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剂——续命汤——阴阳解析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增补》大续命汤节选

《金匮要略增补》大续命汤节选

《金匮要略增补》大续命汤节选21.《古今录验》大续命汤方治中风痱(一作入脏),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

大续命汤《古今录验》麻黄(六两)石膏(四两)桂心(二两)甘草川芎干姜黄芩当归(各一两)杏仁(三十枚)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黄,再沸掠去上沫,后下诸药,煮取四升。

初服一升,犹能自觉者,勿熟眠;可卧厚覆,小汗出已渐减衣,勿复大覆,可熟眠矣。

前服不汗者,后复一升。

汗后稍稍,五合一服,安稳乃服,勿顿服也。

汗出则愈,勿复服。

饮食如常无禁忌,勿见风。

并治上气咳逆。

若面目大肿,但得卧,服之大善。

君:麻黄6臣:桂枝2 干姜1 当归1 川芎1 杏仁1佐:炙甘草1使:石膏4 黄芩1风痱,是比偏枯重,比“风懿”轻,是介乎于中风的轻重之间。

偏枯,是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

风懿,是奄勿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

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

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

言微可知,则可治。

风痱的症状,还有一个,是相对四肢不收的症状,也就是猝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强直者是也。

一个是瘫痪不收,软瘫。

一个是拘急痉挛。

因此,风痱有这两种表现。

并不是单纯的软瘫证候。

对于拘急的,可以用仲景的三黄汤或者西州续命汤去对证治疗。

而这一条啊,可是很重,偏于风懿了。

因此,他方子后面标个注解,“一作入脏”。

为什么说这个还是属于风痱?因为病人还是有意识的,他知道背痛,想自主的翻身。

他是肢体软瘫不遂,但是后背还痉挛疼痛。

想翻身还翻不动,冒昧,就是糊涂,认不准人,说话说不清,舌头硬。

那个风懿就重了,根本就不知道什么了,深昏迷了,喉咙的痰涎拥堵的很厉害,呼吸困难。

这是这条为什么叫做风痱的原因。

他用了《古今录验》大续命汤方。

《古今录验》,是部医书。

这个方子是它记载的。

这个方,在大续命汤基础上,加了甘草,干姜、川芎,杏仁减量了。

这样看来,它药力比大续命汤缓,比仲景续命汤急。

他重用的还是麻黄、桂枝、石膏,这个量没变。

但是加了甘草,就要药势缓解了,干姜和川芎减量,也是减轻升散的力量,以及减轻其助里热的弊端。

被冤屈了千年的良方——续命汤,在临床大有作为

被冤屈了千年的良方——续命汤,在临床大有作为

被冤屈了千年的良方——续命汤,在临床大有作为笔者按:此文乃根据恩师临床带教的讲话录音整理。

恩师是岭南地区少有的经方实践家、临床家,笔者有幸侍诊其旁,目睹恩师善用经方,疗效卓著的事实。

今把老师的部分讲话录音整理出来,以供各经方爱好者参考。

续命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后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藭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

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中风一证,从病因学来说,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故《金匮》、《千金》、《外台》等均主续命汤为治。

金元以后突出以“内风”为主,为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点,如刘、李、朱三子,一主“心火暴甚”,一主“正气自虚”,一主“湿痰生热”。

至明代王履提出应分“真中”“类中”,张景岳更倡导“非风”之说。

应该注意刘、李、朱三子,虽给有所主,但仍不敢轻率否定续命汤治中风的实践,所以倡导“非风”的张景岳为了证明自己的立说正确,批评他们说“独怪乎三子者,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而何于本门皆首列小续命汤?”自此,续命汤便逐渐退出治中风的行列。

时至清代叶天士更明确提出“内风”一词,并且指出中风乃“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则完全摆脱了温散的痕迹。

清末民初的三张: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更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认为本病是气血上逆,直冲犯脑,肝阳暴涨。

近代几乎视续命法治中风为大忌,张山雷在《中风斟诠》中极力抨击续命等方,并抨击喻嘉言、陈修园仍然引用此方“论者新奇,病者无命”。

冉雪峰更谓以风药治中风“数千年来暗如长夜,不知枉杀多人,”(见《辨证中风问题之解决》)陆渊雷虽非否定,但叹曰:“唐宋以来,医书未见方之治验,(原指另一中风附方:候氏黑散)知黑散之不用之矣。

【疑难用经方】梁爱武《续命汤开邪闭案》

【疑难用经方】梁爱武《续命汤开邪闭案》

【疑难用经方】梁爱武《续命汤开邪闭案》病史:冯某,女,74岁,发热咳嗽1天,于2018年1月2日16点入院。

T38.1℃,R23次/分,BP104/57mmHg,P96次/分。

神清,两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及散在的痰鸣音。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院外CT:两肺炎;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血常规示:WBC4.9×10^9/L,N82.7%,CRP29.8,CRP:>5。

