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后附19,12年原题)

合集下载

长安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题[1]

长安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题[1]

《工程地质》复习题第二章 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1.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 2.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的成分、结构和产状。

(1)成分:组成岩浆岩的矿物,根据颜色,可分为浅色矿物和深色矿物两大类:根据岩浆岩矿物成分中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分为:①酸性岩类(SiO2含量>65%)矿物成分以石英、正长石为主,并含有少量的黑云母和角闪石。

岩石的颜色浅,比重轻。

②中性岩类(SiO2含量52%-65%)矿物成分为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为主,并含有少量的黑云母及辉石,岩石的颜色比较深,比重比较大。

③基性岩类(SiO2含量45%-52%)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含有少量的角闪石及橄榄石。

岩石的颜色深,比重也比较大。

④超基性岩类(SiO2 SiO2含量<45%)矿物成分以橄榄石、辉石为主,其次有角闪石,一般不含硅铝矿物。

岩石的颜色很深,比重很大。

(2)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①全晶质结构 岩石全部由结晶的跨国无颗粒组成。

②半晶质结构 岩石由结晶的矿物颗粒和部分未结晶的玻璃质组成。

③非晶质结构 又称玻璃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熔岩冷凝的玻璃质组成。

(3)产状:反映岩体空间位置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态特征。

由于岩浆本身成分的不同,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岩浆岩的产状大致有下列几种①岩基:深成巨大的侵入岩体,范围很大,常与硅铝层连在一起。

形状不规则,表面起伏不平。

与围岩成不和谐接触,露出地面的大小决定当地的剥蚀深度。

②岩株:与围岩接触较陡,面积达几平方公里或几十公里,其下部与岩基相连,比岩基小。

③岩盘:岩浆冷凝成为上凸下平成透镜状的侵入岩体,底部通过颈体和更大的侵入体连通过,直径可大至几千米。

④岩床:岩浆沿着成层的围岩方向入侵,表面无凸起,略为平整,范围一米到几米。

⑤岩脉:沿围岩裂隙冷凝成的狭长形的岩浆体,与围岩成层方向相交成垂直或近于垂直。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绪论1、工程地质学:研究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保证这种关系向良性发展的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环境。

a、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b、地质构造(区域稳定性);c、地形地貌;d、水文地质条件;e、物理地质现象(不变地质现象);f、天然建筑材料(土料、石料)。

3、工程地质问题:威胁和影响工程建筑物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正常运行。

a、区域稳定性问题;b、岩(土)体稳定问题;c、与渗流有关的问题;d、与河湖冲淤有关的问题。

4、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a、自然历史分析法(定性分析);b、数学力学分析法:地质条件—概化—>地质模型—边界条件—>数学力学模型——>数值模拟—验证—>定量评价(预测)c、模型模拟实验法:模型试验法(相同原理);模拟实验法(相似原理)。

d、工程地质类比法(比拟法):拟建区与地质条件相似的已建区进行比较,应用已建区的一些成果。

5、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1、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面。

2、结构体: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可将岩体切割成不同形状并包围的岩石块体。

3、结构面的成因类型:4、岩体结构分类:a、整体块状结构:整体结构(连续介质)、块状结构(不连续介质);b、层状结构:层状结构、薄层状结构(均为不连续介质);c、碎裂结构:镶嵌结构、层状碎裂结构、碎裂结构(均为不连续介质);d、散体结构(似连续介质)。

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1、天然应力:存在于地壳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应力状态。

分类:a、三向相等的静水应力式:σx=σy=σz=γh;b、竖直应力为主;c、水平应力为主。

2、我国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P45)(1)最大主应力轴空间展布的规律性:大致与察隅和伊斯兰堡连线的夹角平分线方向一致。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天然斜坡】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未经人为扰动。

【人工边坡】人类为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的,往往是在自然斜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形态。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

【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

【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绪论一、工程地质的基本任务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对象: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完善保护地质环境。

二、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研究对象:工程地质问题:即: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

