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统计指数课后习题解答
统计学7-10章课后作业答案

第7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1、设销售收入x 为自变量,销售成本y 为因变量。
现已根据某百货公司某年12个月的有关资料计算出以下数据(单位:万元):2()425053.73ix x -=∑ 647.88x =2()262855.25iy y -=∑549.8y =()()334229.09iix x y y --=∑(1)拟合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并对方程中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作出解释。
(2)计算可决系数和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
(3)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
(4)假定下年一月销售收入为800万元,利用拟合的回归方程预测销售成本,并给出置信度为95%的预测区间。
解:(1)定性分析可知,销售收入影响销售成本,以销售收入为自变量,销售成本为因变量拟合线性回归方程i i i y x u αβ=++,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参数得:22()()(,)334229.09ˆ0.7863()425053.73ii xix x y y Cov x y x x βσ--===≈-∑∑ˆˆ549.80.7863647.8840.372y x αβ=-=-⨯= 因此,拟合的回归方程为:ˆˆˆ40.3720.7863i i iy x x αβ=+=+ 其中,回归系数β表示自变量每变动一个单位,因变量的平均变量幅度。
在此,表示销售收入每增加1万元,销售成本平均增加0.7863万元。
(2)可决系数22222[()()]334229.090.9998()()425053.73262855.25i i i i x x y y SSR R SST x x y y --===≈-⋅-⨯∑∑∑ (本问接下来的计算不做要求:为计算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根据离差平方和分解,可知:2222222[()()]ˆˆˆˆˆˆ()[()()]()()334229.09262811.68425053.73i i i iiix x y y SSR y y x x x x x x αβαββ--=-=+-+=-=-==∑∑∑∑∑22ˆ()()262855.25262811.6843.57i i SSE SST SSR y y yy =-=---=-=∑∑因此有ˆ()0.0032S β===≈) (3)陈述假设:01:0 :0H H ββ=≠在原假设成立的前提下,构造t 检验统计量245.598t ===在5%的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下,查自由度为10的t 分布表,得临界值0.025(10) 2.228t t =<,因此拒绝原假设。
第十章统计指数分析课后习题

二、单项选择1.统计指数按其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 )。
A 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B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C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D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总指数编制的两种形式是( )。
A 算术平均指数和调和平均指数B 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C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D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4.某市居民以相同的人民币在物价上涨后少购商品15%,则物价指数为( )。
A 17.6% B 85% C 115% D 117.6%5.在掌握基期产值和各种产品产量个体指数资料的条件下,计算产量总指数要采用( )。
A 综合指数B 可变构成指数C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D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6.在由三个指数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
A 都固定在基期 B 都固定在报告期 C 一个固定在基期,另一个固定在报告期D 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 7.某商店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销售额增长6.5%,商品销售量增长6.5%,则商品价格( )。
A 增长13%B 增长6.5%C 增长1%D 不增不减8.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6%,产量增长6%,则生产总费用( )。
A 增加 B 减少 C 没有变化 D 无法判断10.某商店2001年1月份微波炉的销售价格是350元,6月份的价格是342元,指数为97。
71%,该指数是( )。
A 综合指数B 平均指数C 总指数D 个体指数 11。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一般是采用( )作同度量因素。
A 基期质量指标B 报告期质量指标C 基期数量指标D 报告期数量指标 12.编制质量指标指数一般是采用( )作同度量因素。
