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湿度压差测试仪标准操作规程
洁净区环境(温湿度、压差、照度、风速、悬浮粒子)监控标准操作规程

洁净区环境(温湿度、压差、照度、风速、悬浮粒子)监控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一个洁净区环境(温湿度、压差、照度、风速、悬浮粒子)监控的操作规程,规范压差、温湿度、照度、悬浮粒子操作,确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范围:适用于我公司洁净区环境(温湿度、压差、照度、风速、悬浮粒子)监控的的操作。
3、责任:质量部、生产设备部、注射剂车间QA监控员、固体制剂车间QA监控员对此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4.1、洁净室内温湿度的监控:4.1.2、监测标准:洁净室(区)的温度和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温度控制在 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4.1.4、QA监控员每批生产前、生产中两次随机观察操作间内的温湿度计,符合标准要求,并做好记录。
4.2、压差:4.2.1、监测标准:空气洁净度不同的洁净室(区)之间的压差应≥10Pa,空气洁净度要求高的洁净室(区)对相邻的空气洁净度级别低的洁净室(区)一般要求呈相对正压。
产尘间保持相对负压。
4.2.2、QA监控员每批生产前、生产中两次随机观察操作间内的压差计,应符合标准要求,并做好记录。
4.3、洁净室照度:4.3.1、监测标准:主要工作室的照度应达到300LX,辅助室及走廊照度应大于150LX。
对照度有特殊要求的生产部位看设置局部照明。
主要工作室,一般照明的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7。
4.3.2、测试仪器:照度仪。
4.3.3、QA监控员每季度用照度仪按照“照度仪标准操作规程”对操作间内的照明灯进行监测,应符合标准要求,并做好记录。
4.4、风速:4.4.1、监测标准:A级单向流风速≥0.36m/s~0.54m/s。
4.4.2、测试仪器:风速仪。
4.4.3、QA监控员每半年用风速仪按照“风速仪标准操作规程”对操作面的风速进行监测,应符合标准要求,并做好记录。
4.5、悬浮粒子的监测:4.5.1、测试仪器:尘埃粒子计数仪。
4.5.2、操作步骤:4.5.2.1、仪器开机接通电源,预热至稳定后,将采样管接入仪器自净口,仪器开始自净至悬浮粒子数为零。
温度湿度测试操作规程

温度湿度测试操作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区域温湿度巡检操作方法,适用于空调制冷专业人员。
编制依据/引用文件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GB/T 18204.13《公共场所室内温度测定方法》。
GB/T 18204.14—2009 《共场所空气湿度测定方法》
术语
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实际空气的湿度与在同一温度下达到饱和状况时的湿度之比值。
工作/作业程序
5.8.2作业标准/要求
5.8.2.1各区域温度、湿度标准
5.8.2.2所用的仪器仪表必须在有效的校准期内。
5.8.2.3做好交接班工作。
记录
《公共区、客户区域温湿度测试记录》
附加说明:
1.本标准由工程管理部负责起草、公司主管领导审核、总经理批准。
2.本标准由工程管理部负责解释、修订。
湿度计操作规程

湿度计操作规程1. 引言本文旨在为湿度计的操作提供指导,以确保准确测量和记录湿度数据。
所有使用湿度计的员工都应熟悉并遵守本操作规程。
2. 湿度计操作步骤以下是使用湿度计的步骤:2.1 环境准备在操作湿度计之前,请确保环境稳定,避免突发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对测量结果产生干扰。
同时确保以下设备和材料准备就位:- 湿度计- 校准装置(如适用)- 笔记本电脑或记录表格- 清洁布或纸巾2.2 校准如果需要使用校准装置对湿度计进行校准,请按照校准装置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校准后的湿度计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2.3 测量操作按照以下步骤操作湿度计:1. 打开湿度计的电源并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2. 将湿度计插入待测环境中,确保接触面与待测表面紧密贴合。
3. 静待数秒以使湿度计适应环境并稳定测量值。
4. 记录湿度计显示的湿度数值。
如果湿度计提供其他相关数据(如温度),也需一并记录。
5. 若需要连续测量多个位置或时间点的湿度,请依次操作。
2.4 清理和维护湿度计在使用后需要进行清洁和维护,以确保其长期准确可靠的工作。
在关闭湿度计前,使用清洁布或纸巾擦拭湿度计表面,除去灰尘和污垢。
将湿度计存放在干燥的环境中,避免受到震动和物理损坏。
3. 安全注意事项在操作湿度计时,请遵守以下安全注意事项:- 遵循使用说明,不进行非法操作和修改。
- 湿度计属于精密仪器,请避免摔落和碰撞。
- 避免使用湿度计在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工作。
- 谨慎操作,避免损坏湿度计传感器和仪器部件。
4.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湿度计的操作规程,包括环境准备、校准、测量操作、清理和维护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员工在使用湿度计时,请严格遵守本规程,以确保准确测量和记录湿度数据,并保持湿度计的正常工作状态。
温湿度测试操作规程

