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势
外语教学法的发展

外语教学法的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语言观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也不断涌现,推陈出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听说法(又称结构法)流行于美国。
这一方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它是把语言看成是由一系列刺激和反应而形成的一种习惯行为。
20世纪50—60年代初,美国开始盛行程式教学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现在的电脑辅助教学,这一方法的语言学基础主要是行为主义心理语言学。
20世纪50年代,法国开始流行视听法,这一方法的主要理论来自社会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
60—70年代受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等影响,认知教学法也崭露头角,颇具特色。
70—80年代,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崛起,“交际教学法”也应运而生。
下面,我们来对近代的主要外语教学法进行一一介绍。
1.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传统外语教学法,即用语法讲解加翻译练习的方式来教学外语的方法,重视语法教学。
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阅读法,普鲁士法等。
其代表人物为奥朗多弗(H.Ollendorff)和雅科托(Jacotot)等。
外语教学法源于拉丁语教学法,盛行于15—17世纪的欧洲,当时称“语法模仿法”,是翻译法的雏形。
到了18—19世纪,西欧一些国家确定了翻译法的教学地位。
在语法翻译法中,传统语法是教授外语的基础,它将语法视作语言的核心,是外语学习的主要内容。
语法讲解采用演绎法,先讲解语法规则、例句,然后在练习中运用、巩固规则。
主要的教学方法为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
词汇教学多采用同义词与反义词对比和例句示范法;讲解与分析语法基本上采用演绎法,即教师给出规则或结论,要求学生记忆和用规则解释课文。
在语法翻译法所实施的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外语翻译成母语,再把母语译成外语的逐词翻译,把翻译作为课堂学习的基本手段。
外语知识的讲解、练习、巩固和阅读技能的培养都采用翻译方法。
语法翻译法重视文学语言优于口语;重读写,轻听说。
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势探讨

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势探讨外语教学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当前外语教学法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
此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还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外语教学法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是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一。
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主要是书本教学,单纯的听、说、读、写训练。
而现代外语教学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例如配合视听材料的听力训练、使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理解等。
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是外语教学法的又一个发展趋势。
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现代的外语教学注重任务型教学,注重实际语言运用。
教材内容涵盖了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语言普及宣传、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4. 语言教学与技术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言教学与技术的融合是外语教学的又一个趋势。
语言教学与技术融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加速学习成果。
例如在网络上建立语言平台,提供语音识别和交互式练习功能,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世界各地的人进行语言交流和互动。
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任务型教学,让学生通过视听材料等方式,模拟实际的情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总的来说,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语言教学与技术的融合等方面。
这些发展趋势的不断出现,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法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法一、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法的概述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外语教学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法的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1.1 全球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也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外语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法和词汇教学,而是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2 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语教学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现代外语教学法强调学生中心、任务型学习、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3 外语教学法的核心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法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二、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法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为外语教学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外语教师需要不断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2.1 外语教学法面临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法面临的挑战包括语言多样性的增加、文化差异的适应、教学资源的全球化分配不均等问题。