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合集下载

黄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黄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黄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8高二上·哈尔滨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风骨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风骨不再成为多数作家的自觉追求,风骨之说颇有些大音希声。

②优秀的文学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③许多走红的网络文章文辞并不精美,甚至不通文墨,言不达意,却因其观点与网友的心理相契合而被追捧。

④钱钟书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其用词运斤成风,最可表现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⑤子女求学在外,对于父母,虽然无法做到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但每日问声祝福,道个平安,也能尽份孝心。

⑥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她从入职之初就深知管理企业财务犹如坂上走丸,会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她在工作上一直都小心翼翼。

A . ①③⑥B . ②⑤⑥C . ①②⑤D . ②④⑤2. (2分) (2018高一下·惠州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最强大脑》国际PK赛第一场,中国男孩李云龙和意大利少年安德烈表现迥异,引发观众对“中国式教育”的大讨论。

面对质疑,李云龙的父亲李勇表示将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

B . 昨日,长白山上的高山牡丹花已开得十分茂盛,如果明媚的阳光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的话,山上五光十色的花很快就能冒出来。

C . 虽然现在所访问的一些国家,对我们很陌生,了解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导游的帮助下,整个访问行程一定会非常顺利。

D . 行政改革蓝皮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2013)》调查,超六成受访者对八项规定的持续实施有信心,民众对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的建立,有很高的期待。

3. (2分) (2017高三上·张家口期末)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 同学住院了,咱们集点资金买东西垂问一下,生病的同学会很温暖。

2019年黄山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精]

2019年黄山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精]

黄山市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

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

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

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

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

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

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

对一般平民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

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

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

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

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

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

黄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黄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黄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下·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版权意识要以规则意识为支撑。

首先是法律规则,比如有些平台,图片并未经作者授权就上传了,乃至有的侵犯肖像权,这其实是打着版权旗号侵犯版权。

其次是商业规则。

交易市场明码标价、公平公正是底线要求,如果是根据使用者公司大小、身份高低量身定价,事后抬价,显然有“钓鱼”之嫌。

(甲)对此,国家版权局也专门强调图片公司要“规范版权述管,合法合理维权,不得滥用权利”。

(乙)尊重著作权,并不意味着要纵容不合规的经营方式;追问经营方式的问题,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损害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共识。

行业龙头平台既要在提升付费意识上下功夫,更要在树立规则意识上带好头,推动行业风气好转。

同样的,社会也在呼唤相关部门更好厘定规则、解法纠纷。

(丙)这也是为什么当国家权局表示将“进一步规范图片市场权秩序”时获得了一片叫好声?(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乃至B . 明码标价C . 下功夫D . 厘定(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一下·菏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国家从来被视为一个伦理性的实体。

在近代西方霍布斯和洛克所倡导的自然主义的契约国家,卢梭、康德、费希特所倡导的道德主义的契约国家中,国家都没有积极的功能。

国家只是一个警察,唯一的职责是维持秩序;它不是一个导师,不负有引导人们向善之职,那是宗教所管的事。

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在伦理关系上环环相扣,连为一体。

“民惟邦本”,国家作为伦理性的实体,除去负责保障民众的个人权利、督促民众履行个人义务之外,还负责教化民众尤其是从君主到各级官吏,“孝、悌、忠、信”,“仁、爱、诚,敬”,“礼、义、廉、耻”,作为国家伦理的基本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在现实中应该怎样行动,应该禁止哪些行为。

2018_2019学年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_2019学年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载可编辑.专业.整理.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第I 卷(选择题)评卷人 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这所国际名牌大学,吸引了来自于六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

B .王教授最终还是把节省下来的课题经费购置了十五台电脑。

C .她为了伙伴说自己胆小,便壮着胆子爬上陡峭的“天梯”。

D .他到今天上午,仍然没有拿定主意究竟是学文科还是理科。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泛舟漓江,我惊诧于大自然的神奇功力,竟能把山水_____得如此多姿多彩。

②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_____,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③总_____人才,为了挽留这位软件设计师继续在公司工作,多次亲自登门拜访。

A .装点 不齿 爱惜B .点缀 不齿 爱护C .点缀 不耻 爱惜D .装点 不耻 爱护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在导游的领导下,这批游客便登堂入室,津津有味地欣赏起博物馆的文物来。

B .虽然室外又闷又热,但由于工作间安装了空调,舒适的温度使大家如坐春风。

C .喜好在名胜古迹上刻字留言,这种不文明之风不知起于何时,始作俑者是谁。

D .当年他只身闯京城,前倨后恭,凭借过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创下这份家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篇论文论点正确、论据充分、结构完整,是衡量其好坏的重要标准,必须严格要求。

