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重点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重点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重点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6个)

【工程地质条件】所谓的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所谓工程地质任务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

【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

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潜蚀】当渗流力达到一定值时,土中的某些颗粒就会被渗透水流携带和搬运, 这种地下水的侵蚀作用称为潜蚀。

【渗透变形】当渗透力达到一定值时,岩土中一些颗粒、甚至整体就发生移动, 从而引起岩土体结构变松,强度变低的变形和破坏现象称为渗透变形。

【扬压力】建筑学术语,指建筑物及其地基内的渗水,对某一水平计算截面的浮 托力与渗透压力之和。、(^▽^)厂名词解释题漏了两个,“天然斜坡”、 工边坡” 二、填空题(15小题,每小题2分)

1. 岩体结构是【建造】和【改造】两方面的综合产物。

2. 活断层具有两种基本活动方式,即【粘滑】或【蠕滑(稳滑)】,其主要活 动方式为【粘滑】。

3. 逆断层上升盘因离地表较近,因此在活动时更易产生【牵引褶皱】和【弯曲 褶皱】等【地面变形】破坏。

4. 斜坡变形表现为【卸荷回弹】和【蠕变】两种主要方式。

5. 斜坡失稳的基本方式为【崩塌】、【滑坡】和【扩离】。

6. 工程地质学基本研究方法有【数学力学分析法】、【自然历史分析法】、【模 型模拟实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7. 横弯曲、上隆力、横向力

8. 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原则为【以防为主】、【及时处理】。

9. 随坡脚变陡,坡面附近张力带范围随之【扩大】和【增强】。

10. 岩石坝基的滑动破坏形式分为【表面滑动】、 【浅部滑动】、【深部滑动】。

11.斜坡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拉裂】、【蠕滑】和【弯曲倾倒】;滑坡按照滑坡 动力学特征可分为【混合式滑坡】、【推动式滑坡】、【牵引式滑坡】以及【平 移式滑坡】。

12. 确定中国版图内某一点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方法为将该点与巴基斯坦的 兰堡】以及西藏的【察隅】分别连线,交角平分线方向即为该点最大主应力方向。

13. 岩体破坏机制分为【剪切破坏】和【张性破坏】。

14. 岩体工程应用分类一般考虑【岩体结构特征】、【岩体所处环境分析】、【岩 体力学特征】等三个指标。

15. 人类工程地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区域稳定性问题】、 体稳定性问题】、【与地下水渗流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与侵蚀淤积有关

“人

【伊斯 【岩

4.

5. 6. 牵引式滑动基本概念。

7. 深层岩溶

的工程地质问题】等四个方面。

16. 纵弯曲、轴向力对应关系如何

17. 长期强度是使蠕变类型由【趋稳蠕变】类型转变为【典型蠕变】类型的临界 应力。

18. 碎裂结构可细分为【碎裂状结构】、 【镶嵌碎裂结构】,这两方面的结构较 发育,岩体勘合紧密,间距30—10cm

19. 管涌定义为坝身或坝基内的【土壤颗粒】被渗流带走的现象。

三、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1分)

岩体质量分类代表性方案。

正方形地下硐室的角点曲率半径,其对应的应力集中情况。

我国规定,计算近震(震中距小于 1000km 用体波震级M L ;计算远震(震 中距大于

1000km )震级用面波震级M S 。目前震级以面波震级 M S 为标准,近震 与远震计算公式转化关系为 M S =1.13M L —1.0 8。

10. 地下硐室洞边应力分布图版解释以及理解。

11. 坝基滑移控制面相关内容及图示。

12. 土石渗透变形的水动力条件。

13. 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

四、判断题

地震震动与饱和砂岩(地下埋深)、震动砂土液化等关系。

边坡(坡脚、坡高)与边坡附近应力集中的关系。

1. 2. 坡底宽度与坡脚应力状态的关系。

3. 4. 5.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6. 糙面摩擦中剪切力量值范围。

7. 岩石变形时间效应介质模型。

8. 土石结构及颗粒成分条件。

9. 地下水运动方式。

1. 水库蓄水与河间断块的渗流关系。

2. 斜坡变形结果导致的斜坡破坏。

3. 地震震动静力分析方法。

8. 流土产生条件

9. 斜坡变形与斜坡破坏概念辨析。

在同一地震烈度震害区,土层地基破坏与花岗岩基破坏程度的大小关系。 简答题(5小题)

1. 简述褶皱的不同部位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不同影响,结合具体工程实际现象 分析,并对相关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评价。

2. 请简述反滤层及反滤作用的基本特征。

反滤层是保护渗流出口的有效措施方法是在水流溢出段分层铺设几层粒径不同 的砂砾层,接近被保护层的粒径细,然后依次加大粒径,使溢出水流的剩余水头 分层缓慢降低,以保证各层之间的水力梯度接触流工。

反滤层各相邻层间的粒径比,需考虑它的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求足够细,以便能 阻止被侵蚀的土粒从某孔隙中通过;另一方面要求足够粗,以便能为地下水流提 供比被保护层更小的渗流阻力。

3. 简述岩体弹塑性介质发生蠕变的三个阶段,并结合相应模型作解释。

高温下的应变量和时间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这个曲线也称为蠕变曲线。

可看出,蠕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蠕变速率(△&/△t )随时间而呈下降趋势。

第二阶段:蠕变速率不变,即(△£ / △ t )二常数,这一段是直线。

第三阶段:蠕变速率随时间而上升,随后断裂。

4. 简述滑坡破坏的条件,并指出防治措施和方法。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10. 11. 12. 稳定系系数与岩体结构面、裂隙等指标的关系。

地震烈度

原位测试技术方法

13. 岩体基本破裂单元

14. 五、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岩土类型: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 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 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

