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与石疽失荣恶核
恶性淋巴瘤中医证治思路探讨

恶性 淋 巴瘤 的治疗也遵 照 此 思路 。早 期 以祛 邪抗 癌 为 主, 中期 以扶正 固本与祛 邪 抗癌 相 结合 , 晚期 以扶 正为 主佐 以祛邪 抗 癌 。各 期 采 用 辨 证 分 型 的方 式 , 有 在 也 辨病和 辨证 的基 础上加 用 一些 专 方验 方治 疗 。医 家 习 以为常 , 笔者认 为其确 有值得 商榷之处 。 但
全身 消瘦衰 弱 为 两大 特 征 , 医将 其 归 为 失荣 、 劳 、 中 虚 瘰疬 、 石疽 、 核等病 证 。历代 医 家对 其病 因病机 的认 痰
识不尽 相 同 , 证分 型各异 , 多 数学 者认 为 恶性 淋 巴 辨 但 瘤 的病 因主要集 中在“ 、 、 ” 虚 痰 瘀 三个 方 面 。虚主要 是 肺脾两 虚 , 盖肺 主一身 之气 , 主 运化 水湿 , 脾两 虚 , 脾 肺
在体 内潴 留 , 又阻碍 气机 , 血运 行失 常 , 成瘀 血 。 反 气 形 瘀 亦为 继 发 病 理 因 素 , 常 与 痰 互 结 。总 之 , 虚 生 又 因
3 1 早 期 治疗应重视扶 正补 虚 : . 虽然 病之 初起 多 见肿 块, 为有形 之邪 , 因虚 致病 , 展 较缓 , 者就 诊 时一 但 发 患 般其病 已久 , 虚 已盛 , 医 者 不 可 被 有 形 之 肿块 蒙 其 故
浙 江
【 治研讨 】 证
亚 一 淋 I - v
.
巴瘤 中医证 治 思路 探 讨
章 亚成 沈 群 吴 萸
江苏省 中医院 江 苏 南京 2 0 2 109
摘 要 作 者 从 恶性 淋 巴 瘤 病 因病 机 及 病 势 演 变 分 析 , 合 临 床 实 践 , 传 统 的 治 疗 恶 性 淋 巴瘤 早 期 以祛 结 对
淋巴癌

淋巴癌及其表现恶性淋巴癌又称“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本病按其细胞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两大类。
其恶性程度不一,由淋巴一组织细胞系统恶性增生所引起,多发生在淋巴结内。
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或结外淋巴组织肿大。
预防本病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预防感冒,积极治疗慢性淋巴结炎,经常注意表浅淋巴结是否肿大。
恶性淋巴癌对放疗和化疗比较敏感,临床上多采用放疗和化疗综合治疗。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石疽”、“阴疽”、“恶淋”、“恶核”、“失荣”、“痰核”等范畴。
其病是因寒痰凝滞,气郁痰结,肝肾阴虚所致。
淋巴癌的手术治疗:有以下情况者可行手术根治,再继以放疗和化疗:1、局限性体表的结外病变;2、消化道淋巴瘤;3、泌尿生殖系淋巴瘤;4、原发于脾之淋巴瘤。
淋巴癌的化疗(1)HDⅢB~V期病例宜用化疗,联合化疗方案MOPP6个疗程,完全缓解率可达60~80%,有1/2~1/3病例保持长期缓解,有的长达15年。
(2)NHL低、中度的Ⅲ、Ⅵ期和高度恶性的Ⅰ~Ⅳ期病例均宜于化疗,待肿瘤获得缓解后再酌情进行区域性放疗。
淋巴癌的放疗:(1)HD的ⅠA和ⅡA可单独采用次全淋巴野照射。
(2)NHL低度ⅠA和ⅡA采用放疗后(1月)宜加化疗淋巴癌晚期恶性淋巴癌又称“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本病按其细胞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两大类。
其恶性程度不一,由淋巴一组织细胞系统恶性增生所引起,多发生在淋巴结内。
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或结外淋巴组织肿大。
预防本病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预防感冒,积极治疗慢性淋巴结炎,经常注意表浅淋巴结是否肿大。
恶性淋巴癌对放疗和化疗比较敏感,临床上多采用放疗和化疗综合治疗。
病理学第三节 恶性淋巴瘤

第三节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在世界各地均不少见。
在我国,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第十一位。
但在儿童和青年中所占比例较高,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瘤细胞的特点和瘤组织的结构成分,可将恶性淋巴瘤分为何杰金病(Hodgkin disease,HD)和非何杰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
