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1.中医护理的起源和发展:中医护理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养生和医疗实践,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以保健养生为核心的护理观念和方法。

2.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学以阴阳五行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注重预防为主、治未病,平衡阴阳、调整气血等。

3.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包括调整平衡、温和和谐、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等。

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来促进健康和幸福。

4.中医护理的方法:中医护理的方法包括药物疗法、推拿按摩、针灸、中药泡脚、气功调理、饮食调理等。

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补益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等。

5.中医护理的常见疾病:中医护理学主要应用于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常见疾病包括感冒、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失眠等。

中医护理通过调理人体内外环境来恢复健康。

6.中医护理的养生方法:中医护理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养生方法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良好的作息时间、情志调节、气功养生等。

通过养生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7.中医护理的案例分析:中医护理在实践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指导护理工作。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8.中医护理的研究和应用:中医护理学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许多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了中医护理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实践,为中医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主要包括起源和发展、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常见疾病、养生方法、案例分析以及研究和应用等方面。

学习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医护理的原理和方法,为实践中的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中医护理学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护理工作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以及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下面将就中医护理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

1.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学的基础是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

护理工作需要根据中医的理论来进行诊断和治疗,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对于中医护理学非常重要。

2.中医诊断:中医护理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来判断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辨证分析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通过扪诊、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来进行。

3.中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学强调个体化护理,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和症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强调调整阴阳平衡、调节气血津液、通络活血等原则,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来促进康复。

4.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学中有很多特殊的护理技术,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增强气血等来起到调理作用,适用于一些疾病的护理。

5.中医护理常用方剂:中医护理在治疗中常常使用中药方剂来辅助治疗。

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病情,中医护理人员会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来进行调理。

6.中医康复护理:中医护理学强调病后康复,包括生活行为、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方面。

中医康复护理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养生保健,增强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

7.中医养生护理:中医护理学除了治疗疾病,还注重预防和保健,即养生护理。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调适,通过养生保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总的来说,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基于中医理论和技术的护理学科,它强调辨证论治、个体化护理、调整阴阳平衡等原则。

中医护理学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疾病的治疗,也适用于康复和养生保健。

通过掌握中医护理学的知识,护士和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护理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中医护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它是学习和实践中医护理的基础,对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提供全面护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中医护理学的考点进行整理,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门学科。

一、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2.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3.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派流派
二、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2.中医护理的方法和技术
3.中医护理的评估和判断
三、中医护理学的专科护理
1.中医护理的儿科护理
2.中医护理的妇科护理
3.中医护理的内科护理
4.中医护理的外科护理
5.中医护理的针灸推拿护理
四、中医护理学的特色技术
1.中医药膳疗法的原理和应用
2.中医穴位按摩的原理和方法
3.中医草药蒸汽熏洗的原理和操作
4.中医炙疗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五、中医护理学的病例分析和护理方案
1.不同疾病的中医护理特点和要点
2.常见病例的中医护理评估和处理
3.中医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六、中医护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1.中医护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2.中医护理学的前沿研究方向和课题
3.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以上就是中医护理学的考点整理。

通过掌握这些内容,可以全面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的发展对于提升中医护理水平和改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医护理是指结合中医理论和中医疗法,运用中医方法进行护理和疾病预防的一种综合性医学方式。

随着人们对中医疗法的认识和认可度的提高,中医护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中医护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1. 中医护理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变化是在阴阳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调节和平衡阴阳关系,达到治疗与保健的目的。

五行学说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将人体分为五脏和五脏对应的五行属性,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来达到治愈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2. 中医护理的疗法——针灸、推拿、草药中医护理的疗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和草药治疗。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整和平衡机体功能,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来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草药是通过中药的配方和使用,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达到治愈和保健的目的。

二、中医护理的常见技术和方法1. 脉诊中医护理中,脉诊是一种通过触摸人体动脉来判断身体状况的方法。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方面的状况,通过脉诊可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情的轻重,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 舌诊中医护理中,舌诊是通过观察舌状况来判断人体的状况。

中医认为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疾病情况,通过舌诊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指导后续的治疗和调理。

3. 穴位按摩中医护理中,穴位按摩是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常见的穴位按摩包括头部的太阳穴、颧骨下穴等,胸部的涌泉穴、胸乳穴等,腹部的关元穴、神阙穴等。

三、中医护理的应用领域1. 慢性病护理中医护理在慢性病护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

通过中医护理的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达到治疗和控制慢性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点总结归纳如下:一、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知识1、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2、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护理应遵循拟病必问、令病必对、扶正祛邪、搏病若婴、因势制宜的原则。