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还需要掌握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2.2 外语教学法的机遇全球化也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机遇,如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以及更广泛的学习平台。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遇,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应对策略为了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外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如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等。
三、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法的实践与创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语教学法的实践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3.1 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完成特定任务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
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引言外语教学是指将一种或多种非母语作为目标语言进行教授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外语教学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
由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教育体制及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就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进行阐述,包括其历史背景、主要理论模式、教学方法和最新趋势等。
一、外语教学理论的历史背景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开始将外语教学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此后,外语教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
1. 传统语法-翻译法时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外语教学主要以传统语法-翻译法为主流。
这种方法注重文法的学习和词汇的翻译,以培养学生对文法知识和翻译技巧的掌握为重点。
2. 语音-听说法时期20世纪30年代,随着语言学在教育领域的兴起,语音-听说法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种方法将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学习的重点,强调听说技能的培养。
3. 语言实用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语言实用主义兴起,倡导使用语言进行真实交际。
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注重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4. 沉浸式教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沉浸式教学开始兴起。
这种方法以母语环境为基础,让学生沉浸在外语环境中,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二、外语教学理论的主要模式1. 交际语言教学模式交际语言教学模式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通过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真实交际。
2.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基于真实生活中的任务设计的。
它通过解决实际任务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合作,强调语言运用的功能。
3. 社会文化学习模式社会文化学习模式以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它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 个性化语言教学模式个性化语言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以个人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为主。
我国外语教学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9年 5月 ( o
Ma o9 v2 0
Ju l f ii rU i ri ( }& scS i oma o ql nv sy Pl o c) Q 1 a e t i
我国外语教学法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
佟 靖
[ 中图分类号] 3 5 H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8— 6 8 2 o )3~ 17— 2 1o 2 3 ( 09 0 0 4 0
on t e Fo ul 廿O nd De e O h 珊 a n a V l pme fF0 eg n ag nto r i n La gu e Te cln e h d l g n a l g M t O O o y a d The r n Chi a i o y i n
( 佳木斯 大学 公共外语部 , 黑龙 江 佳木斯 l4 0 ) 5 07
[ 关键 词] 外语教 学; 学法; 教 多元化 ; 综合化