地质构造条件:各种节理、裂滑坡隙、层面、 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 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 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 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 地形地貌条件: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 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 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

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 有利地形。

(4)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 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 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 (带)的软 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 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 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 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的防治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 以下两

个大的方面着手⑶

① 消除和减轻水的危害: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 隧洞疏干;

5,支撑盲沟。

② 改善边坡岩土力学强度:1,削坡减载;2,边坡人工加固; 或锚索,4,

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

坡柔性防护技术等;6,镶补沟缝。

5. 请简述断层中安德森模式与天然应力状态的关系。

断层形成机制:安德森模式 安德森(E.M.Anderson , 1951)分析了形成断层的应力状态,认为因地面与空 气间无剪应力作用,所以形成断层的三轴应力状态中的一个主应力轴趋于垂直于 水平面。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形成正断层、逆(冲)断层和平移断层的三种应力状态。 现在一般认为,断层面是一个剪裂面,(T 1与两剪裂面的锐角分角线一致,(T 3 与两剪裂面的钝角分角线一致,(T 1所在盘向锐角角顶方向滑动,即断层两盘在 垂直(T 2的方向上滑动。

治理滑坡可以从 3,竖井抽水;4, 3,预应力锚杆 5,SNS 边

形成三类断底的三种应力1^^悲.砂:舂現型式

紀正斷层 犷逆冲斷展匚-平穩斷辰

6. 请简述点源爆破的分布规律。

爆破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实质上是一种能量的传递与转化过程, 受到爆破地震波能量分布特征的影响。 对于4类钻孔爆破诱发的地震,能量随频率分布比较 分散,0?10Hz 的低频段能量比例非常少; 不同爆源形式的爆破地震能量分布特征存在差别, 随着孔径、孔深的增大,爆破地震主振能量频带趋于集中,也更倾向低频方向;地下工程爆 破地震小于40Hz 的能量比例非常小。

7. 请简述差异性卸荷回弹在颗粒体系中的表现特征。

差异性卸荷回弹造成的破裂

、张性破裂面 a.材料性质不同造成 b.应力历史不同造成 颗粒受压变形,后期胶结,胶结物未经压缩,卸荷面导致颗粒与胶结物接触界面 上的拉裂。

裂纹之高部受压亦相同。

、剪切破裂 以状岩芯为典型 其本质也是差异性卸荷回弹,所不同的是其差异性卸荷回弹是由受限面引起的。

8. 请简述造成坝基岩体不均匀变形的因素和本质特征。 因素:①岩石地基内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 ②地基不同地段岩体变形性质的差异 也是造成坝体不均匀沉陷的重要原因。

基本特征:①坝体高,荷载强度大的部位变形量大;②坝体高度低,载荷强度小 的部位变形量相对较小;③坝体建筑在软硬差别较大的岩层上, 在此情况下,易 于产生不均匀沉陷;④坝基岩体内张裂隙发育不均匀。

9. 请简述接触碎块转动判据。

10. 请简述地下硐室在选址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IO

I Tr- I

这种传递与转化的过程 A

3 L

11.请简述活动层地区的工程建筑规划原则。

【1】有低级别的活动断层的场地优于有高级别的,有活动时期老的断层的场地优于有活动断层时期新的,在全新世(1100a)内无活动的断层的场地优于有全新世内有活动的断层的场地【2】尽量避开主断层带

【3】如果是逆冲断层或是正断层,尽可能避开有强烈地表变形和分支,次生断裂发育的断层上盘。如有较大的正、逆断层,场地往往需要选在距主断面数千米之外

12.请简述岩溶区水库渗漏的原因,在分析时应抓住的两个关键问题。

①第一步应查清渗漏的位置,是坝区渗漏还是库区渗漏

②在大范围内根据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预测渗透可能段

③分析渗透可能段是否有透水层查清坝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的配合是否有利于透水层将库水导向库外

④查清是否有地下分水岭及其与水库水位的关系⑤查明水循的交替条件以及岩溶发展的历史,如果存在循环交替强烈而且潜蚀作用长期集中某一带,则有利于形成溶洞,发生严重渗漏。

13.请简述西安市区岩土体与上海市区的岩土体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并分析现象不同的本质所在。

14.请简述压应力条件下产生的裂缝在压应力撤销后扩展机理。

在正压力作用下,岩体中原有裂隙或裂纹的端部发生压应力集中,集中应力使端部岩石塑性变形或压碎,压力集中部位随之向内部转移。这样,卸荷回弹时由于裂隙,端部的回弹能力明显削弱,而内侧压力集中处的完整岩石具有高得多的回弹能力,因而造成差异回弹,分别在上述两个部位产生残余拉应力和正应力。这类残余拉应力可导致原有裂隙或裂纹的两端扩展。

15.请简述斜坡应力重分布的基本特征。

(1)斜坡周围主应力迹线发生明显偏转:愈接近临空面,最大主应力伍愈接近平行于临空面,込与之正交,向坡内逐渐恢复到原始状态。

(2)坡脚附近形成最大剪应力增高带,往往产生与坡面或坡底面平行的压致拉裂面。(3)在坡顶面和坡面的某些部位,坡面的径向应力和坡顶面的切向力可转化为拉应力,形成张力带,易形成与坡面平行的拉裂面。