3、中医护理观念:包括“预防为主”、“辨证施护”、“治未病”、“重视调养”等观念。

二、中医护理技术知识1、中医治疗技术:包括针灸、拔罐、艾灸、推拿、中草药熏洗等中医治疗手段。

2、中医养生技术:包括按摩、饮食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摄等养生方法。

3、中医保健技术:包括中药调理、食疗、运动、心理疏导等保健措施。

4、中医护理仪器:包括针刺仪、艾灸仪、拔罐仪等专业护理仪器。

三、中医护理常见疾病护理知识1、感冒:护理患者要注意保暖、多饮水、饮食清淡、避免劳累和感染他人。

2、高血压:护理患者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定期测量血压。

3、糖尿病:护理患者要控制饮食、注重药物配合治疗、避免受凉、定期测量血糖。

4、心脏病:护理患者要定期测量心率、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遵医嘱服药。

四、中医护理技巧1、中医高血压患者护理技巧:a. 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遵医嘱服药。

b. 控制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饮食。

c.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适度锻炼身体。

d.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

2、中医糖尿病患者护理技巧:a. 控制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饮食。

b. 定期测量血糖并记录,遵医嘱服药。

c. 注重药物配合治疗,避免受凉。

d.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适度锻炼身体。

3、中医心脏病患者护理技巧:a. 定期测量心率并记录,遵医嘱服药。

b. 控制饮食,避免过量摄入高盐高脂食物。

c. 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适度身体活动。

d.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

五、中医护理常见误区及应对方法1、中医治疗误区:患者对于中医治疗存在认知误区和误解,需要进行正确的科普解释和引导。

2、中医饮食误区:患者对于中医饮食存在一些错误观念,需要进行正确的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正治与正护:就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就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就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

就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

就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

就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与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就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就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就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就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1、前半夜属于阴中之阴2、后半夜属于阴中之阳3、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

4、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5、心主血脉,主藏神。

6、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

7、三焦中“中焦”包括脾胃。

8、脾在液为涎。

9、肾藏精是指藏先天和后天之精10、情志与五行配属,怒属于肝、喜属于心、思属于脾、悲属于肺、恐属于肾。

1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遵循养生基本原则中的顺应自然12、望舌的顺序正确的是舌尖—舌中—舌边—舌根13、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肝。

14、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特点有两方面,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15、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6、.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17、六淫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18、病因包括:六淫、七情、劳逸、烫伤、饮食等19、先天之本是肾,后天之本是脾。

20、一天24小时阴阳变化图,以及早晨和晚上需要勤加衣服的原因早上阳气还没有升起来所以需要衣服保暖。

晚上阴气胜,阳气逐渐减弱,一切寒冷的都属于阴,所以晚上会感觉凉。

21、五行图及五行中各个元素相生相克的关系。

(10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2、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

辨证就是通过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斗争等情况作出判断,并给出恰当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23、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24、心在五行属火,肺五行属金。

25、八纲辨证中,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一、中医护理基本理论1.中医护理的概念、目的、原则和内容。

2.中医护理与中医学的关系,以及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比较。

3.中医护理的病因学、病理学和病机学,尤其是与体质、气血、脏腑等相关的理论。

二、中医护理方法与技术1.中医护理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2.中医护理的治疗方法,如按摩、推拿、针灸、拔罐、刮痧等。

3.中医护理的保健方法,如饮食调养、运动保健、心理调节等。

三、中医护理常见病护理1.常见病护理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以及护理要点。

2.常见病护理的基本护理方法,如体温测量、饮食护理、床位护理等。

3.常见病护理的辅助治疗方法,如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

四、中医护理内外儿妇科疾病护理1.内科疾病护理,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护理要点。

2.外科疾病护理,如创伤、烧伤、手术后等的护理要点。

3.儿科疾病护理,如小儿感冒、腹泻、疫苗接种等的护理要点。

4.妇科疾病护理,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的护理要点。

五、中医护理常见慢性病护理1.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护理要点。

2.慢性病护理的饮食、运动、心理护理等具体方法。

六、中医护理特殊人群护理1.孕妇、产妇、婴幼儿的护理要点。

2.老年人、失能人群的护理要点。

3.残疾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的护理要点。

七、中医护理相关法律与伦理1.中医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医师法、护士法等。

2.中医护理的伦理原则与规范。

以上是中医护理学的主要考点整理,通过对这些考点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升中医护理水平,为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
“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
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

