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分析
工程地质之实例分析

05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实例分析
地下水的流动和压力变化可能导致基础沉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基础沉降
桩基承载力
土体液化
地下水对桩基的承载力产生影响,可能导致桩基承载力不足,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
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地下水可能使饱和砂土液化,影响基础工程的稳定性。
03
02
01
地下水对基础工程的影响
崩塌的形成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有关。
崩塌的危害包括摧毁房屋、道路、桥梁等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崩塌的防治措施包括消方减载、支挡工程等。
03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地面塌陷的危害包括造成房屋倒塌、道路开裂、地下管线破裂等,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详细描述
工程地质的定义
总结词:工程地质的研究内容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研究等,旨在解决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的研究内容
工程地质在人类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工程质量。
总结词
工程地质在人类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涉及到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还直接影响到施工安全和质量。通过工程地质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建设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岩土性质,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和工程事故的发生。同时,工程地质还可以为地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岩土工程勘察的成果报告是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必须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调查,以及勘探、取样、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
详细分析地质勘查工程的难点和重点

详细分析地质勘查工程的难点和重点1. 引言地质勘查工程是为了获取地下资源信息和对地质条件进行评估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在进行地质勘查工程时,会面临一些难点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对地质勘查工程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分析。
2. 难点分析2.1 地质复杂性地质勘查工程常常面临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地层的变化、岩性的多样性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等因素都会给勘查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进行地质勘查时,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以应对复杂的地质环境。
2.2 数据获取困难地质勘查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地质地形图、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成分等。
然而,获取这些数据并不总是容易的。
有时候数据可能不完整,有时候可能需要进行大量的采样和测试工作。
因此,数据获取是地质勘查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难点。
2.3 风险评估地质勘查工程往往涉及到风险评估,包括地质灾害风险、地下水污染风险等。
对于这些风险的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这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
3. 重点分析3.1 地质勘查方法选择地质勘查工程中,选择合适的勘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可以选择地质钻探、地下水位测定、地电阻率测量等方法进行勘查。
在选择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勘查目的、勘查区域的地质特征以及勘查成本等因素。
3.2 数据分析与解释地质勘查获得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获取地下资源信息和评估地质条件。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地质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解释。
准确的数据分析和解释是地质勘查工程的重点之一。
3.3 勘查结果评估在完成地质勘查后,需要对勘查结果进行评估。
评估的目标是确定地下资源的潜力、地质条件的稳定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
评估结果将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4. 结论地质勘查工程面临着地质复杂性、数据获取困难和风险评估等难点。
在进行地质勘查时,需要重点关注地质勘查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与解释以及勘查结果评估。
土建工程中的地质勘探与分析

土建工程中的地质勘探与分析在土建工程中,地质勘探与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科学的勘探与分析,工程师能够了解地基和土壤的特性,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这个过程不仅关乎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还关系到环境保护与资源的有效利用。
地质勘探的目的与意义地质勘探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工程所需的地质信息,包括土层的厚度、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地下水的存在与流动情况。
这些信息对土建工程至关重要,因为地基的承载能力、沉降特性和防水性能都直接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若未能充分了解地质条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工程事故,比如地基沉降、滑坡或是水患等。
通过详细的地质勘探,工程师可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
这不仅可以降低工程的成本,还能提高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例如,在高层建筑或桥梁工程中,对于土壤承载力的准确评估非常重要,错误的判断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不稳定。
常见的勘探方法地质勘探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钻探、取样、地下水监测和地球物理探测等。
钻探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特殊的钻探设备,在地面上打孔,取出不同深度的土样。
土样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能够帮助工程师判断地质情况。
取样后,土壤实验室会进行一系列测试,如压缩试验、剪切试验等,从而得到详细的土壤参数。
地下水的监测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工程师通过设置观测井,定期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评估地下水对土体强度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地下水的存在会导致土体的液化,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稳定性。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则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方法。
采用重力、地电、超声波等技术,可以在不打孔的情况下,获取更为广泛的地下信息。
这一些方法能够在大范围内进行地质特征的快速勘探,适合于地形复杂或环境敏感的区域。
数据分析的重要性获取的数据如何分析同样至关重要。
工程师通过对土壤和岩石样本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的重要性工程地质分析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为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方法。
工程地质分析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资料搜集与分析:包括对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岩性、地层、地下水、地下渗流等地质情况的搜集,以及对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