B .中国艺术研究院还将聘请包括工艺美术大师在的一百位德艺双馨的民间艺术家。

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从王锋火海救人,到最美教师支月英扎根乡村36年,再到好医生梁益建帮助困难病人,各行各业从善如流....的故事无一不深深感动着国人B. 领导者应当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该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C. 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D. 整顿文风的一个要求是要用平易近人....的文字传播真理。

语言晦涩难懂,空话套话连篇,形式单一僵硬,是宣传思想工作之大忌,是没有效果的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VR体验收费较高,据调查数据显示,38%的消费者能接受的VR体验价格在30元以内,仅有1 4%的消费者表示即使人均100元也愿意体验B. 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C.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D. “假日经济”只是一次集中消费,并不能让社会消费总额发生太大的提升。

更何况,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完善,民众完全可以给自己放“长假”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李华与张红闹别扭,摒弃前嫌时,李华说:“让我们握手言和,结为秦晋之好吧。

”B. 请放心,我会准时光临宴会,送上我对你们这些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学子的祝福C. 初次参与高端的班主任论坛,鄙人才疏学浅,幸蒙贤兄抛砖引玉,让我得以从容D. 这是我编写的拙作《学霸笔记•语文》,感觉文辞微浅,冒昧打搅先生,请您雅正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易水诀别”一幕中,通过写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悲壮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1. (6分)(2017·日照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文艺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回顾一年多来众多文艺作品创作,无论是影视剧、歌曲,还是小说及其它作品,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如《大圣归来》、《三体》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些影视剧如《琅琊榜》、《老炮儿》等,在社会各界也都引起热烈反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老百姓常常对此津津乐道,感觉这是为人民群众奉上了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这些好的文艺作品为何能受到人民群众如此喜爱?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这些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群众,它接地气,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把人民群众生活中最真实、最真切、最真挚的一面充分挖掘和表达出来,祛除了作品的空洞泛化,杜绝了作品的虚构简化,让人民群众亲身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影像,看到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淳朴民风、热情态度、勤劳创造和真实情感,看到了那些有血有肉、精神高大的大众群体,寻到了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因而有一种真切的“获得感”。

这些真切的“获得感”,首先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渴望。

事实上,人民群众不是没有艺术鉴赏能力,而是喜欢真正有思想、有道德、有温度、有高度,能够号准时代脉搏、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悲苦和欢乐的作品。

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曾让我们热泪盈眶,当这部作品被搬上荧屏后,我们切身感受到的是来自对再现现实生活的真切呼唤。

虽然这部作品的创作年代在上个世纪,但是这部作品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让我们忘怀。

我们喜欢作品中的人物,崇尚作品人物的精神品格,因为这部作品的的确确让我们感受到了普通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

这些真切的“获得感”,还让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最近一个时期被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展现人间正道的文艺作品,不仅为人民群众送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而且也向社会不断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润物无声地起到了引领社会新风尚的作用。

安徽省黄山市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黄山市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郑士有每到年关,都会看到人们发出“年味淡了”“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叹。

毋庸置疑,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确实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场景在广大城镇乃至部分农村地区已渐行渐远。

其中,有些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自然变化,属于年俗的正常演变。

如春节食品,原来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的,做好之后隔壁邻居、亲戚朋友互相赠送品尝,其乐融融,现在一方面人们无暇制作,另一方面商店都有销售,于是自家制作春节食品的习俗也就淡化了,其制作技艺也逐渐消亡。

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以往一度禁止在春节期间祭祀天地、祖先,把春节期间表达慎终追远、感恩情怀的信仰内容都禁绝了。

再如禁放鞭炮,鞭炮在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在形式可以增添热闹气氛,内在心理方面则表达了民众在新旧交替之际驱邪除祟、祈福求吉祥的愿望。

如今“一禁了之”弱化了春节的氛围。

其实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改进鞭炮的制作工艺,使其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现有的技术能力完全能够做到。

“年味淡了”,言下之意就是以往“年味浓”。

但这只是部分城市人的感受,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年气氛依然是浓浓的,这从繁忙春运就可以看出,每到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步伐。

产生“年味淡了”的感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民俗的误解。

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民俗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是如此。

试想宋代的过年和唐代的过年会一样吗,清代过年会跟明代过年一样吗?例如,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走亲戚)是重要的习俗活动,它对于强化亲情、密切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起到重要作用。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2019学年上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黄亚果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

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

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

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

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

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

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

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

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

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姓氏的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

”“感天而生”就是知母而不知父的意思。

如传说中的商族祖先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之卵有孕而生;周族祖先后稷,是其母姜塬踩了天帝的脚印感孕而生。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状况。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等。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万居住和生活,每一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这就是姓与氏最初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了保留原有的区别外,其功能又有了新的变化。

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

贵者有氏,贱者无氏。

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

如果他的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

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卫鞅”;后来他被封于商,故又称“商鞅”。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

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

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

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

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

这就是史书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大约在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

