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
解答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之翻译、传播与接受

解答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之翻译、传播与接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浪漫主义诗人和人文关怀主义者。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史料性、高超的文学艺术性和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色彩。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杜诗学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越来越引起关注,众多译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翻译的杜诗己经广泛深入到英美文学界、翻译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鉴于杜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其对英美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不断有学者对杜诗的翻译和传播作引介和批评,如对杜诗翻译史的回顾、评论,对杜诗翻译名家的个案研究,对杜甫诗歌翻译中的翻译策略、技巧手法的探讨。
他们以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译作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奠定了杜甫诗歌翻译研究的基础。
本文试图从翻译对话角度出发,对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和中国本土传播接受的交流互动进行回顾和评价,进一步探讨如何提升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的影响力,力图在杜甫诗歌研究领域有所拓展。
一、国内期刊杜甫接受史研究发文数量统计介绍和评析杜甫诗歌在英美国家的翻译与影响对促进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将搜集到的国内中文期刊(包括会议论文集)涉及到杜诗翻译及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类文章(2000-2011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杜诗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二、杜诗在英美世界接受史研究要点综述表1所列的40篇杜诗翻译及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类文章中,探讨杜诗及汉诗英译问题的文章24篇,占60 %;介绍与评析译家译作的文章次之,共计9篇,占22. 5 %;而介绍杜诗在英美传播与接受状况的文章最少,仅7篇,占17. 5% 。
首先探讨杜诗及汉诗英译问题。
21世纪以来杜甫诗歌在英美的译介与传播——兼论首部英译杜诗全集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五年第三期 总第125期21世纪以来杜甫诗歌在英美的译介与传播———兼论首部英译杜诗全集李特夫〔摘 要〕 在大力倡导“文化强国”和传统文学“走出去”的现实语境下,杜甫、杜诗在域外的翻译与传播研究,愈来愈受重视。
本文就21世纪至今英美主要汉诗选译本和杜诗专译本中的杜诗刊行情况加以细致梳理和版本学考察,同时对本时期出版的世界上首部英译杜诗全集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藉此勾勒出新世纪以来杜诗在英美的译介特征与传播概貌。
〔关键词〕 21世纪 杜诗 英美 译介与传播作者:李特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525000。
杜甫诗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也是“东学西渐”的先行者之一。
历经270多年的英语译介,杜诗已从汉语文学经典成为了翻译文学和世界文学经典,在英语世界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进入21世纪,英美的杜诗英译赓续不辍,再谱新篇,掀起又一轮高潮。
杜诗的翻译传播离不开出版这一重要载体和媒介。
翻译作品的出版史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其译介历史,通过梳理和考察新世纪以来杜诗在英美的英译刊行情况,可客观描述杜诗的译介与传播轨迹。
尤其这期间,随着出版理念与技术的不断创新,有的杜诗英译作品开始尝试新的出版和传播方式,呈现出比较独特的版本现象,直接影响并促进了杜诗的英译传播和接受。
一、本时期出版的主要汉诗选译本及其杜诗刊行(一)汉米尔《跨越黄河:汉诗三百首选译》中的杜诗美国著名反战诗人汉米尔(Sam Hamill)曾获“华盛顿诗人协会终身成就奖”。
汉米尔本时期的英译杜诗可集中见于《跨越黄河:汉诗三百首选译》(Crossing The Yellow River:ThreeHundred Chinese Poems,2000)。
此书由美国“桂冠诗人”默温(W.S.Merwin)作序,选译了《诗经》、汉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和明代诗歌。
入选本书的诗人中,杜甫的诗数量最多,共译《落日》和《遣兴五首(其一)》等90多题,100余首。
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