通过对地质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地质条件的分布特征,为后续的工程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 工程地质勘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试验与检测,获取工程场地的详细地质信息。
工程地质勘查主要包括地质钻探、取样分析、地质测量等方式,通过对地质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确定工程地质的特征和参数,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3. 地质灾害评价:对工程区域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和分析。
这包括地震、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以及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预测和预警。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评价,可以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安全的影响。
4. 工程地质参数确定:通过对地质条件的分析和试验研究,确定工程建设中所需的地质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土壤的强度、固结性、渗透性等,对工程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准确确定这些参数,可以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 工程地质风险评估:对工程建设中可能面临的地质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
这包括对地基承载力、地下水位、地表沉降等地质因素对工程结构和安全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
通过对地质风险的评估,可以合理确定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降低工程风险。
总之,工程地质分析的原理是通过对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为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详细的地质资料搜集与分析、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评价、地质参数确定和工程地质风险评估,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工程地质分析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从而为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原理,希望能够为工程地质领域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对地质条件的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工程勘察与设计等内容。
在工程地质调查中,需要对地质构造、岩性、地层、断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现象进行全面调查,并进行地质地貌、地貌演变、地下水、地震等方面的研究,以全面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情况。
其次,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工程地质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工程地质分析人员需要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地质条件的调查评价,对工程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定量评估,确定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危害程度,为工程建设提供防灾减灾的科学依据。
另外,地质工程勘察与设计也是工程地质分析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地质勘察时,需要根据地质条件的调查评价,确定工程区域内的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地基条件、地下水条件、地质构造条件等,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在工程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合理设计工程结构和施工方案,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最后,工程地质分析还需要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研判。
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地质条件常常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地下水开采、地表开挖、爆破等工程活动会对地质条件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研判,及时调整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总之,工程地质分析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充分了解地质条件,合理分析地质特征,才能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使工程地质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是指识别和预测地质和地面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
的影响,提供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相应的预测和解决方案,以确保正确的规划和设计过程。
它是地质工程项目的关键,可将非正常现象及其影响有效预测,并通过合理的方案及时处理。
首先,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识别和确定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岩性、深度、水文等。
通过现场勘察、实验室分析、计算机分析、模拟和深入的调查,可以得出不同地质条件下工程建设可能遇到的风险。
其次,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预测地质变化,包括当前地质情况特征及其可能引起的地质事件,以及可能及时处理这些地质事件的方法。
通过掌握不同地质条件及其前因后果、测绘勘察、实验室分析和对水文进行预测,可以有效控制项目施工风险,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保项目的稳定。
再次,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预测地质和地面环境对项目施工、运行和维护所产生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提出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相应的解决方案。
针对基础失稳、地形失稳、滑坡、沉降、浸润及地质灾害等,要根据不同地质条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项目的稳定性。
最后,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不断创新,结合技术和经验,不断改进分析方法,提高分析精度。
如分析软件包括对地质构造、岩性、深度、水文以及滑坡、地形失稳等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地质分析精度,预测工程项目安全可靠性。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探索地质背景和地质环境的关键,它可以有效识别和预测地质变化,提出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相应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正确的规划和设计过程,有助于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项目的稳定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将不断改进和完善,可望有更高的精度预测和防治项目施工所出现的非常规现象。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绪论一、工程地质的基本任务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对象: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完善保护地质环境。
二、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研究对象:工程地质问题:即: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