一、何杰金病何杰金病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与其他恶性淋巴瘤不同,具有以下特点:①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
原发于淋巴结外淋巴组织者较少。
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即Reed-Sternberg细胞。
瘤组织内并常有多数各种炎症细胞浸润。
本病在欧美各国发病率较同,是青年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发病率较低,大致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10%~20%。
病理变化病变主要发生于淋巴结,以颈部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最为常见,其次为纵隔、腹膜后、主动脉旁等淋巴结。
病变常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很少开始即为多发性。
晚期可侵犯血管,累及脾、肝、骨髓和消化道等处。
肉眼观察,病变的淋巴结肿大,早期无粘连,可活动。
瘤组织浸润淋巴结包膜,并侵入邻近组织时则不易推动。
相邻的淋巴结常相互粘连,形成结节状巨大肿块。
切面灰白色呈鱼肉状,可见散在的黄色小坏死灶。
镜下,淋巴结的正常结构破坏消失,由瘤组织取代。
瘤组织内的细胞成分多样,有些是肿瘤成分,有些是非肿瘤成分。
瘤组织中有一种独特的多核瘤巨细胞,体积大,直径约15~45μm,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双色性或呈嗜酸性;核大,可为双核或多核,染色质常沿核膜聚集成堆,核膜厚。
核内有一大的嗜酸性核仁,直径约3~4μm,周围有一透明晕。
这种细胞称为Reed-Sternberg细胞(R-S细胞)。
双核的R-S细胞的两核并列,都有大的嗜酸性核仁,形似镜中之影故称镜影细胞(图11-1)。
王禹堂治疗淋巴瘤经验

王禹堂治疗淋巴瘤经验标签:名医经验;王禹堂;恶性淋巴瘤;中医疗法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一种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根据其组织细胞学特点,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临床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组织增生,尤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常伴有肝脾肿大,晚期有贫血、发热和恶病质等。
临床上,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近20年来,经过合理有效的放疗、化疗、手术切除,特别是生物靶向治疗的参与,ML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生存率较前有明显上升[1]。
但单纯西医治疗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综合治疗水平总体仍较低、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差、耐药复发后预后差等。
依据临床表现,ML可归属中医学“痰核”“痰毒”“瘰疬”“癥积”“恶核”“石疽”等范畴。
基于ML恶性发展的特点,目前“恶核”的病名得到业界认可。
本院主任医师王禹堂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研究工作40余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其中ML是王老擅长治疗的病种之一。
现将王老治疗淋巴瘤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王老认为,对ML病因病机的认识要抓住“痰”这一主线,所谓“百病多由痰作祟,诸般怪证皆属于痰”。
对于瘰疬、痰核一类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历代医家将病因多责之于痰,即所谓“无痰不作核”。
朱丹溪更明确指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发病虽有正虚之因,但早期则以痰毒瘀结为基本病理。
王老认为,诸多因素皆可生痰,与痰相关的脏腑主要包括肺、脾、肾,外邪主要包括寒、湿、风、热等。