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海 岸摘 要: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已历经几个世纪,但重心无疑落在中国古典诗歌,对新诗的译介起步晚,在近三十年间才获得迅速的发展,经历了从译介朦胧诗派到第三代诗人、70-80后诗人的转向,却也承接了西方源自“玉书”译介中国诗歌的文化传统。
近十年来笔者参与翻译出版双语版《中国当代诗歌前浪》(2009)《归巢与启程——中澳当代诗选》(中国卷, 2018)项目,译写/编辑中国大陆近百位在20世纪50-80年代出生,坚持汉语写作的先锋诗人的作品,发现中外译者真诚的合作也为英译中国诗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示范与启示。
关键词:中国新诗 翻译与传播 中外译者合作十年前,笔者在编选《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2007)时,发现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已历经几个世纪,但重心无疑落在中国古典诗歌,对新诗的译介显然起步晚、影响弱,但也经历了中国古典诗歌从欧洲英伦传入美国的相似历程,在近三十年间获得迅速的发展。
中国新诗的译介与传播最早的中国新诗英译本见之于英裔作家哈罗德·阿克顿(Harold Acton)和其北大学生陈世骧先生(1912—1971)合译的《中国现代诗选》(Modern Chinese Poetry,伦敦达克沃思[Duckworth]出版社,1936),随之是美籍英裔作家白英(Robert Payne)英译的《中国当代诗选》(伦敦,1947)。
优秀的中国新诗英译本出现在美国,例如,美籍华裔学者许芥昱教授(1922—1982)编/译的《二十世纪中国诗》(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oetry: An Anthology,双日[Doubleday]出版社,1963),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现代诗的英译诗集,常被认为是英译中国现代诗的经典。
香港著名翻译家宋淇与英国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较早地在《译丛》(Renditions,1983年春秋19—20卷)向外译介《朦胧诗选》(Mist: New Poets from China,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翻印),编/译出版《山上的树:中国新诗选》(Trees on the Mountain: An Anthology of New Chinese Writing,译丛[Reditions]出版社,1984);同时,新西兰汉学家路易・艾黎(Rewi Alley, 1897—1987)在北京编/译出版《大道上的光影:中国现代诗选》(Light and Shadow Along a Great Road:A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4)。
《2024年苏童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范文

《苏童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篇一一、引言苏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在中国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学的国际化进程,苏童的作品也逐渐走进了英语世界的读者视野。
本文旨在探讨苏童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分析其译作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程度,以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
二、苏童作品的译介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学作品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苏童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国外读者的目光。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学,让更多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和苏童的创作,苏童作品的译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苏童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目前,苏童的作品已经有多部被翻译成英文,并在英语世界出版。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红粉》、《大红灯笼高高挂》等。
这些译作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受到了读者和学者的高度评价。
此外,还有一些苏童的作品被收录在“熊猫丛书”等大型中国文学丛书之中,进一步扩大了其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
四、苏童作品译介的传播与接受程度苏童作品的译介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程度较高。
一方面,英语世界的读者对苏童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了中国文化和苏童的创作风格。
另一方面,学术界对苏童作品的译介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作品丰富了英语世界的文学宝库,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五、苏童作品译介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苏童作品的译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通过将苏童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并推向国际市场,让更多外国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
其次,苏童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英语世界的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社会和人生的新视角。
最后,苏童作品的译介也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进程做出了贡献,推动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提升。
六、结论总之,苏童作品的译介在英语世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将苏童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并推向国际市场,不仅扩大了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古代诗词翻译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

古代诗词翻译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便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中国的外文化传播中,古代诗词的翻译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将古代诗词翻译成外语,借助于翻译媒介的力量,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得以跨越语言的障碍,走向世界舞台,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首先,古代诗词翻译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翻译作品将中国古代诗词转化为外语,使得外国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通过翻译,外国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思想、价值观、情感和审美理念,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诗词翻译作品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使外国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加强中外文化的互动和交流。
其次,古代诗词翻译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在于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翻译,中国的古代诗词得以走出国门,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些翻译作品为外国读者打开了窥探中国文化的大门,让他们能够欣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词的翻译使得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得以传承和弘扬,增加了中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古代诗词翻译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还在于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含义而闻名于世。
通过翻译,外国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文化背景、艺术风格和诗意内涵。
古代诗词的翻译作品通过语言的传达,向外国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使其能够欣赏和理解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此外,古代诗词翻译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还在于推动了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翻译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交融的过程。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并将其灵活地转化成外语的表达方式。
这种过程中,中外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不可避免。
古代诗词的翻译作品有时会融入翻译者的个人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使得翻译作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的翻译作品使得中外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推动了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意境的跨文化传播中国诗词在世界的影响

意境的跨文化传播中国诗词在世界的影响意境的跨文化传播:中国诗词在世界的影响中国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已经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意境。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诗词也开始逐渐跨越国界,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诗词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义。
一、传统美学与世界观融合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许多西方文化爱好者的眼球。
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探索传统美学,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中国诗词作为传统美学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文化反思。
因此,许多西方诗人、作曲家、画家等艺术家都借鉴了中国诗词的艺术形式和意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诗词具有了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二、翻译与传播为了使中国诗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传播,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家通过将中国诗词转化为西方文化的语言和形式,将其传达给西方读者。
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诗词的特殊性质,翻译诗词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翻译者需要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并同时保持诗词的韵律和韵味。
只有这样,才能使西方读者真正领略到中国诗词的美妙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国诗词的传播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在网上发表和分享自己对中国诗词的理解和创作,将其推广到全世界。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形式,使中国诗词得以超越传统的纸媒和出版物,迅速传遍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学习和欣赏中国诗词的美。
三、文化交流与理解中国诗词在世界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输出,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理解。
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诗词,西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同时,中国诗词也为西方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艺术和思维范式,激发了西方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艾克敦和英语世界第一部英译中国新诗选

