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ppt解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苏教版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课件(46张PPT)

苏教版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课件(46张PPT)

3、我一直在思考着什 么问题?(情节)
请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 德国士兵 ,因 战争 受了伤,但 “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 “我”始终想知道”
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
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 中学生 ,“我”对“我”所在的
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 这里是“我” “我”所写的铭文 由 得以确认: 三个月前学美 术绘画的母校。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 这每一届政府都不厌其烦的向 全世界真诚道歉!他们本国的法庭和警察帮着别的 国家的人逮捕和审判本国的战犯!他们对每个受到 他们伤害过的人都给予真诚的道歉和补偿! 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教育自己民族的后代: “我们日尔曼民族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我们曾经 对别的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我们每个德国人都 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不 让历史重演。
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苏军的坦克部队在柏林的蒂尔花园区遭遇到 400多希特勒青年团队员的阻击。苏军元帅朱可夫试图用不流血的 办法解除这些孩子的武装,但没有成功,因为这些孩子们向一切试 图靠近他们的敌人猛烈开火。最后,苏军的坦克群开火了…战后, 朱可夫在说到此事时语气沉重:“谁会把孩子推向必死无疑的境地? 只有疯子才这样做!”
复仇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 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 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 的母校,被放在自己曾经接受过军国主 义教育的美术教室,反复出现的对学校 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 争对文明、对艺术的摧残。同时,对我 最终醒悟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消息一: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课件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课件

• 1.这段铭文想表达什么? • ——表达了希腊人对为保家卫国而不惜献 出生命的勇士们的赞颂。 • 那么德国人把希腊人的这段铭文拿来让学 生在黑板上用六种字体写有什么用意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内容。
• (一)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浏览全文,弄清两个 问题: • 1.“我”是谁?2.发生了什么事? • 参考答案:“我”是一个新入伍的士兵, 参加战斗受伤后被送往医院,上楼途中一 直怀疑自己身处母校,并最终由黑板上的 铭文得以确认,这里就是“我”三个月前 刚刚离开的母校。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 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 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 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 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 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 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 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 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 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 束了他的青春。
• 大选帝侯、希特勒画像、老弗里茨像和恺撒、西塞罗、马 可·奥勒留的胸像。大选帝侯特指1640-1688年在位的 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他于1685年在费尔贝林战 役中率勃兰登堡一普鲁士军队击败了屡次干涉北德意志事 务的瑞典军队,收复西波美拉尼亚,被尊称为大选帝侯。 老弗里茨即腓特烈大帝,面对强敌奥地利,两次发动西里 西亚战争,彻底动摇了奥地利对普鲁士的威胁,并获取了 大量的财富和丰富的矿藏,从而获得了“腓特烈大帝”的 美名,普鲁士正式崛起成为欧洲强国。这不仅是在军事上, 同样也包括了经济和文化,为普鲁士日后统一德意志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恺撒、西 塞罗、马可·奥勒留都是古罗马帝国雄才大略的君主,把 希特勒画像与大选帝侯、老弗里茨画像,恺撒、西塞罗、 马可·奥勒留的胸像放在一起,再联系文科中学名字都规 定只能叫“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和 “阿道夫·希特勒中学”,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公开课PPT课件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公开课PPT课件
一、研习文本 (一)整体认知
“我”是谁? “我”到底受的是什么伤? “我”是不是在母校?
第1页/共20页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 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 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 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 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 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 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 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 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第2页的/共20母页 校。
第19页/共20页
感谢观看息二:
每年8月15日前后,日本内阁成员都要 掀起一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 靖国神社的风潮。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年1月1日第四次 参拜靖国神社。自当选以来,小泉曾四次 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8月10日表示,他 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明年还要参 拜靖国神社。
第14页/共20页
第5页/共20页
惨痛的教训 他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 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他幼稚、无 知,他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他糊里糊 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受了重伤回来, 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 价值,只是那句话让他去的,他狠狠地 被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再读结尾,体味悬念的作用: 有捉弄人的味道,具有讽刺效果。 “牛奶。”我喃喃地说……
三、纵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文中的“我”一直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我”的叙 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再加上炎症引发 高烧,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文章一开始就设下悬念:“我” 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这个伤兵医院是不是“我”的母校?通 过悬念引导读者思考:传播人类文明的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 的伤兵医院?17 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 室”?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作者想要表现的主 题在“我”的叙述和悬念的推进中层层展开。直到小说结尾处, 悬念落实,真相大白,战争的残酷,人生的悲惨,给读者以强 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全面的昭示。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恺撒、西塞罗、马可· 奥勒留,代表了古罗马 的辉煌。古罗马曾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 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
恺撒、西塞罗、马可· 奥勒留都是古罗马帝国可-奥勒留的胸像 放在一起,再联系文科中学名字都规定只能叫 “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和 “阿道夫· 希特勒中学”,意蕴不言而喻: 首先是反映出德意志民族的英雄情结; 其次意味着纳粹法西斯所谓的第三帝国有承 袭先人宏愿、也要建一番宏图霸业的野心,揭露 了一战以后以及二战期间德国的霸权野心; 校园里学生耳濡目染,征服世界的思想便会根 深蒂固地长在心里,并形成盲目的个人崇拜。
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的雕 塑: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代表 智慧、技艺和胜利的女神。宙 斯生下雅典娜时,她便手持神 盾、全身武器披挂,所以雅典 娜同样是战争的女神,被称为 女战神,执掌正义的战争,因 为雅典娜在特洛伊战争中的活 跃表现,使她战神的名声甚至 超过了阿瑞斯。雅典人建起雅 典娜神庙,以求给国家带来胜 利。 “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 已经成为了世代相传的、美好 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暗示 了学校教育中对军国主义的崇 尚:在二战前及二战中,德国、 日本、意大利这些法西斯国家 都用这种思想灌输青年学生, 实行学校常规军事化,以备随 时抽调学生上前线作战。此艺 术品旨在强调要赢得国家的胜
“我”并非作者!
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二战,旨在探索战争给 德国及其他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 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多为士兵。 1972年“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
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 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
学奖。
二、怎么写(话语)
“有限视角”: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 的发展,我们依赖于他的眼睛看世界,靠 他的引领进入故事。 特点: 第一人称 被“我”的认知过滤了的世界 带着主观情绪色彩的第二世界 真实性,身临其境