寒湿毒邪袭表,壅遏肺气,肺失宣降,津液失调,凝聚为痰;或寒湿困遏脾胃之气化功能,水湿不化而生痰;或脾胃素虚,嗜食生冷,阻遏阳气,虚寒内生,中焦失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或内伤劳倦,肾阳素虚,寒毒内生;寒湿毒邪直中少阴,损伤阳气,温化无权,气不化水,水湿停蓄成痰;忧思恼怒,情志不舒,气机逆乱,津液失于输化,亦可生痰;或木郁克土,脾不化湿,聚而成痰。
恶性淋巴瘤综述

恶性淋巴瘤综述(淋巴瘤)霍奇金病、霍奇金淋巴瘤、何杰金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概述]恶性淋巴癌又称“淋巴瘤”,是原发于(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
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实体瘤。
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结和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
定义1: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发生机制尚不清,某些病毒感染或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的因素等与此病发生有关。
定义2:来源于中胚层由淋巴细胞癌变产生的恶性肿瘤。
是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本病按其细胞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两大类。
其恶性程度不一,由淋巴一组织细胞系统恶性增生所引起,多发生在淋巴结内。
组织学可见淋巴细胞和(或)组织细胞的肿瘤性增生,临床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典型,肝脾常肿大,晚期有恶病质、发热及贫血。
淋巴瘤的细胞形态极其复杂,2008年WHO淋巴瘤新分类中,有80个亚型。
由于病变部位和范围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很不一致,原发部位可在淋巴结,也可在结外的淋巴组织,例如扁桃体、鼻咽部、胃肠道、脾、骨骼或皮肤等。
结淋巴组织原发部变多见于NHL。
按病理和临床特点可将恶性淋巴瘤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HL,)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HD、以前称Hodgkin’s disease,译为何杰金病)、霍奇金病(简称HD)、又名淋巴网状细胞肉瘤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无痛的淋巴组织肿瘤,其原发瘤多呈离心性分布,起源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以原发于颈淋巴结者较多见,逐渐蔓延至邻近的淋巴结,然后侵犯脾、肝、骨髓和肺等组织。
由于发病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5岁以前很少发病,5岁以后逐渐增多,青春期发病率明显增多,15~34岁(31~40岁)为高峰。
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在5~11岁为3∶1,19~19岁为1.5∶1。
恶性淋巴瘤验案一例

特殊 不适 , 进食 、 睡眠正常 , 便 M 病因多与体内痰浊凝聚化毒有 二 L 调, 形体肥胖 , 精神面貌较佳。 舌质 关。 许多癌症的形成与体内痰浊凝
淡, 舌苔稍厚腻 , 脉滑。中医诊断 : 聚化毒有关。当然 , 内痰浊凝聚 体 瘰 疬 。辨证 : 痰毒 凝聚 , 化毒 成 瘤 。 化毒的过程 , 又要受许多 内外环境 治法 : 、 化痰 解毒 、 活血。 方药 : 当归 的影响。 就一般而言, 痰毒的形成 ,
广西 中医药 2 0 年 1 0 8 2月第 3 卷第 6期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藻3 g 白芥子 lg丹参 1g 皂角 受精神、 0, O, 0, 环境 的影响( 噪音 、 环境污 刺 lg 黄芪 1g党参 1g O, 5, 0 。每 日一 染等等) 导致体 内阴阳乖戾而使痰
剂, 水煎分早 、 晚三次内服。上 浊凝聚化毒。 中、 痰多由由津液寒化而 方海藻药量每7 天增加 1g 0 ,达到 成 , 随气而行遍身上下 内外无处不
1 病 历摘 要
8 g 不再 增减 , 0后 服药 一 周后 , 下颌 到 , 因此 , 毒凝 聚 成 瘤 可 发 生 在 痰
