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

合集下载

史记的读后感【10篇】

史记的读后感【10篇】

史记的读后感【10篇】史记的读后感篇一我从初中开始读《史记》,直到如今,床头总还是摆放着这本书,虽然读了不下五遍,却仍然觉得,《史记》所蕴含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

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

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

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

《史记》读后感13篇

《史记》读后感13篇

《史记》读后感13篇《史记》读后感篇1在暑假,我读了许多书,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史记故事》。

《史记故事》的作者是汉朝汉武帝的史官司马迁。

这本书记载了中华民族从炎黄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共一百二十六卷,里面记载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有《大禹治水》、《嬴政统天下》,还有《论得天下》、《荆轲刺秦王》……篇篇都让我回味无穷,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大禹治水》了。

《大禹治水》讲的是大禹接受了舜帝交给他的重任之后,决心彻底消除水患,发誓不战胜洪水决不回家。

他认真勘察,反复思考,改变原先硬堵的方法,采用开挖渠道、疏通河流的方法,依势利导,把洪水排入大海。

他还亲自戴上斗笠,和老百姓们一起拿着锹,开山挖山,修渠疏河。

在开凿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龙门山,发现龙门山把奔流而下的黄河水牢牢地挡在后面。

由于龙门山的阻挡,黄河流域年年闹水灾,给四周的老百姓造成了很大损失。

大禹几次去那儿察看地形,发现只有把这山给凿开了,才能使洪水流向大海。

于是,他便带领老百姓全力开凿起龙门山来,经过好几年的奋战,终于把龙门山拦腰劈开,使黄河之水乖乖往前畅流,一直流向大海。

在开凿随后几条大河的时候,他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都克服了各种困难,开凿通了剩下的几条大河。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很想进去看一看,但每当想起有许多遭受水灾之苦的老百姓正等着自己去救呢,便毅然决然离开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大禹终于制服了洪水,使老百姓过上了安定富裕的日子。

而当舜帝对大禹治水的功绩大加赞赏的时候,大禹却谦虚地说:“我靠得是勤勉不息的工作。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大禹踏实谦逊、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德。

《史记故事》中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让我深深沉醉其中。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反反复复地翻阅着这本书,跟随着故事中的人物或悲或喜,或怒或忧。

在一个个历史人物身上,我吸取力量,获得启迪。

《史记》读后感(通用15篇)

《史记》读后感(通用15篇)

《史记》读后感(通用15篇)《史记》读后感1在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史记故事》是我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撰写的史学名著。

里面记述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读了这书我认识了《史记》中广为传颂的一些人物故事,例如薪尝胆的勾践、知错就改的廉颇、坚持理想的孔子,其中第二部分,春秋战国时期中第十二篇《神医扁鹊》。

《神医扁鹊》讲述了,扁鹊少年吋期在家乡做舍长。

在他的旅舍里长住着一位旅客长桑君,两人交情深厚,感情融洽。

有一天,长桑君对扁鹊说:“我想把医术及秘方传授给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

”长桑君从怀中掏出一种药拿给扁鹊,说:“你三十天之后能看见所有的.东西。

”然后他把所有秘方送给扁鹊。

做完这一切后,长桑君就消失了。

三十天后,他能透过墙,看见墙外的人。

扁鹊过外行医,扁鹊来到齐国,齐恒候听了,便设宴招待他。

扁鹊见到恒候就说:“恒候的病在肌肤上。

”恒候不相信。

五天后,扁鹊再去见恒候说:“病已经到了血脉,不治会加重的。

”恒候十分生气。

又过去五天了,扁鹊见到恒候就离开,恒候十分纳闷。

果然,五天后,恒候突现重病,派人去找扁鹊,而扁鹊早已不见了踪影。

不久,恒候就病死了。

我觉得作者司马迁写这本书《史记故事》,很有意义。

《史记》读后感2《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第一部中国古代通史,它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花了司马迁的无数心血。