2018年1月2日23:30出现双上肢抽搐,双目上视,持续约数秒后自行缓解,伴有气喘、口唇紫绀,血压194/98mmHg,呼吸41次/分,浅昏迷状态,口唇紫绀,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压眶无反应,两肺干湿性啰音及痰鸣音,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未见肢体活动,双下肢肌力1级。

病理征未引出。

2018年1月3日0时40分转ICU。

ICU: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控制血糖、营养心肌、营养脑神经、促醒、保护胃黏膜、降脂稳斑、维持内环境及肠内营养等治疗。

于2018年1月8日拔除气管插管,停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改为鼻导管吸氧。

患者除神志不清,其余病情稳定,于2018年1月9日转入呼吸科。

转入时症见:鼻导管给氧,类去皮质状态,偶可睁眼,偶有咳嗽,喉间时有痰鸣,无发热、无气喘、无烦躁等症状,皮肤未见明显汗出,四肢温暖,大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弦细。

T36.8℃,P75次/分,BP119/63mmHg,R21次/分,指脉氧96%,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存在,球结膜无水肿,两肺可闻及少量干、湿性啰音,留置尿管畅通。

NS:不能配合任何检查,疼痛刺激可以出现肢体活动,有吸吮反射,右上肢强握征阳性,左上下肢活动力量稍差,病理征阴性。

留置右颈内中心静脉管、胃管、尿管通畅固定佳。

转入诊断:1.重症肺炎;2. 意识障碍、痫性发作查因(中毒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 2型糖尿病;4.脑梗塞。

转入后继续予醒脑静\血栓通\丹红及哌舒西林等治疗。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

身体不能自收。

并治但伏不得卧。

咳逆上气。

面目浮肿。

麻黄桂枝(千金。

局方。

俱作桂心)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炙。

各三钱)芎(一钱)杏仁(三十枚。

千金。

作白术)上九味。

水煎。

温服。

当薄覆脊凭几坐。

汗出则愈。

不汗更服。

无所禁。

勿当风。

千金续命汤无人参。

有防风、黄芩、芍药。

续命风引汤。

多防己、防风、独活、附子。

治中风癫眩不知人。

狂言舌肿出。

千金根据源续命汤。

多白术、茯苓、大枣为十二味。

小续命汤(千金)治中风外显六经形证。

续命汤去石膏。

加芍药、防风、黄芩各一钱四分。

防己一钱。

熟附子七分。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崔氏。

外台。

不用防己大枣)无汗恶寒。

倍麻黄、杏仁。

有汗恶风。

倍桂枝、芍药。

无汗身热不恶寒。

去附子倍甘草加石膏、知母。

有汗身热不恶风。

倍桂枝、黄芩加葛根。

无汗身凉脉沉细。

倍附子加干姜。

有汗无热畏寒脉沉。

倍桂枝、附子、甘草。

肢节挛痛。

麻木不仁。

脉缓。

加羌活、连翘。

(上易老加减法)张景岳曰。

按历代相传。

治中风之方。

皆以续命等汤为主。

考其所自。

则始于金匮要略。

附方中有古今录验续命汤。

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

而非仲景本方也。

此自隋唐以来。

则孙氏千金方。

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排风等汤。

故后世宗之。

无不以此为中风主治矣。

夫续命汤以麻黄为君。

而与姜、桂并用。

本发散外邪之方。

至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等汤。

则复加黄芩以兼桂、附。

虽曰相制。

而水火冰炭。

道本不同。

即有神妙。

终非余之心服者。

其他无论。

独怪乎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

既于中风门。

皆言此病非风矣。

何于本门并首列小续命汤。

而附以加减之法。

又何前后之言不相应耶。

千金大续命汤治中风肥盛。

多痰多渴。

肢体不遂。

续命汤去人参。

加黄芩、荆沥(一作竹沥)西州续命汤(千金)治中风痱。

身体不能自收。

口不能言。

冒昧不识人。

拘急不能转侧。

大续命汤去荆沥。

千金八风续命汤治卒中半身不遂。

手足拘急。

续命汤去麻黄、芎加独活、黄芩。

千古名方唐代名医孙思邈推崇续命汤治疗中风瘫痪见奇效

千古名方唐代名医孙思邈推崇续命汤治疗中风瘫痪见奇效

千古名方唐代名医孙思邈推崇续命汤治疗中风瘫痪见奇效古代治疗中风,大小续命汤,收录在《古今录验》,是个古代验方。

孙思邈在唐代就注明,流传时间很长,《金匮要略》也收录,可见效应毫无疑问。

孙思邈把“古今大小续命汤”录入到《千金方》之中,对治疗中风昏迷欲死者的奇效推崇备至,曰“大良”,曰“甚良”,曰“必佳”,曰“诸风服之皆验”,评价如此之高,绝非偶然,方中强调“录验”二字,说明古人用此方即应验,所谓“续命”乃指在生命断续的情况下可续命而生之意,故患者瘫痪肢体逐渐得以恢复。