t h e c o n t e n t s ,s e l e c t i o n p r i n c i p l e ,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s o n mo d e l T l C h i n e s e p o e ms ma d e b y t h e e d i t o r a n d t r a n s l a t o r A e t o n a s
2 0 1 5年( 双 月 刊)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 b i mo n t h l y )
Ap r ., 2 01 5 V0 1 . 31 No. 2
w e l l a s h i s v i e w o n t r a n s l a t i n g l n o d e l T l C h i n e s e p o e ms ,wi t h a v i e w t o h a v i n g a b e t t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mo d e m C h i n e s e p o — e os r f r o m a w e s t e n r p e sp r e c t i v e .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翻译与传播

翻译策略:需要 采取合适的翻译 策略,如直译、 意译等,以更好 地传达原文的意
思和风格
翻译渠道与合作项目
合作项目:如“中国文学海外 推广计划”、“中国文学翻译 工程”等
翻译出版:如海外出版社、 翻译出版公司等
翻译机构:如中国文学翻译 院、中国翻译协会等
翻译人才:如海外汉学家、 翻译家等
海外读者反馈与接受度
解和认同
提高了中国现 当代文学在海 外的知名度和 影响力,推动 了中国文学走
向世界
激发了海外读 者对中国文学 的兴趣和热情, 促进了中国文 学在海外的传
播和发展
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认同
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友谊 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文化创新 增强了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
第五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翻 译与传播面临的挑战与 机遇
文化差异与误读风险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翻译不准确 误读风险: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误读,导致作品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翻译质量:翻译质量直接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和接受程度 版权问题:版权问题可能导致作品在海外传播受限
版权保护与国际合作机制
版权保护: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翻译与传播中面临的版权问题
国际合作机制: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加强版权保护,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 海外翻译与传播
版权交易:通过版权交易,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海外翻译与传播
国际版权保护协议:加入国际版权保护协议,提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海外翻 译与传播的版权保护水平
海外市场需求与竞争态势
市场需求:海外读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需求日益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
海岸
【核心提示】近30年间,随着文学翻译研究领域“文化转向”的趋势日趋深入,更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诗歌的翻译与传播已开始进入西方主流文化。
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已历经几个世纪,但重心落在古典诗歌上,有关新诗的译介相对来说起步晚、影响弱。
中国新诗的译介与传播
最早的中国新诗英译本为哈罗德·阿克顿(Harold Acton)和其学生陈世骧合译的《中国现代诗选》,1936年在伦敦出版,随之是白英(Robert Payne)英译的《中国当代诗选》(1947年)。
在美国,许芥昱编译的《二十世纪中国诗选》(1963年),闵福德(John Minford)和宋祺编译的《山上的树》(1984年),叶维廉编译的两部中国新诗选集《中国现代诗歌:
1955—1965》(1976年)、《防空洞抒情诗:中国现代诗歌,1930—1950》(1992年)等著作,可谓是英译中国新诗的里程碑式译本,改变了以往英语世界翻译与传播中国诗歌重古诗、轻新诗的局面。
然而,许多重要的英译本没有收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国新诗作品,例如,爱德华·莫林(Edward Morin)编译的《红色杜鹃花》(1990年)、奚密(Michelle Yeh)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1992年)、托尼·巴恩斯通(Tony Barnstone)编译的《风暴之后:中国新诗》(1994年)都存在这样的缺点。
而个人诗集的英译大多集中于朦胧派诗人的作品。