【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精品课件36(3份)

【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精品课件36(3份)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色彩斑斓: 颜色灿烂多彩。 (2)威风凛凛: 形容威严的气概、声势令人生畏。凛凛,严
肃而令人敬畏的样子。
(3)心血来潮: 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4)无济于事: 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5)无计可施: 想不出任何计策或办法来对付。指一点办法
也没有。
(6)赫然在目: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第6课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 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生于科隆。二战 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1945 年被俘,同年 12 月 生平 获释,返回科隆。1947 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 年成为职 经历 业作家。他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伯尔一 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 志精神,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 作品 中篇小说《火车正点》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 勃鲁 姆》 ,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等。 1972 年,因其作品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 评价 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伯 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二)人物轶事 为了看书不吃面包 伯尔小的时候,十分爱读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去书店 读,常常是书店还没开门,他就早早地来到店门外等候。 伯尔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专门给当地的教堂雕刻一些手工 艺品,挣来的钱只够一家 10 口人吃用。小伯尔每天帮父亲去教 堂送一次雕像,每次父亲都要留给小伯尔一点零钱,让他第二 天上学时在路上买面包吃。 有一天,老师宣布要开展一项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都拿出 几本课外书来,大家交换阅读。
小伯尔这下可着急了。他自己连一本课外书也 没有。到时,同学们都有书交出去,唯独他没有, 那多丢脸啊!可他铁罐里存的那点钱还不够买一本 书呢。怎么办呢?又不能向爸爸要钱。爸爸每天从 早到晚地干活,不可能再有多余的钱给他买书。如 果每天能多存一点钱,那他很快就可以买到一本书了。对呀, 何不把买面包的钱都省下来,这样,两三天后一本崭新的书就 是他的了。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质疑微探
小说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对战争
的认 识是什么?
“我”是个玩世不恭、浑浑噩噩、可怜可悲的小 人物。“我”不满学校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 缺乏认识,没有认识到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本质。结果, 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 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 真实的思想状况。
质疑微探
小说中的“我”反复确认自己所在的地方, 却一直悬而未决,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的作用:
(1)吸引读者的关切;
(2)推动情节的发展; (3)产生心灵的震撼; (4)揭示小说的主题。
质疑微探
小说为什么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题?
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祖国而英勇 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伤兵则充当纳粹德国侵略 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必须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情节概述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因战争而受伤,正 处于半昏迷的状态中,“我”始终想知道我到 底受了什么伤,最终当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时, “我”才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此 时的“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失声呼 叫”。 “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曾在一所文科学校里 学习美术绘画,“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在 什么地方,最终通过“我”曾写的一句铭文, “我”才意识到 这里是“我”的母校。此时的 “我”“惊骇万状”、“感到有什么东西震撼了 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
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 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 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 痛苦和困惑也感染了读者。
和平的祈祷