(4)与主应力迹线偏转相联系,坡体内最大剪应力迹线由原来的直线变成近似圆弧线,弧的下凹方向朝着临空方向。

(5)坡面处由于侧向压力趋于零,实际上处于两向受力状态,而向坡内逐渐变为三向受力状态。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软弱结构面:延伸较远、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如泥化、软化、破碎薄夹层等的面。天然应力状态: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隆爆:表现为近地表出现细长的隆褶或类似低角度逆断层的断隆,一般高度较小,而延伸长度较大。蓆状裂隙:在出露于地表的侵入岩体中,由于区域性卸荷剥蚀,广泛见于一种近地表平行分布的区域性裂隙发育,通常上部较密,向下逐渐变稀疏,即蓆状裂隙。岩芯饼化现象:钻进过程中岩芯裂成饼状的现象是高地应力区所特有的岩体力学现象。岩饼的厚度与岩芯的直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约为直径的1/4到1/5;所有岩饼的表面均为新鲜破裂面,而且边缘部分粗糙,多数内部隐约见有顺槽,或沿一个方向的擦痕和与之正交的拉裂坎。蠕变:固体材料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缓慢增长的现象。松弛:粘弹性固体材料在恒定应变下,应力随时间衰减的现象。差异卸荷回弹:在卸荷回弹变形过程中,会因岩体中各组成单元力学性能的差别、应力历史的不同以及岩体结构上的原因,引起差异回弹而在岩体中形成一个被约束的残余应力体系。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蠕滑(稳滑):断层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粘滑:断层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的为粘滑。地震烈度:是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振动强弱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地震

基本烈度: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一半取100年)在一定地点的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地基土的卓越周期:表层沉积能对基岩传来的地震波起选择放大作用,某些周期的地震波在表土层中多次反射叠加而增强,这样就会使表层振动中这类周期的波多而长,这就是该表层土的卓越周期,也就是它的自振周期。震源:弹性波的地下发源地。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地震波:地震时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它包括两种在介质内部传播的体波,即纵波和横波。砂土液化:饱和松砂的抗剪强度趋于零,由固体状态转化为液体状态的过程和现象。振动液化:饱和砂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超孔隙水压力。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的不断增加,砂土的抗剪强度降为零,完全不能承受外荷载而达到液化状态。涌沙:砂土液化后在薄弱部位开裂,阻力减小,上升水流流速大、水头损失小。因而在裂缝处出现喷水冒砂现象。流砂:饱和松砂中剪应力增大时,在不排水条件下的剪缩势使土内孔隙水压力大幅度提高,土强度骤然下降,导致砂土无限流动的现象。管涌:在渗流作用下,土中细颗粒随渗流水从自由面向内部逐渐流失形成管状通道的现象。岩石质量指标RQD:用直径75mm金刚石钻头在钻孔中连续采取同一层的岩芯,其长度大雨10cm的芯段之和与该岩层钻探总进尺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工程地质条件六个内容

工程地质条件六个内容: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3.地质构造4.水文地质条件5.物理地质条件6.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地质学在水利建设中的任务:1.选择工程地质条件最优良的建筑地址2.查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工程地质作用3.选定地址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枢纽布置、建筑物结构类型、施工方法及运营作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什么是矿物和造岩矿物: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解理和断口、硬度、其他性质岩浆岩常见结构的名称:1.按岩石中矿物结晶程度划分: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2.按岩石中颗粒的绝对大小划分: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3.按岩石中颗粒相对大小来分: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及似斑状结构 岩浆岩常见构造名称:1.块状构造2.流纹构造3.气孔构造4.杏仁状构造 岩浆岩的简易分类:1.根据化学成分: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2.根据形成条件: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 沉积岩的常见结构名称:1.碎屑结构2.泥质结构3.化学结构4.生物结构 沉积岩的胶结物种类及胶结类型:1.硅质2.铁质3.钙质4.泥质5.其他(石膏)基地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 沉积岩的构造名称:1.层理构造:水平层理、单斜层理、交错层理2.层面构造:波痕、泥裂3.结核4.生物成因构造 主要的沉积岩有:1.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2.黏土岩类:泥岩、页岩3.化学岩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变质岩的构造种类:1.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2.块状构造3.变余构造 主要的变质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混合岩 什么是岩石的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风化分带:分布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的岩石,经受太阳辐射、大气、水溶液及生物等因素的侵袭,逐渐破碎。松散或矿物成分发生化学变化,甚至生成新的矿物的现象。1.气候、地形和地下水的影响2.岩石性质的影响3.断层、裂缝的影响残积土—全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微风化—未风化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参考模板)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天然斜坡】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未经人为扰动。 【人工边坡】人类为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的,往往是在自然斜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形态。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 【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潜蚀】当渗流力达到一定值时,土中的某些颗粒就会被渗透水流携带和搬运,这种地下水的侵蚀作用称为潜蚀。 【渗透变形】当渗透力达到一定值时,岩土中一些颗粒、甚至整体就发生移动,从而引起岩土体结构变松,强度变低的变形和破坏现象称为渗透变形。

长安大学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后附19,12年原题)