这充分证实续命汤的确是治疗脑出血的金方。

大续命汤【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组成】麻黄芎藭各90克干姜石膏人参当归桂心甘草各30克杏仁40枚【用法】上九味,唆咀。

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主治】中风风痱,肢体缓纵不收,皮肤不知痛痒,口不能言,不省人事,产妇出血较多,及老人、小儿见上述症者。

小续命汤出自《千金方》由麻黄、桂枝、防风、杏仁、川芎、白芍、人参、甘草、黄苓、防已、附子、生姜、大枣组成。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歪邪,语言蹇涩,风湿腰痛,痰炎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小续命汤在唐宋以前是治疗中风的代表方剂,目前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

小续命汤桂附芎,麻黄参芍杏防风,黄芩防己生姜草,风中诸证此方统。

除去防己附芩芍,生姜改作干姜充,再加当归与石膏,风痱肢废有殊功。

功用:扶正辛散祛风。

主治:风中经络。

口眼斜,筋脉拘挛,或半身不遂,或语言蹇涩,舌淡润,脉弦无力或沉弦。

面神经麻痹或痉挛,风湿关节炎。

续命汤治中风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方名:小续命汤(祛风之剂)总结:六经中风通剂组成: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大附子、生姜主治:1.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邪,语言蹇涩。

2.风湿腰痛,痰火并多。

【金匮要略】第五章第10条

【金匮要略】第五章第10条

【⾦匮要略】第五章第10条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

治脚⽓疼痛,不可屈伸。

导读:《⾦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编著《⾦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法,按照第⼏章第⼏条标注。

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欢迎⼤家留⾔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的注解!⼦恒试注以⽅测证,本条主要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寒湿历节,寒主收引,湿性重浊,故见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还包括关节肿⼤变形,遇寒加重等表现。

寒湿邪⽓阻滞⽓⾎运⾏,筋⾻失养也是历节病的主要病因。

治疗选择乌头汤。

⽅中乌头温经⽌痛,⿇黄发散寒湿,配伍黄芪补⽓扶正,兼制⿇黄发散太过。

芍药、⽢草缓急⽌痛,养⾎荣筋。

中医脚⽓病指脚弱,表现为⾜胫部⿇⽊酸痛,软弱⽆⼒,屈伸不利,是寒湿阻滞⽓⾎所致,故⽽治疗亦可选择乌头汤。

清·尤怡《⾦匮要略⼼典》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

寒湿之邪,⾮⿇黄、乌头不能去,⽽病在筋节,⼜⾮如⽪⽑之邪,可⼀汗⽽散者,故以黄芪之补,⽩芍之收,⽢草之缓,牵制⼆物,俾得深⼊⽽去留邪。

如卫瓘监钟邓⼊蜀,使其成功⽽不及于乱,乃制⽅之要妙也。

清·吴谦《医宗⾦鉴》与第9条同讲。

【按】名⽈断泄之“泄”字,当是“绝”字,始与下⽂相属,必是传写之讹。

【注】此详申上条,互发其义,以明其治也。

历节之病,属肝、肾虚。

肝、肾不⾜于内,筋⾻不荣于外,客邪始得乘之⽽为是病也。

究其所以致虚之由,不⽌⼀端也。

如饮⾷之味过伤,⽇久亦为是病也。

味过于酸则伤肝,肝伤则筋伤,筋伤则缓不收持,名⽈泄也。

味过于咸则伤肾,伤肾则⾻伤,⾻伤则枯不能⽴,名⽈枯也。

枯泄相搏,名⽈断绝。

断绝者,即荣⽓不通,卫不独⾏,荣卫俱虚,三焦失所,四维断绝,⾝体羸瘦也。

若独⾜肿、胫冷,寒胜凝于下也;黄汗⾃出,湿胜发于中也。

假令发热,则属风,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者,历节疼痛不能屈伸也,故主之以乌头汤,通荣⾏卫,并驱风寒湿之邪也。

古今录验续命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组成配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组成配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组成配方#【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桂枝、人参、甘草、干姜、生石膏、当归各三两(9克),川芎一两五钱(4.5克),杏仁四十枚(4.5克)。