最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ppt教学讲义ppt

最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ppt教学讲义ppt

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 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 都被揭开,这是什么写法? 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
设置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 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 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 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文 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 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 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种写法 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 《美狄亚》告诉他们做事可以不择 手段;而《挑刺的少年》则告诉他 们,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 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
• 老弗里茨:腓特烈一世,绰号红 胡子。他试图把神圣罗马帝国变 成一个军事专制国家。六次远程 意大利,都以失败告终。第三次 远程时,他发表演讲,称自己为 “上帝所加冕的、伟大与和平的 使者,光荣的胜利者与帝国不断 的扩大者,罗马人的皇帝腓特 烈”。
• 2、我是上帝。“我”是具有强力意志的 人。尼采认为人应当以强力意志取代理 性。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利意志,扩 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 “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应当蔑视一 切传统道理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 弱者和群氓来实现自我。
• 一般认为,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思想的 温床。
• 多哥的大幅风景画:“几个黑人和 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大兵”。 位于非洲西部,1884年沦为德国 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英、 法占领。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 民统治,故而对学生进行殖民宣传。
我认出母校了吗?
• 1:一个生活了8年的母校,应很熟悉,为 何“我”竟需要费力辨认?
• ①因为学校在战争中变得面目全非。 • ②不止是面目全非,还有布置雷同。
2:什么地方的雷同让“我”难以确认母校呢?
• 挑刺的少年: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 孩”,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 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 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 了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老院 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 铜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共23张PPT)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共23张PPT)

2、为什么要反复写炮声,写我听炮声的感受?
残酷的侵略战争在主人公眼里具有神圣 的意义,于是炮声在主人公听来是多么 悦耳、多么惬意。这样写从侧面反映了 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之深。
他这“英勇无比”的 行动,他这一“壮举”有 没有得到同胞、国家的认 可?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 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没 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 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 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 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医生和 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 耸了耸肩膀”……
己到底受了什么伤 。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 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 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 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 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 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 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 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 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文本研读——人物形象:
“我”是在什么样的状态 下回到母校的?(在文中找出 描写其状态的句子或段落)
我是在受重伤的情况 下被抬进医院的。
(一) 讨论
1、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 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是主动去的,从“我”的战争感受可以看出来:
一、P47 对炮火的赞美,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二、P47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 烈士充满向往 三、P43---P46 对城市火光、浓烟充满敬慕
一、整体感知: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

入德国,
确定:
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1、故事发生在一 个什么样的背景下?
场景:火光冲天、 炮声不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战
争是对文明的摧残。
2020年9月28日