例:区域稳定问题岩土体稳定问题围岩稳定问题地基稳定问题边坡稳定问题变形程度时间效应研究内容: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地质条件、形成机制、发展演化趋势研究方法:地质分析、地质模拟分析、试验分析、力学分析that construction site clean, consciously maintain sanitation. (4) ensure the safety of materials and semi-finished products. 8. quality assessment, data compilation: buried, belongs to the concealed works construction, therefore its quality inspec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acceptance of concealed work-related.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acceptance of positioning is accurate. (2) is fixed securely. (3) tightening compliance requirements. (4) have an impact on other projects. (5) the material used is eligible. (6)complete information has been collected. Documentation: should follow construction progress at any time finishing self acceptance, signature acceptance after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arty were invited. Requirements: (1) covert acceptance is the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分析 1.1 基本概念岩体: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地质体。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名词解释)

即土体表层某一部分土粒在垂直土层的渗透水流作用下全部浮动和流走。
【渗透变形 渗透破坏】
由于潜蚀使得岩土中一些颗粒甚至整体发生移动而被渗流携走,从而引起岩土的结构变松,强度降降低,甚至整体发生破坏的工程动力地质作用或现象称之为渗透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高度。
【屈服强度】
岩体由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岩体的屈服强度
【长期强度】
应力超过屈服强度后,岩体中即开始出现局部破裂,岩体进入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的临界应力
【残余强度】
岩体遭受最终破坏以后仍然保存有一定的强度,称为残余强度
【蠕变】
在应力恒定的情况下岩体变形随时间而发展的过程
【构造应力】
地壳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力称为构造应力
【变异应力】
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入等引起的应力
【残余应力】
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时,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它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
【应力集中】
通常将最大主应力或剪应力在自由临空面附近增大或减小的现象称为应力集中。
【震级】
是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比0.8,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
【烈度】
是表征地震时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其定义为“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破坏程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
对于一次地震而言,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震中点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岩体卸荷带】
斜坡中经卸荷回弹而松弛、并含有与之有关的表生结构面的那部分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分科,介绍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形式;(2)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基本概念;(3)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
本章难点:(1)“工程地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特点和形式的认识与理解;(2)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对象及分科,(2)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3)掌握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内容、工程地质问题等基本概念。
(4)理解地质分析或自然历史分析方法和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方法。
第一篇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岩体结构研究的工程地质意义、岩体的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岩体原生结构特征的岩相分析、岩体结构构造改造的地质力学分析以及岩体结构面的特征描述与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岩体结构面的主要类型及特征;(2)岩体结构面的特征描述与统计分析方法;(3)岩体结构构造改造的地质力学分析。
本章难点:(1)岩体原生结构特征的岩相分析理论与方法;(2)如何应用岩相分析方法和地质力学分析方法对岩体结构特征进行评价预测。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岩体、岩体结构、结构面、结构体的基本概念,建造和改造在岩体结构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岩体结构特征的意义;(2)掌握结构面的主要类型及特征,了解岩体结构面的等级分类;(3)掌握岩体的结构类型分类及构造与改造的消长关系对岩体结构分类的控制作用,理解岩体工程应用分类的实质,了解岩体工程应用分类的代表性方案;(4)了解岩体原生结构特征的成因类型与岩体结构的岩相分析方法;(5)了解岩体结构的构造改造特征及其地质力学分析方法;(6)掌握结构面的统计测量与特征描述方法以及结构面基本指标的量化分析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岩体天然地应力状态的形成及其类型、天然地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我国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地壳表层岩体应力状态的复杂性以及区域地应力场与岩体地应力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天然地应力的基本类型及一般分布规律;(2)地壳表层高地应力地区的地质地貌标志(3)我国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
本章难点:(1)地表岩体应力状态的复杂性;(2)构造应力场的演变史及现今地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岩体应力的概念,了解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研究意义;(2)了解天然应力的形成原因,掌握天然地应力的基本类型与分布规律;(3)掌握我国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4)理解地壳表层地应力状态的复杂性,掌握区域性垂向剥蚀卸荷与河谷侵蚀侧向卸荷对地应力状态的影响以及地壳表层高地应力区的地质地貌标志;(5)理解构造应力场的演变史及现今地应力场的基本特征,了解地应力的测定方法与区域地应力场的模拟研究方法。
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岩体在加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 岩体在动荷载条件下的变形破坏;岩体变形破坏过程中的时间效应;孔隙水压力变化对岩体变形破坏的影响;岩体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岩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过程和阶段划分;(2)岩体材料破坏与岩体结构破坏的概念,岩体变形-破坏的机制与过程;(3)结构面在岩体变形破坏中的控制作用及岩体结构力学效应;(4)岩体卸荷变形破坏的空间组合模式。
本章难点:充分理解岩体结构破坏与岩体材料破坏的本质不同,岩体结构破坏中结构面起着控制性作用。
岩体结构变形-破坏评价方法必须与岩体结构变形-破坏组合形式相适应。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和阶段划分,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岩体的长期强度概念,岩体变形破坏的研究意义。
(2)掌握岩体在加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及相关概念。
(3)掌握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及相关概念。
(4)了解岩体在动荷载条件下的变形破坏及相关概念。
(5)了解岩体变形破坏过程中的时间效应及相关概念(6)掌握有效应力原理及其在岩体中的应用性,孔隙水压力变化对岩体变形破坏的影响,“膨胀强化”的概念。
(7)掌握岩体变形的四种基本单元和五种基本组合地质模式。