《史记故事》中的故事都选自《史记》中的精华部分。

《史记》按照时间顺序,从传说中的皇帝写到到西汉武帝时期。

这些故事不但精彩有趣,而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大门。

本书共130篇,共计52万余字。

这本书创造了传记史的形式,对后世的官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发人深省的故事被编入了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记录中。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让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意境中。

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随之改变。

为主人公的快乐而欢喜,为主人公的忧虑而担心,感受着主人公的所想所感。

史记的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的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的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的读书心得体会总结精选篇1《史记》,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朽巨著,可谓家喻户晓,司马迁,《史记》的作者也因此名垂青史。

最后,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读完后,不禁感叹,一个修史官的儿子,竟会写出如此著作,真是了不起。

也许,是从小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和母亲河——黄河那不屈不挠地精神熏陶,从而养成了司马迁伟大的梦想吧!说到司马迁,还得从他父亲司马谈说起,他是汉朝管理修史的官员,儿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边的龙门,司马谈在世时立志要编写一本记录从古帝舜到汉武帝3000余年的历史巨著,可因他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知道自己天数已尽,便希望儿子来替他完成心愿,于是司马迁四处游历,广交朋友,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资料。

38岁时,父亲去世了。

他继任了父亲的官职,当上了太史令。

然而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这就是有名的李陵之祸。

就在司马迁47岁时,汉武帝派李广的孙子李陵带三千精兵支抗击匈奴,结果,李陵的一位士兵告密,使匈奴打败了李陵,李陵投降了。

仗败的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他大怒,一气之下,杀了李陵全家,司马迁替李陵辩护了几句,顶撞了汉武帝,就被打入了大牢,受了酷刑。

令人佩服的是,一本史家巨著就这样诞生了。

这本被鲁迅先生评为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背后却是一段文人的辛酸史。

史记的读书心得体会总结精选篇2《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史记读后感(15篇)

史记读后感(15篇)

史记(15篇)史记(15篇)史记1 《史记》是一部史书经典,记载了我国从黄帝到汉朝三千多年历史的变迁,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其中最让我欣赏的,就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让千古传诵的友谊。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

管仲比拟穷,鲍叔牙比拟富有。

二人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时却拿很多钱。

鲍叔牙对此毫不计较,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因为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重。

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结果把事情办砸了。

鲍叔牙也不生气,还抚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成熟,你别介意。

”管仲曾经三次做官,但三次被罢免,鲍叔牙不认为是管仲____,而认为管仲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

管仲参军打仗,却临阵脱逃,鲍叔牙没有嘲笑管仲贪生怕死,认为管仲是牵挂家中年迈的母亲。

后来二人都从政了。

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公子纠在争夺王位中失败,别的大臣都自杀殉节,管仲却甘愿被囚受辱。

鲍叔牙没有耻笑管仲没有气节,他知道管仲是为了图谋大业而舍弃一时的名声。

最终鲍叔牙说服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自己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

管鲍齐心协力,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

“管鲍之交”也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从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中,我明白了友谊的真正含义。

超越富贵贫贱,超越得意失意,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扶持,这样的友谊才能万古常青。

史记2 我家的这本《史记》是1998年5月1日我从第17届北京特价书市上买回来的,算来在我家“睡”了近10年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当作“书”读它,只是当作工具书查资料了。

假如不是这次学校组织的“家庭阅读”比赛,真不知它还会“睡”多久呢。

当儿子拿回“家庭阅读情况统计表”时,我们为读什么书进展了讨论。

说实在话,家里的书不能算太少,没有上万的话,几千册还是有的,但儿子感兴趣的他都读过不知多少遍了,再说,既然是家庭阅读,总得是合适孩子和大人共同阅读的书、共同进步才行呀!于是,从书柜的文学类图书中,我们最终选择了《史记》。