20
2020年9月28日
21
2020年9月28日
22
2020年9月28日
23
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 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 都被揭开,这是什么写法? 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
2020年9月28日
24
设置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 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2:什么地方的雷同让“我”难以确认母校呢?
2020年9月28日
7
2020年9月28日
8
• 挑刺的少年: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 孩”,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 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 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 了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老院 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 铜雕。
2020年9月28日
9
• 《美狄亚》告诉他们做事可以不择 手段;而《挑刺的少年》则告诉他 们,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 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
2020年9月28日
10
• 老弗里茨:腓特烈一世,绰号红 胡子。他试图把神圣罗马帝国变 成一个军事专制国家。六次远程 意大利,都以失败告终。第三次 远程时,他发表演讲,称自己为 “上帝所加冕的、伟大与和平的 使者,光荣的胜利者与帝国不断 的扩大者,罗马人的皇帝腓特 烈”。
判202和0年9月反28日思基调。
18
教师命令学生学写“流浪人,你若 到斯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意在暗示 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 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 并凭借这一句话肯定这就是自己的母校, 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2020年9月28日
19
环境描写:
文明与野蛮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为
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
什么要 把“我” 安排在
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 到处充满着血腥味。学校和伤兵 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 “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
自 己 的 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
母校? 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 “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 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 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2020年9月28日
6
我认出母校了吗?
• 1:一个生活了8年的母校,应很熟悉,为 何“我”竟需要费力辨认?
• ①因为学校在战争中变得面目全非。 • ②不止是面目全非,还有布置雷同。
• 一般认为,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思想的
温床。
2020年9月28日
14
• 多哥的大幅风景画:“几个黑人和 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大兵”。 位于非洲西部,1884年沦为德国 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英、 法占领。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 民统治,故而对学生进行殖民宣传。
• 41页“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 ‘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 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 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文 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 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 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种写法 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读)
2020年9月28日
25
二、文本研读:
1、"我"对战争是持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来?
外来教育的影响,
2020年9月28日
环境的潜移默化。
15
2020年9月28日
16
3:这些看似雷同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 三个“雷同”的环境描写,表面看来是一 个稀里糊涂的学生战士受伤“发烧”“做 梦”时的幻像,实际是对纳粹战争的强烈 嘲讽与批判。
2020年9月28日
17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这个典故 你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是铭文的起句, 我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 文写在黑板上。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 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我”则充当 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对德国纳粹分子的讽刺,他们给青少年灌输
军国主义思想,教育他们盲从,揭示为法西斯
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批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 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2020年9月28日
1
伯尔,1917年出 生于德国科隆市 一个普通的木匠 家庭,是家中的 第八个孩子,自 幼家境贫寒,渡 过了艰难的童年 和青年时期。
幼年的伯尔眼睛里有
一股不服输的神情
2020年9月28日
• 人种脸谱像:联想到希特勒对犹
2020年9月28日
11
• 恺撒:独裁者,暴君,征服者。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
• 西塞罗:早期的排犹范例。他发表 演讲保护侵吞犹太人基金的贵族, 公开表示排挤犹太人。
• 马可•奥勒留:古罗马皇帝,哲学 家。
2020年
13
“我”是谁?
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到底受的是什么伤?
p48 “我”是不是在母校?
“我”在母 校
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 背景下?
请复述故事情节
2020年9月28日
时间:盟军已经攻 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
炮声不绝
5
复述故事情节(从学生和士兵两个角度):
“我”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 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 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 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 尼采:1、上帝死了。他借狂人之口说,
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 杀的。
• 2、我是上帝。“我”是具有强力意志的 人。尼采认为人应当以强力意志取代理 性。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利意志,扩 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 “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应当蔑视一 切传统道理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 弱者和群氓来实现自我。
2
2020年9月28日
二战期间,他应 征入伍,在俘虏 营中渡过了六年, 后被保释。1972 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代表作品有 《火车正点》、 《丧失了名誉的 卡塔琳娜·波罗 姆》。
3
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 环境
2020年9月28日
4
一、整体感知:
“我”,一个文科中 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
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