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文档

《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文档
《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文档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安徽省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2)安徽省六安市城市道路网总体规划

3)测量队提供的道路平纵横断面测量资料

二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设计规范》(JTJ 036-98)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TJ 50-2001)

《城市道路标志与标线》(GB 5768-1999)

《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标准》(JTG F80-2004)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44-91)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92-96)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三工程概况

本道路设计西起安丰路东侧,东至纵七路,道路起点桩号k0+780,终点桩号K4+836.841。本道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为快车道、慢车道、绿化带、人行道、道路照明、绿化及交通工程及监控设施。四设计标准及设计参数

道路等级:城市道路I级主干路

道路建设性质:新建

设计车速:60km/h

路面类型:沥青砼路面

路面设计年限:15年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快车道BZZ-100;慢车道BZZ-60

机动车道横坡度:1.5% ;非机动车道横坡度:1.5% ;人行道横坡 1.5%

最小纵坡(%): 0.2

最大纵坡(%): -2.391

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米): 6000.000

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米): 3500.000

五道路工程设计

◆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设计依据六安市道路网总体规划,本道路设计西起安丰路东侧,东至纵七路,由西向东分别与安丰路、纵一路、正阳路、纵二路、迎宾大道、纵四路、纵五路、纵六路、纵七路平交。本次设计对交叉口进行渠化处理,对安丰路、迎宾大道、纵五路交叉口设置安全岛型式,其他路口设置一般型式交叉口,并对所有人行过街设置二次过过街型式。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时充分结合规划要求及现状道路高程,处理好道路与两侧各用地功能分区之间的竖向关系,以便于设计道路两侧支线的连接和两侧土地的开发利用;满足各交口控制点规划标高、满足敷设各种市政管线的要求。

设计高程为道路中心线高程,具体位置详见道路标准横断面图。

◆横断面设计

本次设计道路宽度为60米,在拓宽的交口宽度为60米。

道路标准宽度60m=3m人行道+7m慢车道+5m绿化带+11.25m快车道+7.5m中央绿化带+11.25m快车道+5m绿化带+7m慢车道+3m人行道。

交口其渠化段道路宽度详见道路平面图所标注。

其中快车道及慢车道横坡为1.5%,且坡向道路外侧,人行道横坡为1.5%,坡向道路内侧。

◆路面结构

(JG-1)对于快车道结构采用:

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

洒布粘层油

6cm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

洒布粘层油

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

自粘式玻纤格栅(满铺)

洒布粘层油

洒布透层油下封

36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5%(分两层施工,每层18cm)

30cm级配碎石

素土压实达标,压实度≥95%

(JG-2)对于慢车道结构采用:

3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0)

洒布粘层油

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

洒布透层油下封

20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5%

20cm级配碎石

素土压实达标,压实度≥93%

(JG-3)对于人行道道路结构采用:

30x20x8cm纽西兰砖铺砌

3cm 水泥砂浆做浆

5cm C15细石混凝土

15cm砂砾石

素土压实达标,压实度≥90%

计算新建快车道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

第 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1.6 (0.01mm)

第 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3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5.5 (0.01mm)

第 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9 (0.01mm)

第 5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53.6 (0.01mm)

第 6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132.9 (0.01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58.8 (0.01mm)

计算新建慢车道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第 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45.5 (0.01mm)

第 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51.4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59.8 (0.01mm)

第 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195.8 (0.01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280 (0.01mm)

六道路施工技术要求

1 路基施工

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植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挖方、不填不挖、填方高度小于80cm的原地面,如一层压实达不到规定的压实度要求,必须分层压实。挖方、不填不挖路基,须清除杂草、腐植土,其翻挖原地面深度不小于80cm,其压实宽度每侧应宽出路床20cm。若含水量大,压实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挖除路面结构下80cm范围内的原土,挖除后采用石灰改良土分层压实回填至路床顶,掺灰量需经试验结果确定。

管、涵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50cm方能上压路机。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口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

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如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可掺灰处理。

路基压实度按重型压实标准,其压实度要求为:

路基压实度表表2

根据沿线填挖情况,土质调查及试验,结合道路所在地自然区划(IV

2

),确定土基顶面回弹模量为36Mpa。

2 道路基层、底基层

级配碎石底基层

级配碎石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轧制碎石的材料可为各种类型的岩石(软质岩石除外)。轧制碎石的砾石粒径应为碎石最大粒径的3倍以上,碎石中不应有黏土块、植物根叶、腐殖质等有害物质。

2 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不应超过20%。

3 级配碎石颗粒范围和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规定。

4 级配碎石石料的压碎值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5 碎石应为多棱角块体,软弱颗粒含量应小于5%;扁平细长碎石含量应小于20%。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机械摊铺符合级配要求的厂拌级配碎石。

2 压实系数应通过试验段确定,人工摊铺宜为1.40~1.50;机械摊铺宜为1.25~1.35.