患者韦某 ,0 , 7岁 离休老干部 , 颗粒移动度明显改善 , 一个月后质 机体任何部位…。 ②纵观全方有化 解 活血 之功 , 物平淡 无 离 药 于 19 年3 1 9 8 月 日初诊 。 患者于 19 渐 变软缩小 。 97 经过两个 多月的治疗 痰 、 毒 、
民医院就诊 , 虑为 淋 巴瘤可 能性 复 发 , 考 患者 身体健康 。 大 而建议到 上一级 医院诊治 。 患者 疗效 的 坚 定 信 心及 早 期 治 疗对 本 例病 例 的治愈有 一定 帮助 。
“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一概述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的总称,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
淋巴瘤患者在发现淋巴结肿大前或同时可出现发热、盗汗、消瘦、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
根据病理、临床特点以及预后转归等将淋巴瘤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两类。
HL的病理学形态特征为多种非肿瘤性炎症细胞增生的背景中见到诊断性的里-斯(Reed-Steinberg,R-S)细胞。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HL按照病理类型分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和经典型,后者包括:富于淋巴细胞的经典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
NHL是一组具有较强异质性的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的总称,其发病率远高于HL。
NHL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是淋巴结结构消失,皮质和髓质分界不清,淋巴窦及淋巴滤泡或淋巴结包膜受侵,整个淋巴结呈弥漫性,为不同分化程度的淋巴细胞代替。
根据NHL 的自然病程,可以分为三大临床类型,即高度侵袭性、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
根据淋巴细胞起源的不同,又可分为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淋巴瘤。
二病因淋巴瘤是在机体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同发育阶段的免疫活性细胞发生分化和增殖异常引起的疾病。
淋巴瘤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生发展涉及遗传、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放射线、化学药物等理化因素及免疫状态等诸多发面。
三临床表现ML是具有相当异质性的一大类肿瘤,虽然好发于淋巴结,但是由于淋巴系统的分布特点,使得淋巴瘤基本上属于全身性疾病,几乎可以侵犯到全身任何组织和器官。
因此,ML的临床表现既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同时按照不同的病理类型、受侵部位和范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医古籍文献对肿瘤疾病的认识

在我国,最早发现与肿瘤有关的记载,是在西周,那时就用“肿”这个字眼来形容肿瘤,只不过当时无法区分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宋代《圣济总录》把腹内肿瘤叫做"癥瘕"(音“征假”)。
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公元1617年)中以“茧唇”称如今的唇癌。
清代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公元1805年)把肿瘤叫做"失营"或""。
因为这种病的后期,人体外表失去光泽荣华,"如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
"
此外历代中医对的描述主要有下列病名:“”包括食道癌及;“胃反”包括胃癌在内;“”是指包括各种内脏肿瘤在内的胸;“”多指下腹部及;对“带下”的描述则与宫体、症状相似;“石疽、失荣”则与恶性淋巴瘤及颈部转移癌症状相似。
此外还有“肾岩”、“脏毒”等类似肿瘤的描述。
从造字分析看,癌原作“岩”,读yán。
古代中医将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如石的肿物(即较明确的恶性肿瘤)称为“岩”,例如“乳岩”()。