A 基期质量指标B 报告期质量指标C 基期数量指标D 报告期数量指标 三、多项选择题1.指数的作用包括( )A 综合反映事物的变动方向B 综合反映事物的变动程度C 利用指数可以进行因素分析D 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E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2.拉斯贝尔综合指数的基本公式有( ) A∑∑1011q pq p B∑∑001p qp qC∑∑0001q pq p D∑∑1011p qp qE∑∑0011q pq p3.派许综合指数的基本公式( )A∑∑1011q pq pB∑∑0001q pq pC∑∑0011q pq pD∑∑001q pq pE∑∑0111qp qp4.某企业为了分析本厂生产的两种产品产量的变动情况,已计算出产量指数为112.5%,这一指数是( )A 综合指数B 总指数C 个体指数D 数量指标指数E 质量指标指数 5.平均数变动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中包括的指数有( )A 可变组成指数B 固定构成指数C 结构影响D 算术平均指数E 调和平均指数6.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 )A 平衡作用B 权数作用C 稳定作用D 同度量作用E 调和作用 7.若p 表示商品价格,q 表示商品销售量,则公式∑∑-1011q p q p 表示的意义是( )A 综合反映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B 综合反映价格变动和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C 综合反映多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D 综合反映由于价格变动而使消费者增减的货币支出额E 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 8.指数按计算形式不同可分为( )A 简单指数B 总指数C 数量指标指数D 质量指标指数E 加权指数 9.当权数为p 0q 0时,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可变形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B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可变形为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C 质量指标指数可变形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D 质量指标指数可变形为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E 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没有变形关系 10.指数体系中( )A 一个总值指数等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指数的代数和B 一个总值指数等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指数的乘积C 存在相对数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D 存在绝对变动额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E 各指数都是综合指数五、简答题1.什么是统计指数?它有何作用?六、计算题1.某市1999年第一季度社会商品零售额为36200万元,第四季度为35650万元,零售物价下跌0.5%,试计算该市社会商品零售额指数、零售价格指数和零售量指数,以及由于零售物价下跌居民少支出的金额。
社会统计学第三版第10章课后答案

社会统计学第三版第10章课后答案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所以()。
(分值: [单选题] *A.标志和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B.标志和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变化的(正确答案)C.标志和指标都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D.只有指标才可以用数值表示2.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
(分值: [单选题] *A.信息职能(正确答案)B.咨询职能C.反映职能D.监督职能3.“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是()。
(分值: [单选题] *A.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正确答案)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C.统计设计.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D.统计方法.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4.统计活动过程一般由四个环节构成,即()。
(分值: [单选题] *A.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决策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汁分析和统计预测C.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审核和统计分析D.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正确答案)5.调查某市职工家庭的生活状况时,统计总体是()。
(分值: [单选题] *A.该市全部职工家庭(正确答案)B.该市每个职工家庭C.该市全部职工D.该市职工家庭户数6.调查某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分值: [单选题] *A.该班50名学生B.该班每一名学生(正确答案)C.该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D.该班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7.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
(分值: [单选题] *A.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C.前者是连续变量D.前者是离散变量(正确答案)8.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情况进行研究,统计总体是()。