3 摊铺碎石每层应按虚厚一次铺齐,颗粒分布应均匀,厚度一致,不得多次找补。

4 已摊平的碎石,碾压前应断绝交通,保持摊铺层清洁。

碾压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碾压前和碾压中应适量洒水。

2 碾压中对有过碾现象的部位,应进行换填处理。

成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碎石压实后及成活中应适量洒水。

2 视压实碎石的缝隙情况撒布嵌缝料。

3 宜采用12t以上的压路机碾压成活,碾压至缝隙嵌挤应密实,稳定坚实,表面平整,轮迹小于5mm。

4 未铺装上层前,对已成活的碎石基层应保持养护,不得开放交通。

水泥稳定碎石

一混合料组成设计

水泥稳定碎石是由几种材料组合而成,为了确定各种材料组成比例,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获得性能优良的稳定性材料,必须进行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水泥稳定材料的组成设计包括:根据规定的材料指标要求,通过试验选取合适的集料和水泥,确定合理的集料配合比例,水泥剂量和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合理的水泥稳定碎石组成必须符合强度要求,具有较小的温缩和干缩系数(现场裂缝较小),施工和易性好(粗集料离析较小)。

1 材料要求

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都可以用于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施工,禁止使用快硬水泥、旱强水泥以及其他受外界影响而变质的水泥。

路面基层宜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水泥;水泥各龄期强度、安定性等应达到相应指标要求;要求水泥初凝时间3小时以上,终凝时间不小于6小时。

如采用散装水泥。在水泥进场入罐时,要了解其出炉天数。刚出炉的水泥,要停放七天;且安定性合格后才能使用,夏季高温作业时,散装水泥入罐稳定不能高于50℃,高于这个温度,若必须使用时,应采用降温措施。

碎石

碎石的最大粒径为31.5mm,扎实场扎制的材料应按不同粒径分类堆放,以利施工时掺配方便。采用的套筛应与规定要求一致。

基层用级配碎石备料建议按粒9.5~31.5mm、粒径4.75~9.5mm、粒径2.35~4.75和粒径2.36mm以下四种规格筛分加工出料。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碎石压碎值应不大于28%,针片状含量宜不大于15%,集料中小于0.6mm的颗粒必须做液限和塑性指数试验,要求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数<9。集料的颗粒组成应符合表5的规定。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集料的颗粒组成表5

水凡饮用水皆可使用,遇到可以水源,应委托有关部门化验鉴定。

2 混合料组成设计

(1)取工地实际使用的集料,分别进行筛分,按颗粒组成进行计算,确定各种集料的组成比例。要求组成混合料的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且4.75mm、0.075mm的通过量应接近级配范围的中值。

(2)取工地使用的水泥,按不同水泥剂量分组的试验。用重型击实法确定各组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3)为减少基层裂缝,必须做到三个限制: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限制水泥用量;在减少含泥量的同时,限制细集料、份料用量;根据施工时气候条件限制含水量。具体要求水泥剂量不应大于6.0%、集料级配中0.075mm一下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含水量不宜超过最佳含水量的1%。

(4)根据确定的最佳含水量,拌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按要求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8%),制备混合料试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6天,浸水后取出,做无侧限抗压强度。(5)水泥稳定碎石试件的标准养护条件是:将制好的试件脱模称重后,应立即放到相对湿度95%的养护室内养生,养护温度淮河以南为25℃±2℃,淮河以北为20℃±2℃。养生期的最后一天(第七天)将试件浸泡在水中,在浸泡水之前,应再次称试件的质量,水的深度应使水面在试件顶上约2.5m,浸水的水温应与养护温度相同。将已浸水一昼夜的试件从水中取出,用软的旧布吸去试件表面的可见自由水,并称试件的质量。前六天养生期间试件质量损失(指含水量的减少)应不超过10g,质量损失超过此规定的试件,应予作废。

(6)水泥稳定碎石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满足R代≥3.5Mpa

(7)试件室内试验结果抗压强度的代表值按下式计算:

R

=R(1-ZaCv)

式中:R

——抗压强度代表值,Mpa;

R——该组试件抗压强度的平均值,Mpa;

Za——保证率系数,保证率95%,此时Za=1.645;

Cv——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

(8) 取符合强度要求的最佳配合比作为水泥稳定碎石的生产配合比,用重型击实法求得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经总监代表、助理确认,报总监批准,以指导施工。

二试铺

正式开工之前,应进行试铺。试铺段应选择在经验收合格的底基层上进行,其长度为300~600m左右,每一种方案试验100~200m。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采用中心站集中拌和(厂拌) 法施工,由两台摊铺机梯队摊铺作业,应避免纵向接缝。试铺路段的拌和、摊铺、碾压各道工序按现行路面基层施工术规范(JTJ034-2000)进行。

