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红楼梦》--- 王熙凤的公关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浅谈王熙凤的德、言、容、功

浅谈王熙凤的德、言、容、功

42浅谈王熙凤的德、言、容、功李丽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摘要: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中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她既有热情似火的一面,也有冷酷无情的一面,让读者爱恨交织。

多数人对王熙凤的评价都是圆滑狡诈,阿谀奉承,但笔者在通观《红楼梦》后,却看到了一个“德言容功”四德皆备的王熙凤,她为贾府悬心半世,最终却落得个”死后性空灵”的悲惨结局。

本文将以《红楼梦》庚辰本为例,浅谈王熙凤的德言容功。

关键词:王熙凤;德言容功;悲剧结局小说中对王熙凤较为集中的评价是从贾府的仆人兴儿口中说出的,倘若但单凭兴儿的描述,就断定王熙凤的为人,未免委屈了阿凤。

故本文将以《红楼梦》庚辰本为例从封建社会“四德”,来谈谈王熙凤的“德言容功”。

一、德—恪守本分的节妇不能否认“王凤姐弄权铁槛寺”使得情深意重的张金哥和守备之子双双殒命,贾瑞的死也和凤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似乎不能用“德”来评价王熙凤。

在此处,我们讨论的是“妇德”而非“道德”,故暂将此事略去。

我认为王熙凤的“妇德”主要是体现在她对长辈的孝敬与对婚姻的忠诚上。

正月十五贾府合家上下赏灯吃酒,看戏放炮热闹非凡,贾母道“夜长觉得有些饿”,而王熙凤早已预备了“鸭子瘦肉粥”,“红枣粳米粥”以备太太们吃斋,还有“杏仁茶”(第五十四回)。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王熙凤对贾母等热的关爱是非常细致入微的,并非只是出于场面上的奉承。

小说的第十四回,贾琏在苏州帮助林黛玉料理林如海的后事,打发了昭儿回家报平安。

王熙凤不仅“细问平安信息”,并且“连夜打点大毛衣服和平儿亲自检点包裹,再细细追想所需何物,一并包藏交付昭儿。

”从这个情节不难看出,不论王熙凤如何在贾府挥斥方遒,如何刻薄下人,在贾琏面前他始终是一个寻常的妻子,时刻不忘自己做为人妻的本分。

在处理贾瑞的问题上,王熙凤确有不妥之处,致使贾瑞命丧黄泉。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王熙凤面对贾瑞的引诱,能够坚守妇德不为所动。

贾琏指责王熙凤“不论小叔子侄儿大的小的说说笑笑”,平儿却称赞“他原是行的正走的正”,反说贾琏“行动便有个坏心”(第二十一回)。

王熙凤的说话艺术

王熙凤的说话艺术

浅谈王熙凤的说话艺术摘要:本文从《林黛玉进贾府》的语言描写分析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好出风头,不安分守己,察颜观色,机变逢迎,逢场作戏,八面玲珑,刻画了一个精明干练,做事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形象。

关键词:语言;性格;特征每次讲到《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都会深深地被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的精彩语言所触动。

说话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说话的得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交往的功效。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六月寒。

而揣测对方的心理,把话说得得体、动听,说到对方的心坎里,是取得交往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这一方面,《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堪称是“典范”,下面我就《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加以说明。

一、未见林黛玉,先闻其声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王熙凤以‘我来迟了’出场,这是曹雪芹特意安排的,独具匠心,也符合王熙凤的个性。

在贾府里,王熙凤是一个实权派人物,事务缠身,来晚了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她又是一个好出风头的人物,再者林黛玉第一次到贾府,在这个礼仪显赫之家,等级是非常分明的,如果王熙凤夹在其中,势必只能充当一个配角。

这怎么能突出她的特殊身份、特殊地位和个性特征呢?所以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既突出了她显赫的地位,犹如众星拱月,不着多字,凤姐地位之特殊,权利之炙手可热便都暗示出来了。

二、王熙凤初见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回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语言描写

