应变, ,P):压缩波 体波 横波(次波,S):剪切波,对应于切应变, 横波(次波,S):剪切波,对应于切应变,二维扩散破坏 ,S):剪切波 性最大
1000
(708~1414)
100
(72~141)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使用说用 (1)烈度>VI度,判定地震烈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 考;>X度应结合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程度,并根据地表现象来确定;XI, XII度的评定,需要专门研究. (2)"一般房屋"在《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中指土构架和土,石 砖墙构造的旧式房屋和单层或多层未经抗震设计的新式砖房.由于我国城市 目前一般都已设防,有的乡村也开始设防,烈度表中的"一般房屋"一般已 不普遍,调查中应区别设防与不设防的房屋破坏程度对烈度的反映,给出合 理的烈度值.对于质量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房屋,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表列各 烈度的震害程度和震害指数予以提高或降低. (3)"人的感觉"指平房内或楼房低层内人的感觉. (4)表中震害指数是对上述"一般房屋"而言."完好"为0,"毁灭 "为1,中间按表列震害程度分级.平均震害指数是对所有房屋的震害指数 的总平均值而言,可以用普查或抽查的方法确定之. (5)使用本表时可根据地区具体情况,作出临时的补充规定. (6)烟囱指工业或取暖用的锅炉房烟囱. (7)表中数量词的说明:个别:10%以下;少数:10%~50%; 多数:50%~70%;大多数:70%~90%;普遍:90%以上. (8)对重要的工业设施,如桥梁,重要车间,高层建筑,巷道等,要进 行专门的调查,在调查中应结合设防情况进行评估.
表3-3 震害指数等级划分表 序数 震害类型 震害描述 i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倒 平 墙倒架歪 墙倒架正 局部墙倒 裂 缝 严重 轻微
房屋全部倒塌 墙体全部倒塌,房架倾斜显著 墙体大部分倒塌,房架基本未倾斜 主要墙体局部倒塌 主要墙体无塌落,但严重裂缝,须修复 才能使用 墙体无塌落,但有小裂缝,未经修复仍 可使用 基本无损或完好 0.27 0.13
三,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续3) 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
当极震区两侧的等震线基本对称时,断层面近乎直立, 当极震区两侧的等震线基本对称时,断层面近乎直立, 当等震线不对称时,断层面向波及得宽的那个方向倾斜, 当等震线不对称时,断层面向波及得宽的那个方向倾斜, 不对称性愈显著,说明断层面愈缓. 不对称性愈显著,说明断层面愈缓.
125
(90~177)
13
(10~18)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坐立不稳,行动的人可能 摔跤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状 态的人会摔出几尺远,有抛起感
中等破坏——结构 受损,需要修理
0.31~0.50
250
(178~353)
25
(19~35)
严重破坏——墙体龟裂, 0.51~0.70 局部倒塌,修复困难
一次6级地震可释放 ×1020尔格的能量,大致相当于 30~40 一次 级地震可释放6× 尔格的能量, ~ 级地震可释放 炸药的巨大爆炸, 级地震可释放 万吨 TNT炸药的巨大爆炸, 7级地震可释放 2 ×1022尔格的能 炸药的巨大爆炸 尔格的能量. 级地震可释放6 量, 8级地震可释放 ×1026尔格的能量.可见地震释放能量之 级地震可释放 而且绝大部分能量的集中释放, 数秒种内完成 因此, 内完成. 大.而且绝大部分能量的集中释放,于数秒种内完成.因此, 地震灾害的猝发性 惨重性往往给人类生命以极大威胁 猝发性和 往往给人类生命以极大威胁, 地震灾害的猝发性和惨重性往往给人类生命以极大威胁,给经 济财产以巨大损失. 济财产以巨大损失. 据美国联邦政府统计, 仅二十世纪以来, 全世界就有120余 据美国联邦政府统计 , 仅二十世纪以来 , 全世界就有 余 人遇难于地震灾害;五十年代以来, 万 人遇难于地震灾害 ; 五十年代以来 , 全球破坏性地震造成的 经济损失已逾 2 000亿美元.地震灾害是最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亿美元.地震灾害是最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两大地震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两大地震 带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大陆地震区,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 带间 , 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大陆地震区 , 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 , 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的特点,因而酿成的灾害尤为严重. 频度高 , 强度大 , 震源浅的特点 , 因而酿成的灾害尤为严重 . 据记载,世界上最惨重的震例几乎都发生在我国. 据记载 , 世界上最惨重的震例几乎都发生在我国 . 中国的地震 灾害居世界之首. 在我国历史记载中, 灾害居世界之首 . 在我国历史记载中 , 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死 年陕西华县地震死 亡人口达 80万;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死亡人数也超过 20万.令 万 年宁夏海原地震死亡人数也超过 万 年唐山地震, 人痛心的 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 万多人,工业城市毁于一旦, 年唐山地震 死亡24万多人,工业城市毁于一旦, 为世界地震史所罕见. 为世界地震史所罕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