试铺段要决定的主要内容如下:

(1) 验证用于施工的集料配合比例

1) 调试拌和机,分别称出拌缸中不同规格的碎石、水泥、水的重量,测量其计量的准确性

2) 调整拌和时间,保证混合料均匀性

3) 检查混合料含水量、集料级配、水泥剂量、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

(2) 确定一次铺筑的合适厚度和松铺系数(约为1.20~1.30)

(3) 确定标准施工方法

①混合料配比的控制

②混合料摊铺方法和适用机具(包括摊铺机的行进速度、摊铺厚度的控制方式、梯队

作业时摊铺机的间隔距离,一般5~8m)

③含水量的增加和控制方法

④压实机械的选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建议:12-15t双钢轮压路机静压1遍(速度 1.5-1.7km/h)

18-20t双钢轮压路机静压1遍(速度 1.5-1.7km/h)

激振力20-25t三轮或双钢轮压路机振动碾压2遍(速度 1.8-2.2km/h);

激振力大于40t三轮或双钢轮压路机振动碾压2~3遍(速度 1.8-2.2km/h);

轮胎压路机碾压1~2遍(速度 1.5-1.7km/h)。

⑤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

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一般建议50m~80m)

严密组织拌和、运输、碾压等工序,缩短延迟时间

检验标准见表二,其中试铺段的检验频率是标准中规定正式路面的2-3倍。

当使用的原材料和混合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及试铺路面各检验项目的检测结果都符合规定,可按以上内容编写《试铺总结》,经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查、报总监理代表和总监助理确认后,经总监批准,即可作为申报正式路面施工开工的依据。

三、施工

1 一般要求

(1) 清除作业面表面的浮土、积水等、并将作业面表面洒水湿润。

(2) 开始摊铺的前一天要进行测量放样,按摊铺机宽度与传感器间距,一般在直线上间隔为10m,在平曲线上为5m,做出标记,并打好导向控制线支架,根据松铺系数算出松铺厚度,决定导向控制线高度,挂好导向控制线,(测量精度按部颁标准控制)。用于控制摊铺机摊铺厚度的控制线的钢丝拉力应小于800N。

(3) 下层水泥稳定碎石施工结束7天后即可进行上层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建议两层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间隔不宜长于30天。

2 混合料的拌和

(1) 开始拌和前,拌和场的备料应能满足3-5天摊铺用料。

(2) 每天开始搅拌前,应检查场内各处集料的含水量,计算当天的配合比,外加水与天然含水量的总和要比最佳含水量略高。实际的水泥剂量可以大于混合料组成设计时确定的水泥计量约0.5%,但是,实际采用的水泥剂量和现场抽捡的实际水泥剂量应小于5.5%。同时,在充分估计施工富余强度时要从缩小施工偏差入手,不得以提高水泥用量的方式提高路面基层强度。

(3) 每天开始搅拌之后,出料时要取样检查是否符合设计的配合比,进行正式生产之后,每1-2小时检查一次拌和情况,抽捡其配比、含水量是否变化。高温作业时,早晚与中午的含水量要有区别,要按温度变化及时调整。

(4) 拌和机出料不允许采取只有跌落式的落地成堆、装载机装料运输的办法。一定要配备带活门漏斗的料仓,由漏斗出料直接装车运输,装车时车辆应前后移动,分三次装料,避免混合料离析。

3 混合料的运输

(1) 运输车辆在每天开工前,要检验其完好情况。装料前应将车厢清洗干净。运输车辆数量一定要满足拌和出料与摊铺需要,并略有富余。

(2) 应尽快将拌成的混合料运送到铺筑现场。车上的混合料应覆盖,减少水分损失。如运输车辆中途出现故障,必须立即以最短时间排除,当有困难时,车内混合料不能在初凝时间内运到工地,或碾压完成最终时间超过2h时,必须予以废弃。

4 混合料的摊铺

(1) 摊铺前应将底基层或基层下层适当洒水湿润。

(2) 摊铺前应检查摊铺机各不凡运转情况,而且每天坚持重复此项工作。

(3) 调整好传感器与导向控制线的关系;严格控制基层厚度和高程,保证路拱横坡度满足设计要求。

(4) 摊铺机宜连续摊铺。如拌和机生产能力较小,在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时,应采用最低速度摊铺,禁止摊铺机停机待料。根据经验,摊铺机的摊铺速度一般宜在1m/min左右。

(5) 基层混合料摊铺应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一前一后应保证速度一致、摊铺厚度一致、松铺系数一致、路拱坡度一致、摊铺平整度一致、振动频率一致等,两机摊铺接缝平整。