(分值: [单选题] *A.每个工业企业B.该地区全部工业企业C.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D.该地区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正确答案)9.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分值: [单选题] *A.男性是品质标志表现(正确答案)B.人的年龄是指标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某家庭的人口数是统计指标10.以下岗职工为总体,观察下岗职工的性别构成,此时的标志是()。
统计指数习题及答案

统计指数习题及答案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统计学学习过程中,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解答习题可以帮助我们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统计指数习题,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1. 平均数习题a) 某班级有1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165、170、155、175、180、170、165、160、175(单位:厘米),求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答案:将所有身高相加得到:160+165+170+155+175+180+170+165+160+175=1695,然后除以学生人数10,得到平均身高为169.5厘米。
b) 一家电商公司在过去一周的每天销售额分别为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11000元,求这一周的平均销售额。
答案:将每天销售额相加得到: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11000=57000,然后除以7天,得到平均销售额为8142.86元。
2. 中位数习题a) 某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考试成绩从低到高排列如下: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155、160、165、170、175、180、185、190、195、200、205。
求班级学生的中位数。
答案:由于学生人数为偶数,中位数为第15和第16个成绩的平均值,即(135+140)/2=137.5。
b) 一家公司的员工薪资从低到高排列如下:3000、3500、4000、4500、5000、5500、6000、6500、7000、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元。
求公司员工的中位数。
答案:由于员工人数为奇数,中位数为第8个薪资,即6000元。
3. 众数习题a) 某班级有40名学生,他们的考试成绩如下:60、70、80、80、90、90、90、100、100、100、100、110、110、110、110、120、120、120、120、120、130、130、130、130、130、130、140、140、140、150、150、150、150、150、150、150、150、150、160、160。
统计学习题答案(九、十、十一)

统计学习题答案(九、⼗、⼗⼀)第九章习题⼀、名词解释时间序列:是指反映客观现象的同⼀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序列。
发展⽔平:是指时间序列中的每⼀项具体指标数值,反映的是现象在不同时间发展所达到的规模和⽔平。
增长⽔平:简称增长量,是时间序列中两个不同时期发展⽔平之差,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量=报告期发展⽔平-基期发展⽔平。
由于所采⽤的基期不同,增长量可以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积增长量。
发展速度:是两个时期发展⽔平对⽐⽽得到的结果,表明现象发展的程度,说明报告期⽔平是基期⽔平的百分之⼏(或若⼲倍)。
增长速度:是根据增减量与基期⽔平对⽐⽽求得的⼀种相对数,反映现象在⼀段时期内数量增减的⽅向和程度的动态分析指标。
加法模型:假设各构成部分对时间序列的影响是可加的,并且是相互独⽴的,这样就可以把时间序列Y表⽰为:Y=T+S+C+I。
按照这种模型,时间序列的发展变化是4种因素叠加⽽成的。
乘法模型:假设四个因素变动之间存在某些相互影响的关系,则时间序列各期⽔平的数值就是四种因素相乘的乘积,其分解模型为:Y=T×S×C×I。
按照这种模型,时间序列的发展变化是4种因素乘积⽽成的倍⽐关系。
⼀次指数平滑法:⼀次指数平滑法是指以最后的⼀个第⼀次指数平滑。
如果为了使指数平滑值敏感地反映最新观察值的变化,应取较⼤α值,如果所求指数平滑值是⽤来代表该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值,则应取较⼩α值。
季节变动:由于季节⽓候(春、夏、秋、冬、晴、阴、⾬等)和社会习惯(春节、端午、重阳等)等原因,客观现象普遍存在季节变动影响(服装的销售量,农作物的⽣长,旅游⼈次;等等)。
测定季节变动的规律,主要在于测定季节指数,常⽤的测定季节指数的⽅法有简单平均法和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
循环波动:循环波动的周期在⼀年以上且长短不⼀,可采⽤剩余法对循环波动进⾏分析。
⼆、单项选择1~5:D A B C D 6~10:B A D C D三、简答题1、根据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分别有哪⼏种类型?请分别予以说明。
统计学习题答案 第10章 统计指数

第10章统计指数——练习题●1. 给出某市场上四种蔬菜的销售资料如下表:⑵再用帕氏公式编制四种蔬菜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⑶比较两种公式编制出来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的差异。