例:区域稳定问题岩土体稳定问题围岩稳定问题地基稳定问题边坡稳定问题变形程度时间效应研究内容: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地质条件、形成机制、发展演化趋势研究方法:地质分析、地质模拟分析、试验分析、力学分析that construction site clean, consciously maintain sanitation. (4) ensure the safety of materials and semi-finished products. 8. quality assessment, data compilation: buried, belongs to the concealed works construction, therefore its quality inspec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acceptance of concealed work-related.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acceptance of positioning is accurate. (2) is fixed securely. (3) tightening compliance requirements. (4) have an impact on other projects. (5) the material used is eligible. (6)complete information has been collected. Documentation: should follow construction progress at any time finishing self acceptance, signature acceptance after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arty were invited. Requirements: (1) covert acceptance is the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分析 1.1 基本概念岩体: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地质体。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期末考题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期末考题

第一章名词解释1.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2.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

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3. 滑坡:斜坡岩土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依附滑动面(带)产生的向坡外以水平运动为主的运动或现象。

4. 活断层:是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是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5. 水库诱发地震:是指由于人类修建水库工程,水库蓄水所引起的地震活动,称为水库诱发地震。

6.地震烈度:它是衡量地震在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的尺子,由震源深度,震中距,能量所决定。

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

7.工程地质类比法:它是一种定性分析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通过场地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与地质分析相结合进行对工程问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8.临界水力梯度:当单元土体的总压力与其单元体水的重量相等时,即dp=dQ时,土体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发生流土,此时的水的水力梯度叫做临界水力梯度。

9.斜坡变形破坏: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是指地表斜坡岩体、土体在自重应力和其他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下的快速运动;斜坡破坏的型式只要有崩塌和滑坡。

(综合)(斜坡变形进一步发展,破裂面不断扩大并互相贯通,使斜坡岩土体的一部分分离开来,发生较大位移,这就是斜坡的破坏。

)10.混合溶蚀效应:两种饱和度和温度不同的水混合,使其溶蚀性增强这种混合溶蚀增强效应称混合溶蚀效应。

11.振动液化:饱水砂、粉砂土在振动力的作用下,抗剪强度丧失的现象。

12.卓越周期: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这种周期即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

13.基本烈度:指在今后一定时间(一般按100年考虑)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遇到的最大烈度。

它是由地震部门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及地区地震地质条件等的综合分析给定的,对一个地区地震危险性作出的概略估计,作为工程抗震的一般依据。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习题及答案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习题及答案
22、地震按其发生原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
23、按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24、地震工程地质研究内容包括:(1)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2)不同工程地质场地的地震效应,(3)地震区建筑场地的选择,(4)防震抗震措施的工程地质论证,(5)为不同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3、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土性条件,埋藏条件,动荷条件。
4、砂土液化的判别方法:现场试验,室内试验,经验对比,动力分析。
5、砂土液化的机理:在动力荷载作用之前,砂骨架承担全部外力,水 承受自身的压力即静水压力,此时砂层保持稳定。 但在动力荷载引起的剪力反复作用下,砂粒改变排 列状态产生滑移,由于作用时间短暂和排水不畅,饱 和砂土体积保持不变,应力将由砂骨架转移到水,引 起超孔隙水压力。多次循环振动使残余孔隙水压力 逐渐积累,有效应力相应降低。当孔隙水压力等于 总应力时,有效应力就变为零,无粘聚力的砂土完全 丧失强度,处于没有抵抗外荷能力的悬浮状态,产生了液化。
14、中国活断层的分类特征:我国的南西、西北和华北地区地应力强度高且集中,增长速率大,有较多的活断层分布。东部以N E和NNE走向的正断层和走滑正断层为主,西部则是以NW和NWW走向的走滑和逆冲—走滑断层为主
15、论述活断层的基本性质:继承性,反复性,错动速率,错动周期。
第五章
1、地震: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
(4)由水库水荷载引起。
3、简述水库诱发地震的机制?
答:水库地震的诱发机制是多因子的复杂过程,各种诱发作用既有时间先后差别,又有相互促进,互相联系。库区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为库水的渗透和水库荷载的物理效能等因素发挥作用提供客观条件,水的渗透作用使岩石软化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1、工程地质学:研究工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定义: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总和。