王屏编译的《新一代:中国当代诗选》(1999年)开始重点关注朦胧诗之后出现的新一代诗人的作品。
张耳与美国众诗人合作英译的《别处的集结:中国当代诗选》(2008年)、海岸与英美诗人合作翻译的《中国当代诗歌前浪》(2009年)则将目光转向,聚焦于90年代以来的作品。
2012年,由杨炼选编,威廉·赫伯特(William Herbert)、霍布恩(Brian Holton)等英译的中国当代新诗选《玉梯》由英国著名的
血斧(Bloodaxe)出版社出版,相信会给西方读者带来更大的惊喜。
从“玉书”到“玉梯”的文化传统
据杨炼透露,“《玉梯》这部诗选的立意在于达成中英诗人间的深度交流,在思想上和语言上,必须传达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特征:观念性和实验性”。
“我们刻意用极端的原创,挑战极端的翻译——不是空谈诗歌的可译与否,而是由原作设定美学要求,不容不可译的可能!”事实上,当听说杨炼及其中外编译合作者将他们英译的中国当代诗歌选集命名为“玉梯”时,笔者不禁为他们这一构思暗暗叫绝——自觉地将中国新诗的翻译归入西方对中国诗歌译介与传播的文化传统中。
显然,《玉梯》试图攀越《玉山》(The Jade Mountain)这部美国诗人宾纳(Witteer Bynner)翻译《唐诗三百首》的英译经典,抵达《玉书》这一西方译介中国诗歌的源头。
《玉书》(Le Livre de Jade)是法国贡古
尔学院女院士茱迪·戈蒂叶(Judith Gautier)与其中文教师丁敦龄合作翻译的中国古诗集,因其优美的法文成为“世界级的经典”,对欧美文化界产生巨大影响,后被译成欧洲多国文字,出版了几十个版本,更多次被转译成英文。
这些从法文译本转译而来的英文译本,为中国古诗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铺平了道路,《玉书》随之也成为“美国本土化中国诗歌文学小传统”的源头。
钟玲认为,这个本土化中国诗歌的文学小传统在美国文学上的成就规模不大,但却是实在的。
第一,有些中国古典诗的英译本身已成为英文创作的经典,包括庞德(Ezra Pound)翻译的李白《长干行》、王红公(Kenneth Rexroth)翻译的30多首杜甫诗以及斯奈德(Gary Snyder)翻译的24首寒山诗。
第二,这些诗歌对美国一些作家、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产生影响,成为促成他们生命中重要转变的因素之一,如影响一些美国作家去接近大自然或回归田园生活。
第三种成就表现在中国文化对美国作家创作产生的影响上,使美国诗歌无论在内容或
表现手法上都有新的呈现,具备了新的风貌和美感。
可见,近30年间,随着文学翻译研究领域“文化转向”的趋势日趋深入,更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诗歌的翻译与传播已开始进入西方主流文化。
中西译者需要真诚合作
八十余年中国新诗英译史,乃至几个世纪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史都表明,成功的翻译离不开中外诗人间的真诚合作。
无论是早期理雅各(James Legge)与王韬合作翻译《诗经》、宾纳与江亢虎合作翻译《玉山》,还是后来的译者如杨宪益夫妇、王红公与钟铃、罗郁正与舒威霖、丁祖馨与拉菲尔等,都是绝佳的例证,为中外合作英译中国诗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示范与启示。
2008—2009年间,笔者也曾编译出版过一本《中国当代诗歌前浪》,以汉英双语形式呈现当代中国新诗的风貌。
全书约二分之一的英译出自英语世界的学者、诗人、翻译家,如霍布恩、柯雷、戴迈河、西敏、梅丹理等人之手,余下部分先由笔者提供英译初稿,再与旅居上海的美国诗人徐
载宇合作完成。
通过中西译者的合作,使得本书在欧洲顺利出版,并进入当年的德国汉堡国际书展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国际书展。
经历了近两年的译编工作,笔者深刻地体会到霍布恩在英译杨炼《同心圆》时的那番感言。
他写道:“要想提高汉英文学翻译的质量,唯有依靠英汉本族语译者之间的小范围合作。
汉语不是我的母语,我永远无法彻底理解汉语文本的微妙与深奥;反之,非英语本族语的译者,要想将此类内涵丰富的文本翻译成富有文学价值的英语,且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一旦同心协力,何患而不成?”
在西方汉学界,不少学者颇为推崇中国当代诗歌在世界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柯雷曾说:“首先,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已经繁荣到我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它的色彩不是红的、蓝的这样单色调的,而是多彩的;早期的朦胧诗尤其值得一提,这些诗歌中特有的意象手法是我们这些外国人最感兴趣的;另外,中国诗歌有着与其他国家诗歌一样的特点,那就是这些诗歌反映了诗
歌产生的那个年代的一切,我们把这些诗歌同它的时代和地域联系起来,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发展。
通过中国诗人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过去、现在,特别是看到了中国的发展。
”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国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新诗英译的前景更值得期待。
目前,中国新诗的外译工作方兴未艾,但从事这项工作的诗人、翻译家太少。
在此笔者呼吁全国社科规划部门将中国诗歌外译工作纳入国家社科基金规划中,激励更多的年轻才俊参与其中。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s/blog_4b2eb85a01011oad.ht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