而古时“岩”字与象形字“嵒”(山上的石块)相通,后人再加上“疒”(“病”字偏旁),就成为“癌”了。
象形字嵒加病字头疒(疒读nè),说明癌是一种病,且是恶病。
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认为,肿瘤的形成与“浊毒”关系密切,临床上采用通经化浊消瘤之法疗效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淋巴瘤与石疽,失荣,恶核恶性淋巴瘤与石疽,失荣,恶核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而颈部常常是首先发病的部位。
根据世界卫生组辑(WHO)1984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恶性淋巴瘤发生指数在12种主要癌症中仅次于白血病而名列第二。
按病理学鉴别:何杰盘氏淋巴瘤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淋巴肉瘤与网状细胞肉瘤)两大类。
各类依其细胞成分不同又分许多种类型,预后颇不相同。
恶性排巴瘤每以颈部肿物为首发症状而就诊,多数肿块块较大、疼痛不堪、病期较长、药物治疗难以消退,且兼见别处体表淋巴结肿大。
祖国医学古籍中关于石疽,失荣,恶核等疾病的记载,与恶性淋巴瘤的症状与预后相似。
明《证治准绳》谓石疽乃“痈疽肿硬如石,久不作脓是也”清《外科正宗》谓:"不痛而坚如金石,形如升斗,石疽也”;明'〈外科正宗〉谓:"失荣者,其患生于肩之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挂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隐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泛肿如莲,秽气熏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溃越坚,犯此俱为不治。
清《医宗金鉴》曰:石疽生于颈项旁,坚硬如石色照常,肝郁凝结于经络,溃后法依瘰疬疮。
失荣耳旁及颈间,起如痰核不动坚,皮色如常日渐大,忧思怒郁火凝然,日久气衰形消瘦,越溃越硬现紫斑,腐蚀侵淫流血水,疮口翻花总难治。
《外科证治全生集》认为恶核与失荣,石疽有相似之处:“不痛而坚,形大如拳者,恶核,石荣也。
“恶核'与石疽初期相同,然其寒凝甚结,毒根最深。
”(周岱翰)第一○一章恶性淋巴瘤先兆恶性淋巴瘤包括何杰金氏病,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对青少年危害较大,为痰毒所致。
遍布全身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本病最有力的信号,而全身瘙痒又常为其超早期报标先露……第一节病因病机恶性淋巴瘤分为何杰金氏病(淋巴网状组织恶性肿瘤)及非何杰金氏病淋巴瘤两类。
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包括淋巴肉瘤及网织细胞肉瘤。
本病多见于青、少年,男多于女,本节介绍何杰金氏病淋巴瘤。
我国医学称为“失荣”、“阴疽”、“恶核”、“痰核”、“上石疽”,并有许多论述,如《证治准绳》曰:“痈疽肿硬如石,久不作脓者是也”。
所述的石疽即近似今之恶性淋巴肿瘤,并强调了该病的典型早期征兆为坚硬如石。
又如《医宗金鉴·失荣》所曰:“本证生于耳之前后及肩项。
其证初起,状如痰核,推之不动,坚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渐长大,经久难愈,形气渐衰,肌肉削瘦,愈溃愈硬……终属败症。
”所述症状亦与今之恶性淋巴瘤颇为近似,而且还注意到了本病多首发于耳之前后及肩项部位。
这些认识无疑都是很可贵的。
此外,《外科证治全生集》曰:“恶核痰核,大者恶核,小者痰核,与石疽初起相同。
”《类证治裁》所曰:“结核经年,不红不疼,坚而难愈,久而肿痛者为痰核,多生耳、项、肘、腋等处。
”也描述了石疽的症状特点及指出了不良预后。
以上说明中医对恶性淋巴肿瘤早已有较全面的认识,无论于症状、病机及预后方面,都有较精辟的认识。
淋巴肉瘤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因此对其先兆症的掌握十分必要。
发生机制本病发生机制,质言之,不外痰火阴毒所致,另外,肝郁是本病主要诱发因素,正虚常是该病产生的条件,遗传易感也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本病发生机制,分析之,不外以下因素:1.郁火痰结因忧郁恚怒致气血不畅,痰瘀互结于颈侧,如《外科大成·失荣》曰:“此由先得后失,六欲不遂,隧痰失道,郁火凝结而成,乃百死一生之症。
”说明忧思恚怒起着重要作用。
2.阴毒寒凝由阴毒寒凝,结于颈部,如《外科正治全生集·阴疽》曰:“其寒凝甚结,毒根最深。
