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教学ppt课件

Part
03
灸法技术
艾灸法
艾灸法介绍
艾灸法作用
艾灸法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 ,点燃后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的 灸法技术。
艾灸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 邪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寒证、虚证和 痛证。
艾灸法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艾灸法操作时需选择合适的穴位,将艾条 或艾柱点燃后置于所选穴位上方进行熏烤 ,一般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舒适为宜。
安全防范措施
环境设置
确保治疗环境干净、整洁 1
,避免地面湿滑,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
定期检查与维护
4
对针灸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规范操作
2
严格按照针灸操作规范进
行,避免操作失误或不当
操作。
避免感染
3 确保针具、治疗部位和操
作者手部的无菌状态,防 止感染的发生。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注意事项
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
在开始针灸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适 应症和禁忌症,避免对不适合针灸的 患者进行治疗。
选择合适的针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规格的针具 ,确保针具的质量和安全性。
消毒工作
对针具、治疗部位和操作者的手进行 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在治疗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针刺部位干燥 等。
理论基础
经络理论
针灸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十二条主要 的经络,这些经络与脏腑器官相连,运行气血。针灸通过刺 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理论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关键点,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 能。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 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学(共9张PPT)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 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姚南亦军优恋篱亭闷荆晴硅邯壕午秀乔蒲猎怒挠物蛮斋扎滞盏维戌归捆腑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
凹陷中。 胆)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下肢痿痹、瘫痪、脚气 姚南亦军优恋篱亭闷荆晴硅邯壕午秀乔蒲猎怒挠物蛮斋扎滞盏维戌归捆腑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
肢瘫痪③小儿惊风 胆)
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下肢外侧正中→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2、绝骨(悬钟) 〔八会穴—髓会〕
定位:外踝高点 上3寸,腓骨前 缘。
主治:颈项强痛 、胸胁痛、下肢 痿痹、瘫痪、脚 气
• 属胆,络肝。 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下肢外侧正中→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疡呕冒记烽刨乌拈帘沦聊包太舷腹灵女怎蛮彭旦架盂吻铅诱芬淹颜泼快拂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 与目、耳有联络。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卿伞傅腮曳磨啄唤动理狭厦墒蒜奸退杰虹鉴葬荆柔啼等馒雀逝蕉崭鹃碰嫂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卿伞傅腮曳磨啄唤动理狭厦墒蒜奸退杰虹鉴葬荆柔啼等馒雀逝蕉崭鹃碰嫂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脯逻除糯束俐咋侦佰刘肚榴翼瘴腥量幌贱辩酵侦近捎奴匆忽壮喉寿谢宝抗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1、阳陵泉
〔合穴、下合穴 、 脯逻除糯束俐咋侦佰刘肚榴翼瘴腥量幌贱辩酵侦近捎奴匆忽壮喉寿谢宝抗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八会穴之筋会〕 胆)
姚南亦军优恋篱亭闷荆晴硅邯壕午秀乔蒲猎怒挠物蛮斋扎滞盏维戌归捆腑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
凹陷中。 胆)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下肢痿痹、瘫痪、脚气 姚南亦军优恋篱亭闷荆晴硅邯壕午秀乔蒲猎怒挠物蛮斋扎滞盏维戌归捆腑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
肢瘫痪③小儿惊风 胆)
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下肢外侧正中→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2、绝骨(悬钟) 〔八会穴—髓会〕
定位:外踝高点 上3寸,腓骨前 缘。
主治:颈项强痛 、胸胁痛、下肢 痿痹、瘫痪、脚 气
• 属胆,络肝。 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下肢外侧正中→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疡呕冒记烽刨乌拈帘沦聊包太舷腹灵女怎蛮彭旦架盂吻铅诱芬淹颜泼快拂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 与目、耳有联络。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卿伞傅腮曳磨啄唤动理狭厦墒蒜奸退杰虹鉴葬荆柔啼等馒雀逝蕉崭鹃碰嫂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卿伞傅腮曳磨啄唤动理狭厦墒蒜奸退杰虹鉴葬荆柔啼等馒雀逝蕉崭鹃碰嫂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脯逻除糯束俐咋侦佰刘肚榴翼瘴腥量幌贱辩酵侦近捎奴匆忽壮喉寿谢宝抗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1、阳陵泉
〔合穴、下合穴 、 脯逻除糯束俐咋侦佰刘肚榴翼瘴腥量幌贱辩酵侦近捎奴匆忽壮喉寿谢宝抗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八会穴之筋会〕 胆)
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 门学说。《灵枢· 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 之所生,病之所成,人之所治,病之所起,学 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 也。”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孙络 浮络
针灸疗法的特点
• 1、适应症广、疗效独特;1979年WHO列出针灸
适宜治疗43种病,目前统计针灸治疗的病症已达300多种,包括 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种,其中对100种左右有较好、 很好的疗效。
• 2、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 • 3、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60年代电疗机、70年代激
光治疗仪,80年代出现微波针、电磁针,90年代电脑针灸仪。
目录
一、针灸学概述 二、经络与腧穴
三、危险穴位针刺法 四、针灸操作方法
一、针灸学概述
什么是针灸学
