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生理学:前六章知识点
兽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兽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根为另一种成熟的细胞或组纲所替代的过程。
2、代偿: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热、功能障碍或组机结构破坏时,机名词解释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3、肉芽组织: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能细胞分裂增瘴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4、机化: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5、豢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姐织或器官中的Jb1.量增多,称为修脉性充血,倚称淤血。
6、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7、梗死:由于动豚血液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变性:指细胞或间房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加过多的现象。
9、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10、坏疽:坏死盥税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11、溃痴:指皮肤、黏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后留下的较深的缺损。
12、炎症:活体细胞对致炎因子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13、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葬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14、肿痛: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对部分细胞正常生长的控制功能发生障碍,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恶性新生物。
15、发焦:致皓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的过程.16、水肿:由于水盐代期障碍使体液在组饮间隙内存积过多,称为水肿.17、休克:机体受到超强度刺激或剧烈损伤所发生的主要以急性减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综合性病理过程。
18、败血症: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感染病理过程.19、代书性酸中毒:血浆中NaHCO3的含•原发性降低引起的酸中毒,称为代谢性酸中毒。
20、绒毛心:纤雏素性心包炎时,沿出在心包腔中或附着在心外膜上的纤雒蛋白随心脏的跳动而摩擦成绒毛状外观,这样的心脏称之。
(完整版)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绪 论一、兽医病理学的任务1.概念 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类:病理生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遗传病理学、超微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
2.任务 揭示 本质 3.学习病理学的目的要求①掌握基本概念和病变 ②认识各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病变 ③学会畜禽尸体剖检技术 ④了解畜禽常见病的病变特点 二、病理学的地位 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三、内容 基础病理 症状病理 器官和系统病理 疾病病理①疾病论 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③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④炎症 ⑤肿瘤 ⑥症状病理学(发热、休克、败血症) ⑦器官系统病理学(肺炎、脑炎、肾炎) 四、研究方法1 大体观察 2组织学观察 3细胞学观察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5超微结构观察6分子病理学五、学习方法①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②运动与发展的观点③因果关系与对立统一 ④对动物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⑤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第一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疾病学 一、疾病概念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二、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
4.生产力降低是疾病的一个标志。
①尸体剖检②动物实验③临床病理学研究④活体组织检查⑤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三、疾病的分类 1.依据病因分类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等)侵入引起的 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普通病:一般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内、外、产、胃肠炎、骨折) 2.依据病程长短分类依病程长短可将疾病分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摘要:
一、病理学基本概念
- 定义: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 重要性:兽医诊断与治疗的基础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 外界因素:感染、创伤、营养不良等
- 内部因素: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三、病理学常见表现
- 炎症:充血、渗出、增生等
- 肿瘤:良性、恶性、转移等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炎等
四、病理学诊断方法
- 临床检查:视、触、叩、听等
- 实验室检查:血液、组织、影像等
五、病理学防治策略
- 预防: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
- 治疗:药物、手术、化疗等
正文: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兽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外界因素如感染、创伤、营养不良
等,以及内部因素如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病理学常见表现包括炎症、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炎症是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主要特征是充血、渗出、增生等。
肿瘤是另一种常见的病理表现,可分为良性、恶性和转移性。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等,也是病理学研究的重点。
病理学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视、触、叩、听等,以发现动物的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血液、组织、影像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针对病理学表现,兽医可以采取多种防治策略。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化疗等,以减轻疾病对动物的影响。
兽医病理学习大纲

第六章组织修复、代偿与适应修复——组织缺损有周围健康组织再生来修补恢复的过程。
修复的形式包括再生、肉芽组织形成、创伤愈合、骨折愈合和机化。
代偿——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机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三种形式:代谢性代偿、机能性代偿及结构性代偿。
适应——机体在体内、体外环境条件变化时所发生的各种积极的和有效的反应,在保证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表现形式——屏障机能、免疫、修复、代偿及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适应(萎缩、增生、肥大和化生)。
第一节再生再生——细胞的分裂新生。
一、类型生理性再生——细胞、组织不断老化、消耗,有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着机体的完整与稳定。