其中,阴毒发于六腑,毒根源于五脏,故脏腑内虚,毒浊不化,结核于内,是本病的主要内源性因素。
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曰:“失荣者……因六郁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强调了该病与郁火痰毒的关系。
此外,祖国医学还强调本病与正虚荣亏的关系,如《阴疽治法篇》所说:“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强调了本病的气血两虚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动物实验已找到C型RNA病毒,但病毒生物只是一个发癌因素,必须在有一定的生癌条件的机体上才能成癌。
即必须在有家族聚集、遗传和免疫缺陷等“内虚”情况下才能发生癌证,此即癌病病因病机学说的内因论观点。
第二节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一、癌前潜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发现有EBV疱疹病毒,近代有许多学者考证,认为对淋巴肿瘤有潜在危险性。
二、早期先兆1.表浅淋巴结肿大凡表浅淋巴结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为本病的早期信号。
主要为颈、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出现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占60~80%,腋窝占6~20%,腹股沟6~10%。
2.全身不适症状早期伴随浅表淋巴结肿大,可见低热、乏力。
3.何杰金氏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常以不规则发热为早期先兆,并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
有一种淋巴恶性肿瘤,早期质软,可活动无痛,应引起注意。
4.瘙痒常为何杰金氏病的独特信号。
可有局部或全身瘙痒之异,全身性瘙痒多出现于纵膈或腹部有病变。
报标症以表浅部淋巴结,尤其是颈、腋下、腹股沟淋巴结逐渐肿大为报标信号。
典型征兆(1)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为主,其次为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晚期可累及纵膈淋巴结。
(2)脾肿大:约30%累及于脾,多出现于后期,一般为反应性增生,或肉芽肿形成。
(3)造血系统:呈贫血象,与骨髓受累有关,晚期可出现溶血性贫血。
(4)消化系统:约30%有胃、胰、肠受累,可有吸收不良,甚至腹水症状。
(5)心血管系统:偶有渗出性心包炎。
(6)肝损坏:可由于肝损坏而导致黄疸。
(7)骨转移:约5~15%,出现骨痛。
(8)肾受累:约13%有肾浸润,严重出现肾衰。
(9)肺浸润:胸腔积液为多,可占1/3~2/3。
此外,神经系统、皮肤也有转移。
(10)全身症状:发热(呈不规则型),盗汗,瘙痒,尤其瘙痒为何杰金氏病的特异症状。
三、早期诊断(一)鉴别诊断1.淋巴结结核病程较长,早期为无痛性,晚期可形成窦道或瘘管。
另外,全身症状可有结核毒素症状,如潮热、盗汗、颧赤、乏力、咳嗽等症,确切诊断须作活检。
2.淋巴结炎有红、肿、热、痛,起病较急,经抗炎治疗后可缩小。
3.转移癌多出现于颈淋巴结,质坚硬不痛,原发病灶为鼻咽癌,口腔癌和喉癌等。
4.慢性白血病与淋巴肿瘤的共同症为淋巴结肿大;但进行性贫血,苍白,乏力及发热,脾肿大的特征可与之鉴别。
5.败血症败血症虽有肝脾肿大,但有感染病史及高热、寒战、皮疹,甚至感染性休克等特征可以之鉴别,血检呈败血病血象。
6.系统性红斑狼疮虽有发热、淋巴结肿大,但皮疹、尤其面部红斑狼疮可作鉴别,另外,血中可找到狼疮细胞。
(二)现代早期检查手段1.淋巴结活体组织检查为淋巴恶性肿瘤最可靠的检查手段。
2.X线检查可作胸、肺骨转移的诊断,对盆腔、腹膜后淋巴结造影,也可观察其转移情况。
3.同位素扫描适于检查肝、脾、骨转移情况。
第三节抗癌措施1.治疗癌前潜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治疗慢性病如淋巴结核、感染等,提高机体免疫力以防外邪侵入淋巴结。
3.解读淋巴癌的症状:早期皆不痛不痒淋巴癌的症状:主要是在身体上摸到肿大的淋巴结,早期皆不痛不痒,因此常被人所忽略。
大约60%的淋巴癌首先发现在颈部的淋巴结肿大,开始时祇单一肿大,慢慢则数目增加,且越肿大。