史记的读后感14篇

史记的读后感14篇

史记的读后感14篇史记的读后感1假期里我读了《史记》。

《史记》的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

他很了不起,因为他记载了从大禹治水到汉武帝时期漫长的一段历史。

他告诉了我无数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有大禹治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有昏君周幽王,为了讨妃子的欢心,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国家灭亡……通过这本书,我看到繁荣的唐朝、残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汉武帝……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皇宫的奇珍异宝,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尘烟、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战阵场面。

有的看着令人心旷神怡,有的看着令人神情紧张,有的看着令人无可奈何……在这本书里,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我觉得唐皇应该收集更多的书籍供天下阅读一些来自统一前其他国家的书籍,不要那么专横,要心胸宽广,能够接纳百家之言。

精通习武的汉武帝应该了解一些巨著,成为一位能文能武的好皇帝。

再谈谈古代名人吧。

例如扁鹊,他是多少人起死回生,巧诊了多少个疑难杂症,挽救了多少在死亡边缘上挣扎的老百姓。

还有张骞出使西域,虽然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几年之久,但是依然不忘自己出使所肩负的重任,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交流。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学家,他教育学生不是体罚,而是用礼仪道德规范他们言论和行为,注重因材施教,他教导自己的学生要温故而知新,他还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十分正直的人。

我最喜欢的是“卧薪尝胆”和“悬梁刺骨”这两则故事。

“卧薪尝胆”讲述的是,越国和吴国发生战争,越国战败。

之后,越王勾践每天拿柴草当被氇。

他还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

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苦胆的苦味,这样来提醒自己不忘国耻……经过十年的的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后打败了吴国。

读了《史记》,不仅丰富了我的见闻,还增加了知识,对我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读书真好!史记的读后感2司马迁在《李斯列传》开篇,先写了一个李斯见过的小故事。

说李斯在家乡上蔡做小吏的时候,发现有这么两群老鼠:一群生活在厕所里,以人畜粪便为生,整天还要提心吊胆;另一群生活在仓库里,个个吃得肥头大耳,见人毫不躲避。

《史记》读后感(15篇)

《史记》读后感(15篇)

《史记》读后感(15篇)《史记》读后感1项籍,子羽。

自刎乌江而死,项籍出生于将门贵族。

项羽善战,凭借自己的武力打下一片天地,但缺乏谋略,只可谓“有勇无谋〞。

他太过信任自己的武力,并没有军事谋略的天赋——说到这里,还能回想起一个细节:项籍小时候学书学剑都因“不能敌万人〞而不用心;后又习兵法,却也只略知其意就罢了。

过于自满,缺乏耐性,从小胸怀大志的项籍,也在此时注定了失败。

籍做事风格粗暴,甚至残忍;他疑心太重,甚至逼走了范增;他不体恤民情,没有扎实的群众根底,赢了战场,却输了人心。

但他仍是一个英雄,勇猛,豪爽,有着非凡的气概。

美人虞姬一直伴在他身旁,最后为了不拖累项王而自刎;骏马乌骓随项王一生,项王死后跳入江中不知所往。

他值得被追随,但他终是败了。

籍败于垓下,听四面楚歌,以为汉已取得楚地,失了决心,感慨悲歌。

第二日趁夜突破重围,迷路之时又被路边老农指入死路。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乌江边,心爱之人离他而去,又中了韩信的“四面楚歌〞。

无法容忍自己的兵败,这位气概非凡的英雄,决定死在自己手下。

许多人对这位英雄感到惋惜,但这也许是项王最好的选择——假设项王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那么他也同样无法改变结局。

这是历史的选择,是项羽性格的注定。

他是一位英雄,却败给了自己。

《史记》读后感2这几天,我读了《史记故事》这本书得第一章——五帝的故事。

这章主要讲了五帝;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大禹的故事。

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他们都是生活在远古时代。

那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完善的文字符号系统,人们记述历史都是靠口头相传,炎帝和黄帝的神奇故事就是人们一代又一代口头相传下来的。