——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语言描写

看似平淡实则精妙——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语言描写《红楼梦》这部不朽的‎作品,以它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读‎过《红楼梦》,就会像外国‎人到中国没‎有去过长城‎一样的遗憾‎。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红楼梦》第三回,取名为《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对这‎一文化瑰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如果我们不‎善于体察语‎言环境,细心去玩味‎,就无法领悟‎到作者深藏‎着的另七分‎用意,不能充分领‎略到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以王熙凤的‎语言描写为‎例。

鲁迅很赞叹‎《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描写,认为它能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王熙凤的语‎言描是《林》文极为精彩‎的一笔。

先看王熙凤‎的出场语言‎。

贾母她们正‎在谈话,“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声先闻。

这句平常的‎话看似无奇‎,可在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却能看‎出王熙凤的‎特殊身份与‎特殊性格。

在贾府,“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初来乍到的‎林黛玉也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因此听了王‎熙凤的话,深为“这样放诞无‎礼”而“纳罕”。

可贾母听了‎此话,并不生气,却是“笑道”:“……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结合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王熙凤的‎尊贵身份和‎泼辣性格。

再听听她见‎林黛玉时说‎的一连串话‎。

她的第一句‎话是赞美林‎黛玉的相貌‎。

赞美的话可‎以表达得很‎多种,如“你长得真美‎”、“你标致极了‎”、“你真是天下‎无双的美人‎”。

可这些话王‎熙凤都不用‎,而是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样说,效果好在哪‎里呢?请看:“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哪里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是惊叹,叹中有惊。

王熙凤的说话艺术

王熙凤的说话艺术

王熙凤的说话艺术简介《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其中王熙凤一角备受人们关注。

王熙凤是一个聪明、利落、机智、毒舌的女子,她的语言艺术备受称赞。

她的话语不仅深刻有力,而且常常言辞尖锐、机智幽默,让人一听便恍然大悟,发人深省。

本文旨在探讨王熙凤的说话艺术,分析她的语言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言辞尖锐、机智幽默王熙凤的话语常常言辞尖锐、机智幽默,例如:“今儿怎么,把大钱也点儿热豆汤了呢?”、“你们这一帮东西,一批人,比一个比一个精细!”、“谁说我嫁的不好了?我嫁得甚么男人,你们知道不知道?”等等。

这些话语不仅构建了她鲜明的个性,还透露出她的聪明智慧。

她不仅懂得如何用尖锐的话语打击对手,更懂得如何利用机智幽默引领着谈话的语气和情感。

例如,当黛玉说:“欲语泪先流”,王熙凤便回答道:“真拿得起,就不要提。

”这则对话中,黛玉的话语传递出浓郁的情感,而王熙凤的回答却既用幽默化缓和了黛玉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让人们从中看到了王熙凤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内涵和价值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到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种文化底蕴也显现在了王熙凤的语言艺术中。

王熙凤不仅善于政治智慧和情感洞察力,同时也努力地传递中华文化中的互动关系和礼仪规范。

例如,在她和平儿的对话中,王熙凤说:“今日要说我们的话,礼到了这里。

再说去,也似乎攘杀了。

”这句话暗示了在古代中华文化中互动关系中的礼仪和规范。

她的话语承载着一种慎重和责任感,表达了一种对中华文化基本规范的尊重和信仰。

再例如,在与贾琏的对话中,王熙凤说:“哎哟,你一个大男人,还这么多心,搞不懂这些小道理,真傻呀!”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尊重的传统,尤其强调了男人与女人在忠诚、敬重等感情上应该互相尊重和珍视。

她的话语正是通过这种优美的文化背景,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大家更多地遵循着并体验这种优美文化背景。

总结王熙凤的说话艺术以其尖锐、幽默的言语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了她作为红楼梦中一个才华出众的女性形象。

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及人物形象

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及人物形象

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及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著名的女性形象,她的语言艺术和人物形象都深刻而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来一起看看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和人物形象。