[ 摘 要] 回顾 了我 国外语 教学法理论 的形成过程 , 探讨 2 世 纪我国外语教 学法理论 的综合化和 多元化特点 , l
展 望我 国外 语 教 学 法理 论 的发 展 趋 势 。
wel_ 1
2 0世纪 7 0年代至 8 0年代 , 外语界 和应用语言学界呈现
一
二 、当前 我 国 外 语 教 学 法的 理 论 与 实 践
派百花齐放的局面 , 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外语教 学理论
一
18 年胡春洞在《 93 外语教学法 的多元化 和综合化趋势 》 文 中, 针对听说法在实践 上和理论上显现出的缺点和片面 性, 提出外语教学法发展 的综合 化和多元化 的特 点。“ 综合 化就是尽量博采各家之长 , 避免各派之短 。多元化既弄清各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76872 教育理论论文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回顾我国外语教学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英语教育持续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各时期外语教学发展及英语课程教学特点1.1 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主要分为清末明初和国民党统治期这两个时期。
1.1.1清末明初的外语教学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了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于第二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
此后,教育界人士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对中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时期,我国外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仍然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教学方法以翻译法为主。
但后期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并重。
教学中阅读、翻译、会话等全面进行,增加了语音、会话、作文,甚至文学要略,注意到了语音的学习、会话和作文。
1.1.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外语教学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为效法英美为主,学制实行三三制。
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
1923年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
从这一时期到解放前夕的二十多年,国民教育部又对英语课程不断的进行改革,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
1.2 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又可分为四个阶段:1.2.1迅速发展俄语教学阶段这一时期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向苏联学习,各行各业都急需俄语人才。
当时中学的英语课几乎全部由俄语课代替,导致大批英语教师改行。
由于俄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1954年秋季起,教育部又决定初中外语课停开,致使中学外语教学受到严重损失。
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也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
外语教学法发展的新趋势(三)_英语论文

——热点问题的冷静思考张正东六、课堂结构的立体化外语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一直在五段教学法的框架内打转。
五段教学法始于赫尔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 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与四阶段相对应的心理状况是注意、期待、探究、行为。
后来齐勒尔 (Juiskon Ziller, 1817-1882)等人据此提出五段教学法:预备(复习),提示(讲授新教材),联想(比较抽象),总括(规则化),应用。
1902年清廷颁行《钦定学堂章程》,采用班级教学制,五段教学法也随之传入。
解放后经凯洛夫体系教育学的传播、强化,五段变为外语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沿用至今:组织教学,复习相关旧知识/技能,讲授(认知)新教材,巩固操练,家庭作业。
人教社版教材提出五步:复习,介绍(呈现、活用新教材),操练(训练准确性的机械性练习,套用),练习(训练流利性的复用、活用性练习),巩固(归纳、总结、检查)。
其改进在于突出外语课的练习性而把巩固环节分成了三步,同时提出了教师在每步中的作用应该是强化记忆者,示范表演者,组织、指挥者,裁判、监督者和帮手。
但从课堂结构的理论看,还是没有超越五段教学法。
当代外语教学深受人本主义思想、先天语言习得机制说和新弗斯语言学说的影响。
哲学上的人本主义把人看作世界观的基本范畴,故作为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强调天赋人性,要求从整体上理解人的一切。
罗杰斯(C. Rogers, 1902) 据此提出个性充分发展的教学观,要求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能够适应各种变化,从而在智能和情感上都能取得创造性的发展。
这种思想在外语教学中的集中表现就是缩小控制,给学生以主动活动的机制、空间和环境。
也就是使传统的师生关系错位。
先天语言习得机制说则要求外语教学颠倒传统的教与学的位置,把学放在教之上。
新弗斯学派是结合语言使用环境研究语言的代表,它要求外语教学在使用环境中学习,语言功能只是构成一个语义系统的起具体作用的语义成分。
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史

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史引言: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外语教学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历程,包括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以及交际法。
一、语法翻译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语法翻译法是主流的外语教学方法。
这一流派侧重于教授语法和词汇,学生通过翻译文本来学习外语。
这种方法注重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应用,但忽视了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