?程地质分析原理题库(后附19年和12年原题) ——?安?学地质?程 ?、解释以下概念(每题2分,共20分) 活断层:?前还在持续活动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粘滑断层:也叫地震断层:以地震?式产?间歇性的突然滑动。锁固能?强。蠕滑断层:沿断层?两侧岩层连续缓慢地滑动。锁固能?弱。 地震:地壳岩层因弹性波的传播所引起的震动。 震源:地球深处因岩?破裂引起地壳振动的发源地。 震源距:震源离场地的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震中离场地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中?震源的距离。 转换断层:岩?圈板块的守恒型边界。岩?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 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处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种类:体坡:P波(primary wave)(初波,纵波,压缩波) 质点振动?向与波前进?向?致,振幅?,速度快,周期短 S波(secondary wave)(次波,横波,剪切波) 质点振动?向与波前进?向垂直,振幅?,速度慢,周期??坡:R波(瑞利波),滚动,垂直平?上下动 Q波(勒夫波),蛇动,?平?摆动 震级:震级M(magnitude)是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阻尼系数与临界阻尼系数的?值)0.8,放?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以微?表示的振幅A的对数值. 烈度:是表示地震发?时对?个具体地点的实际震动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指在今后?定时期内,在?定地点的?般场地可能遭受的最?烈度。设计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经济性等的需要对基本烈度的调整。?如甲类建筑(建筑重要性分甲、?、丙、丁4类),应?于本地抗震设防烈度 1度。 等震线:地震后,在地图上把地?震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场地地震效应:在地震作?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与地?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影响系数:单质点弹性结构在?平地震?作?下的最?加速度反映与重?加速度?值的统计平均值。 卓越周期:由于表层岩?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作?,某种岩?体总是选择某种周期的波放?的尤为明显突出,这种周期即该岩?体的特 征周期,也叫卓越周期。 H:覆盖层厚度;Vs:测试剪切波速 烈度?区化:

工程地质名词解释和简答

一、绪论 1.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工程地 基稳定性问题的一门学问 2.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和研究方法: 答: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研究方法为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3.建筑物的地基:在土和岩层中修建建筑物,承受建筑物全部重 量的那部分土和岩层。 4.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答: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主要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 作用。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 盾或问题。主要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围 岩稳定性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 二、地壳及其物质组成 1.地质作用: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 2.物理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 作用、地震)和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矿物: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均匀固体,是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和 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 4.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和条痕、光泽、硬度、解理与断口、 密度、弹性,挠曲,延展性。 5.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6.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沿着解理面以外方向破裂, 其破裂面称作断口。 7.岩石按其形成方式分成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岩浆作用)、沉积岩(外力地质作用)和变质岩(变质作用)等三大类。 8.通常用结构和构造来描述岩石的形貌特征。 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彼此间的组合方式。 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 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和填充方式。 火成岩具有块状构造、沉积岩具有层状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 识别岩石类型的主要依据是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特征。 9.沉积岩:由沉积物固结变硬而形成的岩石。是三大类岩石中在 地表分布最广的。最基本、最显著地特点是具有层理构造。 10.沉积岩的形成途径: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或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机械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以这种方式形成 的沉积岩称碎屑岩。二是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水溶液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学习指南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学习指南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一门分析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同学们要实质性地学好本课程,不仅要了解地质体的属性,而且要对人类工程活动的特性有所了解,只有将“地质体”和“人类建筑活动”特点有效理解和掌握,才能学好这门交叉性学科。具体如下: (1)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建议在此之前建议先修如下课程:《地质学基础》、《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石力学》。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熟悉各种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掌握对它们进行分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便在今后工作中能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点,判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并提供恰当的处理措施。实践经验证明,工程建筑物因地质原因产生问题主要是由于分析判断失误。所以,最重要的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记忆某些条文。 (3)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真正融入贯通,必须通过地质工程实习,只能通过亲身实习才能对地质体和建筑物的相互作用深刻理解。 (4)本课程涉及的工程地质问题较广泛,包括边坡稳定性、隧洞稳定性、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地基稳定性、区域稳定性等多方面,其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独立性很强的研究方向,且在以后的学习中还需不断深入,建议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不求一蹴而就,而要着重注意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思维的培养; (5)本课程的很多内容和理论是基于我国西部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归纳提炼而成,并随着大型建设工程的地质问题解决而逐步发展,尤其水电工程是西部显著的大型工程。因此,课程的很多内容是以水电工程为例,如地基岩体稳定性研究中,不是传统的土质地基竖向荷载,而是以斜向荷载作用下的岩质地基为例,再如水库诱发地震,蓄水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等等。 (6)本课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力与强度的观点,理解这一点对于学好本课程非常关键。如在边坡工程中强调的是地应力和岩体强度的矛盾,若地应力超过岩体强度,则边坡失稳,否则边坡稳定;再如在地下洞室中强调的是次生应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docx