包括:1、岩石和土的性质2、地质构造3、地貌4、水文地质条件5、自然地质现象6、天然建筑材料。

3、工程地质问题: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

4、自然历史分析法:就是运用地质学理论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分析研究其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定性的判断,它是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5、数学力学分析法:6、工程地质分析法:7、模拟实验法: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按照研究对象的形状、一定的比例大小、某些条件等所做的模型来做实验,得出研究对象的一些相近的特征。

8、工程地质研究的对象:支撑人类工程活动的地质体。

9、工程地质的主要任务:1、评价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建筑工程兴建和运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选定建筑场地和适宜的建筑型式,保证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修顺利进行;2、论证和预测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规模和发展趋势;3、提出改善、防治或利用有关工程地质条件的措施、加固岩土体和防治地下水的方案;4、研究岩体、土体分类和分区及区域性特点;5、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11、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内容:1、岩土体工程性质的研究2、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3、工程地质勘查理论以及技术方法4、区域工程地质研究5、环境工程地质12、工程地质研究的方法:地质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工程类比法和实验法等;地质分析法的优点:14、现代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方向:以动态观点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地质环境演化;从不同空间尺度研究地球环境演化;环境变化的时间效应成为环境地质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环境地学研究领域内的重点问题;正在深入探索环境地质学的科学基础:水-岩相互作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新技术应用于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1、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它是在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客观存在。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概念。

3、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解决。

1、活断层(active fault):指目前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2、砂土液化:饱和砂土住地震、动力荷载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是小的作用3、斜坡(slope):是指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是地表广泛分布的一种地貌形式。

一般可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

4、天然斜坡:指自然形成、未经人工破坏改造的斜坡,如沟谷岸坡、山坡、海岸等。

5、人工边坡:指经人工开挖或改造形成的斜坡,如渠道边坡、基坑6、斜坡变形破坏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失稳的一种现象。

7、斜坡破坏系指斜坡岩(土)体中已形成贯通性破坏面时的变动。

8斜坡变形:在贯通性破坏面形成之前,斜坡岩体的变形与局部破裂斜坡中已有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土体,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土体,称为变形体。

9卸荷回弹(unloading rebound)是斜坡岩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产生的。