1、言辞锋利王熙凤的语言锋利而且有力,她能够从别人的话语中挑出一个锐利的问题并在瞬间反驳回去。

她的论点逻辑清晰,会利用恰当的比喻和联想让别人承认她的观点。

例如,她在和贾母论宝钗的优点时,先夸奖了宝钗,然后又把宝钗的优点与其他人的缺点联系在一起,并且用比喻来形容这种差距。

这样,她的观点得到了贾母的认可。

2、表达诙谐王熙凤的语言能够带有诙谐的成分,她在说话时经常会带上一些幽默和调侃的语气,让人不禁要笑出声来。

如果她的话语带有一些嘲讽或者调侃,她会来个玩笑或者说个笑话缓解这种紧张的气氛。

例如,在和史鼐交流的时候,史鼐自夸他的诗词很好,王熙凤又会调侃道:“嗯,你的诗很不错,我们都是边上的人,边上的诗当然更有味道啦。

”1、独立自主王熙凤是一个很有独立精神的女人,她自己做事,并且有自己的追求。

她不断地努力为家庭和整个贾家做出贡献,成为了一个可以依赖和信赖的人。

她的聪明才智让她很容易扮演一个领导者的角色。

例如,在家族重大事件时,她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协调各方关系,掌握自己的进退。

2、善于分析王熙凤是一个分析能力极强的人,她在分析问题时能够抓住关键点,并且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让人无论是从逻辑还是从直观上都能够接受她的观点。

她的分析技巧也很快,能够在瞬间把握住问题的核心,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让别人信服。

例如,在对付贾琏的情人王熙官时,她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理智,把问题解决地干净利落,并且没有偏差。

她的判断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总之,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和人物形象铸就了她独特的魅力。

她的言论高妙并且透彻,在许多重大事件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她那精明独立的性格,以及善于分析的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这本小说中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之一。

玲珑裙钗舌如簧 纷纭场上说纷纭——王熙凤语言交际艺术探微

玲珑裙钗舌如簧 纷纭场上说纷纭——王熙凤语言交际艺术探微

又说 “ 有 内人 的他 才慈 软 呢 , 她在 p l Y ' i f ] 娘" f HJ L 面前 , 才是 刚
是个男人万不及一 的” 。 ( 二) 旁 敲 侧 击 暗批 评


王 熙凤 语言 交 际特色
《 红楼梦》 对王熙凤这个人 物语 言的描写 , 可 以说是 达到
了情趣无 穷 , 美 不胜 收的奇妙境界 。她逗 贾母等人发笑 的那
些话 , 没 有 什 么书 卷气 , 但 是来 自生 活 , 简 明形象 , 生 动俏
第2 6 卷第 1 期 2 0 1 3 年1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的语 言天赋 。她是个 天才 的演说家 ,是语 言交际界 的达人 。无论是 批评赞 美 ,还 是说服辩 解 ,她都 能灵 活变通 ,机 智化
解。她 的语言交 际能力是我们 学习的典 范。 [ 关键词 ] 王熙凤 ;语 言交际;人际关系 [ 中图分类号 ] I 2 O 7 . 4l l [ 文献标 识码] A [ 作者简介 ] 徐秀花 ( 1 9 7 1 一 ) ,女 ,硕士研 究生,讲 师,研 究方 向为现代 汉语语法修辞。 不忘 ” 这 一句脂 砚斋 甲戌 侧评道 : “ 却是 极淡之语 , 偏 能恰投 贾母之 意。 ” 难怪冷子兴说她 “ 言谈 又爽 利 , 心机 又极深细 , 竟
箭 多雕 ” 的赞 美语历 来被红学 界津津 乐道 。此赞美 语的

一、上对下的语言艺术

一、上对下的语言艺术

一、上对下的语言艺术一、上对下的语言艺术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无论是管理家政,还是周旋在公婆妯娌之间,语言的表达与交流都是凤姐需要具备的第一要素。

她的说话能力如何,当然是第一流的,就如同贾府的说书女艺人道:“奶奶好刚口。

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有了。

”在社会交往中,判断一个人的说话能力有三个标准,第一是准确传递信息,第二是使用恰当的词汇,第三是对事物命名的能力。

那么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有哪些精彩的语言艺术呢?我们试举几例。

作为贾府的执行总经理,王熙凤要面对形形色色、上上下下各色人等,所以她的语言,会根据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调整和设置。

例如《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第一次到荣国府,她来的目的是想得到一些好处,因为家里实在艰难,寒冬逼近,为了不至于饿死,所以才想到了这样一步。

王熙凤原本并不认识刘姥姥,当她得知刘姥姥的来意,又综合王夫人的指示,于是便和刘姥姥有了这样几段对话: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