1、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它是 在口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客观存在。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丄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概念。 3、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Zl'可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解决。 1、活断层(active fault):指H前止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冇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 新活动的断层。 2、砂土液化:饱和砂土住地震、动力荷载或其他外力作川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火抗剪强 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是小的作用 3、斜坡(slope):是指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而的地质体,是地表广泛分布的一种地貌形 式。一般可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 4、天然斜坡:指白然形成、未经人工破坏改造的斜坡,如沟谷岸坡、山坡、海岸等。 5、人工边坡:指经人工开挖或改造形成的斜坡,如渠道边坡、基坑 6、斜坡变形破坏是内、夕卜动力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失稳的一种现象。 7、斜坡破坏系指斜坡岩(上)体中已形成贯通性破坏面时的变动。 8斜坡变形:在贯通性破坏面形成Z前,斜坡岩体的变形与局部破裂 斜坡中已有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土体,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土体,称为变形体。 9卸荷回弹(unloading rebound)是斜坡岩体内积存的弹性M变能释放而产生的。 10斜坡蠕变是在坡体压力(以白重应力为主)长期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缓慢而持续的变形,这种变形包含某些局部破裂,并产生一些新的表生破裂面。 11、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被多组结构面分割,在重力和其他外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 以垂 直运动为主快速向卜-崩落的表牛地质现象。 12、滑坡:斜坡上的部分岩体,沿着一定的贯通性剪切破坏而,产生以水平运动未知的向下滑移的表生地质现象。 13、扩离是由于斜坡岩(土)体中下伏平缓产状的软弱层塑性破坏或流动引起的破坏,软层上覆岩(土)体或做整体,或被解体为系列块体向坡前方向“漂移“o 14、渗透力(seepage force)或动水压力(hydrodynamic force):地卜水在渗流过程中作用于岩土体上的力。 15、渗透变形(seepage deformation)或渗透破坏(seepage failure):当渗透力达到一定值时,岩土 中一些颗粒、英至整体就发生移动,从而引起岩土体的变形和破坏。这种作用或现象,称为~。 抗渗强度:土体抵抗渗透变形的能力。 16、管涌(piping)或潜蚀(suffosion):在渗流作用下,单个土颗粒发生独立移动的现象。可分为垂直管涌和水平管涌。 17、流土(quick soil, quicksand):在渗流作用下,一定体积的土体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般发生在均质砂土层和亚砂土层中,流沙就是,危害大于管涌。 18、岩溶作用:地卜?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丿IJ。 ?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质现象和水文现象的总称。国际上称为喀斯特(karst)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绪论 1、工程地质学:研究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保证这种关系向良性发展的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环境。 a、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b、地质构造(区域稳定性); c、地形地貌; d、水文地质条件; e、物理地质现象(不变地质现象); f、天然建筑材料(土料、石料)。 3、工程地质问题:威胁和影响工程建筑物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正常运行。 a、区域稳定性问题; b、岩(土)体稳定问题; c、与渗流有关的问题; d、与河湖冲淤有关的问题。 4、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 a、自然历史分析法(定性分析); b、数学力学分析法: 地质条件—概化—>地质模型—边界条件—>数学力学模型——>数值模拟—验证—>定量评价(预测) c、模型模拟实验法:模型试验法(相同原理);模拟实验法(相似原理)。 d、工程地质类比法(比拟法):拟建区与地质条件相似的已建区进行比较,应用已建区的一些成果。 5、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 1、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面。 2、结构体: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可将岩体切割成不同形状并包围的岩石块体。 3、结构面的成因类型: 4、岩体结构分类: a、整体块状结构:整体结构(连续介质)、块状结构(不连续介质); b、层状结构:层状结构、薄层状结构(均为不连续介质); c、碎裂结构:镶嵌结构、层状碎裂结构、碎裂结构(均为不连续介质); d、散体结构(似连续介质)。 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1、天然应力:存在于地壳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应力状态。

工程地质分析

绪论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分科,介绍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和相互制约关系,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形式;(2)工程地质条件 和工程地质问题基本概念;(3)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本章难点:(1)“工程地质条件以及人类 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特点和形式的认识与理解;(2)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多样 性和复杂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对象及分科, (2)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3)掌握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内容、工程地质问题等基本概念。 (4)理解地质分析或自然历史分析方法和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方法。 第一篇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岩体结构研究的工程地质意义、岩体的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岩体原生结构特征 的岩相分析、岩体结构构造改造的地质力学分析以及岩体结构面的特征描述与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岩体结构面的主要类型及特征;(2)岩体结构面的特征描述与统计分 析方法;(3)岩体结构构造改造的地质力学分析。本章难点:(1)岩体原生结构特征的岩相分析理论与 方法;(2)如何应用岩相分析方法和地质力学分析方法对岩体结构特征进行评价预测。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岩体、岩体结构、结构面、结构体的基本概念,建造和改造在岩体结构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岩体结构特征的意义; (2)掌握结构面的主要类型及特征,了解岩体结构面的等级分类; (3)掌握岩体的结构类型分类及构造与改造的消长关系对岩体结构分类的控制作用,理解岩体工程应用分类的实质,了解岩体工程应用分类的代表性方案; (4)了解岩体原生结构特征的成因类型与岩体结构的岩相分析方法; (5)了解岩体结构的构造改造特征及其地质力学分析方法; (6)掌握结构面的统计测量与特征描述方法以及结构面基本指标的量化分析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岩体天然地应力状态的形成及其类型、天然地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我国地应力 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地壳表层岩体应力状态的复杂性以及区域地应力场与岩体地应力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天然地应力的基本类型及一般分布规律;(2)地壳表层高地应力地区 的地质地貌标志(3)我国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本章难点:(1)地表岩体应力状态的复杂性; (2)构造应力场的演变史及现今地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岩体应力的概念,了解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研究意义; (2)了解天然应力的形成原因,掌握天然地应力的基本类型与分布规律; (3)掌握我国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 (4)理解地壳表层地应力状态的复杂性,掌握区域性垂向剥蚀卸荷与河谷侵蚀侧向卸荷对地应力状态的影响以及地壳表层高地应力区的地质地貌标志; (5)理解构造应力场的演变史及现今地应力场的基本特征,了解地应力的测定方法与区域地应力场的模拟研究方法。 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工程地质分析基本知识方法第一套试卷答案解析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期末考试试卷(1-4卷) 答案见后面 一. 比较每组名词之异同(任选6个,每个5分,共计30分) 1.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问题 2. 结构面/ 结构体/ 岩体结构 3. 岩石/ 岩体 4. 自重应力/ 构造应力 5. 变异应力/ 残余应力 6. 变形/ 破坏 7. 蠕滑(稳滑)/ 粘滑 8. 地震的震级/ 烈度 9. 砂土液化/ 震动液化/ 涌沙 二、简述题(任选10题,每题7分,共计70分) 1. 阐述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简述岩体的基本特征。 3. 简述建造和改造对岩体结构的影响。 4. 根据裂隙岩石三轴压缩过程曲线,分析岩体变形破坏基本过程和阶段划分。 5. 试分析岩石(体)沿原有结构面的剪切机制与过程。 6. 在工程地质评价中,如何判别活断层?(活断层的鉴别标志。) 7. 场地地震效应的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征? 8. 简述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 9. 简述砂土地震液化的机制。 10.简述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方法有哪些? 11. 简述砂土地震液化的防护措施。 12. 简述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形成条件。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期末考试试卷(2卷) 一. 比较每组名词之异同(任选6个,每个5分,共计30分) 1.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问题 2. 结构面/ 结构体/ 岩体结构 3. 自重应力/ 构造应力 4. 变形/ 破坏 5. 围岩应力/ 山岩压力(山压) 6. 凯塞尔(Kaiser)效应/ 岩爆 7. 屈服强度/ 残余强度/ 长期强度 8. 蠕变/ 松弛 9. 固结灌浆/ 帷幕灌浆 二、简述题(任选10题,每题7分,共计70分) 1. 人类工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2. 简述岩体结构面的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3. 分析影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4. 试分析岩石(体)沿原有结构面的剪切机制与过程。 5. 简述斜坡岩体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6. 简述斜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7. 简述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8. 简述山岩压力(山压)的类型和特点。 9. 简述脆性围岩的变形破坏的类型和特点。 10. 简述塑性围岩的变形破坏的类型和特点。 11. 简述高地应力区的主要地质标志? 12. 简述坝基岩体滑动破坏的形式及各自的特点和发生条件。 13. 改善坝基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