第二篇与区域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活断层的类型与活动方式、活动断层的特征参数、活断层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活断层区内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以及活断层的调查、监测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活动断层的类型与活动方式;(2)活断层的时空不均匀性;(3)活断层区内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基本原则。
本章难点:(1)我国各类活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2)确定活断层错动速率的地质学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活断层的基本概念,了解活动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意义;(2)掌握活断层的类型及活动方式,了解我国活动断层的分布情况;(3)掌握表征活动断层规模大小的主要参数;(4)掌握活动断层的错动速率和错动间隔的内涵,了解活动断层的错动速率分级和确定活断层错断速率的地质学方法;(5)掌握活断层活动的时空不均一性特征;(6)掌握活断层区内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基本原则;(7)了解活断层的调查、监测与研究方法。
第五章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地震与地震波的基础知识、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地震区划和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地地震效应、地震小区划及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场地地震效应与场地条件对震害和地震动的影响;(2)地基岩(土)体的自振周期(卓越周期、特征周期)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3)地震危险性分析。
本章难点:(1)地基土特征周期,又叫卓越周期。
由于地基土对震源传来的地震波具有选择性放大的作用,由此使表层土中某些波多而长,当这类波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相近时,建筑物与地基土发生共振,建筑物振幅达到最大;(2)地震区划和地震小区划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与一般分类,了解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意义;(2)掌握地震及地震波的基础知识,特别是表征地震本身大小和震动强烈程度的震级与地震烈度要区别开来;(3)了解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4)理解地震区划及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与内容;(5)掌握场地地震效应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场地条件对震害与地震动的影响,了解地震小区划的目的及类型;(6)掌握地震区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分析教学目的:本章通过世界上几个典型实例,主要讲述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水库诱发地震的诱发机制,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地质条件以及水库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水库诱发地震产生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库诱发地震的诱发机制。
本章难点:水库诱发地震的诱发机制,充分理解“水库诱发地震不是水体荷载直接造成的”这句陈述的基本含义。
没有水库的其他作用因素的叠加,仅水体作用是难以造成地震的。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概念,了解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意义;(2)了解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几种典型类型;(3)掌握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4)理解水库诱发地震的诱发机制;(5)掌握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地质条件;(6)了解水库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地震导致的区域性砂土液化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砂土液化的概念;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及砂土地震液化的防护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地震砂土液化的形成机制;(2)地震砂土液化可能性判别标准及防护措施,特别要强调地震砂土液化可能性综合判别方法。
本章难点:砂土震动液化与砂土渗流液化的区别;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砂土液化的基本概念,了解砂土液化引起的破坏形式及研究意义;(2)理解地震时砂土液化的形成机制;(3)掌握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4)掌握砂土地震液化的主要判别方法;(5)掌握砂土地震液化的防护措施;第八章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工程地质分析(自学)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基本类型及危害、我国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发育分布状况、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与岩土性能及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的关系、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及基本模式、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地质调查及监测预测等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成因机制类型及基本模式;(2)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防治原则和措施。
本章难点:(1)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2)地面沉降与岩土性能及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的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概念和基本类型,了解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危害及研究意义;(2)了解我国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发育分布状况及区域性地面沉降的研究状况;(3)理解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掌握地面沉降与岩土性能及水位变化动态特征的关系;(4)掌握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及基本模式;(5)掌握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防治原则与措施,了解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地质调查和监测预测。
第三篇与岩体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第九章斜坡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问题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斜坡岩体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类型及一般特征;斜坡变形破坏机制;斜坡变形破坏后运动学特征;斜坡变形破坏与内外应力的关系;斜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防治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斜坡岩体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形成后引起岩体内应力的重分布,致使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坡脚应力集中,形成对斜坡稳定性不利的应力组合。
注重坡顶拉应力、坡面附近近似于单向应力分布、坡脚剪应力集中的应力分布特征;(2)斜坡变形破坏方式及形成机制,分变形和破坏两方面讲述。
斜坡变形的基本形式是卸荷和蠕变变形,而实际的斜坡变形往往是多种基本变形形式的组合。
斜坡的破坏常见基本形式是崩塌和滑坡。
要求掌握滑坡识别标志——滑坡要素。
(3)斜坡变形破坏的演变过程,要求掌握斜坡变形破坏的六种地质力学模式及建模的思想方法。
分析斜坡变形的组合方式。
(4)斜坡稳定性评价的演变历史分析方法,其核心是将斜坡的变形和破坏纳入地质历史长河,在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背景条件下研究斜坡变形破坏发生、发展、演化全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