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

”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象。

”凤姐儿笑道:“这话没的叫人恶心。

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

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

何况你我。

”凤姐的第一句话就把她不认识刘姥姥的尴尬扭转过来了,而且不认识的原因是因为像刘姥姥这样的亲戚厌弃她们,不肯常来。

当然这话并非是真的在怪罪谁,而是让双方都有一个台阶下。

当刘姥姥表示自己穷,走不起的时候,王熙凤的话语就更加有意思了,“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

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

何况你我。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在回应刘姥姥的话,表示所谓的富贵不过是个空架子而已。

第二层意思,是在为下面的对话作铺垫的,因为凤姐已经知道刘姥姥来的目的,有这句话作铺垫,后面就好操控了。

王熙凤语言分析

王熙凤语言分析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特色姓名:杨帆学号:05班级:涉外一班学院:人文学院2011年11月24日摘要《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个浓墨重彩的人物,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本论文从《红楼梦》中几个典型鲜明的例子,来分析凤姐的语言,以及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再整体总结一下王熙凤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语言特色讽刺干净利落性格特点红楼梦绪论王熙凤的口才在荣国府是有口碑的。

她是一个聪明俊俏、才干特出、伶牙俐齿的巧媳妇,又是一个狡猾泼辣、独断专行、口蜜腹剑的管家婆。

她贪权好利,争胜逞能,深通权术,娴于机变。

王熙凤的语言,也和她这个典型形象一样,是作者创造的一个奇迹。

她的性格之所以如此鲜明突出,一多半得力于对她性格化语言的创造。

王熙凤的语言通俗却又耐人寻味,没有过多修饰成分却句句点中听话人的要害。

她的处事圆滑大部分可以从她的语言上表现出来。

本篇论文先从《红楼梦》中其他人的角度来看王熙凤的语言,一般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说明当事人的一些鲜明特征。

接着我们会从《红楼梦》这本书中一些典型的例子中来透析王熙凤的语言,从而来探究她语言的特色,来完成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正文我们先看看《红楼梦》中其他人的视觉里的王熙凤。

书中有不少人物曾谈到凤姐的语言,有的尽管是三言两语,但却很中肯。

古董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谈到王熙凤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

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对刘姥姥称赞凤姐说:“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

贾琏的小厮兴儿说凤姐是:“心里歹毒,口里尖快”。

薛姨妈也说:“凤丫头的嘴,倒象倒了核桃车子似的,帐也清楚,理也公道”……所有这些话的意思都是说王熙凤有口才,能说会道。

这种能说会道,既指语言手段运用得好,又指语言的逻辑力量强。

“爽利”是说言词清楚,语句流利;“口里尖快”是指说话尖刻不饶人;至于“十个男人也说不过他”’这里既有语言问题,又有逻辑问题。

“象倒了核桃车子似的帐也清楚,理也公道”,除了指语言的响亮、流畅外,还指语言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红楼梦》--- 王熙凤的公关语言艺术摘要: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总是在特定语境中进行的,只有切合语境的言语交际才是得体的。

得体的言语交际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得体性原则是语言交际的最高原则。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非常善于根据语境选择不同的话语。

其中王熙凤的言谈是其典型代表,是个颇为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物。

一、引言著名的红学家王昆仑先生曾这样评价《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凤姐即王熙凤,她并非《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但在《红楼梦》中有着一种支柱作用。

红学家吕启祥曾这样评价:“假如把王熙凤这个人物从《红楼梦》里面抽掉,那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就要坍塌:如果没有王熙凤这个形象,《红楼梦》就不成其为《红楼梦>。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最生活化、最生动、最丰满的一个形象,是最生活化的一个人。

王熙凤文化水平不高,其言语大多来自生活,通俗易懂而不俗气,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不仅征服了贾母,也令她在贾府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她的语言交际才能在《红楼梦》的人物中无人能敌。

她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身为荣府里的大管家,和各色人等打交道,都能应付自如,表现得不卑不亢。

她高超的语言技巧一直为读者所钦佩,老到的人际交往能力令许多人为之赞叹。

二、王熙凤初次登场“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引自《红楼梦》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还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他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着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

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已通过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

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画笔,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