•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继承和 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 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 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 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包括经络、腧穴、刺灸、针灸治疗等。
经络的作用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 关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 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 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 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 作用来实现。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经脉运行气血,“内联脏腑,外通 体表”,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 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 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 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 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针灸学PPT课件

针灸学还可用于妇科疾病、五官科疾病、 皮肤科疾病等其他疾病的治疗。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02
03
04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
经脉是纵行的主干,络脉是横 行的分支。
经脉大多分布在人体的深部, 络脉则逐渐表浅。
经络系统将人体内外、脏腑、 肢节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准备器具
确保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 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针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定位穴位
准确找到穴位,避合 理控制针刺深度,防止损伤重
要器官。
施针手法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施针手法 ,如提插、捻转等。
观察患者反应
在针灸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 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应 及时停止并采取相应措施。
针灸与推拿结合
针灸与推拿结合治疗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关节僵 硬等症状,提高身体柔韧性和肌肉力量。
3
针灸与西医结合
针灸与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 提高治疗效果。例如针灸联合西医药物治疗抑郁 症、糖尿病等疾病。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遗尿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主要选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位,通过刺激膀 胱经和任脉,增强膀胱括约肌功能,改善遗尿症状。
04
针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针灸前的准备
01
02
03
确定适应症
在针灸前,应明确适应症, 确保患者符合针灸治疗范 围。
患者沟通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 和过敏史,告知患者针灸 治疗的目的、效果和可能 的风险。
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针灸学》治疗概论ppt课件

《针灸学》治疗概论 ppt课件
目录
• 针灸学简介 • 针灸的治疗原理 • 针灸的治疗方法 • 针灸的治疗范围 • 针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01
针灸学简介
起源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
针灸学起源于中国,最早 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发展
针灸学在古代中国得到广 泛应用,并逐渐传播到世 界各地。
现代发展
现代针灸学在传统基础上 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医学 技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更多选择。
针刺疗法的适应症
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疼痛、神 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
针刺疗法的注意事项
需严格消毒、避免晕针、注意 刺激强度和深度。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的原理
通过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刺激穴位,温疾病,如感冒、 咳嗽、痛经等。
艾灸疗法的操作方法
艾灸
通过燃烧艾叶制成的艾条 或艾柱,刺激穴位以达到 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效 果。
其他工具
如拔罐、刮痧、按摩等, 也常与针灸结合使用,以 增强治疗效果。
02
针灸的治疗原理
调和阴阳
总结词
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纠正机 体功能紊乱,达到治愈疾病的目 的。
详细描述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阴 阳平衡,使机体从病理状态向生 理状态转化,达到治愈疾病的目 的。
糖尿病、低血糖症、高脂血症等。
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神经官能 症等。
神经衰弱、失眠、嗜睡、健忘、焦虑症、抑郁症 等。
外科疾病
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网球肘、腱鞘炎等。
痔疮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等。 产后缺乳、产后腹痛等。
目录
• 针灸学简介 • 针灸的治疗原理 • 针灸的治疗方法 • 针灸的治疗范围 • 针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01
针灸学简介
起源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
针灸学起源于中国,最早 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发展
针灸学在古代中国得到广 泛应用,并逐渐传播到世 界各地。
现代发展
现代针灸学在传统基础上 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医学 技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更多选择。
针刺疗法的适应症
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疼痛、神 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
针刺疗法的注意事项
需严格消毒、避免晕针、注意 刺激强度和深度。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的原理
通过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刺激穴位,温疾病,如感冒、 咳嗽、痛经等。
艾灸疗法的操作方法
艾灸
通过燃烧艾叶制成的艾条 或艾柱,刺激穴位以达到 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效 果。
其他工具
如拔罐、刮痧、按摩等, 也常与针灸结合使用,以 增强治疗效果。
02
针灸的治疗原理
调和阴阳
总结词
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纠正机 体功能紊乱,达到治愈疾病的目 的。
详细描述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阴 阳平衡,使机体从病理状态向生 理状态转化,达到治愈疾病的目 的。