其中,我最喜欢炎帝了。

炎帝不但聪明伶俐,而且充满爱心,关心人们的生活,全心全意的帮助别人。

《史记》读后感(精彩6篇)

《史记》读后感(精彩6篇)

《史记》读后感(精彩6篇)《史记》读书笔记篇一我读的《史记》,是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话本。

这本书只节选了30篇史记中的故事。

古人说过“一叶而知秋”,读《史记》我完全可以领略《史记》的历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苍穹幽深而遥远,繁星闪烁,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恋、憧憬,感慨万千。

《史记》犹如这深邃的夜空一样给人思考、哲理,前车之鉴的警醒。

走进《史记》一个个帝王将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谈笑风生跃然纸上。

跟随他们的脚步,我目睹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串串印记。

有的人圣德,有的残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尧禅让开启圣德,商纣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无不揭露其有多残暴,周厉王防民之口,让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无道,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昏庸,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的风起云涌的治国策的较量,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美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成为古今文学典范。

这也许就是母亲说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文化树的根基。

只有这如此丰厚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读史使人明智”说的一点也不假。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让我们这些后辈明白:身处绝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么巨大!我们要多思考、多实践。

每一个故事,让我们读过之后,都是一种启迪;每一个故事我们领会之后,都将变成我们的一种智慧!我读了至少五遍《史记》才敢拿起笔写这篇读后感,因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许我亵渎!《史记》读书笔记篇二前不久看了王立群老师的读史记,其中就说到了项羽的故事,项羽是古代著名的人物,可以这么说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重要的功劳,中国历史上许多成语与他有关系,我们熟知的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都是与他有关系的。

项羽的祖父是楚国著名的大将军项燕,项羽的父亲没有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是由他的伯父项伯养大的,项羽小时候对读书没有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读后感
在悠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

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
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

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
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

真正的大师不只是来
“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

这对于精神
缺钙的一代,显得尤其必要。

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
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
占有相当的比重。

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进大师,阅读经典。

那么,在高中阶段应开设哪些选修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
籍中,哪些论著最有价值,最值得一读?这是个众说纷纭,无需
定论的问题。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短小精悍的《论语》、含蓄蕴藉的唐诗宋词、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等成为学生与老师的首选对象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却往往被弃于思想的角落里。

究竟《史记》该不该读,读什么,怎么读,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来。

或许我们应当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这部著作了。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史记》,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尚书》、《国语》、《春秋》、《左传》、《国策》、
《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从中找到影子。

比如一万来字的《论语》,差不多都被司马迁引用尽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

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

首先,语言的浅显。

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
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朴拙,更浅显,更口
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与接受。

其次,情节的奇特。

清人袁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
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
者不可不知也。

”(《随园随笔》)生性“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

《五宗世家》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刘荣)葬兰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

《史记》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儿等故
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

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历史小说集,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与学生的审美兴趣不谋而合。

最后,体例上的相对独立性。

《史记》一百三十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为经纬,贯通全书。

但同时,每一篇又相对独立,有
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

它犹如一篇篇情节曲折的短
篇小说,又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精美诗篇,读者自可从中任选一
篇率性而读,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

对不具备充裕的阅读时间的
中学生,这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

此外,《史记》的悲剧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高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纵然我们无法拒绝《诗经》、《论语》、《孟子》、《红楼梦》等等优秀的古典作品,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然
而今天之所以要独钟于《史记》,却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的阅读现状、我们的教育理念等分不开的。

当然,《史记》XXX篇,并非每一篇都适合高中生阅读。

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无功利性的,为了愉悦自我,陶冶性情;而另一
种是带研究性的阅读,这是专家学者们考虑的事。

我们开设选修课,阅读《史记》,不是仅仅为了某种知识性的获得,不是为了记住几个烦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从中欣赏体验,汲取一
种精神养料。

当孩子们今后面对困境时,能从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处获得一种力量,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让学生从小结识
这样一些精神大师,并与之交流,掌握一种做人、做学问、看世
界的方法,这才是受益终身的东西。