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

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
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
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
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5)观察病情变化,并做记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
7)做好一般护理
3、针刺的注意事项
1)孕妇腰骶部、腹部及能引起宫缩的部位不宜针刺
2)对重要脏器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3)针刺眼区、颈部、小腹部以及脊椎部的腧穴时,要掌握进针角度、深度、幅度和留针时间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穴一针,防止交叉感染
4、针刺意外的原因,护理和预防措施
1)晕针
2)滞针
三、填空题或选择题
1.伊尹创造汤药,标志着方剂的诞生
2.《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奠定了中
医学理论的基础。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4.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猪胆汁灌肠法
5.三国时期华佗首创酒服麻沸散作为麻醉剂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模仿“虎、鹿、熊、
猿、鸟”创造了“五禽戏”用于养生保健
6.葛洪《肘后备急方》
7.《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
8.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9.唐孙思邈《千金方》首创葱管导尿术
10.唐王焘《外台秘要》
11.李杲《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12.朱丹溪《格致余论|》创立了滋阴学说
13.齐德之《外科精义》首创护理专论
14.忽思慧《饮膳正要》营养学专书
15.李时珍《本草纲目》
16.钱襄中医护理专著《侍疾要语》
17.叶天士《温热论》“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盛也”
18.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19.中医护理的原则:扶正祛邪、护病求本、急则护标、缓则护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三因制宜、预防保健
20.扶正法用于单纯正虚而无外邪者;祛邪法用于单纯又邪而正虚不足者;先扶正后祛邪
法用于正虚而邪不甚者;先祛邪后扶正法用于邪盛而正虚不甚者;扶正祛邪并举用于正虚邪实
21.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22.患者喜动多属阳证,喜静多属阴证;患者卧时蜷缩成团,面常向里,精神萎靡者多属
阴证、虚证,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多属热证;患者卧时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喜热者,多属寒证;患者坐而俯首,气短懒食,则属肺气虚或肾不纳气证
23.舌色鲜红,属邪热甚或阴虚火旺;舌尖红属心肺热盛;舌尖红属肝胆热盛;舌色绛而
润的为热入心包
24.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躁动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属虚证、寒证;
初起声音突然嘶哑,是感受风寒外邪,肺气不宣所致,属实证;就病逝引则多为精气内伤,肺燥津枯所致
25.咳嗽声重浊,鼻塞流涕是外感风寒;咳声不扬,痰稠色黄,咽干红痛是外感风热;干
咳无痰,咳声无力是肺燥伤阴或虚劳证;咳嗽顿作、呛吐,多见小儿百日咳
26.闻呃逆声高有力,暴发顿作,多是肝胃气火上逆,属实热之症;若闻呃逆低怯无力,
断续不接,多属胃气虚弱且胃气不和;久病、重病阶段出现呃逆现象,属胃气将败之恶候
27.四时气候护理的基本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8.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诚挚体贴、一视同仁、因人施护
29.饮食调护的基本要求:饮食宜有节、饮食宜随和、饮食宜卫生、饮食宜清淡、合理烹
饪、三因制宜、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加强食后护理
30.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和陶瓷罐为佳忌用铁、铜、锡、铝等容器
31.一般用井水、自来水、蒸馏水或纯净水另外煎药须用凉水或凉开水,忌用开水煎药
32.煎药火候“先武后文”为原则
33.先煎(海蛤壳、牡蛎、珍珠母、水牛角、龟板、鳖甲、穿山甲、鹿角、生石膏、寒水
石、磁石、代赭石、附子、乌头、半夏、商陆、灶心土、糯稻根)
后下(薄荷、藿香、砂仁、豆蔻、沉香)
包煎(旋覆花、滑石、车前子、青黛、赤石脂)
另炖(人参、西洋参、鹿茸、犀角)
烊化(阿胶、龟板胶、鹿角胶)
磨汁(犀角、羚羊角)
冲服(三七、琥珀、犀角、珍珠、羚羊角)
泡服(番泻叶、胖大海、菊花)
34.中药用药“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35.补益阳气类方药宜清晨或上午服用;发汗透表要宜于午前服用;催吐药宜于清晨服用;
行气利湿药宜于清晨服用;滋养阴血药宜于夜间服用;安神药宜于夜卧时服用;泻下药宜于午后或暮夜服用
36.饭前服药:补益药、制酸药及部分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
饭后服药:消导药、抗风湿药
睡前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
定时服:平喘药、截疟药、主治月经不调的药物
温服:多数采用温服
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
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
37.熏洗时药液温度为50-70,浸浸泡时温度是38-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