然而,随着对外语教学目标的重新审视,语法翻译法逐渐被其他流派取代。
二、直接法20世纪初,直接法开始兴起。
直接法的理念是直接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避免使用学生母语。
这种方法强调口语交流,通过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直接法突破了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更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听说法在20世纪30年代,听说法成为一种重要的外语教学方法。
听说法强调听力和口语的培养,通过听力训练和口语练习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音语调,使学生能够流利自然地进行口语交流。
听说法的出现填补了直接法在听说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四、交际法20世纪60年代以后,交际法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流派。
交际法强调真实的交际情境和实际的语言运用,通过交流和互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
交际法的出现标志着外语教学从语言形式向语言功能的转变。
五、综合法近年来,综合法逐渐兴起并成为外语教学的新趋势。
综合法综合了不同流派的优点,将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综合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自如应对。
结论: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经历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法等不同阶段。
每一种流派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不同的语言技能,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势[作者:宁波教科网来源:宁波教科网点击数:2395 更新时间:2004-4-29 9:08:05 ]在外语教学法发展过程中有两种趋势特别引人注意:多样化和折衷(综合)。
由于这两种趋势的存在发展就使得外语教学法科学园地中出现了各种流派或体系,它们犹如奇花异葩,争香斗艳;另一方面又使得各种流派取长补短、互相渗透,你有中我、我中有你,表现出强烈的折衷倾向。
这两种倾向对外语教学关系极大,故本文拟从多样化谈起,侧重地对外语教学法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折衷趋势作以初步探讨。
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外语教学法史的研究表明,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很古时期。
欧洲早在中世纪就有了教授古典语文(希腊文、拉丁文)的教学法,我国的有关专家也已证实,早在隋唐时期,直接法、翻译法的某些原则就已在当时颇具规模的外语教学中得到应用。
因此,从历史上讲,外语教学法早已是人类知识之林中骄傲的一株,它的发展也同其他科学分支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幼年期”,只是到了近、现代,才加快了其成熟的速度,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们主要围绕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时期的外语教学法来谈。
现代外语教学法主要指从十八世纪起的新的欧洲语言——活语言的教学法。
这个时期的教学法脱胎于古典语言(希腊语、拉丁语)的教学方法,并且遵循着当时语言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各种观点。
所以,把本族语译成外语或把外语译成本族语就成了这种教学法的基础。
另外,它也极重视语法的作用。
这种教学法就是人们常说的翻译法或语法翻译法,这是现代外语教学法的“东风第一枝”。
我们不妨把它称为第一代外语教学法。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外语教学法史上的大事(尽管它有缺欠),也给以后各种流派的产生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先例。
翻译法还可分为语法翻译法、词汇翻译法、翻译比较法三个类型。
应该说从这时起,外语教学法就已经“花开几朵”了。
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的增多,以及相关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的前进,都使外语教学法的改进和创新成为必要,也有了可能。
另外翻译法又不能保证学习者在实践方面(尤其口头上)掌握目标语,这就促使人们另辟蹊径。
于是,教学法园地的另一新芽就破土萌发了。
这一教学法体系统称为直接法,也有称为“自然法”、“心理法”、“口语法”、“改良法”的。
其发展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这种方法在主张上与前法有多方面的原则不同。
它强调直接感知,主张在外语形式和客观表象间建立直接联系、排斥本族语、强调口语等。
它的出现曾引起激烈的争论,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空前的。
但是直接法终于站住了脚。
从十九世纪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七、八十年间,直接法名家辈出,大量著作问世,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长足发展。
其影响遍及全球,它不仅把教学法科学向前推进一步,使这一科学花苑增色添香,而且与翻译法相比,其地位和作用已远胜平分秋色的程度。
直接法的出现使外语教学神秘之宫的另一大门訇然中开,人们思想又获震动,从此,教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速度,就如同反应物中加了催化剂,大大加快了。
不久I.A.Richards倡导的循序直接法出现在教学法舞台,而魏斯特法则以阅读能力为中心,它包括了直接法主要特点却又不乏标新立异,后来此法发展成新魏斯特法,终于在诸流派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陆军口语法在美国产生,在短期内用此法培养出大量能流利地讲外语的人员,其显著效果令世人瞩目。
在此基础上此法发展成“听说法”(又叫结构法、句型法),从而使外语教学法日益繁荣的园地又多了香花一枝。
五十年代在法国兴起视听法(也叫情景法),并先后在英国、南斯拉夫等国广为流传。
迄今也仍在各国一些学校发挥作用。
在此之间,美国又有人实验并提出程序教学法,即把控制论原则应用于外语教学并借助程序教材和教学机器予以实施,这无疑是使现代科技与外语教学互相结合,其积极发展之远景未可低估。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又由卡鲁尔(J·B·Carroll)提出认知法,也称认知——法典法。