【用法】水煎两次兑匀,分两次温服,取小汗,汗出则愈;不汗更服,避风。

【主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方解】方中麻黄、桂枝、干姜、杏仁、石膏、甘草以发肌表之风邪,兼治内蕴之热;又以人参、当归、川芎补血调气,领麻黄、石膏等药穿筋骨、通经络、调荣卫,出肌表之邪。

此方从内达外,环转周身,驱邪开痱,无有不到,故命名为古今录验续命汤。

【应用】1.半身不遂半身不遂多指脑血管疾病后遗症。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不同,病初兼有表证说明风邪表浅,还未入脏腑,故可用本方以解风邪、通经络、调荣卫,使风邪从内达外。

风邪去,其症可解。

2.百日咳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先有呼吸道卡他症状,以后则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常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

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可拖延三四个月之久不愈,故有百日咳之称。

祖国医学称为顿呛咳嗽,又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顿呛咳责之于肺与肝,今肺之毛窍受寒,致肝之血脉凝涩,其血不能淡渗于皮毛,络脉之间,气不煦而血不濡,则患顿呛咳。

呼吸道隔离后,抗感染治疗同时,用本方调荣血、解风寒。

风寒解,荣血调,其咳自愈。

3.妊娠期咳嗽妊娠期外感咳嗽虽不属百日咳,但从病机讲仍因妊娠,血液荣养下部,致外不能淡渗皮毛,故可用本方治疗,更不犯妊娠禁忌之药品。

病案举倒孔某,男,44岁,通渭县人,通渭县食品厂干部。

1979年5月25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早晨起床时,突然发生右侧半身不遂,并伴有失语、自汗、遗尿。

立即送医院抢救,病情稳定后,仍有半身不遂、失语,遂特邀中医治疗。

舌质暗、苔白滑,脉弦滞。

辨证为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方用本方治疗:麻黄9克,桂枝9克,党参9克,甘草9克,干姜9克,生石膏9克,当归9克,川芎4.5克,杏仁4.5克,水煎分两次服。

仲景的方子——续命汤

仲景的方子——续命汤

仲景的方子——续命汤导读:《金匮要略》中的续命汤寒温并用,是一个对某些急慢性疾病都有良效的方子。

那么,你会用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云南名老中医来春茂先生的经验吧!《古今录验》续命汤见《金匮要略》,原书云:「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有的病例获得不可思议的优良疗效,深感仲景制方之奥妙。

《绛雪园古方选注》对该方评注云:「续命者有却病延年之功」。

今将多年运用该方点滴收获试作肤浅论述如下。

一、方药组成麻黄、桂枝、杏仁、干姜、当归、甘草各9克、党参15克、生石膏30克、川芎6二、方义浅论本方是大青龙汤中生姜改为干姜,去大枣,加党参、当归、川芎组合而成。

大青龙汤为表里双解之重剂,并有清热除烦之功,是在麻黄汤原方中加重麻黄用量,再加石膏清肺热,以利胸中阳气运转,解除心烦躁扰,加生姜、大枣调津养液,解表邪而和胃气。

「仲景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则知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汤之烦躁兼肌里矣。

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着也」(《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1、为了治疗各种不同的寒热错杂症,提高对复杂病,疑难危重病的疗效,仲景创制了许多适合病情的攻补药、寒热药齐用的方子。

攻补兼施、寒热并调是仲景治疗杂病独具匠心的特点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正气衰退时,邪气才会乘虚而入,因而产生疾病。

内伤杂病,往往病程迁延,每多虚实夹杂,如病程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水湿、痰饮、瘀血等实邪结聚,耗伤气血,或脾胃升降失职,化源不充,气血不足,则由实而致虚;若脏腑功能衰弱,气化不及,水湿、痰饮、瘀血等亦可因之而内停,则由虚而致实。

对于虚实夹杂之证,自当攻补寒温并用,本方之所以能够治中风痱获得卓越良效,正如尤在泾所说:「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录验》续命汤——阴阳解析
金匮要略: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眛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古今录验》续命汤:
组方: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解析:
阳性药:麻黄、桂枝、当归、干姜、川芎、杏仁
平性药:人参、甘草
阴性药:石膏
君药:麻黄
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
肿。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当归: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干姜:辛,热。

归脾、胃、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川芎: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杏仁:苦,微温。

有小毒。

归肺、大肠经。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人参: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石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阴性药物少,阳性药物多,针对寒多热少;君药药物功效以发汗解表为主,针对气滞实证;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内有寒热夹杂,表有气血不畅。

方剂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当归、川芎,活血行气;干姜、
杏仁,温中降逆;石膏,清热泻火;人参、甘草,补气生津。

诸药合用以活血行气解表为主,温中降逆为辅,兼顾补气生津、清热泻火。

适用于气血阻塞不畅,中焦寒热痞结,气虚津亏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