工程地质大纲 一、名释 工程地质问题:当工程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工程建筑物稳定、安全的要求时,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之间存在矛盾。 工程地质条件:土石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 岩体结构面: 岩体: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石,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结构面: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 结构体: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形状、大小不同的块体,称结构体。 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在岩体天然应力场内,因挖除或增加结构物而引起的应力,称为感生应力。 在重力场作用下生成的应力为自重应力。 变异应力: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入等引起的应力, 可统称为变异应力。只具有局部意义。 残余应力: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时,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其它组分约束,形成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 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后一种情况也可称为潜在活断层 一般定义为晚更新世Q3,全新地质时期Q4(1万年)有过地震活动,或近期正在活动,在将来(今后100年)可能活动的断裂叫做全新活动断裂. 水库诱发地震:水库蓄水而导致库区地震活动强度和频次显著增强的现象。 砂土液化:对于饱和砂土,在振动荷载的作用下,孔隙水压力上升到使砂粒间有效正应力降为零时,砂体就会悬浮于水中,砂体也就完全丧失了强度和承载能力,这就是砂土液化。 渗流液化:饱水砂土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先产生振动液化,使孔隙水压力迅速上升,产生上下水头差和孔隙水自下而上的运动,动水压力推动砂粒向悬浮状态转化,形成渗流液化 超孔隙水压力:砂的渗透性不良,排水不通畅,前一周期的排水尚未完成,下一周期的孔隙度再减小又产生了。孔隙水必然承受由孔隙度减小而产生的挤压力,生了剩余孔隙水压力或超孔隙水压力. 地下洞室:是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存在于岩土中作为各种用途的构筑物。 围岩 :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的稳定有影响的岩(土)体,大约为地下洞室横断面中最大尺寸的3-5倍。200%)5(?=r r 二、简答 结构面的成因分类: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及浅、表生结构面(表1-1)。 1.原生结构面 沉积结构面:层理,层面,软弱夹层,不整合面,假整合面,古冲刷面等。 火成结构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岩脉、岩墙接触面,喷出岩的流线、流面,冷凝节理面等。 变质结构面:片理,片麻理,板劈理,片岩软弱夹层等。 2.构造结构面 节理(X 型节理,张节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解析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一、术语解释 0.1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科学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的边缘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0.2工程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质条件,包括岩土类型与工程特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方面。 0.3工程地质问题: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当出现不协调时,将产生相应的工程地质问题。 0.4机制过程分析法:研究工程地质问题必须首先以地质学的观点、自然历史的观点分析地质体与周围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定方式,随时间发展演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阶段性,从全过程上和内部作用机制上把握其形成、演化、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即地质过程的机制分析。 0.5工程地质勘察:采用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评价。 1.1岩石:组成地壳的矿物集合体。具有不连续性、各向异性、非均质性、有条件转化性等特点。 1.2岩体: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由各类结构面和被其所切割的结构体所构成的地质体。 1.3结构面:岩体内分割固相组分的地质界面的统称。包括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浅表生结构面三大类。

1.4结构体:未经位移的岩体被结构面切割成的块体或岩块。 1.5岩体结构:根据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和特性、结构体的组合排列和接触状态,将岩体结构划分为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等类别。 1.6软弱结构面:延伸较远、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如泥化、软化、破碎薄夹层等的面。 1.7软弱夹层:岩体中夹有的强度较低或被泥化、软化、破碎的薄层。 1.6结构面的连通率:结构面的平均长度与总长度的比值。 1.7浅表生作用:在地质体浅表部形成的卸荷断裂、重力扩展变形破裂面、卸荷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泥化夹层、次生夹泥等。 浅表生作用:在岩体浅表部产生复杂而紊乱的结构面的作用。表生结构面可以分为浅部结构面和表部结构面。浅部结构面包括卸荷断裂及重力扩展变形破裂面。表部结构面包括卸荷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泥化夹层和次生夹泥等。 1.8泥化夹层:主要是在地下水作用下形成的不连续面(结构面)。是某些粘土质软弱夹层(如泥岩、页岩、板岩、泥质灰岩等)与地下水相接触部位,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使原岩膨胀软化成软塑或流塑状软泥而成。 1.9不连续面:又称结构面,是岩体内分割固相组分的地质界面的统称。系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例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最新工程地质分析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一、术语解释 0.1 工程地质学 0.2工程地质条件 0.3工程地质问题 0.4非线性工程地质学0.5 机制过程分析法 0.6工程地质勘察 1.1 岩体 1.2 结构面 1.3岩体结构 1.4 结构面的连通率 1.5浅表生作用 2.1 自重应力及构造应力2.2 变异应力 2.3 残余应力 2.4临界应变速率C0 2.5 蓆状裂隙 2.6 岩体的侧压力系数N0 2.7 凯塞尔(Kaiser)效应 3.1 屈服强度 3.2 残余强度 3.3 蠕变和松弛 3.4 超空隙水压力 3.5累进性破坏 4.1 活断层 5.1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5.2 地震基本烈度 5.3 震源机制断层面解 5.4 地基土的卓越周期 5.5 粘滑 6.1 水库诱发地震 7.1 砂土液化 8.1 9.1弯曲—拉裂 10.1地下洞室围岩 10.2山岩压力(山压) 10.3岩爆 10.4塑流涌出 10.5碎裂松动 10.6新奥法 11.1表层滑动 11.2固结灌浆 13.1渗透变形 15.1水库库岸再造 二、填空 0.1作为一门科学,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 以便合理开发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 0.2人类工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区域稳定问题、岩体稳定问题、与 地下渗流有关的问题以及与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4个方面。 1.1 岩体结构是建造和改造两者综合作用的产物。 2.1 自重应力场条件下,垂直正应力σv等于γh ,水平应力σh=N oσv,其中N o叫岩体的侧 压力系数。 2.2 我国各地最大正应力方向与该点与我国的察隅和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连线的夹角等分