按照这一思路,五体中书、
表可暂且搁置一旁,其他XXX篇人物传记,则可以任意选出一篇
慢慢品味,或挑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事迹来一睹为快,总之,
不拘一格,因人而异。

接下来就是怎么读,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了。

回顾我们以往
的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地串讲,把文学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

于是《鸿门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讲中,丧失了它的灵魂,远离了阅读的本质。

文学是人学,
文学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对生命的感悟,这也
可以说是开设《史记》选修课的目的。

具体而言,其一是认识人生。

一部《史记》,记载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重点描绘的有一百多人,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下至商人、平民、妇女、倡优。

一个
人就是一部书,从这些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
很多东西。

伯夷、叔齐的积仁洁行,屈原的以身殉道,勾践的卧
薪尝胆,残忍的吕后,狡诈的刘邦,阿谀逢迎的叔孙通、公孙弘……其中人性的善恶美丑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它教会我
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其二,认识社会。

“以史为鉴,可以知
兴替”。

今天我们缅怀历史,更主要的是要从中“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帝汤武所以兴,桀纣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极一世的秦始皇
临终竟与鲍鱼为伍的惨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史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舞台,同时也是
我们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它对我们今天的治人治国仍颇
多启迪。

其三,掌握一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

《史记》的完成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与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分不开。

司马迁十岁时
就能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古代典籍,后又受业于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古文学派大师孔安国。

通过多方的学习,
司马迁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成为一名融贯古今的大学者。

二十岁以后,司马迁离开家乡,壮游全国,前后十几年间,足迹
遍及大江南北。

这,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是以访寻历史文化
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目的的学术田野工作。

每到一处,他都认
真细致地向当地人民了解情况,实地考察,确保其著作的真实性。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司马迁在学术工作上的真实写照,这
两点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尤其重要。

这三点的学习,不是几个实词与虚词的精讲所能穷尽的,也
不是几篇课文,几节课的选修就可了事的。

对生命的感悟,对经
典的阅读,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是一辈子的事。

“一切历史都
是现代史”,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是为了让后人引以为戒,明善恶,辨是非。

同样,我们今天读史,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装
点自己的门面,而是从大师那里汲取精神养料,获取如何生,如
何死的永恒之物。

当然,教无定法,关键是头脑中要有这样的理念。

以下所述教学实施方式只是一些初步的设想。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这应是让学生走进《史记》的第一步。

然而,在司马迁头上高悬着太多耀眼的光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史学家、
文学家、思想家”,这样的头衔只能让人心生敬畏,拒之于千里
之外。

如何将司马迁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是我们努
力的方向。

知人论世还只是阅读经典的初始阶段。

除此之外,我
们可由学生最感兴趣的领域切入,分专题形式阅读《史记》,比如司马迁与旅游等等。

每星期设置一个专题,引导学生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共同探究,共同完成。

或以讲座、座谈的形式
邀请《史记》专家、学者前来讲授、交流。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初步阅读《史记》的基础上,我们再从语言学、文学、哲学的角度解读《史记》,由感性入理性,由表入里,透过字里行间,捕捉其精神内核的层面,挖掘司马迁的人生观、历史观、文学观等等。

《史记》是司马迁“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是作者情感的喷发,对这样的作品我们理应满怀情感去解读。


修课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给他们一个交流与对话的
机会。

同学与同学间,学生与老师间,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
多重对话,多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教师的职能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灵魂,在互动的交流中开拓学生的精神家园。


样的《史记》选修课方是生趣盎然的,是富有生命力的。

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
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
命感、价值感‘唤醒’。

”开设《史记》选修课,其目的也正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唤醒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教会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当然,经典的阅读不是一两个学期的选修就能完结的,这是一项终身的工程。

尽管以上的构思还只是一时的畅想,但我
坚信事在人为,新课标,新课程,新语文,需要付出新的教育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