(6) 摊铺机的螺旋布料器应有三分之二埋入混合料中。

(7) 在摊铺机后面应设专人消除细集料离析现象,特别应该铲除局部粗集料“窝”,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

5 混合料的碾压

(1) 每台摊铺机后面,应紧跟三轮或双钢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一次碾压长度一般为50m~80m。碾压段落必须层次分明,设置明显的分界标志,有监理旁站。

(2) 碾压应遵循生产试验路段确定的程序与工艺。注意稳压要充分,振压不起浪、不推移。压实时,可以先稳压(遍数适中,压实度达到90%)→开始轻振动碾压→再重振动碾压→最后胶轮稳压,压至无轮迹为止。碾压过程中,可用核子仪初查压实度,不合格时,重复再压(注意检测压实时间)。碾压完成后用灌砂法检测压实度。

(3) 压路机碾压时应重叠 1/2轮宽。

(4) 压路机倒车换挡要轻且平顺,不要拉动基层,在第一遍初步稳压时,倒车后尽量原路返回,换挡位置应在压好的路段上没,在未碾压的一头换挡倒车位置错开,要成齿状,出现个别拥包时,应专配工人进行铲平处理。

(5) 压路机碾压时的建议行驶速度,第1-2遍为 1.5-1.7km/h,以后各遍应为1.8-2.2km/h。

(6) 压路机停车要错开,而且离开3m远,最好停在以碾压好的路段上,以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层表面不受破坏。

(7) 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和急刹车,以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层表面不受破坏。

(8) 碾压宜在水泥终凝前及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并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

(9) 为保证水泥碎石基层边缘强度,应有一定的超宽。

6 横缝设置

(1) 水泥稳定类混合料摊铺时,必须连续作业不中断,如因故中断时间超过2h,则应设横缝;每天收工之后,第二天开工的接头断面也要设置横缝;

(2) 横缝应与路面车道中心线垂直设置,其设置方法:

①人工将含水量合适的混合料末端整理整齐,紧靠混合料放两根方木,方木的高度应与混合料的压实厚度相同,整平紧靠方木的混合料。

②方木的另一侧用砂砾或碎石回填约3米长,其高度应略高出方木。

③将混合料碾压密实。

④在重新开始摊铺混合料之前,将砂砾或碎石和方木撤除,并将作业面顶面清扫干净。

⑤摊铺机返回到自己压实层的末端,重新开始摊铺混合料。

⑥如摊铺中断上述方法处理横向接缝,则应将摊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未压实的混合料铲除,并将已碾压密实且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要求超过 2h,而又未按的末端挖成与路中心线垂直并垂直向下的断面,然后再摊铺新的混合料。

四、养生及交通管制

(1) 每一段碾压完成以后应立即开始养生,并同时进行压实度检查。

(2) 养生方法:应将草袋或麻布湿润,然后人工覆盖在碾压完成的基层顶面。覆盖2小时后,再用洒水车洒水。在7天内应保持基层处于湿润状态,28天内正常养护。不得用湿粘土、塑料薄膜或塑料编织物覆盖。上一层路面结构施工时可移走覆盖物,养生期间应定期洒水。养生结束后,必须将覆盖物清除干净。

(3) 用洒水车洒水养生时,洒水车的喷头要用喷雾式,不得用高压喷雾,以免破坏基层结构,每天洒水次数应视气候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水泥稳定碎石层表面湿润。

(4) 基层养生期不应少于7d。养生期内洒水车必须在另外一侧车道上行驶。

(5) 在养生期间封闭交通。

五、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

1 一般要求

(1) 水泥剂量的测定用料应在拌和机后取样,并立即(一般规定小于10分钟送到工地试验室进行滴定试验。

(2) 水泥用量除用滴定法检测水泥剂量要求外,还必须进行总量控制检测。即要求记录每天的实际水泥用量、集料用量和实际工程量,计算对比水泥剂量的一致性。

(3) 水泥稳定碎石的质量控制要求见下表。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标准表7

水泥稳定碎石的压实度要求 表8

3. 沥青面层结构材料组成设计及施工要求 (一) 沥青结构材料组成设计

本次设计路线处在夏炎热冬冷湿润区,面层应具有一定抗滑、平整、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性能,具有抗水害以及防止雨水渗入基层的功能,沥青等级均为A 级沥青。沥青标号采用

AH-70。

1 改性沥青:机动车道的上、下面层均采用SBS 改性沥青,沥青用量应根据马歇尔试验及动稳定度等其他路用性能试验确定。当集料黏附性不符合要求时,可采用在沥青中加消石灰或抗剥落剂,以提高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改进沥青面层的抗水害能力。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见表9:

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 表9

2 普通沥青: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确定气候分区为1-3-2,沥青采用标号70号,沥青等级:A 级,其技术要求见下表: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表1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