地质勘察报告总结归纳正式版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工程概况: 拟建工程由**房地产开发公司筹建,**设计研究院设计,委托**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拟建工程位于启**路北侧,**路西侧,场地原为**地块,勘察时原有建筑已拆除。本工程总规划用地面积12200平方米,南北长约157米,东西宽约48~100米。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02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2100平方米。由一幢39层宾馆、办公、公寓式酒店主体建筑以及4层的商业裙房组成,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物概况见表1: 表1:拟建工程概况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勘察阶段及勘察目的: 1、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及勘察阶段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本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勘察工程等级划分为甲级。岩土工程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2、勘察目的 为拟建工程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及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并对地基基础型式、地基处理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1)查明场地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并查明类型、成因、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2)查明场地内有无古河道、沟浜、暗塘、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3)查明建筑场地范围内土层类型、成因、埋深、分布范围、工程特性及变化规律等,提供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其承载力特征值,评价地基的稳定性、适宜性、均匀性; (4)查明场地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判别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对拟建建筑物的地基基础方案进行分析和论证,选择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或地基处理方案; (6)选择合理的桩端持力层,提供桩基设计参数,估算单桩承载力,提供桩基沉降设计参数;分析沉桩的可能性及其对周围环境设施的影响; (7)提供基坑开挖支护和降水方案、基坑开挖支护设计参数及基坑周边地质模型;分析基坑开挖、降水对周围环境设施的影响;对基坑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8)测定场地的剪切波速,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分析和评价,评价地基的液化可能性、划分液化等级。 三、岩土工程勘察依据的规范及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依据的规范及技术标准有: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 72-2004);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JGJ 120-99) ; (8)《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 87-92) ; (9)《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 89-92) 。 (10)《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 四、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 1、勘察工作布置 据本地区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本场地主要为第四系滨海~河流相、滨海~浅海相、滨海~湖沼相、河口沙洲~漫滩相沉积的松散堆积土层。 本次勘察根据以上规范及勘察合同要求,结合建筑物性质及本地区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确定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取土、室内土工试验、标准贯入与静力触探原位测试等方法进行勘探,并辅以小螺纹钻探明场地暗沟及古河道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勘探点布置是依据业主提供的规划总平面图,主要按建筑物的周边线及角点布置,勘探点深度及间距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标准要求确定,最大控制性钻孔深度130.0m。

厂工程地质勘探事故案例分析

厂工程地质勘探事故案 例分析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某厂工程地质勘探事故案例分析 车德庆 060130 1.案例背景 有一建于海海滨的工厂,由于规模较大,工艺较新,对地基基础的要求也较高。该厂由两套同样的装置组成,两个主厂房共用全套辅助设施,总平面而已比较紧凑,厨房之间的工艺关系比较密切。整个工厂设计成满堂片筏基础,用沉降缝区分开。厂房地下部分深过10m,地上部分高达60余米,所以对地基的要求极严,厂址选择条件甚为苛刻,分阶段进行的工程地质勘探工作自然是极其慎重的。选定的厂址靠山临海,需推平山丘,筑堤填海,凿岩成基。基岩为粗粒花岗岩(或角砾岩)覆盖,下覆石灰变质岩(白云岩、大理岩),岩层似较深厚纯一。但当第1号主厂房基础已经开始浇灌混凝土,并全面展开各工号施工时,发现第2号主厂房基坑内出现溶洞(喀斯特)。实际上,2号主厂房的整个基础基本上落在一个大破碎带上,该破碎带由5个小构造组成,大理岩与角砾岩互相渗透,杂乱交替,岩层倾角65度到80度,局部达90度,甚为陡峻。层理和节理均发充,碎裂程度极为严重,软弱裂隙为方解石所填充。似此情况,作为一般新建工程的地基,理应尽量回避。对于重大项目的要害工程部位,更宜慎重。只因问题发现太晚,总平面布局已经构成体系,工程进展已经到了易放难收的地步,再也没有移动或调整的余地,只能作为事故来处理。 2.事故原因分析 1)设计指导思想麻痹 鉴于厂址的区域性工程地质条件甚为理想,为非地震区,岩层厚,岩体稳定,工程地质图上很少见到不良地质现象,因而放松了厂址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中应有的警惕性,满足于摸清覆盖层土质,了解基岩面埋置深度。事实上,滨海、沿湖或河谷地质,正是地质构造最发育的地段。地质人员有一条经验,叫做 “逢沟必断”。山脉与海洋的形成,正是地壳在剧烈的造山运动中上升、下降的结果。而海岸线又正是这两个变区的接触地带,岂可掉以轻心!在初勘阶 段,由于覆盖层的掩蔽,可能难于察觉地质缺陷,但在场地平整过程中,甚至在基坑开凿以后,整个岩体已剥露无遗,全面展现了岩层走向错综、倾角陡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陈资料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 绪论 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石和土的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是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它影响建筑物修建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如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地基岩体稳定问题、地下硐室围岩稳定问题和边坡岩体稳定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淤积问题、浸没问题、边岸再造及坝下游冲刷问题,以及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工程地质学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人类工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地基问题、边坡问