温湿度测试操作规程《温湿度测试操作规程》一、目的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温湿度测试的操作流程,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温湿度测试的实验室和生产现场。
三、测试设备1. 温湿度测试箱2. 温湿度测试仪器3. 其他必要的测试设备四、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a. 确保温湿度测试箱和测试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b. 清理测试箱和测试仪器,确保无杂物和污染。
c. 准备待测试样品。
2. 设置参数a. 根据测试要求,设置温湿度测试箱的温度和湿度参数。
b. 验证所设置的参数是否与测试要求一致。
3. 进行测试a. 将待测试样品放置于测试箱中。
b. 启动测试仪器,监控温湿度变化。
c. 根据测试要求,记录温湿度值和测试时间。
4. 完成测试a. 测试结束后,关闭测试仪器和测试箱。
b. 取出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检查。
c. 记录测试结果并保存相关数据。
五、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有相关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2.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设备的安全使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 定期对测试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疏忽和错误的发生。
六、相关记录1. 温湿度测试记录2. 测试设备维护记录3. 操作人员培训记录七、术语解释1. 温湿度测试箱:用于模拟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的设备。
2. 温湿度测试仪器:用于测量和记录温湿度数值的仪器。
3. 待测试样品:需要进行温湿度测试的产品或材料。
以上为《温湿度测试操作规程》,请相关人员严格遵守。
温湿度表操作规程