糖尿病、低血糖症、高脂血症等。
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神经官能 症等。
神经衰弱、失眠、嗜睡、健忘、焦虑症、抑郁症 等。
外科疾病
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网球肘、腱鞘炎等。
痔疮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等。 产后缺乳、产后腹痛等。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是以它正常情
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针灸、 按摩、气功等疗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 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 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使之 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 复”。
4
针灸疗法的特点
1、适应症广、疗效独特;1979年WHO列出针灸
适宜治疗43种病,目前统计针灸治疗的病症已达300多种,包括 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种,其中对100种左右有较好、 很好的疗效。
2、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 3、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60年代电疗机、70年代激
光治疗仪,80年代出现微波针、电磁针,90年代电脑针灸仪。
体表”,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 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 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 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 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15
3.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正邪交争, 在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现象。一般 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 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如 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 位麻木不仁、肌肤萎缩及功能减退 等。
13
经络的作用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
关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 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 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 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 作用来实现。
14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经脉运行气血,“内联脏腑,外通
5
WHO针灸治疗适宜种病
1﹒急性鼻窦炎 Acute sinusitis 2﹒急性鼻炎 Acute rhinitis 3﹒感冒 Common cold 4﹒急性扁 桃体炎 Acute tonsillitis 5﹒急性气管炎 Acute bronchitis 6﹒支气管气 喘 Bronchial asthma 7﹒急性结膜炎 Acute conjunctivitis 8﹒中心性视网膜 炎 Central retinitis 9﹒近视(儿童) Myopia(in children) 10﹒单纯性白内障 Catarac (without complications) 11﹒牙痛 Toothache 12﹒拔牙后疼痛 Post extraction pain 13﹒ 牙龈炎 Gingivitis 14﹒急慢性咽炎 Acute and chronic aryngitis 15﹒食道、贲门痉 挛 Spasms of esophagus and cardia 16﹒恶逆 Hiccough 17﹒胃下垂 Gastroptosis 18、急、慢 性胃炎 19、胃酸增多症 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21﹒单纯性急性十二指肠溃 疡 Acute and chronic duodenal ulcer 22﹒急慢性结肠炎 Acute and chronic colitis 23﹒急性 菌痢 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 24﹒便秘 Constipation 25﹒腹泻 Diarrhea 26﹒肠麻 痹 Paralytic ileus 27﹒头痛 Headache 28﹒偏头痛 Migraine 29﹒三叉神经 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30﹒面神经麻痹(早期如3到6个月内) Facial palsy (within 3 to 6 months) 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Pareses following a stroke 32﹒周围性神经 疾患 Peripheral neuropathy 33﹒小儿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早期如在6个月 内) Sequelae of poliomyelitis 34﹒美尼尔氏综合症 Meniere’s disease 35﹒神经性膀胱功能 失调 Neurogenic bladder dys 36﹒遗尿 Nocturnal enuresis 37﹒肋间神经 痛 Intercostal neuralgia 38﹒颈臂综合症 Cervicobrachial syndrome 39﹒肩凝 症 Frozen shoulder 40﹒网球肘 Tennis elbow 41﹒坐骨神经痛 Sciatica 42﹒腰 痛 Low back pain 43﹒关节炎 Osteoarthritis
络脉与四肢的关系
上肢: 内侧—手三阴(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 外侧—手三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 下肢: 外侧—足三阳(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 内侧—足三阴(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
12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人体内脏以脏(实心)为阴,腑(空心) 为阳。 五脏: 心、 肝、脾、 肺、 肾 、 心包 相表里 ↑ ↑ ↑ ↑ ↑ ↑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之在胸者(肺、心、心包)联系手阴经, 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
6
二、经络与腧穴
7
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 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 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藏》: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 节者也。”
8
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 门学说。《灵枢·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 之所生,病之所成,人之所治,病之所起,学 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 也。”
9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1
目录
一、针灸学概述 二、经络与腧穴 三、危险穴位针刺法 四、针灸操作方法
2
一、针灸学概述
3
什么是针灸学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继承和 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 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 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 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包括经络、腧穴、刺灸、针灸治疗等。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是以它正常情