病理性再生——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
分类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
完全再生——再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与原来的组织完全相同。
不完全再生——缺损的组织不能完全有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组织来修补,而是有肉芽组织来替代,最后形成瘢痕。
二、影响再生的因素全身性因素——年龄、营养、激素、神经系统的状态。
局部因素——伤口感染、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
三、组织再生能力上皮组织能力最强,能够完全再生。
心肌再生能力弱,缺损后基本上为瘢痕修复。
神经细胞缺乏再生能力,缺损后由神经胶质来修补。
再生能力的强弱,动物组织细胞分类:1、稳定细胞——不断增殖,以替代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再生能力强。
如粘膜上皮细胞。
2、稳定细胞——生理状况下,增殖现象不明显的,收到刺激后,增值能力强。
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肝脏、胰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等等。
平滑肌细胞也属于,但是一般情况下再生能力较弱。
3、永久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四、各种组织的再生(一)上皮组织的再生1、被覆上皮再生复层鳞状上皮受损---上皮基层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单层上皮细胞----向损伤部中心延伸---单层细胞增生分化为复层鳞状上皮。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得血量增多。
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与病理性充血两种。
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充血得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得血量增多,简称“淤血"、1.淤血得类型与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与胸内压增高。
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与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得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得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得中央静脉及邻近得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得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
二、出血: 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1.原因与类型:(1)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得内皮细胞间隙与损伤得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
2。
病理变化(1)内出血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得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得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
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
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
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得倾向。
(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
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得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得过程。
1、血栓形成得三个基本条件:(1)血管内膜得损伤:暴露其内得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凝血释放组织因子血小板粘集(2)血流状态得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
(3)血液性质得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与量都发生改变,就是血栓形成得最主要因素、2、血栓形成得过程(1)血小板粘集与白色血栓形成(2)血液旋涡与形成混合血栓(3)血液凝固与形成红色血栓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得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病理学病理学第一单元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得概念疾病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得一个损伤与抗损伤得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得症状、体征与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就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得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得区别;2、任何疾病得发生都就是由一定原因引起得,没有原因得疾病就是不存在得。
3、任何疾病都就是完整统一机体得反应,呈现一定得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变化,这就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与体征得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得斗争与转化。
5、疾病就是一个有规律得发展过程,在发展得不同阶段,有其不同得变化与一定得因果转化关系、6、疾病时不仅动物得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就是经济价值降低,这就是动物疾病得重要特征。
二、疾病得经过具有一定得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得转归就是指疾病过程得发展趋向与结局。
疾病得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与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得原因大致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类。
疾病发生得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疾病发生得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第二单元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就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得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得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就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得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与细胞间质得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1、细胞肿胀就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得水泡。
执业兽医考试动物病理学知识点

第六篇动物病理学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
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
2、脂肪变性多发生于心、肝、肾。
器官体积肿大,边缘钝圆,表面光滑,质地松软易碎,切面微隆突,呈黄褐色或土黄色,组织结构模糊,触之有油腻感。
鸡脂肪肝综合征时,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形成红、黄相间的类似槟榔或肉豆蔻切面的花纹色彩,称之为槟榔肝。
3、脂肪浸润主要发生于心脏、胰腺、骨骼肌等组织内。
4、根据休克时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期:①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早期)(微循环血管痉挛期):患畜表现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可视黏膜苍白、心率加快,脉搏快而有力、尿量减少,血压稍升或无变化。