接着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

在这庄严的气氛下,当林黛玉还在为贾府的人多、礼多而屏神以待时,王熙凤一出场后,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说话声,这明显的对比下更能显示出王熙凤的交际能力。

三、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笑着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竞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竞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引自《红楼梦》王熙凤的这几句话说得非常老到,短短的三句话,既夸赞了林黛玉,同时又顾全了与林黛玉一般大的贾府三姐妹,而且转达了贾母对林黛玉的关爱。

首先分析第一句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句话是指以前我不相信天底下还有这么标致的人物,今天我总算见到了,也间接的称赞林黛玉长得太标致了,这么标致的人物以前我从未见过。

此话一出,可以想象它对于林黛玉而言,是非常积极的。

任何一个女孩子都喜欢别人夸她漂亮,王熙凤的用语“天下竞有这样标致的人物”,一个“竟”字表现出她的讶异,更衬托出林黛玉的美貌。

林黛玉听到王熙凤的此等夸赞,内心必定欢喜。

但同时在场的除了林黛玉,还有贾府的三春,王熙凤用这么满的话来夸赞林黛玉,无形中就在贬低三春,向众人表明三春的美貌不及林黛玉。

虽说这是实情,但作为同龄女孩子,嫂嫂当众夸奖林黛玉比她们漂亮,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

因此聪明的王熙凤刚说完这话,她的第二句话紧跟而来,表面夸林黛玉,其实是在安抚三春的情绪。

第二句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竞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从表面上看,王熙凤是在说林黛玉的气派不像贾母的外孙女,而是和嫡亲孙女三春一样,贾母天天想念着林黛玉。

令一则意思是林黛玉不但标致,还很有气派,与从小在贾府长大的三春一样,不失贵族小姐的风度,贾母像疼爱孙女一样疼爱着外孙女林黛玉。

这话在三春眼里看来,是王熙凤在肯定三春的气质,虽然在相貌上她们不及林黛玉,但在气派上是超越她的,而且贾母疼爱林黛玉是像疼爱嫡亲孙女一样。

这话也等于向众人宣告,贾母很疼她的嫡亲的孙女,林黛玉虽说是个外孙女,贾母也会像疼爱嫡亲的孙女一样疼爱她。

王熙凤在众人面前替贾母表露出对林黛玉的关心与疼爱,同时又不让人觉得贾母偏心。

因此紧随其后的第二句话既夸了林黛玉,同时也夸了三春,并道出了贾母的心声,博得贾母的欢喜,可谓一箭三雕。

在夸完林黛玉、安抚好三春,对林黛玉的到来表示欢迎后,王熙凤意识到林黛玉此次来到贾府是因为母亲的亡故,一味的欢喜是不行的,因此第三句话,精明的王熙凤立刻转换话题,表示对姑妈的哀悼和对林黛玉的怜爱。

第三句话:“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句话用词非常精炼,转换自然,不露痕迹。

一个”只”字,就将话题转向已经去世的姑妈。

王熙凤说这话的向众人表示她很同情林黛玉的遭遇,很疼惜怜爱她,姑妈过世,她很难过。

语毕,王熙凤还立即付诸了行动,用帕拭泪。

奥斯汀曾说过,“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还是为实施某种动作。

”王熙凤在说这段话时,即是如此。

她在夸林黛玉时是笑的,而后谈起姑妈的过世,声调是悲伤的,甚至落泪,就像一个演技超群的演员,欢乐与悲痛在顷刻间收放自如。

她的言语、戏剧性的表情,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听众,他们先是跟着她高兴,然后跟着她陷入悲伤中,对林黛玉表示深深的同情。

这是王熙凤最经典的语言之一,其高超的语言技巧在这段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态度面对来投奔的刘姥姥,王熙凤一面显示居高临下的威慑力,一面又显示自己通情达理,极为得体。

……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儿。

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那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

凤姐忙说:“周姐姐,搀着不拜吧。

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儿,不敢称呼。

”--- 引自《红楼梦》这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一个精彩片段。

刘姥姥已经被传进来了,王熙凤却似乎根本没有看见,仍埋头“拨那灰”。

然后似乎是因要抬身取茶才发现刘姥姥已站在面前,你看她:一面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一面“忙欲起身”却最终未起,刘姥姥已经下地行了拜见礼,她才说“搀着不拜吧”,显示出对刘姥姥居高临下的轻视。