10斜坡蠕变是在坡体压力(以自重应力为主)长期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缓慢而持续的变形,这种变形包含某些局部破裂,并产生一些新的表生破裂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条件 有利
不利
地貌
平坦、低洼地带
突出、孤立斜坡
构造
破碎不活动断裂
发震断裂
地层
坚硬或下软上硬
软弱或上软下硬
地下水
非饱和
饱和(埋深 5m 以内)
不良地质
无崩塌、滑坡、泥石流地段
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段来自9.在地震区进行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场地选择 (1) 避开孤立突出地形(地形) (2) 避开活断裂(构造)。 (3) 避开卓越周期(地层)。 (4) 避开地下水浅地段 (5)避开空洞、不稳定斜坡。(不良地质)。 2.地基与基础
3.简述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种类:体坡 P 波(primary wave)(初波,纵波,压缩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一致, 振幅小,速度快,周期短 S 波(secondary wave)(次波,横波,剪切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振幅大,速度慢,周期⻓ 面坡(long wave) R 波(瑞利波),滚动,垂直平面上下动 Q 波(勒夫波),蛇动,水平面摆动
体积恒定不变。 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处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种类:体坡: P 波(primary wave)(初波,纵波,压缩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一致, 振幅小,速度快,周期短 S 波(secondary wave)(次波,横波,剪切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振幅大,速度慢,周期⻓ 面坡: R 波(瑞利波),滚动,垂直平面上下动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60 分) 1.简述活动断层的判别依据有哪些。
2.简述活断层区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 (1)一般原则
a.一般在活断层附近不宜选择建筑场地,特别是重要建筑物。 b.当不能避让活断裂时,也必须在场地选择、建筑物类型选择、结构设计等 方面采取措施。 (2)规划选址 a. 低级别活断层优于高级别活断层地带;老的活断层地带优于新的地带。 b. 避开主干断层带。 c. 避开有强烈变形的地带,分支断层发育地带。 d. 进行危险性分区,评价建筑的适宜性。 (3)建筑物类型选择 选择有利于抗大变形的、具有柔韧性的建筑物类型。 大坝:宜堆石坝、重力坝,不宜混凝土坝、拱坝。 (4)结构设计 土坝:预测在最大错动量,结构能保证其活动量下的安全性。 大桥:跨过活断层,宜简支,不宜固定,预留活动空间。
4.简述地震地质条件 脆性材料在构造应力高的地区的特殊点处:端点、拐点、交汇点、分支点和
错列点。 光测弹性力学模拟:采用具有特殊性质(暂时双折射现象)的透明材料制
成研究对象的模型,用仪器测出模型在相似载荷作用下光学性质的变化,以达到 分析模型中的应力分布之实验方法。
5.简述利用地震波记录恢复地震应力场和发震断层的步骤。
建筑(建筑重要性分甲、乙、丙、丁 4 类),应高于本地抗震设防烈度 1 度。 等震线:地震后,在地图上把地面震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场地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
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影响系数:单质点弹性结构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的最大加速度反映与重力加
8.简述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
a.基岩:在地震动时振幅小,持续时间短,因基岩地基一般震害小。
b.松散覆盖层:自振周期⻓,震动持续时间也较⻓,因一般震害较重。
土层的卓越周期:相当于自震周期
计算: T=4H/VS
H:沉积层厚
Vs:剪切波速
因此抗震设计中应避开地基的卓越周期。
砂土液化:隔震和地基失效
C.地形:突出、孤立、斜坡对震害有加强,低洼地带对震害有减弱。
速度比值的统计平均值。 卓越周期:由于表层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
是选择某种周期的波放大的尤为明显突出,这种周期即该岩土体的特 征周期,也叫卓越周期。
H:覆盖层厚度;Vs:测试剪切波速 烈度小区化:
砂土液化:粉细砂遭受振动,孔隙水来不及排出,结果使砂体中孔隙水压力上升, 有效正应力随之降低,当空隙水压力上升到使砂粒间有效正应力降为零时,砂体 完全丧失了强度和承载能力,成为流动状态,这就是砂土液化(sand liquefacation)。 地面沉降:是指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与人类活动的作用下,造成地壳表面某一局
坚硬、均匀地基 深基础,形式相同 3. 结构选型 (1)建筑:
对称结构,设抗震缝,沉降缝。 减轻重量,降低重心。 加强连接。 (2)水工建筑 坝型:土石坝、混凝土重力坝抗震好,连拱坝、支墩坝则抗震不好。 结构:密实,降低水位,转折处应加强。
10.分别说明砂土渗流液化和震动液化的机制。 (1)振动液化
(2)渗流液化 砂土经振动液化之后,这时某一点的孔隙水压力不仅有振动前的静水压力
Pw0,还有由于砂粒不相接触悬浮于水中以致全部⻣架压力转化而成的剩余空隙 水压力 Pwe。此时某一深度的总孔隙水压力等于上覆土层的总重量。
上覆荷载随深度增大,总空隙水压力随深度加大,因而会形成自下而上的水 头差,导致孔隙水自下向上流动,动水压力导致无盖板时砂土松动“沸腾”,有盖 板时则“喷水冒砂”。 11.说明初步判别砂土液化的条件。 地震液化初判的限界指标 (1)地震条件
部范围内或大面积的、区域性的以垂直位移为主的沉降活动。 崩塌: 斜坡被陡倾的破裂面分割而成的岩土体,突然脱离⺟体并以垂直位移运动