它重视语法规则的解释作用,注意运用本——外对比,所以卡氏又把此法称为“经过改革的现代语法翻译法。
”苏联也在此期间总结推广了“自觉实践法”。
这时的外语教学法沃土上已是花红柳绿,满园春色了。
到了本世纪七十年代,外语教学法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功能法(又称交际教学法或意念法)主张从内容入手培养外语交际能力,提出目的性交际性原则,以功能为纲。
由此不仅在普通教育领域引起震动,而且在高等教育、业余教育的外语教学中也发生了“连锁反应”,派生出ESP(特殊目的英语教学)等分支,其影响仍有日渐扩大之势。
早在六十年代就兴起的暗示法独树一帜,它把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成果用在外语教学中,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曾有人把它誉为“现代最有前途的教学法派别之一。
”在七十年代,暗示法影响扩大之势方兴未艾。
此法早就走出保加利亚,成为有世界意义的流派。
与此同时,美国还有人试验松弛法、催眠法,虽未必完善,却各有所长,同样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胆尝试。
在此期间,名气更大些的教学法如默教法(或沉默式教学法)、社交商谈式教学法(也叫咨询法、顾问法)也陆续出现,它们都与暗示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有人把它们统称为心理动力法。
这些教学法理论基础不是语言学也非教育学,其创始人的职业也与外语教学相去甚远,然而,他们给外语教学法园地献出的“奇花异草”足以使这一领域更添光辉。
此外,还有交际工程法、全身反应法、全浸式(沉浸式)教学法先后问世,颇有历史的折衷法也正在外语教学领域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并加快了发展成熟的步伐。
不仅如此,机助教学、个别化教学、感情融洽途径等外语教学的新试验和方式也在不断发展……,总之,外语教学法领域在最近一、二十年来更加呈现朵朵奇花竞放、萋萋异草争辉的美好图景。
这就是外语教学法发展过程中的多样化趋势,将来,此趋势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外语教学法发展过程中的综合趋势外语教学法科学中的折衷一词,来源于哲学,但又和哲学里的含义有不同,主要取其广采各家之长、避免绝对片面的本质含义。
上一部分既已谈到外语教学法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现又谈其折衷(综合)趋势,岂不自相矛盾?其实,折衷趋势是问题的另一面,它与多样化趋势相辅相成。
对此,我们可以从外语教学法科学发展进程中找到根据。
在最先发展起来的两大学派——翻译法和直接法中存在着原则的对立,这种对立在培养目的、理论与实践、本族语与外语的关系诸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前者以语法为纲,把翻译当作释义和巩固材料的基本手段,侧重书面语;后者则强调直观,排除本族语,忽视语法,不允许翻译,以口语作为教学出发点。
对立的方面虽不止这些,但仅从上述这些就可看出二者间观点是何等泾渭分明!直接法早期代表人物M·D·Berlitz以及F·Gouin等人甚至提出“绝对排除本族语”,的口号。
但是人们的认识在发展。
直接法要前进,就避不开折衷趋势的深刻影响。
对本族语和翻译的排除到了绝对的程度反而预示着这类观点的改变。
于是,在1898年维也纳新语言学家会议上,直接法的另一代表人物G·Wendt就曾经提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运用外语译成本族语的翻译,即在客观上确实有困难时才能用”(刘相国等,1958:22)。
虽然他仍然坚持“不允许用本族语译成外语的翻译”,但在对待上已经网开一面了。
这时,在直接法的体系中,对于本族语和翻译的看法绝对化消失了,“排除”的“长矛”也失去了锋芒。
折衷的苗头业已出现。
后来,直接法的某些学者更进一步承认翻译在外语教学中作为检查手段的作用。
如著名的教学法家B·Eggert说:“如果不要译成本族语是在讲解外语词汇和习语的意义时最重要的要求,那么作为一种检查手段,特别是在课堂上,翻译就完全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同上,PP.30—31)法国的直接教学法家Paul Passy补充说:“但是什么事都应各得其所,翻译不应在开头,而应该在最后。
”(同上,P.30)这样,直接法中翻译的作用又有增加,但在释义和巩固语言材料方面,它仍在排除之列。
但从这种变化中我们却仍能获取直接法前进过程里的折衷信息。
后期的直接法(从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时间)发展更迅速,影响更深远。
以H·Palmer为代表的直接法学者对这一体系进行了重要改革,提出把本族语首先用作释义手段。
Palmer说:“排斥翻译这个常用的理解语言单位的手段,是不经济的,也是不自然的。
”(同上,p.52)此外他还认为在讲解发音方法、部位时,在讲语法时,运用本族语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观点显然使直接法更趋科学化,Palmer也就在同时为折衷趋势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直接法另一名家魏斯特(West)在主张翻译的问题上则更为坚决,他也把本族语当成一种释义手段。
他的教学法思想还带有另外一个特点:通过阅读来学习外语。
这是阅读中心而不是口语中心。
虽然他仍属于直接法学派。
但到了他手里,直接法变化就更大。
这就是他的体系能独树一帜并且后来终于发展成更独立的新魏斯特法的重要原因。
但究其实质,他确实在翻译法中找到了合自己胃口的东西,魏斯特不愧是两种教学法体系中科学原则的合理结合的好“中间人”。
由上述可知,成熟了的直接法中有着多么明显的折衷内容。
Palmer、West及其同事们在发展直接法方面功劳巨大,同时他们也在整个外语教学法历史长河中掀起了又一次折衷浪潮。
还有一个很值得提及的事实:几乎在Palmer同时或稍前,德国和法国一些教学法家试图发展混合教学法的体系。
其中有几个人打算把直接法的某些原理加进强调语法和本族语作用的观点构成混合法的体系,他们把直觉和自觉、直观与翻译等原则进行调和折衷,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当时,法国教学法家A·Pinloche也对折衷性质的混合法予以支持。
他论述道:这种新方法“不仅在于方式,而且在于它规定了恰到好处的教学目的,在选择方式(手段)时作了适当的折衷。
”他又说:“这种新教育学与过去和现在的偏激见解都不相同。
它把针锋相对的体系中的有益部分都综合起来,它对各种方式都加以公正的审查、细致的权衡。
只要这些方式有助于达到目的,就加以采用;采用每一方式时它不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要考虑到他们精神方面的需要,此外,还要考虑到是在什么地位采用这些方式。
”(刘相国等,1958:48—49)看,Pinloche把混合法的折衷性质阐述得多么具体、深刻!只是由于直接法的影响日益扩大,才使混合法等其他流派的重要性显得相形见绌,然而由它所体现出的折衷趋势却仍处于稳定的发展之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听说法在美国崛起。
它以句型为核心。
强调听说的机械操练以培养习惯。
因此也叫结构教学法或句型法。
由于它不仅从横的方面科学地处理了翻译法和直接法的某些分歧,而且从纵的方向上协调了教和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