但又一直满面春风,笑脸相迎,话语听起来又很贴心。

……说话间,刘姥姥已吃完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舚唇咂嘴的道谢。

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方才你的意思,我已经知道了。

论起亲戚来,原不该等上门就有照应才是;但只如今家里事情太多,太太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是有的。

我如今接着管事,这些亲戚们又都不大知道,况且外面看着,虽是轰轰烈烈,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给人也未必信。

你既大远来了,又是头一遭儿和我张个口,怎么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先拿了去用罢。

”--- 引自《红楼梦》……凤姐笑而不睬,叫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都送到刘姥姥跟前。

凤姐笑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们作件冬衣罢。

改日没事,只管来逛逛,才是亲戚们的意思。

天也晚了,不虚留你们了。

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儿罢。

”一面说,一面就站起来了。

刘老老只是千恩万谢的拿了银钱,跟着周瑞家的走到外边。

--- 引自《红楼梦》当刘姥姥提出要求时,王熙凤先哭穷,让刘姥姥心里一冷,以为没有指望,然后又似乎是慷慨解囊,让刘姥姥喜出望外。

二十两银子对她或对挥金如土的贾府来说,只不过九牛一毛,但她要表现得如同真的忍痛割爱一样,让刘姥姥对她感激不尽。

对刘姥姥“粗鄙”的话语她也没有表现出反感或讨厌,始终热情得“有度”,分寸感把握得很到位。

使得刘姥姥对她只有“千恩万谢”的感激之情。

与这种居高临下、外热内冷的态度截然不同的是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后的态度。

刘姥姥博得了贾母的欢心,王熙凤便与刘姥姥亲热得“没大没小”一面说,一面碧月早已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里面养着各色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在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戴花儿。

”一语未完,凤姐儿便拉过刘老老来,笑道:“让我来打扮你。

”说着,把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

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

刘姥姥也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成了老妖精了!”--- 引自《红楼梦》王熙凤亲自给刘姥姥插花,表现出对刘姥姥的格外“亲热”,只不过是为了捉弄刘姥姥以取悦于贾母。

如果没有贾母对刘姥姥的亲热,王熙凤也不会屈尊给刘姥姥插花。

我们不赞成王熙凤的所作所为,也不欣赏她虚伪的言行。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她的言语看不同的语境中选用不同的话语的交际效果。

五、邢夫人与王熙凤商议为贾赦娶鸳鸯邢夫人找王熙凤商议贾赦娶鸳鸯的事时,王熙凤第一反应是劝解邢夫人别去老太太处碰钉子,并要邢夫人规劝贾赦放弃娶鸳鸯。

当邢夫人不听规劝,并责怪她时,王熙凤的态度立刻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王熙凤连忙陪笑说道:“太太这话说的极是。

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

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背地里的话那里信得?我竟是个呆子。

琏二爷或有日得了不是,老爷太太恨的那样,恨不得立刻拿来一下子打死,及至见了面,也罢了,依旧拿着老爷太太心爱的东西赏他。

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

依我说,老太太今儿喜欢,要讨今儿就讨去。

我先过去哄着老太太发笑,等太太过去了,我搭讪着走开,把屋子里的人我也带开,太太好和老太太说的。

给了更好,不给也没妨碍,众人也不知道。

”--- 引自《红楼梦》邢夫人是王熙凤的婆婆,当她知道自己的规劝无效后,立刻转为附和讨好婆婆,并及时为其出谋划策。

先看王熙凤前两句话:“太太这话说的极是。

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王熙凤先是用“极是”两字来肯定婆婆。

后面的话言内行为是我年小,不知道轻重,而言为之是责怪自己年少无知,不知轻重,请婆婆不要在意。

王熙凤以自责来向邢夫人道歉。

可想而知,邢夫人听完王熙凤这番话,先前的怒气必定降低不少。

此话的言后行为是邢夫人减少了对她的责怪,消减了怒气。

紧接着,王熙凤说:“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背地里的话那里信得?”此话是告诉邢夫人,父母会把丫头许给儿子,背地里的传言都是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