解:设销售量为q,价格为p,则价值量指标、数量指标、质量指标三者关系为:销售额=销售量×价格qp = q×p于是,对已知表格标注符号,并利用Excel计算各综合指数的构成元素如下:于是代入相应公式计算得:⑴用拉氏公式编制总指数为:四种蔬菜的销售量总指数 10002124104.16% , 2039.2q q p L q p===∑∑四种蔬菜的价格总指数 0102196.8107.73%2039.2p q p L q p===∑∑⑵ 用帕氏公式编制总指数:四种蔬菜的销售量总指数为 11012281103.83% 2196.8q q p P q p===∑∑四种蔬菜的价格总指数为 1112281107.39%2124p q p P q p===∑∑ ⑶ 比较两种公式编制出来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可见:拉氏指数>帕氏指数 在经济意义上,拉氏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销售量总指数说明消费者为保持与基期相同的消费价格,因调整增减的实际购买量而导致实际开支增减的百分比;价格总指数说明消费者为购买与基期相同数量的四种蔬菜,因价格的变化而导致实际开支增减的百分比。
帕氏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计算期。
销售量总指数说明消费者在计算期购买的四种蔬菜,因销售量的变化而导致实际开支增减的百分比;价格总指数说明消费者在计算期实际购买的四种蔬菜,因价格的变化而导致实际开支增减的百分比。
●2.依据上题的资料,试分别采用埃奇沃斯公式、理想公式和鲍莱公式编制销售量指数;然后,与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的结果进行比较,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采用埃奇沃斯公式编制销售量指数为:1011011101()()212422814405103.9896%2039.22196.84236q q pp q p q p E q pp q p q p++==+++===+∑∑∑∑∑∑采用理想公式编制销售量指数为:103.994869%q F ===采用鲍莱公式编制销售量指数为:1011000111()()22104.16%103.83%104.00%2q q q q p q p B L P q p q p =+=++==∑∑∑∑与拉氏销售量指数和帕氏销售量指数的结果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q q q q q L B F E P >>>>即拉氏销售量指数最大,鲍莱销售量指数次大,理想销售量指数居中,埃奇沃斯销售量指数较小,帕氏销售量指数最小。
《统计学》-第10章-习题答案

1•收集我国31个省(区、市)2007年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的八项指标的数据,具体采用的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平均工资、居民消费水平、货物周转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并对这八项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
数据请见2012ChinaEcoDevp.asv。
该数据是2012年我国31个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大中型工业资产总值(亿元)、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居民消费水平(元)、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这八项指标。
SPSS各选项操作是按照课本中的步骤,此处省。
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从表中的数据来看,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最大的值能达到0.965,所以对该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时有意义的。
表一相关矩阵按登记注册类镇私营地区居地区生型分全单位就货物周居民消商品零地区居民消费民消费水平产总值社会固业人员转量(亿费价格售价格水平(亿元)定资产平均工吨公里)指数指数(元)投资(亿资(元)(元)元)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元)1.000 .374 .074 .721 .595 1.000 .374 .074 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元).374 1.000 .879 .340 .575 .374 1.000 .879 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元).074 .879 1.000 .120 .504 .074 .879 1.000 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元).721 .340 .120 1.000 .216 .721 .340 .120 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元).595 .575 .504 .216 1.000 .595 .575 .504 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元).044 -.311 -.389 .090 -.229 .044 -.311 -.389 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元)-.417 -.112 .007 -.313 -.072 -.417 -.112 .007 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元).449 .965 .826 .407 .580 .449 .965 .826表2是SPSS俞出的一项表格,称为“解释的总方差”。
统计学 指数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统计指数一、填空题1.狭义指数是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变动的2.指数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指数和指数。
3.指数按其所标明的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指数和指数。