淋巴癌可发生于全身淋巴组织,如下颔、下颚、前颈部、锁骨上、腋下、鼠蹊部、纵膈腔或腹部动脉旁,有时则发生于脏器引起压迫症状;若发生于胃、小肠或大肠则可能有腹胀、便血、呕吐、腹痛等消化性溃疡或胃肠机能障碍之症状;若淋巴瘤侵犯骨髓,则可能产生脸色苍白、发烧、不正常出血等泛血球减少症,有时在周边血液里可见异常淋巴球出现。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石疽”、“阴疽”、“恶淋”、“恶核”、“失荣”、“痰核”等范畴。
其病是因寒痰凝滞,气郁痰结,肝肾阴虚所致。
由于淋巴瘤细胞侵犯部位及范围不同,临床表现很不一致。
原发部位既可在淋巴结内,也可在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
但总的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一)、局部表现(1)淋巴结肿大:包括浅表和深部淋巴结,其特点是肿大的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性,质硬,多可推动,早期彼此不粘连,晚期则可融合,抗炎、抗结核治疗无效。
浅表淋巴结以颈部为多见,其次为腋下及腹胜沟。
深部以纵隔、腹主动脉旁为多见。
(2)淋巴结肿大引起局部压迫症状:主要是指深部淋巴结,如肿大的纵隔淋巴结,压迫食道可引起吞咽困难;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综合症;压迫气管导致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及紫绀等。
(二)、全身症状(1)发热:热型多不规则,多年38—39C之间,部分病人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
(2)消瘦:多数病人有体重减轻的表现,在6个月内减少原体重的10%以上。
(3)盗汗:夜间或入睡后出汗。
(三)、结外病变淋巴瘤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
如肝脾浸润引起肝牌肿大;胃肠道浸润引起腹痛、腹胀、肠梗阻和出血;肺和胸膜浸润引起咳嗽、胸腔积液;骨骼浸润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皮肤浸润引起皮肤搔痒、皮下结节;扁桃体和口、鼻、咽部浸润引起吞咽困难、鼻塞、鼻纽;神经系统浸润引起脊髓压迫、颅神经病变等等。
患者一旦有上述症状和体征,就应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明确是否患了淋巴瘤。
临床常见的症型(1)阴寒凝滞型:证见颈部淋巴结肿大,不痛不痒,皮色如常,坚硬如石,伴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胃纳不佳,舌淡红,舌苔厚腻,脉沉细。
(2)肝气郁结型:证见颈部、腋下及腹股沟部淋巴结肿大,皮色如常,推之不移,不痛不痒,伴有情绪急躁,胸闷不舒,两胁发胀,体弱乏力,舌苔薄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3)肝肾阴虚型:证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腰膝腿软,疲乏无力,形体消瘦,多处淋巴结肿大,舌质红,舌苔薄,脉沉细或细小弦。
(4)脾气虚弱型:证见颈项肿核,四肢无力,面色苍白,胃纳不佳,动则气短,舌苔薄腻,脉细无力。
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可分为何杰金氏病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两大类型。
临床表现主要为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最多见,一侧或双侧同时发病,以后逐渐蔓延到颌下、身下、枕下、腋下、腹股沟等处。
淋巴结一般无痛,中等硬度,但坚韧。
早期分散,后期可融合成大块,侵犯皮肤而破溃。
纵膈是好发部位之一,可出现上腔静脉压迫症:如气管、食管、膈神经受压,可出现气息咳嗽,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腹腔内淋巴结肿大,可出现腹痛,肠梗阻,或触及肿块,肝脾肿大等。
全身症状可有不规则发热、盗汗、皮肤瘙痒,食欲减退,进行性贫血,乏力。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可能与病毒、机体免疫功能损害或缺陷、长期慢性感染、某些物理化学物质的长期刺激等因素有关。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体格检查、X射线及CT 检查。
如发现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经抗炎或抗结核治疗无效者,作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