温湿度表操作规程
《温湿度表操作规程》
一、使用前的准备
1. 温湿度表应保持干燥,避免受到液体或湿气的侵袭。
2. 确保温湿度表的电池电量充足。
二、操作步骤
1. 打开温湿度表的电源开关,待仪器自检完成后开始操作。
2. 使用温湿度表的触控屏幕或按钮,设置所需的温度和湿度范围。
3. 当温湿度表测量数值稳定后,记录测量结果或进行数据保存。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使用温湿度表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以防影响测量精度。
2. 温湿度表不宜接触水或其他液体,以免损坏仪器。
3. 温湿度表应放置在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存放和维护
1. 使用完毕后,及时关闭温湿度表的电源,并将仪器放置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
2. 定期清洁温湿度表的表面和传感器部分,保持仪器的清洁和精度。
五、维护和校准
1. 温湿度表应定期送检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若发现温湿度表有异常现象,应及时送至专业维修机构进行检修。
以上就是《温湿度表操作规程》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正确、安全地使用温湿度表。
温湿度监测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温湿度监测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前言为了确保温湿度监测仪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并保障用户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此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安全操作以下是使用温湿度监测仪时需要遵守的安全操作规程:1. 产品检查在使用之前,应当仔细检查温湿度监测仪的外观是否完好无损,并确认监测仪是否可以正常运行。
如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维修或更换。
2. 电源接线使用温湿度监测仪时,应当根据监测仪所配备的电源适配器,正确接线。
并应当注意在使用国内外的电源时,要使用相应的电源适配器。
3. 正确使用在使用时,应当根据温湿度监测仪的说明书,正确使用监测仪。
并且,在进行任何检测、操作或调试时,应当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工作指南。
4. 电磁干扰温湿度监测仪对电磁辐射比较敏感,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减少外部的电磁干扰。
5. 远离静电应当避免将温湿度监测仪放置在静电比较严重的场所,如:电子设备生产、修理现场、油漆喷涂等场所。
保养规程以下是温湿度监测仪的保养规程:1. 清洁温湿度监测仪应当在清洁场所使用,并且需要保持相对干燥、散热良好的状态。
在使用过程中,温湿度监测仪的表面应当保持干净无尘,可用清水擦拭,并且应当注意不要弄湿温湿度探头。
2. 维护温湿度监测仪的工作环境应当保持相对干燥、散热良好的状态。
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定期检查温湿度探头的连接是否紧密,并清除探头上面的尘垢。
同时应当注意保护温湿度探头,避免过度弯曲或损坏。
3. 存放当温湿度监测仪不再使用时,应当将其存放在干燥、通风、散热良好的场所,并且应当与电源线、适配器、温湿度探头等附件放在一起。
在存放过程中,应当避免将温湿度监测仪照射在阳光下或接近磁性物品。
总结在使用温湿度监测仪时,应当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工作指南,确保监测仪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并保障用户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温湿度监测仪的保养过程中,应当保持相对干燥、散热良好的状态,定期清洁和维护温湿度探头,避免将温湿度监测仪暴露在阳光下或接近磁性物品。
温湿度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温湿度检测标准操作规程温湿度检测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与应用范围:1. 目的:为了确保温湿度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测量结果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制定本操作规程。
2. 应用范围: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温湿度检测的场所和设备。
二、术语和缩写:1. 温湿度:温度和湿度的简称。
2. 校准:通过与国家或行业标准设备进行比较,确定温湿度检测设备的准确性。
3. 检测:对温湿度进行测量的过程。
三、仪器设备:1. 温湿度计:应选择经过校准且精确可靠的仪器设备。
2. 温湿度标准样品:用于校准温湿度计的具备特定温湿度值的参照样品。
四、操作流程:1. 确认温湿度计状态良好,检查电量是否足够,并确保温湿度计的显示屏清晰可读。
2. 将温湿度标准样品放置在待测区域,确保样品没有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如直射阳光等。
3. 打开温湿度计的电源开关,等待一段时间,直到仪器稳定。
4. 将温湿度计的探测头放置在待测区域中,确保探测头与样品接触良好。
5. 静等温湿度计显示出稳定的温湿度数值,并进行记录。
记录格式应包括:测量时间、测量地点、温湿度数值和检测人员签名。
6. 将温湿度计的探测头移开待测区域,并关闭电源开关。
7. 温湿度计应及时进行校准,校准周期视使用频率和要求而定。
校准的具体操作应按照温湿度计的说明书进行。
8. 校准记录应详细记录校准时间、校准人员和校准结果,并保存至少两年。
五、注意事项:1. 温湿度计在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外观,如有损坏或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维修。
2. 温湿度计的使用应避免靠近热源或湿源,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对于数字式温湿度计,应定期更换电池,并检查显示屏是否清晰可读。
4. 温湿度计的校准应委托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校准周期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确定。
5.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温湿度计,避免碰撞损坏。
六、附录:1. 校准记录表格: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录入温湿度计的校准时间、校准结果等相关信息,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温湿度控制仪使用操作规程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温湿度控制仪使用操作规程
1、检查接线正确、电源电压正常之后,接通仪表电源,仪表上电复位,进入工作状态,开始对温湿度进行测量、显示和控制。
2、干温、湿温显示。
3、仪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湿度窗显示当时的环境湿度,温度显示干温,温度设定窗显示需控制的温度。
当需要看湿温时,可按“▲”键,此时温度窗显示“T2”,表示此时温度窗显示的为湿温,再按“▲”键,此时湿度窗显示“U”,表示此温窗显示的电源电压,再按“▲”键或15S不按键可返回原来状态
4、工作参数的设置
5、出厂前,仪表的参数已设置为温度控制值20.0±1℃,湿度控制值92℃±2%。
因此开机即能正常工作。
如要修改设置,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参照举例进行。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目的
建立温湿度压差测试仪标准操作规程,以保证温湿度压差测试仪的正确使用。
2. 范围
适用于HJYC-1温湿度压差测试仪操作。
3. 职责
3.1使用人员依据本规范标准操作HJYC-1温湿度压差测试仪。
3.2质量部负责HJYC-1温湿度压差测试仪的校验工作。
4. 内容
4.1操作
4.1.1将温湿度传感器上的七芯航空插头对准并插入固定在机箱上的航空插座内,将传感器上置于被测处,按“O/I”键,接通电源。
4.1.2此时显示窗口显示“00.0”,如需测量请按相应的“温度”、“湿度”、“压差”功能(指示灯亮),显示窗口内随之显示出相应功能的测量数据。
4.1.3测量“压差”时,开机预热10分钟,将数值调到“00.0”,可用小螺丝刀调节仪器上的压差零位调节钮。
然后,在压差传感器铜嘴上,分别插接上内径为Φ4mm的软管。
铜嘴长的为高压端采样嘴,铜嘴短的为低压端采样嘴。
测量时应将长铜嘴端的软管置于正压处。
请注意室内外的密封。
4.1.4待显示数据稳定后,即可进行测量工作
4.1.5 测量结束,按“O/I”键,关闭电源,收拾好仪器备用。
4.2 维护保养
4.2.1仪器应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避免传感器受潮或暴晒。
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将传感器保存在包装袋内。
4.2.2传感器和主机在出厂前都经过严格调试和标定,用户不可以随意拆动。
使用中发现仪器有不正常时,应送专业部门或生产厂进行维修、调试。
4.2.3测量“压差”时,必须先开机预热10分钟,测量前仪器显示数值必须为“00.0”。
4.2.4为了确保本仪器正常精确使用,需每年送检一次。
5. 支持文件
5.1 《设备管理制度》
6.相关记录
6.1 《设备使用记录》
7. 文件修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