为主,以翻滚、跳跃、坠落方式而堆积于坡脚,这种现象和过程称为崩 塌。包括撒落、落石(坠落)、岩崩、山崩等多种形式。规模大小不一。 脱离⺟体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机制:拉断破坏。 滑坡: 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带),产生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现象, 称为滑坡。机制:剪切破坏。 蠕变:斜坡应力⻓期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缓慢而持续的变形,包括坡体内的局部破 裂和产生的表生结构面。滑坡发生之前有很⻓时间的蠕变过程,达几十 年。 应力松弛:应变不变,应力随时间的增⻓而减小的现象。 围岩:洞室开挖,周边岩体卸荷而形成应力重分布,把应力重分布范围内的岩体 称为围岩。 围岩压力:作用于衬砌上的力,由围岩变形、围岩塌落、吸水膨胀等形成。 应力集中圈:围岩变形导致切向应力升高的区域。 岩体结构: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排列组合特征。 活动构造应力: 松动圈:围岩变形导致切向应力降低的区域。 岩溶:在以碳酸盐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区,由于水对岩石溶蚀作用形成的诸现
诱发。危害建筑、交通、农田和生命。 粘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占 40%-60%,密度 1.6-2.4t/m3,整体性好,爬高和截弯取
直,堆积区不散流,无分选 稀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占 10%-40%,密度 1.2-1.4t/m3,上部水下部石块,强烈冲刷
沟床,堆积区扇状松散,有一定的分选性 谷坊:谷坊是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
孔隙比之差和最松状态的孔隙比与最紧密状态的孔隙比之差的比值。 标贯击数 N<=10, 松散 10-15,稍密, 15-30,中密, >30, 密实
(5)级配不连续的土粒径<1mm 的颗粒含量>40%; (6)塑性指数(Ip)<10。
12.说明用标准贯入法判定砂土液化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 (1)液化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5m 内 N63.5 的实测值,N63.5〈 Ncr
没有考虑覆盖层厚度和地下水。 1978 年的抗震规范根据强震记录的 28 个加速度记录曲线,将场地分 3 类: I 类:基岩 II 类:一般土 III 类:软弱土层,饱水疏松粉细砂土,淤泥和淤泥质粘土
(3)设计地震动小区划:根据场地条件,输入地震波,计算场地振动加速 度。
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基岩地震动参数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由基岩向上输入竖向剪切波,求出地面加速度和反应谱。
砂土受振动时,每个颗粒都受到其值等于振动加速度与颗粒质量乘积的惯性 力的反复作用。如振动前砂土处于疏松排列状态,在振动加速度的反复荷载作用 下,必然逐步加密。如果砂土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水带,要变密就必须排水。 如砂的渗透性不良,排水不通畅,则前一周期的排水尚未完成,下一周期的孔隙 度再减小又产生了。于是就产生了剩余孔隙水压力或超孔隙水压力。故随振动持 续时间的增⻓,剩余孔隙水压会不断累积而增大,当其等于总应力时,有效应力 为 0,砂土变为流动状态。
6.简述场地地震效应有哪些。 场地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
坏,称为地震效应。
(1)场地破坏效应: 地面破裂—地震断层或地面开裂。 地基失效--松软土体震动变形破坏。
斜坡破坏效应--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水体溃决等。 (2)场所震动效应:震动造成造成直接破坏和人员伤亡。 7.简述中国地震小区划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发展分三个阶段: (1)调整烈度小区划:同一烈度区内,根据基本烈度按场地条件调整。测 Vs,地下水埋深等工程地质条件。(20 世纪 50-60 年代用,目前已经不用) (2)调整反应谱小区划:确定场地类别,根据场地类别定反映谱(3 类)。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题库(后附 19 年和 12 年原题)
——⻓安大学地质工程
一、解释以下概念(每题 2 分,共 20 分) 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
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粘滑断层:也叫地震断层: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的突然滑动。锁固能力强。 蠕滑断层: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地滑动。锁固能力弱。 地震:地壳岩层因弹性波的传播所引起的震动。 震源:地球深处因岩石破裂引起地壳振动的发源地。 震源距: 震源离场地的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 震中离场地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中至震源的距离。 转换断层:岩石圈板块的守恒型边界。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
漂石和卵石等与砂类土、粉土接触。 接触冲刷:渗流垂直于渗透系数相差悬殊的 2 种土层渗透,将细颗粒土层的颗粒
带到粗颗粒土层中的现象。 临界水力梯度:指渗流出逸面处开始发生流土或管涌时的水力梯度。 实际水力梯度:指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渗透途径⻓度的比值。 允许水力梯度:临界梯度除以一个折减系数。 泥石流: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湍急水流,主要是降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