②微循环淤血期(休克期、代偿不全期):临床表现皮温下降、可视黏膜发绀、心跳快而弱、血压下降,静脉塌陷,尿少或无尿,精神沉郁,甚至昏迷。
③微循环凝血期(DIC期、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末期):临床上患畜表现:昏迷、全身皮肤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四肢厥冷、血压极度下降,尿少或无尿、呼吸不规则,脉搏微弱或不易触及。
休克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损伤、物质代谢障碍、器官功能障碍等。
5、肾炎分为肾小球性肾炎、间质性肾炎、化脓性肾炎和肾盂肾炎。
1、急性增生性肾小球性肾炎又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增生的细胞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
大多数病例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眼观:肾脏体积轻度到中度肿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表面充血,有大红肾之称。
兽医病理学复习纲要11级

兽医病理学复习纲要11级兽医病理学复习纲要兽医病理学总论绪论1.兽医病理学概念及任务2. 兽医病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和诊断技术?第一章:疾病概论1.名词解释:疾病、转归2.疾病有哪些主要特点?3.生物性致病因素主要致病特点什么?4.疾病的分类、经过与结局5.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及一般规律是什么?第二章:血液循环障碍1.名词解释:充血、淤血、潮红、发绀、血栓的形成、血栓、机化、再通、栓塞、梗死、DIC、休克。
2.充血和淤血的原因、类型、病理变化、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3. 几种重要器官的淤血变化(肝、肺)4. 出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5.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6. 血栓的类型及构成。
7. 梗死的类型及特点。
8. DIC对机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9.试述休克时微循环病变的分期及主要特点第三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名词解释:变性、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坏死、细胞凋亡、痛风、黄疸2. 细胞损伤时,溶酶体、核仁、染色质有何变化?3.变性的分类。
(常见的细胞变性及细胞间质变性)4.细胞肿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什么?5. 根据镜下病变特点,细胞肿胀可分为几个类型,有何病理变化特征?6.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特点?7.透明变性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8.脾脏的淀粉样病理变化特征。
9.细胞坏死时,细胞核的病理变化。
10.坏死的类型及其特征。
11.简述坏死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12.简述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的主要区别。
13.黄疸的类型。
第四章:细胞的适应与修复1:概念: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再生、肉芽组织与瘢痕组织、修复、2.局部性萎缩、肥大、再生、化生的类型。
3. 增生、化生、再生的区别。
4.器官萎缩的先后顺序。
5.细胞的再生能力的潜能。
6.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7.简述肉芽组织的成分及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
8.简述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9.皮肤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
10.简述骨折愈合的过程及影响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兽医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兽医病理生理学(Veterinary Pathophysiology)是研究患病动物生命活动的一门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患病动物疾病的本质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动物机能、代谢变化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为动物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患病动物研究重点:机能、代谢变化主要任务:探索疾病的本质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目的:为了有效地控制疾病二兽医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一)疾病概论➢疾病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各种致病原因、条件与疾病的关系(二)基本病理过程(Fundamental pathologic process)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的变化。
主要讨论发生原因、机制以及临床特征。
举例:如肺炎、肠炎、肝炎等炎症性疾病中,都有炎症(Inflammation),且炎症的变化基本相同。
故炎症就是基本病理过程。
其他的基本病理过程有:水、盐代谢紊乱缺氧电解质和酸减平衡紊乱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应激细胞凋亡自由基休克等(三)各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of different organs & systems)主要讨论:患病动物各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及系统机能活动变化的原因、机制以及临床特征。
在本门课程中,涉及的重要器官及系统机能活动变化有:心机能不全呼吸机能不全肝机能不全肾机能不全消化机能不全物质代谢障碍等病理生理学并不讨论每一个疾病三与兽医其他学科的关系(一)兽医病理生理学属于兽医基础理论课程(二)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以物理、化学、微生物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为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等临床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兽医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动物实验法在人为条件下,实验复制动物疾病的模型,并对其研究的方法。
主要用于动物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发展过程的研究。
复制动物疾病的模型材料主要有:本体动物(雏鸭肝炎鸭)实验动物(兔、鼠、犬等)相关试验系统如细胞株等(二)临床观察法对自然发生疾病的动物,进行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了解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并加以分析。
本研究方法是临床常见的研究方法。
参考书目和杂志:1 陈万芳主编家畜病理生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 杨惠玲等主编高级病理生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 王迪浔主编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Thomas Carlyle Jones ed. Veterinary pathology(6th ed.). Williams & Wilkins. 1997M.Donald McGavin ed. Thomson’s special veterinary pathology. Mosby. inco. 200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兽医学报、中国预防兽医学报、Veterinary pathology (USA) 、Avian pathology (UK)思考题:1 兽医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 怎样才能学好兽医病理生理学?第二章疾病论On Diseases➢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第一节疾病的概念一健康(health)按照WHO提出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病,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健康与疾病虽是对立的概念,但没有病不等于健康;从健康到疾病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健康的评判标准包括三方面即身体、心理以及社会能力等,后两者对人类更为重要。