4.指数按其采用基期的不同,分为指数和指数。
5. 指数是在简单现象总体条件下存在的,指数是在复杂现象总体的条件下进行编制的。
6.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指数,一种是指数。
7.按照一般原则,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
8.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指数化指标是指标,同度量因素是与之相联系的指标。
9.综合指数编制的特点,一是选择与指标相联系的同度量因素,二是把同度量因素的时期。
10.拉氏指数对于任何指数化指标的同度量因素都固定在,派氏指数对于任何指数化指标的同度量因素都固定在。
11.编制指数的一般方法是:指数是按拉氏指数公式编制的;指数是按派氏指数公式编制的。
12.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是先后。
13.编制综合指数时,与指数化指标相联系的因素称,还可以称为。
14.平均指数的计算形式为指数和指数。
15.平均指数是先计算出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的指数,然后再进行计算,来测定现象的总变动程度。
16.在编制平均指数时,算术平均数指数多用为权数,调和平均数指数多用为权数。
17.数量指标的算术平均数指数,在采用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和一般综合指数的计算结论相同;而质量指标的调和平均数指数,在采用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计算结果和综合指数一致。
18.编制数量指标平均指数,一是掌握,二是掌握。
19.编制质量指标平均指数,一是掌握,二是掌握。
20.在零售物价指数中,K表示,W表示。
21.平均指数既可依据资料编制,也可依据资料编制,同时还可用估算的权数比重进行编制计算。
22.因素分析包括数和数分析。
23.总量指标二因素分析是借助于来进行,即当总量指标是两个原因指标的时,才可据此进行因素分析。
24指数体系中,指数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果指数等于因素指数的,二是结果指数的分子分母之差等于各因素指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0-7
莫名·编辑
要求:根据上列资料分析说明该公司工业总产量变动情况及劳动生产率、工作日长度、工作月长度和 工人数各因素影响程度和绝对额。
解:用 x 表示平均工人数,m 表示工作月长度,d 表示工作日长度,l 表示单位劳动生产率。 (1)该公司工业总产量指数和总产量变动额:
=104.87%
总产量变动额=9325000-8892000=433000(件) (2)因素分析 ①由于工人数变动而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
二、计算题
1.某企业生产 A、B 两种产品,报告期和基期产量、出厂价格数据如表 10-1 所示。
表 10-1
产品
产量(件)
基期
报告期
出厂价(元)
基期
报告期
A
2000
2200
12.0
12.5
B
5000
6000
6.2
6.0
要求:
(1)用拉氏公式编制产品产量和出厂价格指数;
(2)用帕氏公式编制产品产量和出厂价格指数;
试问 2000 年与 1999 年对比: (1)农民因交售农副产品共增加多少收入? (2)农副产品收购量增加了百分之几?农民因此增加了多少收入? (3)由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 2%,农民又增加了多少收入? (4)验证以上三方面的分析结论能否协调一致。 解:用连锁替代法进行因素分析。 (1)农民因交售农副产品共增加收入,即销售总额增长数:400×10%=40(亿元) (2)①销售额变动指数、产品收购量变动程度和产品收购价格变动程度存在以下关系:
表 10―12
11.表 10-13 是某企业 1995~2000 年各种产品产量及不变价格数据。 表 10-13
莫名·编辑
要求:列表计算
(1)各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
(2)以 1995 年为基期的各年产值的定基指数;
(3)各年环比指数;
(4)验证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的关系。
解:(1)各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结果如表 10-14 所示。
95
100
105
权数(wi)(%)
10
30
40
20
编制价格指数:
∑ I p =
p1 p0
wi
= 110% ×10%
+ 95% × 30% +100% × 40%
+105% × 20%
= 100.5%
该四种商品的价格总指数为 100.5%。
4.某企业生产三种产品,有关数据如表 10-4 所示。
要求:计算该企业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
表 10-9 单位:万元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按 1980 年不变价计算
300 316 360 400
按 1990 年不变价计算
416 440 462 500 540
要求:
(1)计算不变价换算系数;
(2)将 1992 年以后各年产值换算为按 1980 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
表 10-15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18
1999
2000
定基指数(%) 100
104.13
109.96
124.78
121.54
134.29
(3)各年的环比指数,如表 10-16。
表 10-16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环比指数(%) - 104.13 105.60 113.48 97.40 110.49
表 10-4
产品种类
基期 价格(元) 产量(万件)
产量个体指数(%)
甲
10
20
109.2
乙
9
16
121.5
丙
8
15
98.6
解:该企业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
莫名·编辑
=110.28%