这表明在进入封建的大一统社会以后,姓与氏已经没有区别了。

姓氏代表血缘传承关系的一种符号,中国人姓氏代表的是父传子的血统关系。

中国人,尤其在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自西周春秋以来,中国人的亲属是以父系为中心论亲疏,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

古代的国家观念,也与家族观念相联系,所谓一家一姓的天下,实际上是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

在这种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中,中国人十分重视“姓”,有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很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现象,在全国形成了无数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

中国人姓氏几乎都是以父传子的垂直方式世代相传的,女子婚后也不改姓,仅仅附上夫姓,表明已婚了。

所以,中国人姓氏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父系社会的全过程,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过程中和国家统一上,曾经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姓氏的产生与发展》有删改)1. 下列对“姓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中国人姓氏的历史悠久,一般认为产生于按母系血缘分成的若干氏族的母系氏族社会。

B. 感天而生的神话故事说的是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现状,由此带来的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状况。

C. 姓氏虽然常被联系在一起使用,但并非产生于同一时期,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

D. 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

表明在进入封建的大一统社会以后,姓与氏的区别已经消失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夏、商、周三代,氏成了贵族地位的标志,只有男子才有氏,且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B. 夏、商、周三代,女子在出嫁时在孟、仲、叔、季等排行前加上姓来标明血统,防止“同姓成婚”。

C. 古代的国家观念与家族观念相联系,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体现为一家一姓的天下。

D. 中国人姓氏是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有“女”字偏旁,代表了他的母系血统,可以用于区分其他血统。

B. 周代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以世代通婚,因为秦姓为赢,成语“秦晋之好”也成了婚姻的代名词。

C. 徽州地区十分重视“姓”,往往同姓而居,也讲究修谱联宗,这是因为受到父系家族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的影响。

D. 子承父姓,是中国人姓氏世代相传的基本形式,女子为了表明已婚,往往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夫家的姓氏。

【答案】1. D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姓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D项,“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大约在秦汉时代”,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不严谨。

故选D项。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本题中,B项,“夏、商、周三代,女子在出嫁时在孟、仲、叔、季等排行前加上姓来标明血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选项把“姓”与“孟、仲、叔、季等排”的顺序弄颠倒了。

故选B项。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C项,“这是因为受到父系家族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的影响”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在这种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中,中国人十分重视‘姓’,有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很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现象,在全国形成了无数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文中只说其中存在此类现象,并非是其原因。

故选C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河子秋色梁衡①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

假日无事,到街上去散步。

虽近晚秋,秋阳却暖融融的,赛过春日。

人皆以为边塞苦寒,其实这里与北京气候无异。

连日预告,日最高气温都在二十三摄氏度。

街上菊花开得正盛,金色与红色居多。

花瓣一层一层,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圃,绕着楼,沿着路,静静地闪耀着她们的光彩。

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凉时才开的。

现在也正是她们的节日,一起簇拥着,仰起小脸笑着。

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她们的脸。

②花圃中心常有大片的美人蕉。

一来新疆,我就奇怪,不论是花,是草,是瓜,是菜,同样一个品种,到这里就长得特别的大。

那美人蕉有半人高,茎粗得像小树,叶子肥厚宽大,足有二尺长。

她不是纤纤女子,该是属于丰满型的美人。

花极红,红得像一团迎风的火。

花瓣是鸭蛋形,又像一张少女羞红的脸。

而衬着那花的宽厚的绿叶,使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膛。

这美人蕉,美得多情,美得健壮。

这时,她们挺立在节日的街心拉着手,比着肩,像是要歌,要说,要掏出心中的喜悦。

有一首歌里唱道:“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这正是她们的意境。

③石河子,是一块铺在黄沙上的绿绸。

仅城东西两侧的护城林带就各有一百五十米宽。

而城区又用树行画成极工整的棋盘格。

格间有工厂、商店、楼房、剧院。

在这些建筑间又都填满了绿色——那是成片的树林。

红楼幢幢,青枝摇曳;明窗闪闪,绿叶婆娑。

人们已分不清,这城到底是在树林中辟地盖的房,修的路,还是在房与路间又见缝插针栽的树。

全城从市心推开去,东西南北各纵横着十多条大路,路旁全有白杨与白蜡树遮护,杨树都是新疆毛白杨,树干粗而壮,树皮白而光,树冠紧束,枝向上,叶黑亮。

一株一株,高高地挤成一堵接天的绿墙,一直远远地伸开去,令人想起绵延的长城,有那气势与魄力。

而在这堵岸立的绿墙下又是白蜡。

这是一种较矮的树,它耐旱耐寒,个子不高,还不及白杨的一半,树冠也不那样紧束,圆散着,披拂着。

最妙是它的树叶,在秋日中泛着金黄,而又黄得不同深浅,微风一来就金光闪烁,炫人眼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