二疾病(disease):是动物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在此过程中,机体表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机体稳态破坏,动物的生产能力下降及经济价值降低。
(Abnormal life activity generated by disorder ofhemostasis control in the presence of pathogenic factors)疾病的特征➢疾病是病因作用于动物机体的结果;➢疾病过程中始终存在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斗争结果决定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疾病的发生,意味着机体内外环境间的相对稳定状态被破坏;➢生产能力下降及经济价值降低是动物患病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称为病因学(etiology)。
疾病原因分类及各自特点:一外因:指引起动物疾病的外源性因素。
主要分类: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生物性、其他1 物理性致病因素:如温度、电流、辐射等特点:有较短的潜伏期如温度;有较为明显的组织损伤。
2 机械性致病因素:主要是机械力的作用如挫伤、创伤等特点:对组织作用无选择性;无潜伏期和前驱期;有明显的组织损伤-外伤;机械力强度、性质决定损伤的性质。
3 化学性致病因素:主要指天然的、人工合成的、无机和有机的化学物质。
分下列几种:1)生物性毒素包括动物性毒素、植物性毒素、细菌毒素、真菌毒素等。
2)化学性毒物包括药物、微量元素等3)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三废”(汞、铅、氟等)、农药、灭鼠药特点:有一定的潜伏期;对动物的影响与其结构有关;对动物的影响与其性质有关;通常会导致机能障碍和结构的变化。
4 生物性致病因素:主要指侵犯动物的某些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的作用特点:对组织的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可在机体内繁殖、产毒;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特异性;可随分泌物、排泄物排出体外,因而富有传染性。
5 其他:主要指饲养管理,环境因素如过敏原(花粉)、应激原(长途运输、拥挤)等。
特点:多群发继发其他因素致病二内因:指引起动物疾病的内在性因素。
主要包括:机体的防御能力如屏障结构:皮肤、粘膜、淋巴机体的适应能力如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等机体的体质如种属、年龄、性别等三条件(predisposing factors诱因):疾病发生中,在内因、外因之间起媒介作用的因素。
社会条件如国家政策、防疫体系等自然条件如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第三节疾病发生的机制和规律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一般规律的科学,称为发病学(pathogenesis)。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Basic mechanisms)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外界因素是怎样使机体产生损伤?机体如何抵抗损伤作用的(抗损伤)?疾病发生后如何进一步发展的?1 直接作用:外界致病因子对机体的组织产生直接的损伤作用,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故又称为组织机制(Tissue-mechanism)。
常见的有:温度(烧伤、冻伤),某些病原(猪瘟病毒)直接损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举例:煤气中毒煤气(CO)气体交换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Hbco(樱桃红色并失去携带O2能力)2 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某些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可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又称为神经机制(Neural mechanism)。
(1)外界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作用于机体的内、外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而引起发病。
举例:刺激性气体鼻粘膜(反射性作用)呼吸暂停(2)外界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直接作用中枢神经,通过改变其神经调节机能而引起发病。
(3)神经营养机能的改变神经本身的营养机能发生改变,可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一系列病变。
3 通过体液因素的作用:某些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可通过改变内分泌腺的机能,或引起各种体液成分的质和量的改变,从而使机体内环境稳态破坏,致机体发病,这又称体液机制(Humoral mechanism)。
(1)内分泌腺活动改变举例:应激(强烈刺激)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的分泌、HSP、AP(猪应激综合征)(2)体液的质和量发生改变:某些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可通过改变血液、组织液、细胞液)的质或量致病。
4、分子机制(Molecular mechanism):某些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可通过遗传基因突变等导致酶、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结构、功能发生变化,继而引起动物发病。
例:酶缺乏或活性改变某些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可使机体内酶缺乏或受抑制而引起各种代谢障碍,称为疾病发生的酶机制(Enzyme mechanism)。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basic rules)1 因果转化规律:致病因子作用机体后,所致变化又作为新的原因引起另一些变化,如此原因与结果不断交替,推进疾病不断发展,这就是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
2 损伤与抗损伤规律: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这对矛盾自始至终存在,并推动疾病的发展。
若损伤作用大于抗损伤作用,疾病恶化或动物死亡,反之动物向恢复方向发展或痊愈。
3 局部与整体规律:动物的任何疾病均有局部的表现和全身的反应,也就是局部的疾病会导致全身反应,整体的疾病会在某些局部有所表现。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一、概念:疾病的开始至疾病结束的时期,又称为疾病过程。
二、分期(以传染性疾病为例)通常分四期:1 潜伏期:病因作用开始至早期症状出现之前的时期。
➢在传染性疾病中,同种疾病其潜伏期基本恒定,故是诊断的依据之一;➢不同疾病其潜伏期不同,短的只有几个小时,长的有几十年;➢潜伏期动物其临床表现正常。
2 前驱期:早期症状出现开始至典型症状出现之前的时期;➢早期症状主要表现在精神、食欲等方面,大多数疾病的这一期症状十分相似,故在临床上容易导致误诊;➢前驱期的长短与动物抵抗力、疾病类型等有关。
3 症状明显期:疾病典型症状出现的时期;➢疾病的特有症状(典型症状)出现,通常出现时间较短,临床应注意观察;➢不同疾病,该期长短不同;➢该期症状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
4 康复(Recovery):指患病机体恢复了健康。
通常分为两种: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 机体机能、代谢以及形态都得到完全恢复,全部病理现象消失,完全恢复了体内外的平衡关系。
不等于患畜又恢复到病前的原来状态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机体机能、代谢障碍以及形态并未得到完全恢复,只能在限定条件下(如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机能负荷较轻),借助机体的代偿维持其生命,或虽恢复健康,但仍留有病理状态。
病理状态:动物疾病后较长期存在的、发展极不明显的形态、结构或机能的变化。
5 死亡(Death)指生命活动的终止,机体完整性的解体。
过程:除动物猝死(sudden death-----通常指24小时内非暴力意外的突然死亡)外,死亡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濒死期(agonal stage)机体各系统机能严重障碍,脑干以上神经系统深度抑制,反射迟钝,感觉消失,心跳微弱,呼吸断续,粪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