5.某地区 1999 年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 400 亿元,2000 年收购总额比 1999 年增长 10%,农副产品收购 价格总指数为 102%。
1990 年不变价格产值=1980 年不变价格产值×换算系数
表 10-11
年份
1988 199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15
1980 年不变价格产值 312.00 328.64 374.40 416 440 4162 500 540
(4)以 1988 年为基期编制定基指数,如表 10-12 所示。
(3)比较两种公式编制的产量和销售量指数的差异。
解:(1)产品出厂量的拉氏指数:
莫名·编辑
产品出厂价格的拉氏指数:
莫名·编辑
(2)产品出厂量的帕氏指数:
产品出厂价格的帕氏指数:
(3)拉氏和帕氏指数公式的差异:
2.某地区 1995 年和 2000 年两类商品收购价格类指数和收购额指数资料如表 10-2 所示。
总产值增长额=1161000-854000=307000(元) (2)因素分析: ①由于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引起的总产值的变动:
产量变动影响的绝对额=1044000-8540000=190000(元) ②由于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总产值的变动:
价格变动影响的绝对额:1161000-1044000=117000(元) ③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1995 年总产值=15×220+8×480+5×800=11140 其它各年计算方法相同,略。
表 10-14
年份
1991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产值(元) 11140 11600 12250 13900 13540 14960
(2)以 1995 年为基期的定基指数,如表 10-15。
表 10-8 某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表
要求: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解:本题用算术平均指数计算,权数为相对数权数。 (1)计算交通和通讯工具指数:
=101.55%
(2)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莫名·编辑
=101.50%
10.某企业 1988。1995 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数据如表 10-9 所示。
莫名·编辑
所以,产品收购量变动影响程度
。
农副产品收购量增加了 7.84%。
②由以上分析可知:
∑ p0q1 = 107.84% ∑ p0q0 ∑ ∑ 而 p0q0 = 400 亿元,所以 p0q1 = 400×107.84% = 431.75 (亿元)。
农民因此而增加的收入:431.75-400=31.75(亿元)。
以上数据验证了定基指数等于相应环比指数连乘积的关系。
12.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的某企业,1996 年和 2000 年的销售资料如表 10-18 所示。
=104.39%
工人数影响绝对额=9282000-8892000=390000(件) ②由于工作月长度变动而引起的产量的变动:
工作月长度变动影响绝对额:8925000-9282000=一 357000(件) ③由于工作日长度变化而引起产量的变动:
工作日长度影响绝对额=8325000-8975000=-600000(件) ④由于单位劳动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产量的变动:
表 10-2
商品种类
收购总额(万元)
1995 年
2000 年
收购价格类指数(%)
甲
140
138.6
105
乙
60
78.4
98
要求:编制这两类商品收购价格总指数。
解:这两类商品收购价格总指数,可以运用算术平均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也可运用调和平均数的公
式进行计算。
(1)算术平均数指数:
(2)调和平均数指数:
(3)将 1990 年以前各年产值换算为按 1990 年不变价计算的总产值;
(4)以 1988 年为基期编制各年的产量定基指数。
解:(1)计算不变价格换算系数:
由于 1991 总产值即按 1980 年的价格计算,也按 1990 年的不变价格计算,所以,
(2)将 1992 年以后各年的产值换算为 1980 年不变价格的产值:
莫名·编辑
=135.95% =122.25% =111.21%
135.95%=122.25%×111.21%
307000(元)=190000+117000 (3)分析结果表明:从相对数方面来看,该工厂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 35。95%,是由于产量增 长 22.25%和价格上涨 11.21%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绝对数方面来看,该工厂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加 307000 元,是由于产量上升使销售额增加 190000 元和价格上涨使销售额增加 117000 元共同作用的结果。 8.某公司所属两企业有关资料如表 10-7 所示。
=106.25%
计算结果表明,甲城市比乙城市水果价格高 6.25%。
7.某工厂生产两种不同种类的产品,有关数据如表 10-6 所示。
表 10-6
产品种类 计量单位
产量
基期
报告期
价格(元)
基期
报告期
甲
件
20000
24600
40
45
乙
台
108
120
500
450
要求: (1)计算该厂工业总产值指数及总产值增长额; (2)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总产值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3)用文字说明分析结果。 解:(1)计算工业总产值指数和总产值增长额:
(3)由于价格提高引起农民收入增加量:
∑ ∑ 农民增加的收入 = p1q1 − p0q1 =400×110%-431.75=8.25(亿元)
(4)由于产品产量和产品价格的变动引起的农民收入的增加量:31.75+8.25=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