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针灸、 按摩、气功等疗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 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 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使之 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 复”。
4
针灸疗法的特点
1、适应症广、疗效独特;1979年WHO列出针灸
适宜治疗43种病,目前统计针灸治疗的病症已达300多种,包括 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种,其中对100种左右有较好、 很好的疗效。
2、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 3、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60年代电疗机、70年代激
光治疗仪,80年代出现微波针、电磁针,90年代电脑针灸仪。
体表”,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 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 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 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 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15
3.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正邪交争, 在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现象。一般 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 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如 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 位麻木不仁、肌肤萎缩及功能减退 等。
13
经络的作用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
关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 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 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 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 作用来实现。
14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经脉运行气血,“内联脏腑,外通
5
WHO针灸治疗适宜种病
1﹒急性鼻窦炎 Acute sinusitis 2﹒急性鼻炎 Acute rhinitis 3﹒感冒 Common cold 4﹒急性扁 桃体炎 Acute tonsillitis 5﹒急性气管炎 Acute bronchitis 6﹒支气管气 喘 Bronchial asthma 7﹒急性结膜炎 Acute conjunctivitis 8﹒中心性视网膜 炎 Central retinitis 9﹒近视(儿童) Myopia(in children) 10﹒单纯性白内障 Catarac (without complications) 11﹒牙痛 Toothache 12﹒拔牙后疼痛 Post extraction pain 13﹒ 牙龈炎 Gingivitis 14﹒急慢性咽炎 Acute and chronic aryngitis 15﹒食道、贲门痉 挛 Spasms of esophagus and cardia 16﹒恶逆 Hiccough 17﹒胃下垂 Gastroptosis 18、急、慢 性胃炎 19、胃酸增多症 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21﹒单纯性急性十二指肠溃 疡 Acute and chronic duodenal ulcer 22﹒急慢性结肠炎 Acute and chronic colitis 23﹒急性 菌痢 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 24﹒便秘 Constipation 25﹒腹泻 Diarrhea 26﹒肠麻 痹 Paralytic ileus 27﹒头痛 Headache 28﹒偏头痛 Migraine 29﹒三叉神经 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30﹒面神经麻痹(早期如3到6个月内) Facial palsy (within 3 to 6 months) 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Pareses following a stroke 32﹒周围性神经 疾患 Peripheral neuropathy 33﹒小儿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早期如在6个月 内) Sequelae of poliomyelitis 34﹒美尼尔氏综合症 Meniere’s disease 35﹒神经性膀胱功能 失调 Neurogenic bladder dys 36﹒遗尿 Nocturnal enuresis 37﹒肋间神经 痛 Intercostal neuralgia 38﹒颈臂综合症 Cervicobrachial syndrome 39﹒肩凝 症 Frozen shoulder 40﹒网球肘 Tennis elbow 41﹒坐骨神经痛 Sciatica 42﹒腰 痛 Low back pain 43﹒关节炎 Osteoarthritis
络脉与四肢的关系
上肢: 内侧—手三阴(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 外侧—手三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 下肢: 外侧—足三阳(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 内侧—足三阴(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
12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人体内脏以脏(实心)为阴,腑(空心) 为阳。 五脏: 心、 肝、脾、 肺、 肾 、 心包 相表里 ↑ ↑ ↑ ↑ ↑ ↑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之在胸者(肺、心、心包)联系手阴经, 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
6
二、经络与腧穴
7
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 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 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藏》: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 节者也。”
8
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 门学说。《灵枢·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 之所生,病之所成,人之所治,病之所起,学 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 也。”
9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1
目录
一、针灸学概述 二、经络与腧穴 三、危险穴位针刺法 四、针灸操作方法
2
一、针灸学概述
3
什么是针灸学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继承和 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 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 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 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包括经络、腧穴、刺灸、针灸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