题、洞室问题、渗透问题。 第一章 ⒈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三个要点:工程影响范围内;被各种界面切割;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 ⒉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例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⒊岩体结构:岩体内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组合形式。岩体经受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地质界面,称为结构面;结构面将岩体分割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岩块,称为结构体。 ⒋岩体结构面的成因类型:原生结构面、次生结构面、表生结构面。 ⒌岩体结构分类:按建造特征:块体状(或称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和散体状结构。按改变程度:完整、块裂化或板裂化、碎裂化、散体化等四个等级。 第四章 ⒈活断层:是指目前还在持续活动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⒉活断层的类型及鉴别标志:逆断层(应力状态为3σ垂直,1σ、2σ水平。特征:断层地倾角较小,一般20-40o之间,上盘上升引起上盘一侧地面隆升,下盘一般无地表变形,分支断层发育,主要产生在上盘。断层面的地面出露线不平直,呈波状弯曲。逆断层也是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在于以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 。 地基勘察和评价的任务:认识场地的地质条件,分析它与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地质条件包括(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和可资利用的天然建筑材料等。 ) 、决定勘察任务的因素 勘察任务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方法应按下列四个因素确定: 1、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场地、地基等级) 2、建筑规模及建筑物等级(安全等级)。 3、对建筑场地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及当地建筑经验。 4、地基基础设计、施工的特殊要求场址选择、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三阶段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甲级,乙级,丙级 地基勘察方法 一、测绘与调查二、勘探(一)坑探(二)钻探(三)触探触探可分为静力触探和动力触探(标准贯入 试验和轻便触探两种动力触探方法)四)旁压试验(五)地球物理勘探 常用的物探方法主要有:电阻率法、电位法、地震、声波、电视测井等 报告书应包括如下内容: 1)任务要求及勘察工作概况; (2)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及地震设计烈度;(3)场地的地层分布、岩石和土的均匀性、物理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和其它设计计算指标; (4)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腐蚀性以及土层的冻结深度; (5)对建筑场地及地基进行综合的工程地质评价,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结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有关地基基础方案的建议

所附的图表有下列几种: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工程地质剖面图;地质柱状图或综合地质柱状图;土工试验成果表;其它测试成果表(如静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等) 高考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阶段,我们要学会给高三的自己加油打气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以及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成为工程地质问题。 2.岩体结构:岩体内不同类型的结构面及其空间发育分布、组合切割的总体特征。 3.屈服强度:岩体由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岩体的屈服强度。 4.地应力:地应力是存在于地壳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为岩体的初始应力或原岩应力。 5.活动断层:目前正在活动的断层,或在近期地质时期曾经活动过、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6.地震震级:震级是由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按李希特—古登堡定义,震级是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比0.8,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到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即M=logA。 7.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地震效应主要有震动破坏效应和地面破坏效应两种。 8.滑坡:斜坡岩土体沿潜在剪切滑动面产生的以剪切破坏为主的一类斜坡破坏形式。 9.岩爆:地下开挖或开采过程中,高储能岩体中的应变能集中释放,造成洞壁或基坑突发性岩片爆裂的现象。 10.岩体质量分级:依据可以表征岩体自身特征的一些指标,对岩体的优劣性能进行划分的方法,常用的有RMR、Q系统、Z系统等 11.主应力分异:自由临空面附近的岩体在应力重分布作用下,产生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在方位、大小上的显著变化。 12.地裂缝:由于地壳块体或断裂带蠕动、导致在地表产生的一系列微型破裂构造。 13.卸荷回弹:岩体开挖导致其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不断释放,产生向临空面方向的回弹膨胀的现象。 14.泥石流:特指饱和或过饱和的固体物质(泥沙、石块和巨砾)的高粘性流体,是一种暂时急性水流或特殊洪流。 15.地基失效:在地震、波作用下导致的地基承载力下降、丧失以至变位、移动的一种场地地震效应。 16.粘滑现象:剪切破坏过程中,由于动静摩擦角的差异,或由于凸起体被剪断、越过,或由于转动摩擦中的翻转等所造成的剪切位移突越现象称之为粘滑现象。 17.岩体的变形与破坏:岩体因承受应力而在体积、性状或宏观连续性方面发生发生某种变化。宏观连续性无显著变化时成为变形,宏观连续性有显著变化时称为破坏。 简答题: 1.简述开展岩体结构研究的工程地质意义 ①力学强度低,变形性较大的薄弱部位 ②各种外营力活跃部位,岩体强度变化最剧烈部位 ③对变形破坏方式和强度特征起着重要控制作用 2.简述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过程 ①压密阶段(非线性压缩变形,裂隙闭合、填充物压密) ②弹性变形阶段(岩体由不连续介质转变为连续介质,应力—应变呈线性关系,弹性极限B 点) ③稳定破裂发展阶段(出现微破裂,随应力增长而发展,应力保持不变、破裂则停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